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

ID:82468967

大小:312.54 KB

页数:111页

时间:2022-11-03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1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2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3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4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5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6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7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8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9页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发展史(DOC138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压缩机制造业开展史〔初稿〕1949年—2021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压缩机分会编压缩机是用来提高气体压力和输送气体的机械。我国通称的“压缩机〞即指容积式压缩机,容积式压缩机是通过运动部件的位移,封闭空间发生变化,而使一定容积的气体顺序地吸入和排出封闭空间,以提高静压力的机器,它的种类很多,有往复式、螺杆〔双螺杆和单螺杆〕、隔膜式、迷宫式、涡旋式、滑片式等,其中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是压缩机的主要机型。在以上机型中又分动力压缩机和工艺压缩机,动力压缩机的产量占压缩机产量的95%以上。压缩机用途极广,在采矿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土木工程、石油化学工业、制冷与气体别离工程以及国防工业中,压缩机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之一。此外,压缩机在医疗、纺织、食品、农业、交通等部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缩机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之一,故有“通用机械〞之称。压缩机属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具有功率消耗大、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一直是科技人员研究的课题之一。据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等十二个用电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对某些厂矿进行的调查推算,压缩机的耗电量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9%以上,是重点节能产品之一。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压缩机制造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含装备〕、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根底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全球压缩机制造产业的转移,国际知名的压缩机制造商纷纷到中国设厂,我国逐步演变成全球压缩机的生产制造基地,国内外市场对压缩机品种和数量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开展。目前,已能够设计、生产各类压缩机,包括国民经济重点工程所需的一些超高压压缩机和特殊气体用压缩机,并已形成了微型压缩机、动力用压缩机和工艺用压缩机产品系列,约500多种不同规格,近20种结构型式,压缩气体介质30多种,某些产品的性能指标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1据2021年统计,全国共有规模以上〔2000万产值〕压缩机生产企业480多家〔主机生产企业200多家〕,产值650多亿元,生产各类压缩机3000多万台。一、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起步〔1949~1957年〕〔一〕我国压缩机专业力量的形成解放前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其生产根本上属于简单的仿制和修理,工厂设备简陋,产品品种少,无一家专业的压缩机制造厂,没有形成自己的压缩机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开发我国煤炭和矿山资源,恢复燃料和钢铁工业的生产,国家急需大量的矿山开采设备,尤其是对空气压缩机等风开工具,这促成我国空气压缩机制造业的兴起。1949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局指示,将东北军区军工部移交的沈阳汽车总厂为生产压缩机专业厂,1953年,该厂为中央直属企业:1954年改名为沈阳空气压缩机厂,1959年,正式改名为沈阳气体压缩机厂。1953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接收原属纺织部的614纺织机械厂生产压缩机,后改名为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为部属企业。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蚌埠铁工厂专业产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现名安瑞科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是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 1954年下半年起,国家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合并改组,将有限的力量组织起来,使压缩机制造业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开展。当时有国营沈阳市第一机械厂〔1963年改名为沈阳压缩机配件厂,1982年,改名为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元大昌和良华机器厂〔1960年合并成立上海第二气体压缩机厂,1967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压缩机厂〕、自贡空气压缩机厂和浙江衢州煤矿机械厂于1956年从事压缩机的专业生产;另外,劳改系统的太原机器厂〔后改为太原气体压缩机厂〕和柳州制造厂〔后改为柳州第二空压机厂〕也参加了这个行列。这一时期,压缩机的制造只停留在仿制阶段,但形势的开展迫切需要尽快地培养出一大批压缩机设计的专门人材。1955年,我国参照苏联的办学经验,在交通大学〔上海〕筹建成立了压缩机专业压缩机专业于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市;1960年,正式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五年制〕,1957年,压缩机专业〔活塞和透平压缩机〕分别正式授课,从此,我国开始正规地培养自己的压缩机专门人材,成为我国向压缩机制造业输送、培训人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管

2理局在北京市成立了我国石油化工通用机械行业的第一个部属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化工机械研究所;同年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器工业管理局成立通用与轻工机械研究所;同年11月,两所合并为化工与通用机械研究所;1959年,又正式改名为通用机械研究所,该所设有流体机械等专业研究组,其中包括压缩机专业。随着制造、教学及科研力量的形成和不断壮大。〔二〕压缩机产品制造的起步1、动力用压缩机1950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在日本日立制作所生产的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根底上,先后仿制了30马力〔1—3/7型〕和50马力〔1—6/7型〕空气压缩机,系立式、两级、双缸、单作用、无十字头结构;接着,100马力〔1—10/7型〕空气压缩机也仿制完成,为卧式、单级、双作用,有十字头结构。一九五一年年底,天津机器厂〔后改名天津动力机厂〕根据中央机械工业局设计室分别按美国英格索尔一兰德〔Ingersoll—Rand〕公司和卡特皮勒〔CaterPi—llar〕公司生产的80马力空气压缩机和柴油机,参照西德工业标准〔DIN〕设计的图纸,制成我国首台由柴油机驱动的移动式、高转速、多缸的动力用空气压缩机〔10—9/7型〕,是立式、两级、四列,四缸、风冷,无十字头结构。1952年,杭州铁工厂〔现名杭州制氧机集团〕为抗美援朝的需要,生产了移动式高压空气压缩机,排气量为0.7米3/分,终压150大气压;第二年,该厂又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压氧气压缩机,排气量40米3/时,压力由50大气压升至150大气压,接着,2РК/220〔1—3/220〕型制氧用压缩机也在该厂完成。1953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在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提供的图纸根底上,试制排气量3米3/分的V型空气压缩机,因匹配柴油机问题无法解决,而改用电机配套,电机功率是30马力,转速960~970转/分,翌年,电动移动式压缩机在我国诞生,其终压为100磅/平方吋。1954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仿制了160—20/8〔1-20/8〕型空气压缩机,是当时需要量较大、用途较广的主要产品之一,第二年,该厂向阿尔巴尼亚等国援助了1-10/8型空气压缩机,成为我国压缩机首批援外的产品;接着,又在1956年,该厂进一步完善由重庆空气压缩机厂设计的图纸,完成了排气量100米3/分的L型空气压缩机制造。在此期间,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长春空气压缩机厂、重庆空气压缩机厂和太原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也均有产品问世。2、工艺用压缩机

3在动力用压缩机逐步得到开展的同时,工艺用压缩机也开始了起步,沈阳气体压缩机厂1955年10月生产的5—10.5/3.5—35型石油气压缩机。“一五〞期间,我国氮肥工业所需设备主要是从苏联进口。大连化工厂机修车间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维修压缩机获得了实践经验,在吸取苏联压缩机制造理论的根底上,于1955年试制成功功率为2400马力,排气量为6000米3/时,排气压力为200公斤/厘米的大型高压氮氢气压缩机,成为我国工艺用压缩机制造的开端。1956年初,重工业部化工局在北京市举办了我国首次压缩机设计专业培训班,由大连化工厂按苏联弗廉克尔著的?活塞式压缩机?一书为教材,以设计2400马力压缩机为实例进行授课,国内有关压缩机科研设计部门、制造企业和用户等单位的20多名学员参加了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成功和开展,显示了中国压缩机制造业正在逐步形成。3、初步建立企业管理在此期间,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起步得到前苏联的大力帮助,1952年至1954年间,苏联向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提供了КСЭМ〔1-6/7〕、2СА8〔1-10/8〕、В-300-2К〔1-40/8〕型等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后来均进行了批量生产,这些虽是苏联三十年代的产品,其主要经济指标均比拟差,但对我国新生的压缩机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帮助。并逐步开始学习苏联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对国营企业实行专业定向生产,并在直属企业中推行以方案生产为中心的方案管理工作,加强财务核算,建立与健全工艺文件,以及车间、工段等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责任制度,把技术力量集中到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上;同时,严肃工艺纪律,整顿劳动组织,初步建立了技术工作和企业生产组织工作的根本秩序;另一方面,成系列地引进苏联的产品图纸,并通过仿制国外产品,使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在原修配和简单仿制的根底上,经过全体人员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用落后的设备,包括手工加工,仿制和生产了一批产品,为我国的矿山建设、石油开发等部门提供了关键的设备,对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做出了奉献。到1957年底,累计生产压缩机19,907台,其中大型压缩机224台,而仅这一年生产的产品为6,250台,是1949年的97倍。截止1957年,我国的压缩机制造业开展到10家左右,其中中央直属企业有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等,地方国营企业有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等;产品最大排气量达100米3/分,最高排气压力达220公斤/厘米。二、压缩机制造业体系根本建立1958~1965年〔一〕压缩机行业的形成

41、建立行业组织1958年“大跃进〞,国家为了使地方尽快地开展工业,决定放宽对根本建设工程的审批程序,放手让地方扩大根本建设规模,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地方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为了适应农业开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大力开展化肥工业,指定上海市成套提供年产2.5万吨及2000吨合成氨的化肥设备,为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地投资,建立了一批压缩机制造厂,上海精业机器厂〔1966年改名上海压缩机厂〕1960年扩建转产为压缩机的专业制造厂,专业生产氮肥厂配套用的各种机泵。不久,上海市又对化肥用压缩机生产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将循环压缩机和各种化肥用泵转到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该厂由此成为压缩机生产的兼业厂〔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重组,上海压缩机厂与上海大隆机器厂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隆机器厂〕。随着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通用机械的需要量与日俱增。1958年年底,围绕“大炼钢铁〞的需要,一机部在沈阳市主持召开了“大打矿山之仗〞的会议,会上发动并安排了一批厂专门生产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无偿地提供图纸和技术文件,提供技术指导,由此开始,国家先后对无锡通用机械厂〔后改名无锡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后改名北京京城压缩机〕、南京压缩机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等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建和新建;同时,有一批工厂也陆续开始从事压缩机的专业或兼业生产,如赣南通用机械厂〔后改名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许昌通用机械厂、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后改名为北京重型机器厂〕、上海华泰空压机厂〔1960年更名上海第一压缩机厂,后又改为上海气阀厂〕、上海铸明铁工厂〔曾改名上海第三压缩机厂,于一九七九年将压缩机产品并入上海压缩机厂〕、山东昌潍生建机械厂〔后改为山东生建机械厂〕、重庆华中机械厂〔曾改名重庆东风机器厂,后又改名为重庆气体压缩机厂〕、自贡市机械一厂、天津承顺铁工厂〔曾改名天津空气压缩机厂,后与天津冷气机厂合并〕、常熟市机械总厂〔后成为制冷压缩机的专业生产厂〕和鞍山市空气压缩机厂等。“沈阳会议〞可以说是压缩机制造业大开展的一个发动会,这次会议对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解放以后,压缩机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产业,但大多数制造厂起步低,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无统一的标准,产品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品种少,质量低的矛盾开始突出。加强企业之间、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联合厂、所和院校的力量解决技术难题;制定开展规划和标准等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而,行业组织起来已成为当时开展的必然趋势。一机部根据压缩机制造业和科研队伍的开展情况,决定成立我国压缩机行业组织,加强对压缩机工业的统一组织和领导。1858年11月,由一机部一、三局主持,在沈阳市召开第一次全国压缩机行业会议,有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上海压缩机厂和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等八个专业厂参加,正在规划生产压缩机的厂以及通用机械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推举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为全国压缩机行业组长厂,着重讨论了我国压缩机行业的开展规划,提出了关于开展我国往复活塞压缩机系列的意见稿,并对组织联合设计,以及制订急需的技术条件、排气量测定方法等工作进行了讨论与安排。2、科研和教学队伍.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开始有了行业的专业科研力量,但不管在力量和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的需要。1958年,在通用机械研究所成立第五研究室,包括压缩机、冷冻机两个专业,初建时,压缩机专业只有6人,试验室面积仅100平方米,经不断开展与壮大,到1965年开展到40余人,试验室面积为500多平方米,成为行业技术归口单位和进行新产品研究的骨干力量,在联合高等院校和行业厂开展重要新产品、制订压缩机有关标准、组织行业活动和情报交流等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一机部根据建立石化通用机械工业科研网的方案,在建立骨干科研所的同时,还重点抓了专业产品研究所的建立。一九六○年,按一机部一、三局及沈阳市机械局的指示,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设计科和研究室合并成立了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经一机部审定为部管二类所。同一年,一机部决定在武汉机械学院开设压缩机专业〔上世纪60年代,该专业随武汉机械学院并入华中工学院〕;学制五年,该专业包括活塞与透平压缩机,在此前后,根据国家化学工业开展的需要,在假设干院校设立了化工机械专业,这进一步加强了压缩机专业人材的培养,特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工学院,在专业理论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压缩机行业科研队伍中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通过生产实践锻炼,产品试验研究水平和制造能力也在逐年提高,1965年,我国压缩机行业的科研队伍已根本形成了。3、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简称“三化〞〕工作的开端

6一九五七年以前,为了适应当时的迫切需要,产品几乎完全由生产厂自行选择国外相应产品进行仿制,由于技术上未能完全掌握压缩机,缺乏设计与制造经验,在结构型式的选择方面无统一的认识,因此,造成型式零乱繁多,质量不稳,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生产的六种根本产品中,有立式、卧式、L型、W型和V型等五种完全不同的型式,给技术、管理和成批生产等方面造成了很多困难,本钱也高。当时仿制的产品多系国外二、三十年代的产品水平,不同程度上存在有重量大、功率消耗多及其它经济指标低等缺点,无论对制造与使用部门都不经济。根据形势开展的要求和压缩机制造业近十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并参考国外资料,认为压缩机工业已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考虑“三化〞等方面的工作。1958年,在部局的指示下,通用机械研究所会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开始了压缩机系列方案的制订工作,于年底完成,并经部〔59〕机技字第117号文,获得批准。这一方案的主导思想是只要设计出动力用低压五种根本产品,在活塞力及功率接近的情况下,便可派生出近百种的变型产品,根本上可以满足各部门在当时所提出的产品规格;同时,制订了压缩机行业第一版标准:“型式和根本参数〞、“气量测定方法〞,并起草了压缩机的“技术条件〞。通过这一时期的工作,大大缩短了产品与工艺设计的时间,给生产准备、降低制造本钱、用户的维护和检修等都带来了方便,为掌握产品性能水平,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4、控制产品质量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压缩机产品性能不稳定,给用户使用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为了控制产品质量,防止粗制滥造,由上级领导机关带队,组织“三机〞〔压缩机、制氧机、制冷机〕质量鉴定推广试车队,分别到各厂对产品的性能和零部件的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检查,不合格品一律定为等外品,不允许出厂,对企业起到了质量监督作用,较好地把握住了产品质量关,这在当时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制造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对行业71个厂的9个品种进行了检查,其中,耗油量到达要求的仅有两台,耗电量到达要求的仅有五台,如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的排气量为6米3/分压缩机,要求耗油量不超过70克/时,实测值却达330克/时,比规定标准高出3.7倍,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1—20/8型空气压缩机要求轴功率小于120千瓦,实测达148.7千瓦,超过规定标准24%。当时,无一个一类品〔产品质量稳定,设计、制造符合标准〕,二类品〔质量和标准两项,其中一项不符合要求〕

7那么占80%。主要原因是气阀寿命短,一般在400~500小时之间,有的更低,而国外水平达1万小时左右。一般产品须一月一小修,半年一中修,一年一大修;不少产品未能完全到达技术条件要求。通过这次活动,根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压缩机行业产品质量和品种的问题,明确了研究、攻关方向。在这之后,部局机关逐步放权到各行业,在各行业开展厂际竞赛,进行行业产品质量的评比活动,如1961年8月,行业组织产品质量检查评比组,对行业15个厂的15个产品进行了检查评比。这一工作的开展,对改变只重产量、产值,不问质量的混乱局面有一定的成效。5、行业活动自1958年召开首次压缩机行业会议以后,在一机部一、三局〔1972年8月,原一机部一、三局改为一机部重型通用局:1978年底,一机部重型通用局划分为重型矿山总局和通用机械总局;1982年5月,一机部、农机部、国家仪表局和国家成套总局合并成立机械部,通用机械总局改名为机械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具体指导下,采用由归口研究所、各制造厂,大专院校,用户和科研设计部门共同协商组织活动,上级主管部门参与指导,并给予适当的行业经费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行业活动,其中研究所和组长厂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把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机地组织起来,开展厂际竞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行行业情报交流,组织科研攻关,制定行业规划,并定期召开专业会议等一系列活动。随着压缩机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国外压缩机的开展动态,掌握国内其它有关科学、专业技术的开展情况和市场的预测等情报工作便愈加显得重要,行业间要求建立相互联系的呼声亦越加强烈。1963年6月,在石化通用机械工业局和一机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指导下,全国压缩机行业第一次技术情报工作会议在北京市召开,全国压缩机技术情报网正式成立。情报网建立以后,主要是以产品质量为重点,组织开展产品质量、专业技术、企业管理和情报交流等一系列活动。1965年,将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编印的?压缩机技术?杂志被定为部级科技刊物。内部刊物改为行业内部刊物。在此期间,由通用机械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化工机械?于1963年7月正式创刊〔1966年,改名?化工与炼油机械?,1973年,更名为?化工与通用机械?,定为部级科技刊物,198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定名为?流体工程?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的刊物〕。〔二〕动力用压缩机的开展

81959年之前,我国空气压缩机的生产、制造一直沿袭苏联的一套方法或仿制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二、三十年代的产品,加之各制造厂只着眼于满足用户需要的规格,草率设计,不注重技术上的分析研究,因此,大多数产品结构陈旧,技术经济指标不高,虽经一些改良,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些产品的先天缺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空气压缩机的开展。上世纪50年代,我国动力用空气压缩机主要机型之一的1—20/8型,气缸W型布置,单作用,配套电机155千瓦,功率消耗大,排气温度高,气阀寿命短,故障多,油耗达2公斤/时以上,当时称之为“油老虎〞、“电老虎〞,用户意见很大,但这种规格的产品需要量大,生产厂也多。鉴于这种情况和当时压缩机制造业所具备的条件,认为有必要和可能自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经济优良的系列产品。1958年,通用机械研究所与沈阳气体压缩机厂首先制订了动力用压缩机的系列方案,并决定从排气量20米3/分L型压缩机开始,做为动力用压缩机系列的第一台示范性设计。为此,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对老产品1—20/8型空气压缩机进行了比拟详细的试验、分析,为新产品的设计打下了根底。1959年,在部局的指示下,组成了有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西安交通大学、昆明重型机器厂和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参加的联合设计组。设计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吸收国内外机器的优点,制定出设计方案,并参照美国ASMEPTC—9试验规程对样机进行性能测试;用弹簧示功器测录了气缸指示图,进行了400转/分与500转/分的性能比照试验,气缸结构型式的比照试验,二级排气缓冲容积试验,油过滤器性能试验等,这是国内首次对压缩机性能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的根底上,确定机器的最正确转速为400转/分,结构型式为斜缸布置。由于在该机设计过程中,充分地收集与比照分析了国外资料,对主要部件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讨论,并在老机器上进行了假设干单项试验〔如气阀等〕,所以,在经过几次修订之后,参数、结构均较合理。通用机械研究所试验工厂承当了样机的试制工作,当时,该厂设备条件差,缺少镗床、摇臂钻、大型机床与磨床等设备,给试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设计人员、工人的努力和兄弟单位的协作下,群策群力,土法上马,终于克服了一道道难关。特别是在铸造工艺方面,该机的气缸、机身构造比拟复杂,技术要求高,而当时焦炭质量差,铁水温度不高,木模易变形,气缸和机身先后分别报废了5个和6个,后经讨论,改良了机身、气缸的结构及铸造方法,终于闯过了这一关。1959年9月,我国动力用压缩机系列中的第一台典型产品4L—

