大学语文3

大学语文3

ID:81983560

大小:4.48 MB

页数:68页

时间:2022-11-02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大学语文3_第1页
大学语文3_第2页
大学语文3_第3页
大学语文3_第4页
大学语文3_第5页
大学语文3_第6页
大学语文3_第7页
大学语文3_第8页
大学语文3_第9页
大学语文3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三单元格物致知

1庄子在《养生主》里概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意是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庄子大概并没有要我们完全舍弃对知识的追求这样的意图,然而,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他的这番论断,依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儒家讲求格物致知,格物是手段,致知是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格物致知?如何在无涯学海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求知有无捷径?

2

3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第一部分

4学习目标and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作品的主旨。2.分析作品的论证逻辑与论证技巧。3.品味作品古朴典雅、精炼凝重的语言特色。1.理解:《与友人论学书》的艺术特色。2.领会: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主旨及社会意义。3.应用:通过作品学习,了解顾炎武论学的两个重要主张及其意义。

5写作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受宋明理学以及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学者大都空谈心性,不读书,尚空谈,甚至标榜名声,互争门户,只讲求个人的修身养性,而置国家民族的危机于不顾,那些真正求真务实、讲求实学的人却遭到排斥。针对此种现状,作者从孔孟儒学本义入手,以古今为学者治学、处世态度之不同,力斥时弊。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号召学者以穷研经史为务,以潜修躬行为本,务使有用有守,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6内容分析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1],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2]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3],而茫乎不得其解也。[1]一日之长(zhǎng):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2]百余年以来:指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以来。[3]言心言性:这是指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哲学范畴。第一段作者在简短的书信套话后,直接入题,“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旗帜鲜明地道出了与时下学术风气截然不同的态度。

7内容分析命与仁[4],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5]。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6]。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7]”;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8]”;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9]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10]。”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11]。”颜子[12]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13]。”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14]。自曾子[15]而下,笃实无若子夏[16],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7]。”

8内容分析[4]命与仁:天命与仁德。语出《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5]“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6]“性命之理”三句:心性与天命的道理,圣人只是在《易传》中作过阐述,却没有经常在别人面前讲述。数(shuò):屡次,经常。[7]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子贡问曰:‘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8]好古敏求:指喜好古学而勉力追求。语出《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内容分析[9]危微精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易私称“危”,道心难明称“微”,只有精心观察,一以守之,才能做到不偏不倚。[10]“允执其中”三句:允:副词,确实。执:持。允执其中: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指如果天下人民陷入了贫穷困苦,则君王的天禄也就到了尽头。[11]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意思是从小处学起,才能明白最高深的道理。语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2]颜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弟子。

10内容分析[13]博我以文:语出《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博:使动用法,使……渊博。[14]“其告哀公”三句:其,指孔子。哀公,鲁哀公姬蒋。明善,辨明善恶。《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又谈到明善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放在首位。[1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称。[16]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工文学。[17]“博学而志笃”二句: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志:意志坚定。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考虑当前切实的问题。

11内容分析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18]”,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19];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20]。我弗敢知也。[18]“譬诸草木”二句:语出《论语·子张》。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19]“舍多学”二句:意指舍弃通过广泛学习并且能够牢记的知识,只求寻求一个所谓贯穿一切的东西。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识:同“志”,记。[20]祧(tiāo):超越。东鲁:借指孔子。二帝:指尧舜。心传:指道统的传授。

12内容分析第二三段作者从治学的目的入手,将古代《论语》中孔子的治学思想和现在社会上一般君子的求学态度作了深入比较。古人罕言“命”“仁”“性”“天道”,今人却“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古人注重“好古敏求”“下学上达”“博学于文”,今人却寻求“求一贯之方”;古人认为“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今人却“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古今之人在治学的态度、方法、目的上,可谓是天壤之别,由此今人治学的虚伪空疏、不务实际也就昭然若揭,因此作者也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13内容分析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21],常在乎出处[22]、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23],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24]。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25]。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26],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27],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14内容分析[21]“乃至万章”二句:万章,孟子弟子。《孟子·万章》中记其与孔子问答颇多。公孙丑,孟子弟子,《公孙丑》篇中曾记孟子回答他有关孔子的处世态度。陈代,孟子弟子,《滕文公》篇记他曾欲孟子往见诸侯,孟子以孔子非礼招己则不往回答他。陈臻,孟子弟子,《公孙丑》篇记其曾问孟子何以接受宋、薛两国馈金而不受齐王馈金,孟子答以君子不可以货取。周霄,魏国人,《滕文公》篇记其曾问孟子仕进的方法,孟子答以“由其道”。彭更,孟子弟子,《滕文公》篇曾记其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答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22]出处:入仕与归隐。[23]伊尹: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商初名臣。元圣:大圣人。

15内容分析[24]“尧、舜其君”二句:这句是说,伊尹有使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使民成为尧舜那样的民的巨大功劳,而其本性还对于千驷般的富贵如同草芥一样不看不拿。语本《孟子·万章上》:“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其非义也,其非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驷:古代一车套四马,称为一乘。介:同“芥”。[25]“伯夷、伊尹”五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其说不同:“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其说同:“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16内容分析[26]“谓忠与清”句:语本《论语·公治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清,谓洁身自好。[27]“谓不忮”句:语出《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二句是《诗经·邶风·雄雉》中的诗句。忮(zhì),嫉妒。求:贪求。

17内容分析第四段作者从处世的态度上进行批评,同样采用对比的方法。古人注重君子的德行节操,经常谈及“去就、辞受、取兴”问题,一言一行讲究有“耻”;今人却空谈心性,而置礼仪廉耻于不顾,廉耻丧失,人格也就不会存在,“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日知录》)。

18内容分析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28],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29],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30]。”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31]。

19内容分析[2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粗劣的,不好的。[29]“而耻”句:《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被:受。[30]“万物”二句:《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反躬自问。[31]起予:《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起予,意指启发我的。

20内容分析最后两段,在以上鲜明对比的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耻”是做人的根本,“博”是经世济民的保证,惟其有耻,才能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惟其博学,才能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从根本上挽救国家颓势,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21文章总评本文虽然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但却是一篇逻辑严密的论说文,作者站在经世济民的高度,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痛斥宋明理学“用心于内”的不切实际的思想,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治学处世宗旨。文章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思路清晰,对比鲜明。

22艺术特色①全文结构严谨,态度鲜明,作者从驳论入手,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富有战斗性。②论据确凿,论证有力,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使全文批驳有力,取得了特有的效果。③语言古朴典雅,精练凝重。

23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论读书弗兰西斯•培根第二部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24学习目标and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作者的读书观。2.文章围绕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进行论述,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请据此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3.体会本文语言精炼隽永、富于哲理意味的特点。4.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找一找并说明好处。1.理解:作者的读书观。2.领会:本文的论证特点与手法。3.应用:学习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自身的读书热情,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25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6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目的1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27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目的1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8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方法2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怎样?此处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对于不同的书应视其内容的优劣和质量的高低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9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作用3(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30本文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学习论证方法

31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品味文章语言

32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读书的艺术第三部分林语堂

33学习目标1.理解:曾国藩这两封家书的主要内容。2.领悟:这两封家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读书做人的道理。3.应用:能以家书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读书做人的道理和治学的方法及精神指导现实中的工作或学习。

34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领会家书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读书做人之理和治学之方法与精神。2.阅读第一封家书时,可结合文中所运用的对偶句及“谕”、“少”、“奢”、“怠”等字眼理解家书的主旨与意义。阅读第二封家书时可结合曾国藩的“学诗论”与“平生三耻”探讨治学的方法与精神。3.体味曾国藩教育子女时勇于承认自我缺陷、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法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研究、讨论的姿态对儿子进行指导的教育态度,感受其切实中肯、语重心长的文字风格。