920/8型空气压缩机在通用机械研究所试验工厂诞生。由于设备精度有限,虽有些零件精度未能到达设计要求,但其比功率及重量等主要指标均到达了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4L—20/8型压缩机,由于其性能优良,工艺性好,在全国被迅速推广,经过不断地改良,成为我国动力用压缩机系列最主要的机型。该机的试制成功,成为我国压缩机由仿制阶段步入自行设计制造阶段的转折点,带动了一大批新产品的产生。1960至1961年,通用机械研究所在设计制造了3L—10/8型压缩机之后,又分别组织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和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等单位,先后试制完成5L—40/8型,6L—60/8型和7L—100/8型空气压缩机,但性能均不如4l-20/8型稳定。10~100米3/分空气压缩机的设计试制完成,逐步淘汰了相应规格的仿制产品,结束了产品规格混乱的局面,形成了我国L型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系列。了一大批新产品的产生。一九六○至一九六一年,通用机械研究所在设计制造了3L—10/8型压缩机之后,又分别组织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和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等单位,先后试制完成5L一40/8型,6L一60/8型和?l一100/8型空气压缩机,但性能均不如4l-20/8型稳定。10—100米3/分空气压缩机的设计试制完成,逐步淘汰了相应规格的仿制产品,结束了产品规格混乱的局面,形成了我国L型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系列。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钢钎,铁锤正逐步被压缩机驱动的风开工具所取代,这促使小型空气压缩机的开展也进入了新的高潮,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和无锡压缩机厂等单位先后仿制完成排气量6米3/分和9米3/分压缩机,结构型式根本为W型;1959年末,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研制成功了排气量3米3/分和6米3/分V型空气压缩机。在国内小型压缩机开展的根底上1962年,通用机械研究所组织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南京压缩机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和上海第二压缩机厂等六个单位成立联合设计组,在南京市进行了1V—3/8和2V—6/8型空气压缩机的设计,1964年在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试制完成,并通过鉴定。1965年,无锡压缩机厂、上海气阀厂和柳州空气压缩机厂在柳州市又联合完成了排气量9米3/分V型空气压缩机的更新设计工作,型号为VY—9/7。这些产品和老产品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耗电和耗油少等优点,又为我国动力用空气压缩机增添了新的品种。〔三〕为化肥成套设备提供关键产品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尽快地解决全国人民的“吃、穿〞问题,中央成立化肥领导小组,由陈云副总理主持,加强对化肥工业的领导。1960年12月,根据中央化肥领导小组的指示,一机部在北京市召开“压缩机、制冷机、制氧机和阀门〞简称“三机一门〞短线会议,全面安排中、小型合成氨化肥厂工艺流程中所需专用的通用机械产品的科研、新产品试制、产品系列化,产品质量和验收技术标准以及生产方案等,这次会议成为压缩机上水平、上能力的里程牌。会议之后,一大批工艺用压缩机相继研制成功。1963年和1964年,一机部、化工部和上海市连续在上海市召开两次“

10全国氮肥设备制造技术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当时氮肥设备生产中存在的有关设计、制造、标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制订了假设干技术政策和暂行标准。会议之后,研究所、高等院校和行业厂等对高压压缩机的活塞环结构、填料密封和阀片寿命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进行了联合攻关。这几次会议对压缩机等通用机械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大型高压压缩机设计、制造水平的飞跃,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这适应了当时国家开展的需要。1、小型工艺用压缩机中央根据小型氮肥厂具有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产销灵活、便于就近供给等特点,于1958年提出结合国情,在开展大、中型〔当时大型指年产5-10万;中型指年产2.5万吨〕氮肥成套设备的同时,大力开展小型氮肥成套设备。这一年2月,在上海市召开了“氮肥设备三部部长联席会议〞〔化工部、冶金部和一机部〕,上海市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具体安排了年产2000和5000吨小型氮肥成套设备的生产任务。1957年7月,上海压缩机厂根据上海机电产品设计公司按美国沃星顿〔Worthington〕公司上世纪20年代产品设计的图纸,试制完成排气量400米3/时氮氢气压缩机,成为全国第一批兴建的13家年产2000吨合成氨厂的配套设备,该机采用杯状阀、柱塞和软填料密封结构,为四列、四级、卧式、平皮带减速起动,终压286公斤/厘米2。第二年上半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按大连化工设计院提供的图纸,生产出排气量270米3/时,终压120个表压力,转速400转/分,电机功率75千瓦的联合压缩机,系立式、双列、五段结构,年产规模800吨氨水。根据“三机一门〞会议的精神,压缩机行业决定小化肥压缩机立式、卧式、L型和对称平衡型四种方案同时并举,各设计组展开竞赛,择优选定推广,以取代联合压缩机等结构陈旧,性能差的氮氢气压缩机。在对压缩机的终压和排气量进行统一规定之后,就四种机型进行了具体分工:通用机械研究所与大连化工机械厂〔后改为大连冷冻机厂〕联合试制对称平衡型;蚌埠空气压缩机厂会同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所负责卧式机型的试制;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负责设计、制造L型;而立式机型那么由南京压缩机厂负责。这是一次全国性压缩机设计、制造的大竞赛,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四种样机均试制完成,通用机械研究所和大连化工机械厂试制的2D—

116.5/150型氮氢气压缩机成为我国第一台对称平衡型压缩机,为研制大型对称平衡压缩机打下了根底。鉴于400米3/时压缩机结构陈旧,气量小,电耗大,不能充分满足化肥生产的要求,1960年初,上海压缩机厂从易于制造、方便用户的角度出发,选用双L型机身布置,为四列、六缸、六级结构,转速375转/分,并于当年年底完成首台样机〔型号L720/320,即L3.3—720/320型〕,性能参数均到达要求。由于当时国家急需要货,因此,仅在一个月内,一下投产30台机器,虽在数量上完成了上级的任务,但经一机部“三机〞质量鉴定,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全部返修。上海压缩机厂吸取了这一教训,专门组织攻关组,重点解剖了一台机器,对阀片、十字头销轴、缸套内孔、冷却系统等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加强了产品的生产管理,在1962年6月才全部到达设计要求。该机经过多年广泛的工艺运行之后,被化工部定为年产2000吨合成氨厂〔1963年,在原产2000吨/年合成氨设备根底上,提高到5000吨/年〕的定型设备,并获新产品科研一等奖。60年代后期,上海压缩机厂根据小化肥厂改变工艺流程及挖潜增产的需要,又对L型氮氢气压缩机做了改良,将转速提高到500转/分,变型设计了L3.3—17/320型氮氢气压缩机,进一步扩大了该机的应用范围,使L型氮氢气压缩机成为小化肥行业。2、大、中型工艺用压缩机应用最广的机型解放前,我国仅有大连化工厂、大沽永利制碱厂和南京永利宁化工厂等几家生产合成氨,所有设备全部是进口,最高年产量为6.25万吨,氮肥工业根底薄弱。解放后,为了加快氮肥工业的开展速度,我国早在1953年便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的主要设备靠进口,压缩机多为1Г-266/320型〔苏联〕和2SLK型〔捷克斯洛伐克〕两种,而尿素生产厂使用的主要是PLK型压缩机〔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开始组织氮肥成套设备的生产,并决定以年产2.5万吨合成氨的中型氮肥成套设备为先导。压缩机方面,由于当时民用机械工业生产能力缺乏,大型高压压缩机的试制任务多由军工系统企业承当。继大连化工厂试制成功我国首先大型高压氮氢气压缩机之后,进展很快,1958年,1Г—26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

12仿制产品在齐齐哈尔和平机器厂获得成功,同年,沈阳东北机器厂根据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设计的图纸,在三个月内共设计制造了7种19台小型专用机床,在小设备上造出了2SLK型氮氢气压缩机,产品的仿制成功,开始改变了我国大型工艺用压缩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为了适应国家开展的需要,大型压缩机的生产任务逐渐由军工企业转到机械企业,压缩机工业是在经验、资料、技术缺乏,设备简陋等不利条件的根底上,逐步壮大,创造了一个个业绩,满足了国家开展的需要。’1960年起,上海压缩机厂根据一机部的要求,继续对2SLK型氮氢气压缩机进行全面的吸收消化工作,结合实际,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良,解决了加工设备严重缺乏的难题,首台样机于当年年底完成,由此,该厂比拟完整地掌握了大型压缩机的制造技术,并制订出相应的质量标准,成为开展我国大型工艺用压缩机的重要起点。与此同时,5Г型氮氢气循环压缩机在上海大隆机器厂仿制成功。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在国外开始得到迅速的开展,这种机型具有结构紧凑,平衡性优良的特点,很有开展前途。但当时我国使用的仿制产品,结构陈旧,效率低,“三化〞程度差,这不仅增加了制造与维修的困难,而且不利于迅速开展新的品种、规格,基于上述原因,迅速建立与开展我国大型压缩机系列,乃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一切促使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压缩机厂、东北机器厂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先后提出设计D、H、M型对称平衡压缩机,以分别取代1Г266、2SLK、PLK型仿制产品。通用机械研究所为此组织召开专业会议,拟写了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的系列草案,对活塞力等级、行程、转速等根本参数做了假设干规定,并就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地酝酿,此草案虽未获批准,但对各有关单位研制新产品产生了影响。1960年,化工部发文具体规定了产品的各项根本参数及技术要求,此后,各项工作全面展开。1960年初,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大型压缩机设计专家多勃隆列夫斯基来通用机械研究所,指导4D330型压缩机设计组的工作,8月,因中苏两党关系恶化,苏方撤走专家,使这项工作夭折。因此,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中国工业。通用机械研究所率先开始主持设计功率最大〔4000千瓦〕、结构最复杂的6D32型氮氢气压缩机。当时,缺乏资料和经验,只有产品样本及苏联专家留下的一些M型系列的资料

13。正当设计工作开始不久,由于使用部门低估了国内的水平,不愿意向一机部定货,而转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了12台氮氢气压缩机,6D32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63年,国外产品到货,因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性能比国产机器还差,只好全部报废,仍决定由一机部提供。6D32型压缩机转速高,机身受力复杂,密封压力最高达125大气压〔五段)。为了确保该机的设计质量,1963年起,通用机械研究所从强度和易损件两个方面考虑,在D6.5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上进行了动态应力测定和1:2.5模拟静载强度试验,对高压填料(125大气压),高压活塞环(320大气压)皆在试验机上进行了1:1模拟试验,同时,对气阀进行了研究。经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之后,积累了强度研究的资料,根本掌握了高压密封技术,为设计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设计完成之后,一机部向太原重型机器厂下达了试制6D32—285/320型压缩机的任务,但有些零件由于受到设备条件的局限,无法制造,如大型曲轴。太原重型机器厂结合本厂实际,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订,终于在原有设备上采用曲轴整体锻造新工艺,解决了大型曲轴的生产问题,于1965年底完成试制,该机转速250转/分,1966年夏季,安装在石家庄化肥厂作为年产5万吨氮肥厂的配套设备,一次试运转成功。1960年7月,上海压缩机厂、通用机械研究所和东北机器厂组成联合设计组,从加工工艺性、维修接近性、配套方便性及尽可能适应用户传统使用习惯等因素考虑,选择了四列H型结构,开始进行H221—140/320型氮氢气压缩机的方案设计,由上海压缩机厂在1962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的设计与修订。在试制过程中,上海压缩机厂克服了经验和资料缺乏的困难,经过努力,较好地解决了设计与制造中的假设干关键技术,如用普通机床完成曲轴加工,并克服了大型曲轴轴颈光洁度、不圆度以及曲轴的平行度等难题,1965年9月,完成了首台的试制任务,翌年初投入工业运行,情况良好,成为我国第一台通过鉴定的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该机活塞力为22吨,供年产2.5万吨化肥厂使用。在6D32型和H22型压缩机的研制过程中,1962年9月,4M12—45/210型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研制也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拉开了序幕。该机是年产11万吨尿素的重要设备,为四列、对称平衡结构,采用悬挂电机,行程300毫米,主轴瓦、连杆瓦均采用了精密薄壁瓦新技术,电机功率630千瓦,于1966年安装使用。后来上海大隆机器厂等单位也相继生产了这类机型压缩机。当时,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在国外也仅在几个工业兴旺国家刚刚获得成功,我国设计人员在资料和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在机械设备能力缺乏的根底上,总结经验与教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冲破了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克服重重困难,园满地完成了机器的设计和制造,其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等均接近国际先近水平,成功地取代了老产品。6D32、H22和4M

1412型压缩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压缩机制造水平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缩短了与国外工业兴旺国家的水平差距。在这之后,以这三个机型为根底,派生出大批的产品,我国化肥工业所需要的压缩机根本上实现了自行设计和生产,结束了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时代。〔四〕开辟新的技术领域1、超高压压缩机超高压压缩机是随着聚乙烯工业的兴起而开展起来的,其最终压力高于1000公斤/厘米2,这无疑对材料、密封,设计和工艺等技术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世界上第一台超高压压缩机是1938年问世的,而真正得到开展那么是在50年代以后。我国最初在1958年从“联合国考察报告〞中得悉,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从有限的资料中得到启示,于1959年10月设计制造成功我国首台聚乙烯超高压压缩机11—5/320-1500型,起初是采用巴氏合金填料,能使用170小时,后改用金属与液压相结合的密封结构,延长了寿命。1961年5月,由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化工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和通用机械研究所组成超高压压缩机联合设计组,沈阳气体压缩机厂采用金属机械密封,并中间注油的方法,改良了11—5/320—1500型压缩机,通用机械研究所参考苏联资料,采田液压密封结构,于1964年试制完成A一5/400一1500型超高压压缩机,系卧式、单级、双缸、对置式结构,该机的关键在于气缸加工和密封,气缸系两层热套,缸径Ф30,全长750毫米,液压密封,密封介质为甘油,为保证对气缸内孔的密封和椭圆度、锥度要求,采用深孔拉镗工艺加工,到达孔母线不直度0.01毫米,锥度0.018毫米,椭圆度0.002毫米〔均为全长〕,光洁度为▽8。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和通用机械研究所的两台样机均安装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高压聚乙烯试验系统中,由于该系统没有连续运行,未能长期使用。此后,上海大隆机器厂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又先后试制了两台,排气压力为2000公斤/厘米2,也因用户原因,而未投入工业性运行。我国超高压聚乙烯压缩机自1958年起开始着手进行,起步并不算晚,却由于形势的变化,使试验研究工作两起两落,虽说设计试制了四种共五台不同规格的机器,但皆因种种原因均未真正投入工业性运转,在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超高压压缩机在我国根本上没有得到开展。2、无润滑压缩机无润滑压缩机有半无润滑〔指气缸内无油润滑〕和全无润滑两大类,它能保持压缩气体的洁净、枯燥,保证被压缩后的气体不含油,或根本防止与润滑油接触。随着我国工业的日益开展,特别是在仪表控制、药物生产、食品加工、空间技术和国防工业等部门,这一要求更加重要。在国外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进入60年代,国外已有许多工业兴旺国家为使机器无润滑,而开始普遍应用氟塑料。

15我国无润滑压缩机起始于50年代的末期。1958年,由于氧气顶吹炼钢新技术在我国被应用,需要用无润滑压缩机来装备。当时,杭州制氧机厂对加拿大生产的水润滑氧气活塞压缩机进行仿制,完成了石墨环式水润滑压缩机。该机采用皮碗密封结构,为立式、三级压缩,排气量为100米3/时,排气压力为30公斤/厘米2,适于低压工况,但压缩气体不够洁净。为配合开展我国纺织工业的无梭喷气织布的新技术,1965年起,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按一机部的要求,开始研制迷宫压缩机,根据日本产的压缩机,经过精心加工,于1966年6月仿制完成1Z5.5—6/6型迷宫空气压缩机。1965年初,上海大隆机器厂按首都钢铁厂由日本神户制钢所机械厂引进的设备,于1968年也仿制成功一台迷宫式压缩机,但均未应用推广。填充聚四氟乙烯优点较多,国外已在压缩机上大量采用。根据这一情况,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于1964年开始了填充聚四氟乙烯环在往复活塞压缩机上应用的研究,同年8月,氟塑料密封元件的研制成果,通过了由一机部和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鉴定,这为我国无润滑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奠定了根底。翌年12月,两研究所继续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应用低压氟塑料环的,2Z2—7/8型无润滑压缩机,为立式、两列结构,接着,其它一些厂和研究所等也开始研制,相继生产了一大批产品,成为我国压缩机的主要机型,这是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在无油润滑技术开展方面的重大进步。我国无润滑压缩机是从石墨环式、迷宫式的研究开始的,仿制了一些品种,而新材料的应用,那么为无润滑压缩机的研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3、军用、船用压缩机〔1〕军用压缩机军用压缩机是专门供军队用于实战或训练用的压缩机,具有间断使用、机动灵活的特点,因而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好,其大多数属于小型高压压缩机,在设计、制造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六十年代以前,军用压缩机几乎全部由苏联援助,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苏联终止了对我军军事装备和零备件的供给,严重地影响了我军的战斗力。就是在这种困难局面下,我国第一代军用压缩机开始诞生了。1969年,重庆空气压缩机厂试制了Y-14型空气压缩机,后转到重庆气体压缩机厂生产;1961年和1962年,无锡压缩机厂按杭州制氧机厂提供的图纸,分别试制了1YFY-0.83/150型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和АКЭС40-1型充氧机;1963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在У

16-14型根底上,试制了NC-1型空气压缩机,这批产品全是仿制苏联的产品。由于当时对军工产品过于神秘,明知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人敢动,几乎全部照搬,多为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产品,造成产品水平停滞不前。但这些产品的仿制成功,打破了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封锁,击落美国U-2型高空无人侦察机,使用的压缩机便是这时期的产品。〔2〕船用压缩机船舶、舰艇中使用的各类压缩机有压力较高,可靠性好的要求,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潜艇的沉浮,主副柴油机的启动,鱼雷的发射,海洋的勘探等等。船用压缩机也和军用压缩机一样,是在苏联停止援助之后开展起来的,走的根本上是一条由仿制逐渐到自制的道路。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根据一机部的方案,于1965年开始按苏制ЭК-10型仿制军舰用压缩机,1966年试制完成,型号为66-10型压缩机,1964年初,上海合众冷冻机厂〔后改为上海第一冷冻机厂〕仿制完成ЭКl5型高压压缩机;自1964年起,六机部704所〔名为上海船舶设计研究所,内设压缩机科〕先后与南京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天津冷气机厂及上海沪东造船厂等单位合作,设计制造了一大批产品。主要产品有南京压缩机厂的CZ—60/30、CZ—120/30型等;上海压缩机厂的ЭКl5型等,天津冷气机厂的CZ-60/30型等:上海沪东造船厂的64—115型等,为各类船舶和舰艇配套。4、隔膜压缩机隔膜压缩机是一种依靠膜片运动来压缩气体的,其最大特点是气缸与传动机构的润滑油完全隔绝,因而,压缩气体不被油污染,适宜于高纯洁介质、有毒和贵重气体的压缩输送,其排气量小而压力较高。1916年,首先在法国试制成功,已开展成系列产品。解放初期,我国主要从法国、德国和苏联等国进口隔膜压缩机,以满足化工、冶金、空分制氧及科研等部门的需要,六十年代之后,我国也逐渐开始开发这类产品。六十年代初期,杭州制氧机厂按苏制МК-2.5/200型隔膜压缩机,仿制完成8LMY—0.04/200型压缩机。1962年,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根据一机部下达的任务,在参考法国考柏兰公司〔Buton-CorblinS.A.〕生产的A2CV-250型产品的根底上,设计完成了G2Z-5/200型高压压缩隔膜机,自1963年起,该厂又陆续完成了30余种,成为我国隔膜压缩机的主要生产厂。这一时期,通用机械研究所和上海大隆机器厂合作生产了GV6.7—2/300—1500型超高压隔膜压缩机,获1978年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这标志着我国隔膜压缩机水平上升到新的阶段。5、其它类型压缩机

17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同时,其它类型的压缩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为了方便野外作业的需要,移动式压缩机的重量需进一步降低,1961年至1963年期间,无锡压缩机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和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等单位,对老机型进一步改良,先后研制了3W-9/7、2W-6/7、WY-6/7、2WY-6/7和YW-9/7型移动式压缩机,使机组重量大大减轻。1965年,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和无锡压缩机厂还分别试制完成了排气量11.5米3/分,排气压力20公斤/厘米’的丙烷压缩机和D6.5-10/26~36型氢气循环压缩机,为我国年产百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提供了关键设备,得到石化部和一机部的好评。同时期,上海压缩机厂、上海第三压缩机厂和杭州透平机厂〔后改名杭州汽轮机厂〕等对螺杆压缩机进行了摸索和研究。上海第三压缩机厂按“反廓成形法〞〔即按照样机转子端面形状制成刀片,以加工实际转子相反的方向〕仿制完成了排气量为40米3/分,排气压力为2公斤/厘米2的40/2型螺杆压缩机在衢州化工厂投入使用,成为我国螺杆压缩机生产最早的厂家。1965年,杭州透平机厂为大庆油田天燃气集输工程也生产了一台排气量40米3/分的螺杆空气压缩机。6、气阀研究气阀问题研究是一个带普遍性的课题,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压缩机水平的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压缩机的设计能力、制造水平、使用技术均很低,对气阀的认识比拟浅薄,阀片材质制造工艺混乱,当时,阀片专业厂上海气阀厂是采用20号钢板制造阀片,甚至发生用户将自来水管切割后作阀片使用,弹簧材质及制造更是杂乱无章。限于当时的设计、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动力用压缩机,还是工艺用压缩机,阀片的寿命普遍很低,故有“香烟阀片〞〔意指阀片寿命仅相当于吸一支烟的功夫〕之称。这在用户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181960年起,通用机械研究所和上海气阀厂等单位从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参考苏联资料后,在机器上实地进行了不同材质和不同热处理工艺的阀片比照试验,确定选用30CrMnSi、50CrV,3Crl5等材质的钢种为阀片用钢,并制订出冶金部阀片钢技术条件标准YB539-65,确定了淬火加低温回火加二次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接着又针对阀片抗腐蚀性能的需要,对17-7PH材质进行了研究,后因材料来源有限,推广面不大。到1962年,动力用压缩机阀片的寿命普遍到达一千小时以上。阀片材质、工艺方面的突破,并未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当时气阀性能差的问题,气阀寿命研究继而转向结构设计和研究,以控制阀片的承载能力和冲击速度。1962至1964年期间,通用机械研究所进行了阀片运动规律的测试和阀片快速破坏试验,但短期内未获明显成果。在1964年的“科研革命化〞中,认为搞气阀根本理论研究,二、三年难出成果,是“马拉松〞的研究方式,不符合革命化精神,因而受到批判,被迫中止了试验,使这项重要的科研工程停顿多年。自1963年起,化肥工业大开展,化肥厂使用的高压氮氢气压缩机普遍反映气阀寿命短,一般仅有几百小时,压缩机因气阀问题而引起非方案停车一般达7~8次/台·月,甚至更多,给刚刚兴起的化肥工业的连续生产造成巨大困难,成为化工系统的重大问题。通用机械研究所气阀课题组自1964年春起,以衢州化工厂为根底,蹲点试验,从改良气阀结构和加强管理两方面入手,提出采用“多环、窄通道、低升程〞结构,改良弹簧设计,严格控制制造工艺,定期方案检查等措施,到1965年,寿命已普遍到达4000小时以上〔五段气阀仍仅达1000多小时〕,非方案停车减至1~2次/台·月以下,大大提高了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化工部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全面推广气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是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全面开展阶段,完成了从仿制到自制的转折,把我国压缩机设计、制造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低压、少品种开展到高压,多品种。动力用压缩机的系列已根本形成,无润滑压缩机、隔膜压缩机、军用和船用等压缩机也开始得到了开展。压缩机品种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本解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急需。三、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品供需矛盾有所缓解〔1966-1978年〕正值我国经济朝气蓬勃开展的时候,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全国各行各业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压缩机制造业也不例外。1969年“一局〞撤消;通用所搬迁合肥。许多重要的科研课题、技术攻关和新产品试制工作几乎中断,使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根本停止,专业科技刊物停刊。使压缩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期间,在广阔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的辛勤努力下,压缩机制造业在产业布局方面趋于合理,

19在某些领域内仍取得了一些成就。螺杆压缩机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等方面有了突破;微型压缩机通过两轮联合设计,初步形成了我国微型压缩机的系列产品;军用、船用压缩机经过改良提高,开始逐步取代仿制产品;动力用压缩机向高转速、短行程开展;单螺杆、滑片压缩机研制成功;无润滑压缩机、氮肥用压缩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小化肥用压缩机进行技术改造,使许多化肥生产企业扭亏为盈。〔一〕压缩机产业布局趋于合理1966年以前,我国压缩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沿海城市,为了使布局趋向合理,国家着手进行了调整,在内地新建和内迁一批压缩机制造企业。在这期间新建了四川空气压缩机厂、蚌埠第二空压机厂、咸阳压缩机配件厂〔后改名咸阳压缩机厂〕和重庆压缩机配件厂,加强了压缩机配件的生产,为实现配件专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压缩机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进一步扩大,制造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二〕各类压缩机产品取得的成就1、螺杆压缩机的进步螺杆压缩机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易损零件少,运转可靠等特点,在国外开展十分迅速。1934年瑞典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不对称齿形的螺杆压缩机以来,国外生产螺杆压缩机技术得到较快的开展,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制造螺杆压缩机的公司数目成倍增长,几乎所有原来生产往复活塞压缩机的主要公司都逐渐开始生产螺杆压缩机。由于,当时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以及制造工艺上要求较高,进入六十年代以后,虽然国内某些企业开始了探索,但由于转子制造工艺没有解决,我国螺杆压缩机技术开展缓慢,直到1965年以后才得到逐步开展。1965年初,一机部决定按首都钢铁厂从日本引进的冶金设备国内研制配套6000米3/时的空分设备,上海压缩机厂承当了其中排气量38,200米3/时的LG63型大型螺杆空气压缩机的试制任务。该厂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在一些前期工作的根底上,于当年十月完成了?加工螺杆压缩机转子成形铣刀设计资料?,这对我国螺杆压缩机的开展发挥了作用。翌年初,上海压缩机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编制了LG63型压缩机转子成形铣刀的计算程序,完成了刀具的截形计算,不久,又自行设计、制造了重达30吨的大型螺杆加工机床,解决了Ф600直径转子的加工难题等,这一系列工作为大型螺杆压缩机制造创造了条件,1968年3月,完成了LG63C×2—63D大型螺杆压缩机的试制任务,虽然有某些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却为我国大型螺杆压缩机的制造积累了经验。

201966年通用机械研究所组织上海第三压缩机厂、上海气阀厂、无锡压缩机厂、天津冷气机厂和重庆通用机械厂等单位,对瑞典PR600、PR365型移动螺杆压缩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在此根底上,于1967年完成移动螺杆压缩机的设计,在试制过程中,运用“铣刀设计资料〞计算螺杆加工刀具,取得较好的效果。1966年,无锡压缩机厂和上海第三压缩机厂先后仿制成功LC20—l0/7型螺杆压缩机和LG20—20/7型螺杆压缩机,性能接近国外样机水平。同年,柳州第二空压机厂也完成了LG20-10/7型螺杆压缩机的试制。排气量10米3/分移动螺杆空气压缩机重量比当时使用较多的3W-9/7型往复活塞移动空气压缩机减轻一吨多,深受铁路建设和工程部队等野外工地使用者的欢送,但由于对称型线本身的缺陷,其功率消耗较往复活塞压缩机的同类产品高30%。由于产品精度和生产开展的需要,压缩机企业相继提出了提高铣刀精度和制造专用铣床的问题。柳州第二空压机厂首先采田靠模加工铣刀获得成功,无锡压缩机厂又将靠模放在光学曲线磨床上,用五十倍放大图成形磨削,并且用大型工具显微镜检查磨削结果,使铣刀精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第三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和天津冷气机厂组成联合设计组,对无锡压缩机厂1968年设计制造的铣刀磨床加以改良,经过一系列的提高开展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已使铣刀精度到达最大误差在±0.005毫米以内〔出现在曲线接点处〕,刃磨工时也从过去的手工操作40~50分钟,缩短到20~30分钟。七十年代以后,从产品广告得知国外生产的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已经更新,使比功率大幅度下降。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1973年,根据一机部下达的“螺杆压缩机降低比功率的试验研究〞课题,由通用机械研究所、无锡压缩机厂联合,针对直接影响压缩机比功率的转子型线压出侧存在“漏气三角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这项成果在LG20—10/7型空气压缩机上应用获得成功,是我国螺杆压缩机开展史上的一次进步。1974年,通用机械研究所和天津冷气机厂联合设计试制了LG20D一40/7、LG20D一9/16型螺杆压缩机,并进行了最正确园周速度,特长导程和允许压力试验,给制订螺杆压缩机导程长径比、气量系列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七十年代后期,无锡压缩机厂先后设计试验了立式筒体内安装卧式精别离器滤芯,卧式筒体上方安装立式精别离器滤芯,卧式筒体上方并列粗、精别离器滤芯等三种结构形式的油别离系统。这几种系统不仅将油箱、精别离器及贮气罐组合成一体,简化了结构,缩小了体积;而且,别离效果大为提高。油别离技术上的突破,使螺杆压缩机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耗油量由150~250毫克/米3下降到30毫克/米3左右。

21这一时期,我国螺杆压缩机主要以仿制为主,在设计、制造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2、微型压缩机由于对微型压缩机重视不够,造成产品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国家建设的开展,对微型压缩机的需要量不断增多。针对这一情况,根据一机部1966年制订的“三·五〞规划精神,8月份组成了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第二压缩机厂、长春空气压缩机厂、天津冷气机厂、天津红旗厂〔后改现名天津第二空压机厂,以下皆称现名。和鞍山空气压缩机厂等单位的联合设计小组,即当时的“三结合〔即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的结合〕班子,草拟了系列型谱和微型空气压缩机根本参数,在上海第二压缩机厂进行了首批五个典型品种的设计,分别由各厂试制了Z—0.03/7〔手提式〕、2V—0.3/7、2V—0.06/7、Z—0.15/7、2V一0.6/7型样机,1967年9月首批样机在天津冷气机厂集中进行试车,同年10月,通过鉴定,产品和国内同类产品相比,重量显著减轻,体积明显缩小,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零件少,通用性好,耗油、耗电指标均降低,大大改善了压缩机的积碳现象。首批样机的设计成功对微型空气压缩机生产厂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一九六1968年初,再进行第二轮联合设计,在通用机械研究所的组织下,同年秋季完成微型二级往复活塞压缩机系列设计工作,分别由长春空气压缩机厂、上海第二压缩机厂、天津冷气机厂、天津第二空压机厂、鞍山空气压缩机厂、开封通用机械厂和武汉空气压缩机厂试制完成了3W一0.8/10、2V一0.8/10、3W—1.6/10、2V—0.1/10、3W—0.2/10、3W—0.4/10、2V—0.4/10和4S—2.4/7型空气压缩机,1969年夏季,在长春市进行了500小时样机试车,除4S一2.4/7型因振动和排气温度偏高外,其余皆获成功,在此期间,华中工学院也应邀参加了这项工作。两次联合设计的成功,完全取代了国产老产品,初步具备了我国微型压缩机系列产品的主要特点:〔1〕压缩机与储气罐组成轻便机组;〔2〕转速较高;〔3〕有压力继电器、平安阀等保护调节装置,无沦在机组性能,重量以及零件数量,加工工时等方面均比老产品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中比重量平均比老机器下降了30%,耗油量只有老产品的1/3,总体加工工时也减少了1/3以上。如被取代的T102型空气压缩机共有零件439个,制造工时141小时,净重42公斤,而取代它的Z一0.15/7型空气压缩机,只有283个零件,净重仅21公斤

22,制造工时节省40%。系列产品转数均在1500转/分上下,配用额定功率0.55~17千瓦的普通电机,易于国内配套。另外,联合设计的产品可变型24种以上的产品规格,在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方面,充分地满足了用户对排气压力在7~10公斤/厘米2,排气量3米3/分以下的一般要求,方便了用户,已成为通用机械产品中的重点产品而被纳入国家方案。到七十年代,由于国内外微型空气压缩机需要量大大增加,使生产厂也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开展到一百多家。3、移动式压缩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生产的移动式压缩机多为4ZY—16—8.5/7型〔10—9/7型〕,机组重量超过5吨,由于机组太笨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高山地区拖行时,往往要一、二十人才能拖动,给野外施工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其它机型也一样,用户要求降低机组重量的呼声很大。压缩机行业在进行了实地调查之后,于1966年7月,由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上海气阀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无锡压缩机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和许昌通用机械厂等单位组成联合设计组,在蚌埠空气压缩机厂进行了4.5〔3〕、6、9、12米3/分中型移动式空气压缩机V型系列产品设计,当时的主导思想是在老产品的根底上,设计V型结构,采用短行程、高转速的设计方案,对零部件做了一系列规定,.但对各生产单位实际生产方式和工装设备情况考虑较少,在机器结构及性能上也存在有问题,设计完成后难以推广,仅在个别厂进行了生产。老式移动式压缩机在此期间皆相继被其它机型所取代,特别是螺杆压缩机的使用,深受用户的欢送。4、军用压缩机1967年初,一机部与六机部、海军装备部组成军用压缩机联合调查组,对我国军用压缩机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二年在北京市召开了“军用高压往复活塞式压缩机系列化〞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有各军用压缩机生产厂、各军兵种用户及有关科研单位;这一年八月,正式成立了军用压缩机“三化〞标准组,由上海压缩机厂、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和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等单位参加。主要原那么是做到“军军通用〞、“军民通用〞,并为以后部队开展留有余地。1968年年底,系列化编制工作完成初稿,但在制定“三化〞标准时,由于制造部门和使用部门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屡次协调研究,历时10年,方于1978年提出“

23军用高压往复活塞式V型压缩机系列参数〔报批稿〕〞,又因为种种原因而末获最后批准。应该说建立标准组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却未能到达预期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但在一定程度上,标准组的工作还是有着某些影响。如一九六九年起,上海压缩机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和自贡市机械一厂等先后设计了VSl.5、VF490、VS270等型军用空气压缩机,并于1971年前后制成样机,这一系列的成果,逐渐淘汰了仿制产品,结束了十几年来照抄照搬的仿制历史,开创了我国军用压缩机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局面。〔三〕迈出新的一步1、无润滑压缩机我国自1964年在压缩机上应用填充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材料取得成功之后,无油技术得到较大开展,一大批新产品不断涌现。1966年3月,国家科委技术科学学科组组织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等16个单位,对沈阳、上海、大连、杭州等地区的10个单位进行了压缩机气缸无油润滑的调查与研究协作工作。第二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分别按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的设计图纸,试制成功2Z一3/8、2Z一6/8型无润滑压缩机,1969年,杭州制氧机厂制造成功2DY一61.7/30型无润滑氧气压缩机,是3,350米3/时及6,000米3/时制氧的配套设备。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无润滑压缩机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各种不同排气量和结构型式的无润滑压缩机应运而生。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排气量40米3/分和4M16型无润滑空气压缩机;南京压缩机厂生产制造的排气量12.5米3/分,排气压力30公斤/厘米2的氧气压缩机,并有3LE—10/8一G、D12—30/20、L3.5—20/3.5—G和2ZA—1/8—G型等30余种无润滑压缩机,压缩介质包括空气、丙烯、氮氢气,氢气、氯乙烯和二氧化碳等,北京重型机器厂的LGⅡ—60/8型无润滑压缩机等。这时期,全国压缩机行业在全无润滑空气压缩机研究方面也取捐进展,如1966年8月,1Z-0.4/1.5、1Z-0.04/4型全无润滑空气压缩机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诞生,在医疗和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由于我国无润滑压缩机品种不断增加,1977年6月,通用机械工业局决定制订无润滑压缩机性能参数系列,经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无锡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上海第三压缩机厂和柳州第二空压机厂等单位讨论制订出初稿,于1979年,在南京市召开的“无润滑压缩机性能参数系列方案讨论会〞上获得通过,成为指导开展我国无润滑压缩机的根底。2、新型动力用压缩机

24动力用压缩机的开展历史最长,技术比拟成熟,但与回转压缩机相比体积和重量偏高,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国外往复活塞压缩机开始趋向高转速、短行程的方向开展,我国也相应地开发研制这种动力用压缩机。1971年3月,通用机械研究所和无锡压缩机厂等行业厂联合设计了4LA-20/8型空气压缩机,1974年,在余姚通用机械厂试制完成〔型号改为L3.5—20/7〕,该机采用转速980转/分、行程120毫米的高转速、短行程结构,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与4L一20/8型空气压缩机相比,重量、体积大大减少,但由于比功率偏高,未能作为定型推广产品,只有余姚通用机械厂有小批量生产。1974年,西安压缩机厂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始研制高转速、方外形结构的压缩机,这种压缩机因增大了级间缓冲容积,使通道中的气流速度降低,而减少了气体流动的能量损失,经过近三十次的单项试验研究,在取得大量数据的根底上,进行了试制,使方外形结构的压缩机L2—10/8一I型终于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其主要性能指标根本到达国内外先进水平,1978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年,通用机械研究所、山东生建机械厂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试制了L3.5—20/7型方外形结构空气压缩机产品,转速980转/分,行程120毫米,电机直联传动,其性能指标良好。L2—10/8一I、L3.5—20/7型等空气压缩机的试制成功,成为我国新型动力用压缩机的新起点,为动力用压缩机适当提高转速,改良设计取得了经验,对我国动力用压缩机的系列更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某些厂对动力用压缩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1966年起,通用机械研究所、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和无锡压缩机厂等单位设计制造L5.5—40/8型空气压缩机,于1972年通过鉴定,其转速较老产品提高50%,性能良好,这时期,蚌埠第二空压机厂和柳州空气压缩机厂也各自试制完成了排气量100米3/分压缩机产品。3、船用压缩机我国船用压缩机在仿制的根底上,经过改良、提高,逐步开始开展,但步伐比拟慢。经过十多年的开展,上海压缩机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已逐步成为国内船用高压压缩机的主要生产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自完成66—10型压缩机后,又生产变型三种船用高压空气压缩机,主要供海军舰艇和潜艇配套;上海压缩机厂那么与704所合作,又先后完成了CV2/200、VSl.5—3.3/200等四个品种,除为潜艇配套外,还可为海洋勘探提供配套设备。南京压缩机厂是我国船用中压压缩机的生产主导厂,该厂在原有根底上,继续和704所一起,生产出CV一240/30、CVl.5—360/30、1—0.433/60、CZ—180/30,CZ—240/30和1—0.3/150型等一系列典型产品,为国内大局部3,000—

2565,000吨的各类船舶、舰艇配套。泰州海光机械厂也于1968年起开始生产小型船用中、高压压缩机,主要为在国内江河上的小型驳船、小型拖轮及船舶配套。4、氮肥用压缩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大开展,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制造已根本过关,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随后,全国各地大力兴办“五小〞工业,使中、小型氮肥设备的增长速度加快,中、小型化肥厂普及全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开始出现问题,如平衡铁飞出、高压缸开裂、主轴断裂等,耗能指标也偏高,大大地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氮肥生产经济效益差。其主要原因一是以前生产的产品,特别是仿制产品,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虽说当时满足了流程的需要,但因使用时间短,有些问题暂时没有暴露,如1972年9月,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使用的仿苏产品1Г—26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在运转多年之后,低压列的主轴发生断裂事故;二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严的影响,根本的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在解放思想的借口下,设计盲目追求高指标,生产粗制滥造,使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压缩机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事故,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平衡铁飞出这类事故就累计发生了300多起,给生产造成的损失是难以统计的,再是有些小化肥厂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经济性差,据1979年统计,全国小化肥厂亏损单位竟占61%,这一切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起,工厂便在部局的具体指示下,先后组成产品攻关小组,对压缩机进行改造。1974年以后,一机部和化工部联合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对小化肥厂使用的压缩机等主要耗能设备进行了改造,用五年的时间分别改造了700多个小化肥厂,使原3,000吨级提高到5,000吨级,5,000吨级提高到一万吨级,同时,也对中型氮肥厂的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定型,使原5万吨级提高到6万吨级,效果显著。为了配合对小化肥厂的技术改造,以先进机型取代老产品,1976年3月,一机部、化工部联合组织小氮肥设备选型组,对全国37个单位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设计单机年产5,000吨合成氨压缩机的试制任务,上海压缩机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都开始着手了这方面的工作。1978年年底,上海压缩机厂制造了H8—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随后,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生产4M8〔3〕一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和2DZ5.5—1.4/285~320型氮氢气循环压缩机,满足了小化肥厂扩建和改造的需要,并投入批量生产,在小化肥技术改造中发挥了作用。根据我国建设15万吨/年大型氮肥厂的要求,上海压缩机厂于1973年7月开始进行4D45—25/24.5—