35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理清文章思路1234读书的目的: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读书能改变人的心境。优雅:修养个人外表;风味:谈吐的风味读书能带我们进入思想和反省的境界。5风味或嗜好是读书关键。

36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理清文章思路6789读书有两方面:作者和读者。世间没有必读之书。发现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好书重读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10

37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理清文章思路读书的真艺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是荒谬的事情。李清照的读书乐趣。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地点。11121314

38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概括文章内容文章是从读书的益处、目的、书的选择、作家的选择、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关于读书的观点:1.读书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为目的的。2.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3.世间没有必读之书。4.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5.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才是读书的真艺术。

39读书的艺术:即谈一下理想的读书方法。题解:读书的艺术具体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将这种读书境界称之为艺术。

40阅读与思考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411.“树”“河水”“树液”“新鲜泉水”分别比喻什么?2.“当水流……会到达大海”指的是什么过程?

42阅读与思考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431.阅读原文,找出能成为“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理由的语句。2.作者列举自己求学时读书的经历,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这个经历可分为几个阶段?

44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冬夜读书示子聿第四部分陆游

45学习目标and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领会诗中蕴含的道理。2.结合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3.通过学习本诗,了解理趣诗的特点。1.理解:理解诗意。2.领会: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3.应用: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6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7题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那他教育了儿子些什么?

48内容分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学问:求学,做学问。遗:保留。少壮:青少年时代。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49内容分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纸上:书上。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50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学习研究“十六字诀”第五部分茅以升

51学习目标and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领会“十六字诀”的概念和意义。2.结合句子“因此,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要想成为某一门知识的专家的同志,千万别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这门学科的范围内。”探讨如何处理“博”与“专”的关系。3.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并说说这样运用的好处。1.理解: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2.领会:“十六字诀”的概念和含义。3.应用:通过学习作品,了解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

52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博闻强记何为“十六字诀”?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53内容分析课文的内容安排以“十六字诀”为顺序,但其内容层次并非也依次为四层,而是三层:“博闻强记”是一层:“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是一层;“持之以恒”又是一层。第一层虽只一条内容,却对“博”与“专”的两者关系作了解说;第二层虽似有两个方面,却只有一层意思:“多思多问”其实就是“取法乎上”;第三层内容在篇幅上并不比前两层多,却为作者所强调,是“成败的关键”放在最后说,同样是强调的意思。

54范成大《送别唐卿户曹擢第四归》有句诗:“学力根深方蒂固”。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要使自己懂得多,首先就要学得多。我经常和青年同志们说要“博闻强记”,就是这个意思。学习要学得深,但不要钻“牛角尖”。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要想学得深,在某一方面作出成就,首先就要学得广,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博闻强记1学习研究中的博与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矛盾统一体。

55有人打比方说,文章是固体,言语是液体,思想是气体。我提倡多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思想。……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对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想。学术上的许多突破和创见,无不是从大胆的怀疑或设想开始的。有疑问,有设想,才能去证实,才能有突破。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多思多问,取法乎上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56以上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是很一般的道理。大多数同志是明谙的,也能够这样做。那么,为什么许多同志不能达到目的呢?应该说,确实是因为先天智力不行的,那只是极少数,而极大部分同志是因为对自己所执的事业不够专注。治学有没有自觉性,能不能持之以恒,这是成败的关键。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持之以恒3缺乏恒久的韧性,是人的通病,古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是说的同样的道理,因此作者特别重申这一点。

572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1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3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学习的三种境界

58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1学习的三种习惯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3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59学习的三种精神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一

60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六部分丁肇中

61学习目标and学法建议1.学习的重点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比较《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有何差异。3.通过学习本文,试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行剖析,探讨如何才能更新教育理念,顺应国际潮流。1.理解: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2.领会: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应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6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即论点)层次结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提出问题(第1段)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解决问题(第13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分析问题(第2~12段)

63“格物”“致知”的出处“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4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为什么失败?

65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内容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有什么关系?

66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67谢观看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