2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的试制,单机年产能力达7.5万吨合成氨,轴功率为3,900千瓦。在设计过程中,上海压缩机厂致力于解决主机各部件之间及主机、辅机、管道之间的良好匹配,对压缩机主要技术关键,如运动参数、排列方案、振动、动态刚度、高压气缸强度、高压密封性能、气阀性能寿命和辅机结构型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在1975年年底完成首台机器的试制工作,因工程中途下马,延至1983年4月方正式投入化工运行,工作状态良好,这标志着我国大型高压压缩机技术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在进行小化肥技术改造和开展大型压缩机的同时,有关压缩缩机厂和单位又开始了高压气缸强度及应力分布等理论研究。1972至1974年,上海压缩机厂、西安交通大学和通用机械研究所联合,以H223型压缩机的高压缸为对象开展工作,对腔底开裂的主要原因,导致腔底产生应力的因素以及阀腔型式、尺寸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放厚腔底,改变阀腔型式,加预紧力等处理方案,从而,迈出气缸强度研究的第一步,加深了对阀腔的认识。在此根底上,对原设计进行改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978年,从稳妥出发,上海压缩机厂再对H223型压缩机的六段缸头做了结构改良,以进一步提高其疲劳平安裕度,在研制过程中,还对阀腔底部园弧半径尺寸与应力大小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应力测定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在此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对1Г—266/320型压缩机主轴断裂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开展,在化学工业中,特别是合成氨生产上对高压压缩机〔排气压力100~320公斤/厘米2〕提出实现气缸、填料函部无油润滑的试验研究课题,要求压缩气体不含油份,这样可以净化流程,延长触媒寿命,保证合成氨质量,节省润滑油别离装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早在1964年,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所就开展了在260公斤/厘米2高压条件下的少油润滑试验工作,国内很多大、中、小氮肥厂也广泛地进行了无油润滑技术试验,先后有太原化肥厂与北京粉末冶金研究所协作,试用聚四氟乙烯浸渍金属材料作活塞环,上海吴泾化工厂对5Г循环机活塞环、填料进行了试验,小化肥厂也对L3.3—13/320型氮氢气压缩机进行了试验,广州氮肥厂在“红旗牌〞五级活塞环上做了试验等,但始终未能取得最正确运转寿命。化工部曾屡次召集专门会议进行讨论研究。上海压缩机无油润滑协作组曾先后进行过几十种填充聚四氟乙烯配方和压制工艺的研究,在150公斤/厘米2压力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320公斤/厘米2

27压力下仍不能过关。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自1966年开始对压缩机无油密封技术进行理论探讨和试验研究工作,以不同自润滑材料、不同结构的原件及不同工况〔工作压力、气体介质、摩擦副〕条件下,进行了模拟试验,使活塞环研制取锝成果,机器工作压力为320公斤/厘米2。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大型压缩机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条件,是企业由只单纯地重视设计、制造、满足国内开展需要的阶段逐步走向重视根底研究与设计相结合的新阶段。5、其它类型压缩机〔1〕滑片压缩机滑片压缩机是一种偏置转子作旋转运动,在离心力作用下,因滑片的伸缩而改变气腔容积的容积式压缩机。因其具有动平衡性较好,机械振动小,结构简单;易损件少,重量轻,噪声小等独到之处,适用于无根底机组,因此,在国外开展较快。我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滑片压缩机。1966年,南京压缩机厂试制出YH一10/7型水冷半移动滑片压缩机,在我国开了个头,接着,经过仿制和试制,一批产品相继诞生。如1968年,上海第二压缩机厂的HY一0.3/7型微型喷油内冷滑片压缩机,1970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按日本北越公司AMR370型产品,仿制的BH—12/7型移动滑片压缩机,1976年,南京压缩机厂的DYH—10/7型低噪声滑片压缩机等。在七十年代未期,上海第二压缩机厂按英国海卓万公司23PU型产品,试制完成HP9-4型滑片压缩机,其性能指标见表4—3。在此期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上海第二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自贡空压机厂和铁道部宝鸡工程机械修造厂等单位,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良,设计制造了一系列产品,使我国滑片压缩机的设计、生产、试验研究水平有了提高。〔2〕单螺杆压缩机单螺杆压缩机主要是由螺杆、星轮叶片和机壳三局部组成,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可靠,振动小,噪声低,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这种机器系法国人辛麦恩〔Zimmern〕1960年创造,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正式投产。七十年代中期,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在一无样机、二无技术引进的条件下,通过样本和一些资料的介绍,开始单螺杆压缩机的探索,终于在1976年11月试制成功我国首台单螺杆空气压缩机OG一9/7型,其比功率为6.3千瓦/米3•分-1,之后,又试制出OG23—9/7型低噪声全罩式喷油单螺杆压缩机。这种机型在我国还仅是刚刚开始研究,在性能稳定特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缺乏。〔3〕移动式压缩机1965年,鉴于当时油田使用的УКП—

2880型高压空气压缩机不仅压力低,排气量小,行移速度慢,而且笨重的弱点,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根据一机部的指示,设计完成扇形,八列风冷压缩机S一10/150型,其排气量为10米3/分,终压为150大气压,车速达60~75公里/时,主机重为6.5吨,1974年通过鉴定,而在当时世界上使用的扇形结构压缩机大多数是水冷低速的。在此根底上,蚌埠第二空压机厂也完成了压缩机的更新设计,生产出一系列产品,其最高压力达250大气压,为我国的油田开采、试压、扫线、气举等工程提供了关键设备。1966年8月,根据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建设喀拉昆仑公路的需要,由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通用机械研究所、天津动力机厂和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组成高原地区用空气压缩机性能试验组,在海拔3,000~4,450米的西藏林芝、色齐拉山、扎木等地,对W一9/7型级差式移动空气压缩机进行了各种性能测定,并进行了一年的长期运行试验,取得了压缩机的根本性能数据。相隔十年之后,因青藏铁路建设的需要,由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宁高原机电研究所组成赴青藏高原空气压缩机试验组,以YV一6/8型移动式空气压缩机为试验机,先后在沈阳市及海拔2,000~4,900米的青藏铁路沿线的西宁、热水、格尔木和温泉等五个地区进行了空气压缩机各项性能试验,共测取2,800多个数据,初步摸清了空气压缩机在高原地区使用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高原用空气压缩机的改良意见。两次对高原地区的联合调查,为开展我国高原用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做出了奉献。〔四〕根底工作1、“三化〞在全国压缩机制造业中,由于压缩机品种过多,造成通用化程度低,严重地影响了品种和产量的开展速度。据统计,当时活塞力靠近8吨的有3种行程,靠近12吨的有4种行程,例如上海压缩机厂生产H22-140/320型压缩机后不久,上海大隆机器厂又生产了2D22—35/50型压缩机。此外,压缩机备件供给缺乏,限制了各压缩机配件厂的技术开展。鉴于全国压缩机行业在第三个五年方案期间规划开展100个品种,因此,制订压缩机“三化〞标准已刻不容缓。1966年,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指导下,由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上海大隆机器厂、杭州制氧机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和无锡压缩机厂等23个单位的31人组成压缩机“三化〞标准组,在上海压缩机厂进行起草审定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统一,立足于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三机’结构力求统一〞是“三化〞标准组制订的三条根本原那么。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7月起草完成,并获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三局企业标准

29往复活塞式压缩机〔草案〕?,这些标准草案中提出有10个活塞力吨位,16个行程,规定了16种机型,并将原49种压缩机上154种阀片统一为50种。后在1977年经修订被定为机械部部颁标准,共10个标准和3个指导性技术文件。这一次压缩机的标准工作,历史地总结了我国压缩机生产制造技术的经验,统一了压缩机主要件的设计参数,技术经济指标当时比拟先进,方便了设计和使用。〔2〕?活塞式压缩机设计?压缩机制造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开展,已逐步形成为独立的制造业,新产品不断出现,压缩机制造厂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感到专业技术书籍缺乏,有些书籍内容陈旧、繁锁,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开展的需要,压缩机制造厂、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等均急需一本专业的设计资料。为此,1971年,由通用机械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和上海压缩机厂等19个单位组成编写组,总结了我国压缩机设计十多年来的经验,结合国外压缩机的开展情况,广泛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图表和实例等,编写完成?活塞式压缩机设计?一书,全书共分十二章,包括活塞压缩机的总体、主辅机设计,热动力计算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的数据、公式、材料和图表等。这本书在1974年5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达5万余册,影响面较大,荣获机械工业出版社建设三十周年优秀图书二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压缩机制造业虽然也取得了—些成果,但我们应该看到压缩机工业失去了赶超世界水平的良机,拉大了差距,使有些工程延长了完成的时间,有些成果也因受干扰而未能得到推广。四、开创新局面〔1979~1984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和其它工业一样,拔乱反正,开创新局面。压缩机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全面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国企改革、民营企业兴起、外资进入等为压缩机制造业增添了活力。压缩机产品根本满足国内的需求,局部产品已到达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压缩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一〕调整改革自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的战略决策,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1979年4月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

30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以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营政策。在调整中,国家逐渐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并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之后,行业许多厂陆续建立健全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开始试行计时、计件的工资分配方法,加强了企业对国家、个人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工厂开始把经营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纷纷建立或加强经营销售部门,开展市场调查和预测,坚持产品质量实行“三包〞,搞好维修效劳,扩大宣传,举办用户技术培训班,使企业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行业也成立了经营联合体。1982年2月,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具体指导下,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四川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组成筹备组,邀请压缩机行业重点厂在北京市召开压缩机联合经销工作会议,经过充分协商讨论,宣布成立“中国压缩机联合经销部〞。会议决定联合经销部由全国压缩机行业12个重点企业组成,并制订了章程,经营管理方法,定货会共同守那么,确定各参加单位隶属关系不变,独立经营,共同努力,多做奉献。这是在方案与市场相结合的情况下,改变经营方式,面向用户,加强效劳,发挥联合优势方面,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联合经销部的成立打破了部门与地区的界限,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为用户效劳,进行产品销售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在此同时,企业迅速改变效劳方向,广开门路,开发第二产品,既从事压缩机产品和备件生产,也向轻工市场提供了一批紧缺产品,如上海压缩机厂生产的啤酒设备,四川空气压缩机厂生产的成套屠宰设备,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生产的洗衣机,柳州第二空压机厂生产的塑料注塑成型机,无锡压缩机厂和常熟市机械总厂生产的纺织机械等。压缩机行业大多数厂生产适应性较强,生产潜力较大,绝大多数厂向国家上缴了利润。在新形势下,压缩机行业积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品设计和科研工作。同时,调整效劳方向,扩大效劳领域,改变经营作风,增强经济观念,使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把质量、品种、水平搞上去,做好主机、辅机和配套产品的能力平衡和分工布点工作,使主、辅、配产品协调开展。围绕节能、能源综合利用和能源开发,对压缩机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推广量大面广的节能新产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产品出口,使企业很快地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开展的需要。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压缩机制造厂在产品质量和品种方面有了提高,在企业管理和用户效劳方面有了改观,成立了行业生产管理组,接着提出了“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方向。行业通过开展行检、评优质产品和“

31质量信得过〞小组、颁发产品生产许可证、贯彻国际标准等活动,推广“TQC〞小组的管理经验,使压缩机行业的许多单位逐步走上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二〕科技工作的进展1、科研力量在调整方针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机械工业“集中力量打根底,上水平、攻成套、加强效劳工作〞的精神,根据客观形势开展的需要,1978年年底开始筹建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技术设计成套公司〔1985年,该公司改名为中国通用机械技术设计成套公司〕,根据国家经委经机188号文,该公司于1979年7月正式在北京市成立,主要是负责组织承包国内外通用机械成套工程的总体设计和设备成套供给,负责大型成套建设工程中通用机械产品的组织工作,协同使用部门进行设备选型,逐步做到成套供给。该公司经营承包的方式有工程、设备、机组成套和单机供货四种,在公司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几年来承接了化肥氢压机成套,压缩机站成套,特殊用压缩机,如迷宫式、负压螺杆式和超高压等压缩机的设计任务,还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指导下,承当了一些行业效劳工作。通用机械研究所自搬迁合肥以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十几项研究课题,制订出一批标准。从1980年起,开始重建试验室,1981年,原压缩机室人员大局部离所回京,人员更迭,人数下降到12人,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根据部局对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的指导意见,重新确定工作方针,首先加强了试验室建设,开展性能测试工作,积极在压缩机行业贯彻国际标准,逐步承当行业共性课题研究和领导开发重大新产品。到1985年年底,人员增加到28人,试验室面积1,330平方米,根底可供12吨活塞力压缩机试验,拥有400千瓦可控硅整流装置、各种变速电机,可进行40米3/分以下各种动力用空气压缩机试验,并有75千瓦、60赫兹电流可供船用压缩机试验,成为压缩机行业测试中心。通用机械研究所除压缩机室直接从事压缩机专业工作外,还有一批从事根底专业工作的研究室,包括强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密封、仪表、自动化、压力容器,换热器和化学分析等专业研究室或组,承当着包括压缩机专业在内的强度、噪声、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计算机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大大地方便了科研、试验工作。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自1972年恢复工作以来,积极组织开展行业活动和情报工作。研究工作以工艺用、无润滑压缩机为主,从事气阀、振动、气体净化、无油润滑技术、易损件寿命以及强度、自控等方面的研究。

32随着国民经济开展及压缩机行业厂技术队伍的逐渐成长,工厂对产品的技术开发及试验工作日益重视,在假设干技术力量较强的工厂〔如上海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四川空气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天津冷气机厂、南京压缩机厂等〕相继建立了隶属本厂的试验研究机构,充实仪器设备,人员都来自本厂的技术部门,研究活动较为活泼。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力量继续加强,不但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拥有相当的试验设备,科研工作十分活泼,往往成为压缩机技术开发的先导,同时,完成了一批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1974年,西安交通大学组成压缩机管道振动研究小组,从事压缩机管道气流脉动的研究,经过近八年的努力,在理论计算、现场测试和消振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1977年起,高等院校恢复了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使专业人材培养在中断了多年之后,又开始复苏,缓和了压缩机专业人材缺乏的局面。2、气阀研究气阀历来是压缩机生产和使用中的薄弱环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通用机械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上海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等单位先后进行了这一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突破了阀片材质、工艺、弹簧设计及气阀结构等关键课题,根本解决了生产混乱、使用随便、“香烟气阀〞等问题,并在使用中加强管理,使气阀的使用寿命普遍提高,收到了较大的经济效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气阀研究工作没能继续进行下去。直到1973年,气阀研究工作开始进入到理论研究的领域。自戴维斯〔H·Davis〕和麦克兰林〔J·F·T·Maclaren〕分别著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气阀设计对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及?往复式空气压缩机自动阀的分析和试验研究?论文在国外发表之后,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利用杂志向国内进行了介绍,在这以后,西安交通大学先后使用光电法和电感法测录了压缩机吸、排气阀阀片的运动规律,通过计算机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加以比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另外,通过举办学习班,向国内推荐“戴维斯判断准那么〞。西安交通大学、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等单位的工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阀片运动规律,进行运动状态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手段,使我国的压缩机气阀研究进入了新阶段。〔1〕气阀攻关1972年,在第七次全国压缩机行业会议上提出压缩机产品质量存在“三短一高〞〔气周寿命短,冷却器寿命短,填料寿命短,铸件废品率高〕

33之后,在原先气阀攻关的根底上,组织行业有关厂及大专院校、研究所拟定了攻关方案。1975年,压缩机气阀攻关工程被正式列入一机部100项根底件攻关的第56项。按一机部下达的气阀攻关方案,西安交通大学、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于1976年6月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了压缩机气阀测试与计算短训班,为气阀攻关做好前期准备,同时,气阀攻关工作在一些厂陆续开始。在此根底上,1980年底,正式由通用机械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上海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上海气阀厂、中国弹簧厂、天津大学等单位组成气阀攻关组,分别以上海压缩机厂L3.3、H22型,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L5.5型,沈阳气体压缩机厂4M8(Ⅰ)型,柳州空气压缩机厂VY-9/7型压缩机为目标开展工作。L5.5-40/8型空气压缩机的气阀寿命攻关课题,由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单位负责,于1980年10月,通过了气阀试验件鉴定,12月开始进入批量件试验验证阶段,1984年5月,北京市机械工业总公司在山西省峰峰矿务局主持召开了L5.5型空气压缩机气阀批量件寿命攻关部级鉴定会,会议对四台、八十组气阀的批量件试验考核鉴定认为气阀寿命指标到达了攻关要求,通过了部级鉴定。4M8(Ⅰ)型氮氢气压缩机的气阀攻关课题,由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负责。该所在化工部及有关用户的积极配合下,会同沈阳市压缩机气阀厂,对气阀弹簧的早期断裂及磨损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改良了卷簧机,提高了关键零部件的精度,同时采用50CrVA油淬火加回火钢丝及17—7PH冷拨摔凝沉淀硬化不锈钢卷制阀簧,增加了老化处理工序(抗松驰处理),结果阀簧平均寿命提高到4000小时以上,1983年经部级鉴定后,已进一步扩大试验点,稳固和推广试验研究成果。另外,上海压缩机厂、通用机械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对L3.3、H22(Ⅲ)和3D22(Ⅱ)型氮氢气压缩机的气阀进行攻关,均到达了攻关的要求,其中L3.3型压缩机的气阀攻关成果,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随着对气阀内在规律研究的深化,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气阀弹簧作用的认识。气阀攻关组华北成员之一天津大学金相教研室承当了弹簧攻关课题,1980年,研究成功弹簧钢丝连续淬火工艺,1982年通过鉴定,对稳定气阀寿命起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704所高压空气压缩机气阀耐久性课题研究组研制成功波形弹簧环片阀,在转速3,000转/分、压力150公斤/厘米2的情况下,气阀寿命为500小时,获得了良好的成果。该科研成果在海军用压缩机上推广使用。

34〔2〕舌簧阀的应用上世纪初期,国外相继出现了质量轻的条状阀、槽状阀和片状阀,到了四,五十年代已渐趋成熟,从而使微型压缩机技术向前迈进了一步。我国微型空气压缩机气阀最早使用的是条状阀,后因材料供给不上,转用环状阀。1977年,长春空气压缩机厂及华中工学院、通用机械研究所、武汉空气压缩机厂等先后两次对日本三黄株式会社微型空气压缩机的样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研究,发现比功率、噪声和油耗皆优于我国的老系列产品,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舌簧阀,这样不仅能提高机器的效率,而且还简化了放空释荷装置,甩掉了过去一直使用的电磁阀放空结构。为了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上述单位在广泛调查和大量试验的根底上,着手进行微型空气压缩机老系列产品改造和新产品设计。3、产品研究〔1〕螺杆压缩机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螺杆压缩机,其型线分属对称园弧型和单边不对称型,功率消耗较大,结果使螺杆压缩机优点得不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国外的型线不断创新,以致使螺杆压缩机在某些方面接近往复活塞压缩机的水平。1980年起,无锡压缩机厂根据国外资料,总结了国内螺杆压缩机的开展经验,认真分析了螺杆压缩机的多种型线,决定从5:6齿比的“星型〞线入手〔原螺杆压缩机齿比为4:6〕,通过变转速试验来选定其最正确转速。1982年测试改型的LGⅢ20—10/7型螺杆压缩机,比功率达6.06千瓦/米3/分,和LGⅡ20型压缩机相比,比功率约下降5.3%,使我国螺杆压缩机的研究又进了一步。1980年,无锡压缩机厂在通用机械研究所的协助下,试制成功低噪声螺杆增压压缩机,机组噪声下降到81.5分贝〔A〕1982年,该厂为北京至拉萨民航班机通航设计制造了大型喷气式客机启动用的LG-28/60-3型螺杆空气压缩机,并进行了高温高压试验,上海压缩机厂也在1982年试制成功LG63C-430/3.8型二氧化碳螺杆压缩机,该机采用喷水内冷、汽轮机驱动等新技术,通过空气局部负荷和喷水冷却,进行性能模拟试验,试车功率达800千瓦,为大型螺杆压缩机性能试验研究工作打下了根底。这期间,无锡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等单位也研制成功一大批产品,使螺杆压缩机的应用领域逐年得到扩大。〔2〕无润滑压缩机自1980年以来,柳州第二空压机厂先后研制成功排气量分别为0.6、0.9、1、1.5米3

35/分Z型无润滑往复压缩机系列产品;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等单位在大型无润滑往复压缩机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与此同时,全无润滑压缩机的研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1年,烟台空气压缩机厂的Z-O.06/7型空气压缩机和长春空气压缩机厂的手提式空气压缩机,1983年,鞍山市空压机厂的排气量为0.24、0.42、0.6米3/分,终压为7公斤/厘米2的空气压缩机均相继问世。此外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和湖北省天门县空压机厂等单位也生产了几种产品。在这个时期,许多产品的气缸采用镀铬工艺,由于未能很好地解决气缸防腐等问题,表皮易剥落。八十年代起,通用机械研究所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与有关工厂联合设计,完成了几台产品,1984年7月,通用机械研究所与常德通用机械厂联合试制的3W-0.6/10型全无润滑空气压缩机通过了部级鉴定,接着,翌年12月,又完成了3W-0.85/10型空气压缩机的试制,其功率达7.5千瓦,成为当时我国功率最大,终压最高的全无润滑压缩机,这两种机器,均采用气缸中心线与主轴回转中心线不共面等新结构,解决了气缸防腐等技术难题,其为双级、风冷、终压10公斤/厘米2,从资料上看,国外当时尚没有制造。〔3〕空气净化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迫切要求提供洁净的空气,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为了获得洁净的气体,压缩机行业开始着手研究空气净化技术,给用户提供压缩机空气净化配套装置。由于我国大庆油田处于高寒地区,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6.2度,为使气动仪表正常工作,要求采用净化气源控制。1979年4月,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会同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共同进行了探索性原理模拟试验,从1980年9月起,试制的3JU8型空气枯燥装置完成了全面的连续测定,成为压缩机新的配套产品,1982年又试制了有热、无热再生两大系列,包括排气量为1、3、12,20,40米3/分等净化装置。上海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南京压缩机厂、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通用机械设计技术成套公司都在进行探索性研制,生产了一批枯燥、净化装置。在开展无润滑空气压缩机的同时,从1972年起,南京压缩机厂采用化学分析的过滤法〔又称秤重法〕,杭州制氧机厂采用荧光法来测定压缩空气中油的含量。1980年以来,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通用机械设计技术成套公司也开始就压缩空气中的含油量、含水量、含尘量的测量进行研究。〔三〕以节能为中心,提高产品质量

361979年,通用机械工业局针对通用机械产品耗能大、性能差等情况,有步骤地开展了以节能为中心,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活动。据统计,全国压缩机产品消耗的能量约占全国年发电量的9%,是机械部十二类重点节能产品之一。耗能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厂多,性能不稳定,一些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老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差,工艺、制造水平开展缓慢,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在用户中使用针对性差,能量损失大等。1981年11月,国家经委根据“海淀会议〞精神,下达了国家三十八项重点科技攻关任务,组织节能科研攻关,其中压缩机五项,对此压缩机行业积极开展产品节能研究,开展新品种,提高产品的经济性,组织力量进行压缩机系列的更新和改造。与此同时,压缩机行业还通过完善测试标准和检测手段,建立测试中心,发放产品生产许可证,推广节能产品,淘汰落后产品,开展“三化〞工作,改良老产品,组织产品更新换代,增添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工艺和制造水平等措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1、开辟新领域〔1〕石油化工随着我国石油与天燃气工业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的井下可燃气体。这种动力源对传统的压缩机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燃气摩托压缩机作为一种新的品种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机器可用天燃气、石油伴生气、煤气、沼气、炼油厂和化工厂的尾气做燃料,其热效率高,为能源一次利用,它和用电动机驱动的机组相比,可减少能耗25%,是理想的节能机器。在美国这种机器的规格品种齐全,已形成系列,其结构分为整体式与可分式,都是用燃气发动机来带动压缩机工作。1975年以来,根据一机部和石化部下达的科研工程,四川空气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和上海压缩机厂等都先后开展了摩托压缩机的研制工作。四川空气压缩机厂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于1979年完成了1250型单缸燃气发动试验机,1981年又试制了2MT8-5/14-44型抗硫燃气摩托增压压缩机,并进行了工业性运行试验;翌年,按照美国库佩尔能源效劳公司的DPC-115型及DPC-230型摩托压缩机,仿制成MTl0—1.4~5.7/45型和2MTl0—2.8~11.4/45型摩托天燃气变工况增压压缩机,为整体撬装、风冷式。在此期间,无锡压缩机厂和上海压缩机厂也分别完成了6RMY-4.9/16~54型摩托压缩机和两冲程单缸燃气发动试验机,这些产品的诞生,开始逐步填补了我国摩托压缩机的空白。

37我国石油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其含量较高的轻烃以2.5~3.0%的比例自然挥发,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如果能够从原油中脱除轻烃,不仅可以减少原油的损耗,保证原油的稳定,而且脱除出来的轻炔,经过压缩、冷冻别离、分馏后,还可生产出许多贵重的化工原料和燃料。根据这一情况,1983年,通用机械设计技术成套公司和天津冷气机厂合作研制成功LGl6-5/3.5型螺杆负压压缩机,在中原油田投入使用,每日可回收轻油2.5~3.5吨、液化气3.5~4.5吨、天燃气2000米3,收油率达1.8~2‰。同一时期,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也研制完成SHl0型烃蒸汽回收装置,安装在大庆油田,回收能力为日回收油罐烃蒸汽1×104标准米3。这两种新产品的使用,实现了油田气密输送,降低了烃蒸汽的消耗,减少了大气污染,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煤炭工业煤炭工业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工业之一,随着采掘的推进,煤层离地面愈来愈深,而一般所用的动力用空气压缩机,大多设置在地面,输气管线长,压力损失和漏气损失都很大。如能将空气压缩机移到主坑道内放置,那么不仅可大大减少这些损失,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金属管道和建设费用。1980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按〔80〕一机字第113号文的要求,开始从事无根底空气压缩机的研究。该厂采用L3.5-20/7型方外形结构空气压缩机作为主机,着重研究了隔振等问题,采用悬挂电机,实行了无根底结构,在通用机械研究所、通用机械设计技术成套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指导下,于1980年试制完成了第一台无根底样机〔ZL3.5-20/7型〕,1981年6月通过部级鉴定。此后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在用户的要求下,又试制了,BZL3.5-20/7型防爆式无根底空气压缩机,电机及电器均.采用防爆型。该机可直接通过罐笼整体下井,也可就近搬至作业区附近地点。这种压缩机在阜新市煤矿投入使用,节省了输气管道,减少了管道压力损失,方便了安装,降低了重量〔和原产品相比重量约降低1.9吨〕,减小了体积和占地面积,与压缩机站在地集中供气相比拟,节约了电能。国家经委及机械部已将该产品为国家重点节能产品。〔3〕开展节能节品压缩机行业在开展新品种的同时,还重点进行老产品的更新改造。对于大中型动力用空气压缩机是通过降低比功率,提高易损件寿命等途径来开展节能产品。南京压缩机厂、山东潍坊生建机械厂等单位生产的10米3/分空气压缩机,样机比功率达4.9千瓦/米3·分-1,比老产品平均降低4%,无锡压缩机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改良了20米3/分空气压缩机,其比功率达4.85千瓦/米3·分-1,按每台压缩机每年工作3000小时计算,与老产品相比单机每年可节电2.7万度,蚌埠第二空压机厂生产的100米3

38/分空气压缩机比功率到达4.86千瓦/米3·分-1,与老产品相比耗能量大大下降。六十年代后期,我国动力用生气压缩机虽然有了一些开展,但因“文化大革命〞之故,各厂失去了行业统一的领导,机型及易损件生产比拟复杂,给用户增添了许多困难,针对这一情况,通用机械研究所分别与南京压缩机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联合,于1985年年底,完成了10、20和40米3/分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的节能技术改造,统一了机型及易损件,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微型和小型压缩机的规格有近100种,尽管其轴功率较小〔10瓦~18千瓦〕,但产量很大,节能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对微、小型压缩机的节熊改造,主要是通过推广舌簧阀新技术以及改善中冷器冷却条件等,降低比功率。长春空气压缩机厂、上海第二压缩机厂等试制的舌簧阀结构新产品,比功率较老产品下降17%左右。在这一形势下,通用机械研究所和华中工学院、长春空气压缩机厂、烟台空气压缩机厂、上海第二压缩机厂、北京小型压缩机厂、南京第二压缩机厂、青岛空压机厂和常德通用机械厂组成“微型空压机系列更新〞设计组,采用舌簧阀新技术,于1985年,完成了2V-0.25/7、2V-0.67/7及3W-1.6/10型微型压缩机的设计和制造,使舌簧阀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对于工艺用压缩机主要是通过提高易损件寿命,增加压缩机的开动率,来提高化肥的产量,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生产的4M8-36/320和H8-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通过提高主机效率,使压缩机比功率到达17.4千瓦/米3·分-1左右,等温效率达72%以上的水平,2、标准工作〔1〕质量分级规定1979年,沈阳气体压缩机厂重新修订印发了?一机部通用机械行业压缩机产品质量分等规定?,其内容包括石油化工用、动力用和螺杆式、滑片式、移动活塞式及微型压缩机的技术条件和产品的原那么。为了适应压缩机开展的需要,1985年,由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制定的压缩机产品新的质量分级标准开始生效,这个标准对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起了有很大作用。压缩机行业通过加强试验手段和试验方法的研究以及制订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质量评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试验方法压缩机试验性能,我国过去仅有TH18-59“

39气量测定方法〞一个标准,这项标准系引用美国PTC-9相应的标准,在统一空气压缩机排气量测定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就全面测定空气压缩机性能而言还不够完善。由于该标准对测定条件规定不够具体,而未规定换算方法,以致于同一台压缩机在条件差异的情况下〔大气压力、进气温度、冷却水温〕,测得的性能差距较大,冬天和夏天测不同,内地和沿海测也不一样,因而无法准确地评价产品性能的优劣。为此,1978年即着手研究新的试验方法。研究人员以ISO1217-1975〔E〕?容积式压缩机验收方法?为根底,参考苏联ГОСТ20073-74和美国ASME-PTC9-1970等标准,结合多年国内压缩机试验和科研成果,制订了GB3853-83?一般容积式压缩机的试验方法?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测试的具体要求,把不同工况测定的性能转换成标准工况〔或设计规定工况〕的性能,为评定产品性能提出了统一的衡量方法。GB3853标准参照ISO1217-1975〔E〕标准,但有关试验条件、仪器的精度等级规定稍高于IS01217标准,在计算规定工况时,压缩机性能的方法上做了改良,提高了工况转换时的精度。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曾将同一台10米3/分压缩机分别在重庆、西安和合肥等地的不同条件下〔大气压力、气温、水温、相对湿度〕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结果一致。〔3〕工艺用压缩机性能测试方法为了将我国小氮肥设备定型,化工部于1982年11月,决定对现有小氮肥的主要设备进行使用性能测定,责成上海压缩机厂和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分别编制氮氢气压缩机和循环压缩帆的测试方法。1983年1月,化工部邀请有关制造厂、化肥厂、化工设计院、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所,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小氮肥压缩机、循环压缩机使用性能测定方案讨论会,审议由上海压缩机厂负责起草的?4M8〔3〕-36/320、H8-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使用性能测试方法?,经修订补充后定稿。会上成立了由上海压缩机厂任组长的氮氢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循环压缩机选型测定组。1983年,小氮肥压缩机选型测定组在7个化肥厂分别对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4M8〔3〕型氮氢气压缩机、2DZ5.5型氮氢气循环压缩机,上海压缩机厂制造的H8型氮氢气压缩机和上海嘉定机械厂、湘潭压缩机厂制造的2Z3.5—1.3/285~320型氮氢气循环压缩机进行测试。测试工程有压缩机的排气量、功率、转速、冷却水耗量〔或冷却用液氨耗量〕、各级压力、温度、气缸或填料注油量、各级填料及平衡段泄漏量、机组振动和噪声值10项技术性能指标,共计35个单位近百名科技人员参加了选型测试,这是我国对小氮肥压缩机首次组织的全面而系统的测试工作,为全国小氮肥第八次技术经验交流会提出?关于小氮肥氮氢气压缩机的意见?做了准备,并为我国工艺用压缩机设计、制造及使用积累了珍贵的经验。3、“无锡会议〞

40为了防止粗制滥造,防止造成浪费和损失,使压缩机行业在产品、品种、技术水平、效劳工作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为用户提供优质、廉价、适销对路的先进设备。1982年11月,通用机械工业局委托通用机械研究所在无锡市主持召开了压缩机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节能产品技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主要压缩机制造厂、研究所、高等院校及船舶、化工、纺织、铁道兵、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主要用户的代表。会议总结了近几年来压缩机行业开展节能产品的经验,讨论修改了压缩机行业节能产品更新换代的开展规划,采用国际标准规划和颁发产品许可证的意见,并制订出?压缩机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节能产品更新开展工作的几项决定?、?压缩机行业节能产品更新开展规划?、?压缩机行业采用国际标准规划?。会后,通用机械研究所、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上海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和长春空气压缩机厂等6个单位分别组成压缩机节能产品更新开展推广小组和压缩机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小组,由通用机械技术设计成套公司、通用机械研究所和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组成压缩机行业颁发产品许可证筹备小组。这些小组均先后开展了工作。“无锡会议〞的召开,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压缩机行业的节能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结合新形势,开展专业工作1978年以前,压缩机的专业活动主要是通过行业开展的,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对外实现开放政策,压缩机行业的形势开展很快,这对压缩机专业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全依靠单一形式的行业组织是很难到达满意的效果。为了适应新形势开展的需要,压缩机工业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压缩机专业技术委员会、流体工程学会压缩机专业委员会、压缩机行业标准委员会等专业组织,主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探讨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标准审定工作,组织咨询效劳,加强与国外联系等,这些专业组织在行业的开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中国压缩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也正式成立。为了适应机械工业改革的深入,有必要突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加强对外联系,尽快把生产制造压缩机和压缩机配件的企业统一协调起来,于是,1985年下半年,开始筹备中国压缩机协会。1、压缩机专业技术委员会

41压缩机专业技术委员会是机械部压缩机专业技术、技术政策咨询审议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开展形势,审议压缩机行业的科技开展方向、产品规划、技术标准、科研与生产基地建设、科研机构设置和体制改革等重大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对国内外学术交流、出国考察等活动提出建议;评价压缩机专业的创造创造、技术革新成果、技术引进和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并讨论研究有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等。压缩机专业技术委员会于1979年成立并开展工作的。通用机械工业局在1985年对专业技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秘书单位为通用机械技术设计成套公司,同年四月,在无锡市召开了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围绕着如何评价压缩机产品质量与水平,提高压缩机生产技术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其内容涉及到当前压缩机专业生产技术开展方向等一些重要问题,对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2、学术交流活动的兴起1980年以来,压缩机行业技术开展正向新的目标前进,行业各厂迫切要求压缩机行业及情报网组织技术交流。为了促进压缩机学术交流,总结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打破行业间技术封锁,根据机械工业市场调节和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压缩机技术情报网于1980年4月,在重庆市召开压缩机技术讨论会,有关领导、科研单位、出版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厂及用户共60个单位的8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按压缩机热动力计算程序、计算设计,无油润滑试验、噪声控制、管道振动、气阀寿命、制造工艺学等专题进行了讨论。这次讨论会回忆总结了我国压缩机技术开展的过程,为推动压缩机的技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开端。1980年,中国机城工程学会恢复活动,在流体工程学会筹备过程中,1981年5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通用机械研究所在蚌埠市组织召开了压缩机学术会议,这是一次跨行业、跨部门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来自全国共43个单位的78名代表出席。通过该会全面检阅了压缩机行业的科研成果和水平,在行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会上正式成立了流体工程学会压缩机专业委员会。会后通用机械研究所出版了?1981年压缩机学术会议论文选篇?。1982年5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南京市举行。流体工程学会下设压缩机、风机、阀门与管道、泵密封和别离机械等六个专业委员会。国内压缩机学术活动日益兴旺,与国外的压缩机学术交流也逐步开展,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起,我国开始向世界压缩机技术论坛迈进。

42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苏联开始向我国提供了动力用往复活塞压缩机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1958至1959年,苏联派压缩机制造工艺专家到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指导,为该厂的开展和我国压缩机事业做了一些工作;1959至1960年间,苏联派专家到通用机械研究所指导工作;六十年代有几次商务性国外考察活动,但涉及技术领域有限,比拟浅薄。如1963年,我方派代表团赴意大利新比隆〔NuoVopignone〕、瑞士苏尔寿〔Suizer〕公司进行参察;1964年,赴瑞典阿特拉斯〔Atlas〕公司考察,1979年,与奥地利霍尔比格〔Horbiger〕公司进行座谈。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派人出席了“十五届国际制冷大会〞,并发表“环状阀升程〞的论文,第二年在美国普渡压缩机技术讨论会上,又发表了“环状吸气阀倾侧运动初步计算〞论文,并应邀担任1982年普渡压缩机技术讨论会参谋委员会委员,这是中国压缩机专业领域的荣誉。1983年8月,在“十六届国际制冷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两位老师代表中国方面发表了12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是与英国人合作发表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压缩机科技工作者在技术领域内的工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3、压缩机行业标准委员会我国压缩机行业制订的THl6—59和THl8—59等标准,在统一排气量测定方法和开展动力用压缩机方面起了开拓性作用。随着压缩机制造业的开展壮大,品种不断增加,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压缩机的有关标准化工作,开展很快。1979年,我国正式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压缩机、风开工具和气动机械技术委员会〔ISO/TC-118〕。1982年5月,通用机械研究所派人做为中方代表,参加了ISO/TC-118委员会在捷克斯洛伐克哥特瓦尔德城召开的会议;11月,机械部便组织成立了容积式压缩机标准审查委员会,秘书单位为通用机械研究所,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研究提出本专业标准化技术政策和开展方向的建议;负责组织和提出本专业国家标准和部〔专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及相应的科研课题的长远规划、年度方案和建议;负责专业标准的审查和报批工作,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助构。4、中国压缩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一般容积式压缩机的试验方法?标准在经过验证试验之后,1981年5月,通用机械工业局下文指示由通用机械研究所首先组织排气量10米3/分的动力用压缩机,按新试验方法进行性能集中统一测试工作,随后,又逐步扩展到其它型号的压缩机。1985年年底,已对190台〔次〕微型和100米3/分以下的不同类型的活塞、螺杆、隔膜等压缩机进行了测试和技术诊断,包括动力用、工艺用和船用等压缩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①按国际标准统一了测试方法,根本上摸清了压缩机的比功率和排气量水平,为产品质量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企业的努力,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②促进了行业对压缩机产品的改良提高,如潍坊生建机械厂、南京压缩机厂和西安压缩机厂的

4310米3/分动力用空气压缩机,通过测试,明确了改良的方向,使比功率消耗减少了约2~5%。为了进一步做好机电产品质量监督和产品论证、发放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工作,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产品的技术诊断工作,遵照国发〔1984〕114号文?国务院批转<机械工业部关于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和?产品质量监督试行方法?中关于按产品类别设立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精神,国家从1984年起开始分批投资兴建或扩建各类产品的检测基地。1985年5月,机械部正式下达〔85〕机通函字1015号文,决定在通用机械研究所成立中国压缩机等产品的质量检测中心,其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产品质量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宣传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产品质量分等规定;负责对创优、认证和生产许可证产品进行检测,并对产品质量进行仲裁检测,同时,开展测试研究工作,统一行业产品的检测方法;在需要的情况下,成立假设干行业检测站和地方检测机构,负责对这些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审查认可等。5、技术引进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压缩机行业的引进技术工作步伐,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无锡压缩机厂、四川空气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阢厂、蚌埠空气压缩机厂、蚌埠第二空压机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上海第二压缩机厂和天津第二空压机厂等单位成立了技术引进专门机构,从事可行性分析,拟定引进方案。为了实现我国出口船舶设备成套率达80%以上,加速我国船用压缩机的开展,1983年,南京压缩机厂与西德绍尔父子机器制造公司鉴定船用空气压缩机许可证合同。绍尔父子公司向南京压缩机厂提供船用空气压缩机的技术,使我国船用压缩机得到国际船级社的认可。这项合同规定包括风冷、水冷船用空气压缩机两大类,分低压、中压3个系列25个品种,包括设计、制造、检验、测试、管理等技术,合同总价为102万西德马克。接着,天津第二空压机厂同阿特拉斯公司正式签约,引进排气量1米3

44/分以下的全无润滑微型压缩机系列产品共7个规格的制造技术。与此同时,无锡压缩机厂签约引进了瑞典阿特拉斯公司螺杆压缩机制造技术。上海第二压缩机厂与英国海卓万公司也正式签定了引进微型滑片压缩机制造技术;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那么引进了芝加哥风开工具〔CP〕公司的单螺杆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1983年12月,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与瑞士阿瑞克咨询工程公司签定了往复活塞无润滑压缩机用填充聚四氟乙烯密封元件和非金属刮油环的设计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这个合同规定7种配方,分活塞环、支承环、填料环、刮油环四类21个品种,可应用于压力320公斤/厘米2、缸径最大为1000毫米、活塞杆直径可达130毫米的各种规格密封元件。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压缩机制造厂也开始了引进先进机械加工设备,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压缩机工业制造水平低、工艺水平落后的状态,如上海压缩机厂的螺杆转子加工铣床、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阀簧卷簧机、上海气阀厂的阀片薄膜真空包装设备、重庆压缩机配件厂的阀片双端面磨床等等。6、行业活动根据党的新时期总任务,遵照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和机械工业面临的新形势,压缩机制造业主要围绕着如何尽快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其内容包括开展技术、情报交流及企业管理经验的交流,建立技术情报跟踪协调会,了解国外市场动向;编辑、出版专业杂志、情报资料和情报网讯;在配合科研攻关、开展新产品、组织学术交流消化引进技术、开展质量评比等方面做出了成绩。1983年,通用机械工业局根据压缩机行业科技情报网的工作成绩,授予了“先进科技情报网〞的荣誉,对情报网所做工作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压缩机行业自成立以来,队伍逐年扩大,制造厂分布在大江南北,并和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所及用户建立了联系,为了便于领导和组织,1980年12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压缩机行业会议上,将整个行业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组五大区,使压缩机行业的组织工作更加得力。有方案地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压缩机产品节能改造“一条龙〞工作。对大中型动力用空压机主要进行了降低比功率,改皮带传动为直联、开展无根底井下用压缩机、提高易损件寿命四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安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潍坊生建机械厂生产的10立方米/分钟压缩机比功率4.9千瓦/立方米/分钟左右,比老产品降低4%;无锡压缩机厂和江西气体压缩机厂通过对20立方米/分钟空压机的改良,比功率达4.85千瓦/立方米/分钟左右,与老产品相比,每台压缩机年节电2.7万度以上;蚌埠第二空压机厂生产的L12-100/7型空压机比功率也到达了4.86千瓦/立方米/分钟,每年节电15.3万度。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生产的无根底20立方米/分钟空压机,用于煤矿后可以缩短输气管道2公里

45,每年可节电1.8万度以上。对微小型空压机,主要是采用舌簧阀技术,降低主机比功率;减少由于电机裕度过大而消耗的功率;进行自动控制、自动保护装置的研究,以提高整机可靠性等。上海第二压缩机厂、长春空压机厂的产品采用舌簧阀后,比功率降低17%左右。由于小空压机量大面广,节能效果十分可观。对石油化工用压缩机,通过提高易损件寿命,气阀寿命由几十个小时提高到4000小时。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生产的4M-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和上海压缩机厂生产H8-36/320型氮氢气压缩机,通过提高主机效率,使吨氨耗电降到877度,与L3.3机型相比降低了70度电。通用机械技术设计成套公司和天津冷气机厂研制的螺杆负压压缩机,用于中原油田,每天回收轻油2.5-3.5吨、液化气3.5-4.5吨、天然气2000立方米。五、国企、民企、外企并存〔1985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我国由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为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对国有企业开始探索性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推动民营经济开展的政策和措施,激发了广阔群众自办企业的积极性;为吸引国外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入了国际知名企业来华投资,形成了国企、民企、外企并存的局面。〔一〕国企改革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有企业实行改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确定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正确关系,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通过政企职责分开,使政府正确发挥管理经济的职能。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自此,“两权别离〞成为了改革的主要原那么。在此原那么之下,出现了对承包经营制、租赁制、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各种形式的探索。这期间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别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开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根底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压缩机国有企业开始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底,原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蚌埠压缩机厂、重庆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南京第二压缩机厂、

46江西压缩机厂、柳州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天津市压缩机厂、太原气体压缩机厂长春空气压缩机厂、徐州空压机厂、济南空压机厂、广州空压机厂、常德通用机械厂、华西通用机器厂、西安压缩机厂等大一批国有企业都实行了承包制。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提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当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点就是落实企业自主权。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自此,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方向。自1993年起,压缩机制造业的国有企业进入全面改革阶段。90年代,国有企业存在着企业制度上的问题,企业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压缩机制造业的国企大面积陷入困境。与非公经济迅速开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开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压缩机制造业亏损的国有企业到达40%以上,1998年出现了全面性的亏损。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别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对局部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

47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南京压缩机厂、蚌埠压缩机厂、柳州压缩机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江西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重庆压缩机厂、华西通用机器厂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标准,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企业治理得到改善,建立了符合自身条件的奖惩机制,管理层、技术研发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给国有企业开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00年压缩机制造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10%左右。〔二〕民营企业蓬勃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开展,从事压缩机制造的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在压缩机制造业中的经济比重逐渐加大,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截止到2000年,压缩机制造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占全行业的75%以上,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利润占全行业的50%。我国压缩机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后首先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四川、安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压缩机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产权结构单一,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中共十五大肯定了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政府制定了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所有制的再认识,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鼓励、推动民营经济开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民营经济的政策环境更为良好和宽松,压缩机制造业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春天,一批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及集团涌现出来。1、温州固耐化机制造

48温州固耐化机制造始建于1984年,经过二十几年的开展与积累,已成为全国压缩机行业少数几个能掌握研发技术和制造大型压缩机的企业。是大型往复式活塞压缩机、循环机、氮氢气压缩机、二氧化碳压缩机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企业。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在2005年和意大利合资在苏州成立了固耐重工〔苏州〕,总注册资金2000万美元,占地面积170亩,总建筑面积十万平方米,建成8万平方米的厂房,总规划年生产能力为8亿人民币。2、沈阳远大压缩机制造沈阳远大压缩机制造建于一九九五年,主导产品是往复活塞压缩机。目前,自行开发设计、制造氢气、氧气、氮气、丙烯气、氟乙烷及各种烃类混合气等多种介质工艺压缩机和空气压缩机,已形成了活塞力10KN-450KN的D、M、P、Z、L、W、V型等几十种系列产品,广泛效劳于石油、化工、化肥、矿山、电力、冶金、科研等行业。公司注重试验研究工作,产品设计不断创新、工艺过程不断更新、应用技术不断求新,实现压缩机产品更新一代,研发一代,不断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平安性。    公司强化综合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从质量管理入手,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从产品设计开始建立了全过程控制程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01年通过英国圣克森公司ISO9000:2000质量管理认证,获得英国“UKAS〞认证书。自一九九八年,公司已陆续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大型机组、工矿配件、国产化配件资源市场和炼化大型机组、炼化配件网络成员单位,中石化集中采购供给商一级资源市场成员单位,还是中国煤炭物资集团公司全国煤炭行业机电设备定点企业。3、浙江鑫磊压缩机浙江鑫磊压缩机始创于1996年,开始生产小型往复式空气压缩机。主要产品包括直联式微型空压机系列等,企业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德国GS和欧共体CE认证,美国UL认证。产品以造型优美、节能环保深受用户的青睐,远销欧、美、澳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欧蓓德等知名超市,是压缩机行业主要出口企业。公司通过不断地产品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了螺杆式、小型往复式、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等产品,现逐步开展成为产品系列较完善的国内较大空压机生产商之一。

494、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于1995年成立,起步于天然气压缩机的开发与制造。目前,公司已开展成为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压缩机、LNG、橇装装置、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的研发、制造和效劳的综合性科技型公司,已开展为国内最大的CNG压缩机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资产总额12亿元,年产值20亿元,员工1200余人。目前公司已开展为集团公司,下属10个子公司:四川金星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四川金科环保科技、四川蓉腾自动化设备、四川恒重清洁能源成套装备制造、四川亚连金星特种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德阳金星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以及四川金科节能燃气技术设备、四川星恒石化科技、四川蓝科天然气集成装备、四川联重特种装备制造。5、宁波鲍斯压缩机宁波鲍斯压缩机是压缩机行业开展迅速的民营企业之一。如今,公司已形成螺杆主机、螺杆空压机、中压螺杆压缩机、煤层气螺杆压缩机组、天然气、石油气等工业气体的回收利用节能减排工程设备等系列产品。企业现有总资产2亿多元,年生产螺杆压缩机主机1000台、螺杆压缩机500台、工业气螺杆压缩机200台。经过研发,成功掌握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杆转子型线设计技术,同时成功研发了自动数控螺杆制造专用机床,突破德国公司的技术壁垒,替代了进口同类产品。公司先后研发制造出我国第一台供油田用的无人值守的伴生气螺杆压缩机、第一台煤层气井负压螺杆机组、第一台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天然气螺杆增压装置等一大批具有科技含量高、实用价值大、节能环保的新产品,解决了煤、油、气生产作业时低压气危害平安、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等问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鲍斯公司是我国压缩机行业第二家上市公司。

50上海东方压缩机、上海佳力士机械、上海斯可络压缩机、上海环天压缩机、上海飞和实业集团公司、上海优耐特斯压缩机、无锡市五洋赛德压缩机、浙江红五环科工贸、江阴压缩机、江苏超力机械、宁波欣达螺杆压缩机、江苏通润机械、宁波德曼压缩机、浙江强盛压缩机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在这一阶段开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重要的组成局部。〔三〕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决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开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根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潜在的市场资源和土地、人工本钱低等因素,吸入了国际知名的压缩机制造企业来华投资。1986-2000年是国际知名的压缩机制造企业纷纷进入我国比拟集中的时期。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开展壮大。其中世界知名的压缩机制造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有:1、英格索兰压缩机。英格索兰是一个全球性的多元化工业公司,英格索兰创始于1871年。〔上海〕英格索兰压缩机成立于1987年,是英格索兰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作为第一家进驻中国大陆地区的国外一线压缩机品牌,同时也是首个将螺杆压缩机技术引进中国的外资企业,其产品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既可提供全系列的活塞式空压机,螺杆式空压机,及离心式空压机,同时还能够提供广泛的压缩空气后处理设备及优质的客户效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2、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成立于1873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跨国工业集团之一,总部设在瑞典,主要生产适用于空气和其它工业用气体的往复式、螺杆式、离心压缩机及其配套用枯燥器、过滤器、冷却器、能量回收系统和控制系统等。1984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之后,在中国相继成立了七个合资企业。1995年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无锡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可以为国内用户提供与国外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同步技术水平的各类喷油螺杆压缩机。3、美国寿力公司。美国寿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螺杆式空压机专业制造厂之一,始创于1965年,总部设在美国印地安那州密执根市。美国寿力亚洲公司作为寿力公司的亚洲总部,成立于1994年,由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和美国寿力公司合资组建,公司在深圳蛇口建有8,000平方米,是美国寿力在亚太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心。

51产品包括固定式螺杆空气压缩机、移动式螺杆空气压缩机、螺杆真空泵、空气枯燥机、精密过滤器、气开工具等。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公司逐步开展了适应中国市场的中国化设计,国产化和中国化设计的持续开展,并在中国螺杆空压机界第一个提出主机五年保固和十年保固的质量承诺,提升了寿力在中国的竞争力。产品涵盖5-450kW固定式螺杆空气压缩机,移动式螺杆空气压缩机,干式螺杆空气压缩机,喷水螺杆空气压缩机,螺杆式真空泵,应用范围普及各行各业。〔四〕新产品开发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崛起、外资企业进入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新产品研制步伐也在加快。1、超高压活塞式/隔膜式压缩机组1984—1988年由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和上海大隆机器厂共同承当超高压活塞式/隔膜式压缩机组的研制课题,该机组用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开展中心的大型2m激波风洞,供航天器的高马赫数、高雷诺数、高速高焓试验。机组排气压力200MPa、容积流量2m3/min,由一次机〔活塞式,4级,排压30MPa、轴功率40kW〕、二次机〔隔膜式,排压100MPa、轴功率12kW〕、三次机〔隔膜式,轴功率22kW〕各一台及系统构成,供气量2Nm3/min。该风洞为亚洲最大、世界前列。机组主要技术特点〔1〕满足了分别以3种不同压力〔30MPa、100MPa、200MPa〕向风洞供气。〔2〕同一机组既可压缩氢气又可改压氮气,以供风洞选气种用。攻克了氢、氮二种气体在超高压力下的可压缩性系数值差异较大,同一膜腔将会造成不同的压力比分配和排气温度的较大差异的难题。2、充氧〔氮〕车载隔膜式高压压缩机组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现名北京京城压缩机公司〕于1997年研发充氧〔氮〕车载隔膜式高压压缩机组,排气压力35MPa,吸气压力12MPa时供气量120Nm3/h〔N2〕或85Nm3/h〔O2〕,转速500r/min,柱塞行程55mm,油缸直径28mm

52。单级压缩、双缸对置,油冷却器强制风冷,容积效率高达50%,噪声声压级81.6dB〔A〕,1m。质量仅600kg、外形仅680mm×1200mm×675mm,得益于在国内隔膜机中最先采用的曲柄滑块机构。以汽车发动机为动力。能适应排气压力变化的油压随动调节阀,保持油压高于排气压力14%~17%,有助于降低功率消耗和延长膜片寿命。当压缩氧气时,采用铍青铜膜片和4839氟油。具有膜片及随动阀膜片破裂报警、检测系统,油温、油压监测保护系统。3、6M系列大型压缩机原华西通用机器公司〔现名四川大川压缩机〕于1996年研制了用于化肥装置的6M系列3种6列对称平衡型压缩机。6M40-340/314型氮氢气压缩机,活塞力385kN,轴功率4722kW,容积流量340m3/min,排气压力31.4MPa。4、高压大型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原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在廿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德国BABCOCK——BORSIG公司往复活塞式压缩机专有技术,制造全系列大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原沈气制造、成功地运行于广东省茂名市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茂名分公司等特大型石化企业的4M80-30/22-200-BX型新氢压缩机,系200万吨/年渣油脱硫加氢装置用,为对称平衡型、4列,活塞力800kN,排气压力20MPa,轴功率3250kW,质量68.6t,冷却器等辅机质量16.2t,电动质量47t,外形尺寸9690mm×4680mm×1950mm。原沈气占有国内大型往复活塞式加氢压缩机市场的大份额,仅广东茂名石化一家企业,即有原沈气产多达20台4M80级大型压缩机在役运行,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5、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用压缩机原蚌埠压缩机总厂〔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合作,于1996年研制CNG压缩机。1998年,原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北京京城压缩机公司〕

53和原石油工业部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三机械厂〔时在湖北省天门市〕开始了全风冷对称平衡型CNG压缩机的研发,结束了国产CNG压缩机中冷却方式仅为水冷、结构型式尚无对称平衡型的历史。。5往复活塞式全无油空气压缩机1984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设计,由常德通用机械厂试制了3W-0.6/10型全无油空压机;1992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设计,原鞍山无油空压机厂试制了WW—0.8/8型全无油空压机;之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设计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一二工厂试制的3W-2.5/10-Q、3W-3/7-Q型全无油空压机。〔五〕压缩机标准快速开展压缩机标准作为压缩机产品的设计、制造及检验的依据,作为产品质量支撑,作为产品市场的开展导向,其重要性已被广阔行业单位所认知。行业的各企业不仅在积极采用这些标准,更有很多单位在积极参与制定标准,以期使企业的产品与行业的标准同步并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占居先导地位。因此压缩机标准也得到越来越多单位的关注和重视,行业加快了压缩机标准的制订与发布。1984-1985年,制定发布了与国际标准等同的压缩机术语、分类和优选压力国家标准,GB4974~4976-85。1985年,压缩机行业典型的量大面广的固定的活塞空压机和微型活塞空压机产品标准发布,JB770-85,JB1037-85,为行业考核产品、评优提供了依据。1985-1987年,压缩机噪声声功率级测定和振动测量标准发布。GB4980-85、GB7777-87。1990年,建立了容积式压缩机标准体系〔第一版〕。

541992-1993年,压缩机灰铁铸件和锻件标准制定并发布:JB/T6431-92、JB/T6908-93。1993年隔膜压缩机、摩托压缩机标准制定发布,JB/T6905-93、JB/T6907-93。1995年压缩机流量测量方法标准发布,GB/T15487-95。1997-1998年,空压机和工艺用压缩机平安标准制定发布,JB8524-97、JB8935-97。六、企业迅速开展,行业全面提升〔2001-2021〕2001年至2021年的前10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开展的10年,政府加大了对根底、能源设施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建设投资,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党中央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压缩机制造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技改等方面的投入,企业迅速开展,使压缩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装备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家所有、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改革思想,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新阶段。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根底;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02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法律保证。

55改革转制彻底改写了压缩机制造业很多国有企业以往缓慢而略显沉重的开展轨迹。大多数压缩机国有企业以多种形式实行了改革转制。截至2007年年底,全行业90%的国有企业完成了主辅别离,80%的企业剥离了社会职能,85%的企业完成了充裕职工下岗分流和重新安置工作,一直负重前行的国有企业卸掉了历史包袱,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历经恢复性整顿、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开展等不同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不断向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重大精尖制造领域集中,并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引领压缩机制造业的开展。同时,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效益好转,步入了良性开展的轨道。1、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公司重组原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是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转制而组建起来的。是国有大型一类骨干企业,也是我国压缩机行业的主导厂和科研试验基地,行业压缩机研究所就设在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生产压缩机的专业制造厂。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在国内同行业是排头兵企业,产品遍布国家重大工程。但是,严酷的的市场竞争现实,使企业切身感受到凭借企业现有的经营规模,单调的产品经营结构,根本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2004年6月9日,沈阳市做出决定,将三个通用机械制造业的重点企业--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公司与沈阳鼓风机股份公司、沈阳水泵股份公司

56资产重组,整体搬迁,技术改造三者同步。通过战略整合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通过优良资产重组实现新的跨越开展,通过整体搬迁改造实现装备水平的提升。2004年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公司与沈阳鼓风机股份公司、沈阳水泵股份公司三家通用机械制造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战略重组,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老沈鼓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科技含量高、质量上乘的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透平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规格的风机产品,其设计制造的产品可以满足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炭、制药、纺织、国防和科研等领域对风机的需求。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是国内设计制造大型往复压缩机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在石油、化肥、煤化工、冶金、矿山、交通和国防等领域广泛应用。沈阳水泵股份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工业泵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大型电站锅炉给水泵、前置泵、液力耦合器、石油化工用泵、核泵等。可为200-1000MW级火电机组、300-1000MW核电机组、500-1200万吨/年炼油、2000万吨输油管线、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30-100万吨/年乙烯、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等装置提供泵类产品。这次战略重组技术改造,使我国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往复压缩机、大型工业泵的设计和制造到达国际先进水平。2、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并购2002年3月原蚌埠空压机厂被河北新奥集团收购,更名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开展壮大企业生产规模,资本市场的开展也进一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2005年10月企业作为控股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企业改制后,

57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品,由传统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战略新兴领域转型,构建并完善“互联网+产品+效劳+系统解决方案+融资租赁〞全新商业模式,全力促进产业升级。企业打造“产、学、研、用〞资源整合平台。贯彻产品研发“高端化、标准化、模块化、小型化、撬装化、智能化〞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战略性重组,2007年8月企业加盟中集集团。安瑞科是燃气能源业的集成效劳供给商和中国专用燃气装备制造商之一。安瑞科旗下八家公司之一的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是专业从事压缩机制造的企业,其液化石油气循环压缩机、天然气及天然气充瓶系列压缩机、油田注气压缩机等广泛用于城市液化气站、天然气站、石油开采等领域,成为国内压缩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3、浙江开山压缩机厂改制浙江开山股份公司是由原浙江开山压缩机厂〔拥有60多年生产压缩机历史〕,于1998年国企改制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中生产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厂家之一,是压缩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企业改制后,重新定位开展思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由中小型往复式空压机,向螺杆压缩机和能量回收装置开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之一,也是我国产销规模最大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人民币。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螺杆式空压机、冷媒压缩机、螺杆膨胀发电机、工艺气压缩机、环境工程与冷链产业等。其中,螺杆式空压机产品功率范围4kW~630kW,品种覆盖电机动力、柴油动力、井下防爆螺杆空压机以及两级压缩螺杆空压机。企业开发的螺杆式膨胀发技术是低品位热源发电技术。包括余压直接膨胀和ORC有机朗肯循环膨胀技术,能够阶梯式利用低品位的余热余压,可应用于地热发电,余热发电,生物能发电以及余压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2021年,开山集团在美国西雅图设立“开山北美研发中心〞,按照“北美研发中国制造〞的模式,开发出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4、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重组北京京城压缩机前身是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全资控股的高新技术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重组为“北京京城环保产业开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收购了“

58北一通〞经营性资产,传承了“北一通〞优良的经营资源,2021年更名为“北京京城压缩机〞。公司重组后,不断寻求企业开展的突破口,与台湾复盛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复盛机械,专业从事双螺杆空气压缩机的制造和经营,在压缩机行业颇具影响力。公司重组后,将产品创新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成立创新工作室成为创造创造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年来,企业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先后开发了大型隔膜压缩机GD4、2D25、4M25、H12、H25工艺气体压缩机、2D25氯甲烷压缩机、2D25-10/8-90型压缩机、2D40、4M25、4M40系列压缩机、超大型GD8隔膜压缩机等。公司是我国隔膜压缩机制造的龙头企业,取得了由国家核平安颁发的国家民用核平安机械设备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参与编写JB/T12566-2021?核电用隔膜压缩机技术条件?。公司申请的五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顺利通过国家版权局审批程序,这五项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成功标志着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对企业的科学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学签署了?压缩机课题研发多方技术合作协议书?,新技术研发不仅开拓了市场,也将促进企业朝着高科技、新领域、世界化的方向更进一步。5、上海压缩机重组2005年底按照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战略要求,上海压缩机和上海大隆机器厂实施两厂优质资产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开展,同时完成整体搬迁技改,成立上海电气压缩机泵业,2007年上海压缩机制造与上海大隆公司顺利完成了整合重组,打破了上压、大隆原有机构与职能,建立了“七部二公司一中心一办〞扁平化的组织构架,建立了新的劳动关系,启动了统一的薪酬标准与考核方法,完善了技术与销售的鼓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后于2021年更名为上海大隆机器厂。根据上海市国资委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的部署,2021年1月中船重工711研究所控股上海大隆机器厂80%股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保存20%股权,完成市场化重组。企业重组后,资产进一步得到优化,企业的负担进一步减轻,产品结构向精、专、特方向开展。目前,企业的特色产品是大、中型工艺螺杆压缩机,企业开始良性开展。6、无锡压缩机股份改制后,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压缩机产品从中小型向大中型、中高压方向开展,研发经费每年增长3.5%,新产品产值率四年平均增长70%以上,产值从2006年的3亿元到2021年的4亿元以上。

59南京压缩机厂、江西压缩机厂、华西机器厂、柳州第二空压机厂等一大批国有企业都改为民营企业。〔二〕退市进园,加大技改力度2001-2021年期间,地方政府的园区建设和支持搬迁土地置换措施,企业利用国债工程、技改专项和自身投入,使一大批压缩机制造企业的厂房、工艺装备大为改观,为企业开展奠定了新的物质根底,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压缩机制造业得到较快开展,2002年至2021年,压缩机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近300000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机器设备约1200000万元。〔1〕沈阳气体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合并至沈鼓集团后整体搬迁至沈阳铁西新区,厂房、设备进行了更新〔沈鼓集团共投资20多亿元〕。〔2〕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投资近3亿元用于兴建产品研发办公大楼、联合厂房、热处理车间和综合大楼、增购200多台套各类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和100多台套计算机、效劳器等研发设备,形成年产2000台套大型工艺压缩机的生产能力。〔3〕中国石油成都压缩机厂2021年,投资5780万元的扩能技改,形成了压缩机100台套的年生产能力。2021年2月,投资6.89亿元—大功率压缩机制造及成橇工程建设,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35亿元,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加工制造检测设备,建设完成了压缩机机身、曲轴、连杆、缸体、中小件、铸造、热处理七条生产作业线,形成了300台套压缩机年生产能力。〔4〕无锡压缩机股份公司整体搬迁新区;该公司对天然气加气站母子站成套设备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于2007年12月完成;大型中高压压缩机建设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于2021年6月完成。〔5〕济南压缩机厂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万吨树脂砂铸件工程,使公司的铸造能力步入大型铸造企业行列,成为压缩机行业最大的铸造基地。树脂砂铸造与粘土砂铸造相比具有铸件尺寸精度高、致密度高、劳动强度小、污染少等优点。工程完成后,形成了年产铸铁件10000吨,其中灰铁件8000吨,球铁件2000吨的能力。

60〔6〕上海大隆机器厂搬迁基建工程如期完成,实现了供产销集中南部厂区,总部和技术集中在北部厂区的总体布局,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压缩机高压泵生产基地。2021年进行了螺杆转子加工生产技改和热处理、清洗房、油漆房等升级改造,共投入4000多万元,形成了从ф163~ф816mm的工艺螺杆转子生产线,以满足不同市场对螺杆压缩机的需求。〔7〕开山集团投入了10多亿元巨资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在瞿州市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占地222亩、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主要负责钻凿设备、工程机械和活塞式、离心式空压机生产;在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区建成占地80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生产高端螺杆压缩机、冷媒压缩机;在重庆市双桥区建成占地107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生产螺杆压缩机。同时,引进一大批世界顶尖的螺杆齿形磨床、轴肩磨床、日本“三井〞加工中心、“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仪、德国“哈默〞五轴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机械,形成了一个技术先进、装备一流、产业链完整、拥有一流核心技术、从事高端产品制造的机械制造体系。2021年底,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3,500KW超大型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室,为开发生产冷媒螺杆压缩机打下了根底,也为企业全面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根底条件。上海临港开山工业园是开山集团产品创新研发、制造的基地,也为开山产品出口进入全球市场打造了方便、快捷的物流平台。开山集团在上海临港工业园投资数亿元的螺杆压缩机生产线已于2021年全部建成并投入大批量生产〔2000台/月〕。〔8

61〕太原气体压缩机厂经过技术改造,增添局部重大关键设备,该厂将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工程竣工后,该厂将具备生产排气量3-230m3/min的动力压缩机及工艺用压缩机150个品种的能力。〔7〕南京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于2021年完成了整体搬迁新区,投资近2亿元,生产厂房、加工机床得到明显改善。压缩机制造业在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给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释放出更大的开展空间,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同步开展的产业新格局。机制、体制的改革,使行业内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压缩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北京京城压缩机、中石油成都压缩机厂、浙江鑫磊压缩机公司、浙江开山集团、宁波鲍斯压缩机、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等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政策指引、市场拉动,压缩机制造业开展提速2001年-2021年,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电力、石化、冶金工业和城市根底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快速开展,为压缩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自2001年以来,我国压缩机制造业与整个装备制造业一样,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多数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产能规模快速扩大,结构日益优化,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开山集团和宁波鲍斯成功上市。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开展,中央先后出台了防通胀、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压缩机制造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不确定因素,坚持稳步开展,取得显著业绩;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高。1、2001年-2021年压缩机制造业经济快速稳步增长2001年-2021年正值我国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个五年方案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步伐,

62为我国压缩机行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开展机遇和市场空间。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开展,又一次迎来了振兴的转机。国务院8号文“关于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假设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开展的战略举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2006-2021〕,国务院6号文等对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做出了明确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这样高度的重视下,为装备制造业振兴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这期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已逐步解决我国长期存在国产化首台〔套〕设备应用、风险担保和重点工程国产化设备采购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指导。装备制造业在政策环境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开展。振兴装备制造业,同时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都将支持装备制造业开展列为规划的重点,围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展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国企转制和园区建设等,在组织协调、财税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这期间,石化、电力、冶金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快速开展和根底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为压缩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开展机遇。压缩机制造业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连续10保持高速增长,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行业利润总额是-164万元,为亏损行业。经过“十五〞“十二五〞期间,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全行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已扭亏为盈,并保持了近十年经济周期稳键增涨。1、2002年—2005年压缩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表1〕

63表1.年份合计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工业总产值〔万元〕2435478238907369523480449607837738762利润总额〔万元〕1239891006025370293603252126678以上指标显示压缩机制造业随着宏观经济开展已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2、2006年—2021年压缩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表2〕表2.年份合计2006年2007年2021年2021年2021年工业总产值〔万元〕621229510392061110005121769912698931575492利润总额〔万元〕3289804139949670651287710095683从表2中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幅度的趋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生产开展动乱变化不定,到2021年呈现高速上升的趋势。3、2021年—2021年压缩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表3〕我国经济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十二五〞,重化工业建设根本完成。压缩机行业面向的石化、煤炭、矿山、化肥等领域已形成过剩的局面,新上工程越来越少,自“十二五〞以来,压缩机行业的增速逐年下降,到2021年年底已下降至6%,利润出现负增长。2021年—2021年压缩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表3〕表3年份合计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工业总产值〔万元〕1010404317210411880031203100421708222301145利润总额〔万元〕761197101423134912156471140527127864注:以上是压缩机行业协会90家会员企业的统计数据,反映了压缩机行业的经济走势。15年来,前10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根本都是以两位数增长速度开展,后5年保持适中增长水平,特别在“十一五〞期间

64,压缩机制造业的产值平均增长18.6%,产品产量平均下降20.9%,而螺杆压缩机却平均增长47.1%。说明行业内生产螺杆压缩机的企业在增多,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企业根本都是以生产螺杆压缩机为主,产能在不断扩大,给行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另外,从产值、产量一升一降的幅度来看,单台产品的价值量在变化。大型、高附加值的工艺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生产量不断提高,说明企业正在逐步摆脱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四〕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行业在2001年—2021年期间整体开展,其趋势是健康稳步提升,2001年到2021年间,压缩机骨干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1〕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2007年开发的4M40-200/54-BX汽轮机驱动往复活塞式水煤气压缩机,是用于将甲醇生产流程中富产的大量中压蒸汽〔余热蒸汽〕加以回收利用,降低甲醇的生产本钱,减少浪费,同时降低污染。4M40-200/54-BX往复活塞式水煤气压缩机组的研制与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抗衡能力,有效地抑制了进口。其运行每年为国家节约大量电能,而且充分地利用了工厂的余热蒸汽,减少了浪费,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社会效益显著。开发的6M32-33/5-320-10/3-15-70/14-BX型联合气压缩机采用六列八级压缩,压缩介质为氮氢气、天然气、空气,由电机驱动。该机组的一、二列压缩氮氢气局部的甲烷气;四、六列压缩氮氢气局部的脱碳气;三列压缩天然气;五列压缩空气,此列为三级压缩。6M32-33/5-320-10/3-15-70/14-BX型联合气压缩机的主要特点:①单台机组压缩三种不同介质;②根据气体压力及介质成分的变化,设置不同结构的气阀;③空气段单列实现三级压缩。该机组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往复压缩机设计、制造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根据中英合资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9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需要,研制了6M40-320/0.4-30-BX氢气压缩机。该氢气压缩机介质参数要求为:入口态气量320m3/min,进气压力0.04Mpa(G),排气压力3.0Mpa(G)。采用五级压缩,六列布置的设计方案,是目前国内石油炼厂用往复机中排气量最大、列数最多、级数最多、功率最大的氢气压缩机。并自行开发了新的结构,保证了机组平安稳定运行。技术指标到达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无锡压缩机股份开发的“

65高效节能型天然气压缩机〞产品,大力挺进国内新兴的天然气能源行业市场。该产品工程已被无锡市列为重大科技专项,获得了政府无偿科技拨款的工程研发经费。通过科技专项攻关,建立起一整套天然气压缩机的设计标准、工艺流程,使产品的性能指标到达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起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国内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天然气压缩机设计生产制造基地。该公司依托中石化天津分公司100万t/a乙烯工程,首次为30万t/aHDPE装置配套的低压溶剂回收压缩机----四列迷宫压缩机,于2009年3月4日试车成功,并通过了用户验收评定。“大型多列迷宫压缩机〞专题是“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程--“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研制〞,也是国家科技支撑方案“百万吨乙烯装备及相关技术开发〞工程和中石化公司国产化攻关工程。无锡压缩机股份目前已成为继瑞士、日本之后国际上第三家大型四列迷宫压缩机研发、制造企业。〔3〕上海大隆机器厂为配合国家大型煤制油工程上马的战略性工程建设及中石油、中石化大型炼油〔1000万吨〕装置中的大型压缩机需求,着力开发超大活塞力等级的1000kN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成功并经运行考核到达设计要求。1000kN力的铝镁合金轴瓦技术〔申请了专利技术〕等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欧美少数国家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局面,同时也为上海大隆机器厂的市场拓展开创了新局面。该公司研制的2700KW大功率大气量螺杆压缩机2021年通过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鉴定验收。该产品到达了国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已在山东海化股份成功平安运行,各项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到达开发合同技术和国家标准要求,为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煤制油〕、化肥工业装备的国产化奠定了根底,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开展,对乙烯、苯乙烯以及ABS树脂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700KW大功率大气量螺杆压缩机,是该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研制的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产品。目前国际上也仅德国GHH、美国AC公司和日本神户制钢等等少数国家公司有此生产能力。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同行业在此领域的垄断,使国家重点工程工程得到平安保障,并在制碱、甲醇、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4〕沈阳远大压缩机制造开发的LNG〔天然气液化〕BOG压缩机已在泰安60万吨/年LNG工程中应用。液化天然气〔LNG〕在运输和卸载过程中,储罐内LNG的体积发生变化,以及环境温度和大气压力变化等外界能量的输入,使罐内产生大量的闪蒸气〔Boil-off

66Gas,BOG),这些闪蒸气源源不断产生,会导致储罐内的压力持续增加,一旦超过其设计压力,会对LNG运输及接收系统的平安运行造成威胁。为了维持储罐内的压力稳定,必须将储罐内的闪蒸气及时处理掉,将闪蒸气进行增压,将其压缩到一定压力,然后直接送入管网或重新送入LNG储罐内,实现BOG的回收与处理。回收处理闪蒸气的压缩机称为BOG压缩机。BOG压缩机大多采用迷宫式压缩机,进气温度在-160℃,按API618等标准的要求设计、制造和试验。沈阳远大压缩机股份公司在开发BOG迷宫压缩机时,着重在低温球铁材料开展一系列试验攻关,研制出一种满足-160℃低温使用条件的低温球铁,填补国内材料空白。同时在压缩机的结构、材料、密封和工艺、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开展技术攻关,研制出高性能、高质量、低能耗、使用寿命长、低温适用性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无油低温迷宫压缩机。该公司拥有专有活塞杆外表涂层技术,其外表硬度可到达HRC75,使得填料的密封性大为提高,减少了大量的介质泄漏和浪费,每年出厂的近三百台压缩机所用的活塞杆和配件近1500根全部采用了这一技术,大大减少了工艺介质浪费,节约了能源。该公司成功研制低温和高温球铁,解决了低温条件下的冲击失效和温差变形,该材料的低温冲击功大于20J〔焦尔〕,线性系数为5×10-6为一般铸铁和碳钢的一半,是奥氏体不锈钢的1/3,满足了设备强度和运动配合的要求,用于低温和热态气体压缩机,。沈阳远大压缩机制造研制开发出十三种迷宫系列几十种规格的迷宫压缩机。大型系列迷宫压缩机的试制成功对于国内石油、化工等行业重大装备国产化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5〕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测试,上海飞和实业集团研制的60m3/min单螺杆压缩机,星轮齿两侧齿面加工方法从仿型法改为滚切法;改变螺杆高压端密封结构,采用创新的螺旋槽密封;优化了喷油参数和采用新材质的星轮,大大提高了容积效率,提高热力效率、减少了各类热力耗损,从而降低功耗。在10bar压力下的比功率比国家标准低7.2%,依据?GB19153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到达一级能效标准。〔6〕江西气体压缩机承当的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工程“

672Z变频乙炔气、3ZW氧气压缩机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已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7〕自贡通达机器制造近年来凭借自身开发能力及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先后开发出L型、D型、子母站系列天然气压缩机、天然气脱硫塔、高压天然气深度脱水装置、CNG站用大容积储气瓶。2007年公司研制开发的“大排量高性能CNG压缩机〔D-20/3-250型天然气压缩机〕〞荣获科技术部国家火炬方案重点工程证书,“XD-11/35-250型天然气压缩机〞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8〕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一二工厂和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共同研制的“LHC-8/400型大排量高压空气压缩机组〞2007年3月26~28日通过海军后勤部军港机场营房部鉴定。LHC-8/400型大排量高压空气压缩机组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准,综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相同运行服役的工业兴旺国家进口机组相比,其综合性能有较大的提高。〔9〕重庆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W-8/350高压大排量型压缩机,性能稳定,普遍采用了三维高效冷却管的专利技术,逐渐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科研院校、国防军工、气瓶检测、航天航空等领域。W-8/350型压缩机采用了三列撬装低转速设计和水冷式五级压缩,具有结构造型美观、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排气温度低、整机振动小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0〕山东省潍坊生建集团研制成功7M50–305/314型氮氢气压缩机,该机是结合我国氮肥行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而自主开发的,适用于单机年产4万吨合成氨工艺流程,其结构型式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00520086016.5〕。〔11〕四川金星压缩机制造研制的油田伴生回收移开工作站是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针对偏远地区油田伴生气、低产气井天然气、油田放空天然气及零星气井天然气分布情况和气质特点,直接利用井口气为动力源,通过对井口气进行增压,来实现低本钱回收处理天然气的可移开工作的高效节能集成装备。该装置具有体积小、回收气体纯洁、移动灵活、控制可靠和运行平稳等优点,解决了大量污染环境的油田伴生气的净化回收、集输利用难题,有利于废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68〔12〕北京京城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内的气体工业、石油化工、核电等行业及新型能源对大型隔膜压缩机的迫切需求,成功开发出GD4系列大型隔膜式压缩机,该系列压缩机是目前世界上排量最大的隔膜压缩机,在设计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并运用了多项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结构,开创了国际和国内隔膜压缩机史上的先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开展,石油、石化、气体工业、水处理场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快速开展,对大型隔膜压缩机的需求日益俱增。〔13〕广州正力精密机械利用其创造专利技术生产的小排量煤矿用单螺杆式移动空气压缩机经用户使用,同以往压缩机相比效果有显著提升。①振动小、噪声低、供气压力高,改善了煤矿井下作业面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②节电明显,仅重庆红岩煤矿每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③降低了对矿区电网电压的干扰,提高了其它用电设备的稳定性与平安性。④压缩机所使用的电器元件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又有多重保护。该产品主要特点:第一,针对空气压缩机本身节能----创造了螺旋喷嘴雾化技术,专利号ZL200420218251;第二,针对煤矿井下经常预警断电----创造了断油阀〔两位两通气控阀〕技术,专利号:ZL200420071284.5;第三,针对以往压缩机启开工作时对煤矿电网冲击----创造卸荷阀技术,专利号:ZL200520058468。〔14〕安瑞科〔蚌埠〕的MDC-1200/35型膜制氮车新产品研发工程为2007年蚌埠市经委立项的市级技术创新工程。膜制氮技术是将空气压力提高到一定压力,经过滤、枯燥后使之通过特制的膜组,利用空气中不同组份的气体在膜壁中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这一物理特性,将氮气从空气中别离出来,别离后的氮气再经进一步增压后制成高压、高纯氮气的一种新技术。高压、高纯氮气主要用以石油开采和油田应急抢修。安瑞科公司研制的MDC-1200/35型膜制氮车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MDC-1200/35(1200Nm3/h)膜制氮车的成功研制,大大提升了安瑞科公司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拓展了安瑞科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标志着安瑞科公司产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公司根据油田管道试压、扫线、气举的需要,研制成功LG.V-25/250-A型复合式空气压缩机,产品由双轴伸柴油机同时驱动螺杆压缩机和活塞压缩机,所有设备集成在一个撬体上,结构紧凑,可车载移动;PLC集中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平安可靠;解决了大型移动式压缩机机组散热的技术难点;经安徽省经信委组织国内著名压缩机行业专家及用户代表鉴定,机组性能到达国内领先水平。〔15〕由阜新金昊公司开发设计并生产的DLG-100型单螺杆空气压缩机,单机容积流量100m3

69/min,是一种大排量容积式空压机,目前已获成功。DLG-100型单螺杆空气压缩机的整机采用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单机排气量最大的螺杆式空压机。产品特点:设计的大排量空压机克服了风冷噪声高的技术难点,采用4风机并联式结构、增加降噪减振装置,改变了传统的单风机冷却方式,整机体积小,噪音和振动低,使机械噪音振动都在标准范围内,成功实现了风冷结构的设计。另外、风冷式与水冷式相比,没有冷却水,没有水循环用的水泵及管路以及水冷却装置中的冷却塔及水池设施,这对大型空压机尤为重要。可使用户降低设备的投资及日常使用维护的费用。100m3/min风冷方式的空压机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大型机械设备。〔16〕2021年,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最新研发的DC044CNG加气站压缩机在尼日利亚调试成功,现已投入商业运行。该产品为电机与压缩机主机分体撬装,四列对称平衡式活塞压缩机,水冷、无油润滑、四级压缩,气体经四级增压后送入高压储气井和储罐,供天然气运输槽车灌装和CNG汽车装瓶使用。〔17〕2021年,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的螺杆空气压缩机主机升级换代的首款产品——SKK110MM型主机一次试机成功,比功率、噪声、振动等性能指标全面超越现有产品。SKK110MM是开山北美研发中心使用的Y型线所设计的第1款机型。从测试的情况来看,该机型运转平稳,噪声低,比功率符合国家节能产品的要求。SKK产品中有8个型号的螺杆空气压缩机已经取得了国家节能产品认证。2021年,浙江开山集团开发的两级压缩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采用低压级在上、高压级在下的复叠式设计,保证了第一和第二级的转子均运行在最正确齿顶速度的范围,压缩过程更为接近等温过程,其节能效果十清楚显。该产品到达GB19153-2021标准的1级能效;比2级能效省电15%;比3级能效省电30%。两级压缩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已被国家工信部列为“能效之星〞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六批〕〞。〔18〕2021年,无锡杰尔压缩机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GL-TURBO.LLC〔美国杰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共同研制开发了高效节能型单级高速离心压缩机。该机是专用于污水处理曝气工艺的关键动力设备,本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70目前,国内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特别是BOT投资公司多项选择用单级高速离心风机,由于丹麦的同类产品质量稳定、寿命长,在中国污水处理行业中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缺点是价格昂贵、年生产能力有限、售后维护不方便。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节能等问题,中国将大量建造污水处理厂,本工程产品将以“高效节能、性价比高、优质的效劳〞等特点,在国内污水处理行业逐步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用户节能减排做出奉献。(19)沈阳申元气体压缩机厂研发的8M80系列氮氢气压缩机是单机年产8万吨合成氨的大型设备,采取八列对称平衡式布置、单列80吨活塞力,是申元气体压缩机厂继7M50开发研制后,又一次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往复式压缩机。〔20〕江西惟思特科技开展公司在全无油涡旋制冷压缩、空气压缩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系列化产品设计,稳定了生产装备及工艺,全面攻克了全无油涡旋压缩机历来所面对的生产难点。预计于2021年将形成年产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30万台的产能。基于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节能环保的技术优势,30万台产品投放于市场使用,预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用电量达10万千瓦、而因免用机油每年减少石油消耗量达1万吨。〔21〕江苏大丰丰泰流体机械科技在购置同步回转压缩机专利之后,经不懈努力摸索出同步回转压缩机的加工工艺和试验方法,又先后获得4项专利。目前,同步回转压缩机已经在国内获得5项专利,其中二项为创造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也获得了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专利授权,另外欧共体专利还在审批中。同步回转压缩机的技术属国内首创。同步回转压缩机采用了独创的气缸与转子之间机械同步运动的机理,大幅度降低了由于运动副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机械磨损,实现了连续进、排油气,且压缩机的进排气压力与系统压力自平衡,既能输送气体,又能输送液体,具有压缩机和泵的双重功能。同步回转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惯性力小、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工作范围宽〔含气率可从1%-95%以上〕、抗泥沙能力强等特点。在长庆油田投入运行以来,经历了夏天和冬天,特别是在气温已经下降到-17℃

71以下,井下的油气比和压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同步回转压缩机仍能正常工作。同步回转压缩机的使用,实现了油井井口伴生气零排放密闭输送要求,为油田伴生气的回收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仅2021年,产品销售收入达3.5亿元。〔22〕台州环天机械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和沈鼓集〔往复机事业部〕,开发出了“局部行程顶开进气阀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RCS〕〞及“电液控制平衡活塞型余隙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CPCS〕〞。局部行程顶开进气阀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RCS〕具有:可实现压缩机排气量0-100%范围内的无级调节;压缩机轴功率随着排气量的降低成比例减小,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电液控制平衡活塞型余隙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CPCS〕具有:可实现压缩机排气量60%-100%范围内的无级调节;压缩机轴功率随着排气量的降低成比例减小,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大型往复式压缩机一直是石化、化工、炼油等流程行业中广泛应用、能耗巨大的关键设备。它一般根据规定的工艺条件和额定流量来选型,同时还需满足峰值流量要求,另外,由于系统流程中的原料性质、生产工艺及产品结构的变化也会相应改变对压缩机流量的需求,这使得压缩机实际运行的流量经常处于过剩状态,有效负荷率常常只有65%-85%。因此,需要对往复压缩机进行气量调节,以适应实际气量的需求,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目前,台州环天机械生产的“局部行程顶开进气阀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RCS〕〞及“电液控制平衡活塞型余隙气量无级调节系统〔HCPCS〕〞已在中石油、中石化等的相关装置上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3〕中石油成都压缩机公司在2001年-2021年期间,开展储气库压缩机、高压力大排量、多介质多用途压缩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100kW—6000kW〔成橇100kW—7500kW〕系列产品,压缩机功率范围100-6000kW,最高工作压力52MPa,最大处理量500×104Nm3/d

72,可满足油气田增压开采、增压集输、气举采气、气驱采油、油气处理、轻烃回收、煤层气页岩气开采、储气库注气采气、气体钻井等广泛需要,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2021年以来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件,其中创造专利10件,多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自主创新产品证书。截至2021年底,累计生产销售该类压缩机783台,产销量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产品普及川渝、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华北、东北、滇黔贵等二十多个省市油田市场和局部地方市场,并出口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等国家油田市场。〔24〕浙江鑫磊压缩机从2021以后从事螺杆压缩机的制造。公司开发的永磁变频两级压缩螺杆空压机,采用双同轴一体式设计、双永磁同步驱动、双变频控制设计、高效两级压缩主机。公司生产的永磁变频两级压缩螺杆空压机全系列优于国家一级能效标准6-20%,节能效果优势突出。〔五〕一批中、高端产品在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2001-2021年期间,我国能源工业的开展,带动了我国压缩机行业的研发、设计、制造、检验/试验及效劳水平的提高。压缩机行业的整体开展,其趋势是健康稳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在加快,不断进军于高端市场,参与国家重大装备工程的研制。在这期间开发的80-125吨活塞力的往复压缩机、六列迷宫密封压缩机、直径816毫米螺杆压缩机等一批新研制的中、高端压缩机产品均在重大工程工程中成功应用。1、中、高端压缩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工程建设。2D125〔3000kW〕、4M125〔6300kW〕压缩机已经在炼油加氢装置中成功运行。4M150〔8100kW)压缩机已经于2021年底在中化泉州330万吨/年渣油加氢处理装置投入使用。6M80重整氢增压压缩机也在中石化塔河6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使用。2、大型往复压缩机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LNG等工程中推广应用。6M80联合气用压缩机已经成功安装,在内蒙庆华集团炉煤气制氢工程投入使用。6M50压缩机已经成功用在辽宁大唐国际阜新3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装置中。4M50压缩机已经成功应用在内蒙伊泰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装置。4M32、2D80压缩机

73在山西潞安集团100万吨/年煤制油装置中投入运行。4M50、2D80压缩机已用于长春华润液化天然气装置及内蒙古兴圣200×104Nm3/d液化天然气装置。3、高速撬装压缩机满足油气田上游开采以及CNG站建设等的应用需求。为拓展产品市场,沈鼓往复机事业部自主开发了符合API11P标准,首个高速撬装系列-4M20系列根底件。2021年远大研制成功6HS-E高转速自平衡往复压缩机,符合API11P和API618标准,首台用于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巴庙至榆林天然气管道增压。4、超高压纯氢气压缩机〔压力30MPa,99.7%纯氢介质〕在陕西融和化工集团6万吨/年BDO(丁二醇〕装置上成功应用。5、大型迷宫式往复压缩机在乙烯、天然气、煤化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万吨/年PP装置循环气迷宫式压缩机实现国产化;6K-375MG天然气迷宫压缩机研制成功并应用;2K300/375迷宫压缩机已用于宁夏煤基烯烃合成气制丙烯装置;2K-140MG,-103℃,超低温迷宫乙烯压缩机在福建炼化成功应用;4MG124,在宁波禾元EO/EGCO2装置上平衡运行;2D-140MG100Nm3/hr,250℃高温迷宫压缩机在中石化煤基合成甲烷中试装置中成功应用;2D-160MG,高温300℃高温迷宫压缩机在华鑫能源液化天然气及蔥油加氢综合利用中成功应用。LNG〔天然气液化〕BOG压缩机已在泰安60万吨/年LNG工程中应用。6、国产工艺螺杆式压缩机在炼油、石油化工装置上得到广泛使用。如,常减压装置常顶气、减顶气压缩机;炼油、化工装置火炬气压缩机;制氢装置原料气压缩机;PSA原料气、尾气压缩机;苯乙烯压缩机;丁二烯抽提压缩机;氯乙烯压缩机等。

747、国产CO2压缩机、CO压缩机、焦炉煤气压缩机、天然气压缩机、煤层气、瓦斯气压缩机等在煤化工、煤制油、煤气化、天然气装置中广泛应用。8、第一套“一拖二〞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生成气压缩机已应用于中石化巴陵石化工程工程。9、螺杆式膨胀机能量回收机组已在蒸汽余热、余压回收;天然气余压回收;热水ORC循环工程中推广应用。〔六〕压缩机产品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节能环保〞成为全球经济开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面对着世界能源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大力开发压缩机节能产品,为用户节能减排提供效劳,在提高压缩机产品节能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压缩机等是耗能产品,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40号文中指出:“风机、压缩机、泵等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到达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大力开展高效节能压缩机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对我国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根据国务院〔2021〕40号文的精神,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对通用机械产品的耗能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2021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9.62亿千瓦,发电量4.14万亿KW.h,泵、风机、压缩机三类产品的总装机达3.8亿千瓦,用电量约占40%,其中压缩机用电量占9.6%。

75为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促进高效节能机电设备〔产品〕的推广应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2021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等文件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自2021年开始至2021年共推荐了六批。?推荐目录?依据国家标准“节能产品评价导那么GB/T15320-2001”和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经过专家评审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予以公示。截止到2021年,通用机械制造业被列入“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压缩机134项。每年公示结果如下:2021年第一批:压缩机11项。2021年第二批:压缩机3项。2021年第三批:压缩机3项。2021年第四批:压缩机19项;2021年第五批:压缩机25项。2021年第六批:压缩机73项。为鼓励生产企业创新节能技术、扩大节能产品推广应用,2021年工信部以工信部节函[2021]613号文通知开展节能产品“能效之星〞评价活动。“能效之星〞的产品其能效要达1级能效指标以上,压缩机制造企业通过努力,局部企业的局部产品符合“能效之星〞标准要求。2021年,浙江开山集团生产的JN160-33/8-Ⅱ、JN37-8一般用喷油螺杆压缩机、上海优耐特斯生产的UD37A-8C一般用喷油螺杆压缩机获得工信部“能效之星〞称号。2021年,苏州普度压缩机生产的PDLG-37/86.88、PDLG456.975.1一般用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获得工信部“能效之星〞称号。2021年,上海优耐特斯压缩机生产的UDT90A-8一般用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苏州牧风压缩机设备生产的E37A、E22A一般用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生产的KHE250W-54/8-Ⅱ一般用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获得工信部“能效之星〞称号。为了鼓励用户采用节能产品的积极性,2012年11月6日,财政部、国家开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以财建[2021]851号文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容积式空气压缩机推广实施细那么?的通知〞。

76根据通知要求,各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经专家评审,三部委审定后,2013年1月11日,国家开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推广目录〔第一批〕其中:压缩机280个产品型号;2013年5月21日,国家开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推广目录〔第二批〕其中:压缩机355个产品型号。通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工作的实施,截止到2021年,压缩机节能产品占产品总量的比例有了较大提高,由2021年的18%提高到50%以上。〔七〕标准化体系形成标准作为衡量产品优劣,检测产品性能、优化产品系列、引领新品开展的重要支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压缩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大量的压缩机国家和行业标准,为行业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截至2021年12月底,容积式压缩机的现行有效标准共91项,其中国家标准22项,机械行业标准69项。按类别统计,根底标准11项,方法标准12项,产品标准〔含平安标准和零部件标准〕68项。其中根底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涵盖了所有需要的测试和技术交流;产品标准涵盖了往复活塞、隔膜、螺杆、滑片等各种空压机,覆盖了天然气、石油化工、氢气、乙炔气、二氧化碳等各种介质压缩机,同时配以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等,形成了一个既有通用、又有专用,既有主导产品标准、又有配套的测试方法标准及辅助的零部件和材料标准这样一个相对齐全、配套的标准体系。

772000-2002年,全面修订升级各类许可证所需产品标准,包括固定的活塞空压机〔GB/T13279-2002〕、微型空压机〔GB/T13928〕、喷油螺杆空压机〔JB6430-2002〕、喷油滑片空压机〔JB/T4253-2002〕等。2005年第一批枯燥器行业标准制定发布,包括冷干机和吸干机〔JB/T10526-2005、JB/T10532-2005〕。2006年中高压活塞机、摆动压缩机标准制定发布。2006-2021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工艺流程用压缩机标准的制定,包括往复、回转压缩机等〔GB/T20322-2006〕。2021-2021年小型氢压机、变频螺杆空压机标准制定并公布。“十二五〞期间压缩机行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8项〔其中国标8项,行标10项〕。除此之外,还完成了3项国标、26项行标的修订工程。累计共完成46项压缩机标准的制修订工程。五年来,压缩机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压标委〕根据行业开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工程,组织力量,制修订了一大批压缩机领域的标准:1〕贯彻国家节能产业政策,制修订一批符合节能要求的产品标准——GB/T26967-2021?一般用喷油单螺杆空气压缩机?〔制定〕——GB/T13279-2021?一般用固定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修订〕——GB/T13928-2021?微型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修订〕——JB/T6430-2021?一般用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修订〕等其中GB/T26967

78工程属国家科技支撑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节能标准与能效标识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单螺杆空压机作为节能产品之一被课题工程列为独立制定标准工程,标准规定了先进的能效指标和合理的参数系列,标准制定实施后,行业22种规格产品被工信部审核批准为节能产品,有效地促进了节能产品的开展。其他几项产品标准也是行业量大面广,对节能影响重大的产品,标准修订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对节能认证和考核的要求,提升了行业空压机的整体水平。2〕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形成我国的压缩空气净化系统检测标准压标委依据国际标准ISO8573和ISO12500,组织行业将五项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并在标准的转化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精度试验检测系统。标准的制定和试验系统的运行,解决了我国压缩空气净化系统及设备无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和检测的问题,使得我们产品的检测结果可以和国际标准规定的等级进行比拟,使得各行业产品能实现公平公正的比拟和考核,并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性能水平。而利用标准及试验系统,也为行业科研和技术开展提供了实验基地。五项标准包括:——GB/T30475.1-2021?压缩空气过滤器试验方法第1局部:悬浮油?(制定)——GB/T30475.2-2021?压缩空气过滤器试验方法第2局部:油蒸汽?(制定)——GB/T13277.2-2021?压缩空气第2局部:悬浮油含量测量方法?(制定)——GB/T13277.3-2021?压缩空气第3局部:湿度测量方法?(制定)——GB/T13277.4-2021?压缩空气第4局部:固体颗粒测量方法?(制定)。3〕新能源开发和资源利用产品标准

79——JB/T11422-2021?汽车加气站用液压天然气压缩机?〔制定〕——JB/T11883-2021?CNG母站及子站加气用增压压缩机?〔制定〕——JB/T11884-2021?无润滑二氧化碳回收用中压压缩机?〔制定〕等天然气汽车的迅速开展和普及,催生了各类加气站压缩机开展。JB/T11422和JB/T11883将液压平推结构和传统曲轴活塞结构的天然气压缩机同时推出,提升国内CNG压缩机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的多样化开展。JB/T11884标准是依据江西省省级重点科技成果“无润滑二氧化碳回收用压缩机〞工程而形成的,标准制定将促进该类产品及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开展,符合国家降低碳排量的产业政策。4〕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JB/T11421-2021?电力客车用单螺杆空气压缩机?〔制定〕——JB/T11423-2021?一般用喷油涡旋空气压缩机?〔制定〕——JB/T11882-2021?一般用喷水单螺杆空气压缩机?〔制定〕——JB/T11420-2021?空气压缩机用低压变频器?〔制定〕——JB/T12564-2021?螺杆活塞串联压缩机组?〔制定〕等电力客车用单螺杆空压机,是近年来涌现的新型产品。标准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产品的开展,如今在电力客车上不仅单螺杆空压机,涡旋空压机、小型螺杆空压机等产品也蓬勃开展。喷水单螺杆空压机因其无油润滑,相对有油机更具环保特色,标准的制定促进了该类产品在食品、医药、空分、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变频空压机已成为当今空压机的一个新的潮流,与变频空压机配套的空压机变频器标准的制定,为优化产品配置,最大程度表达压缩机的节能效益提供了保障。

80?螺杆活塞串联机组?是在自主创新的根底上将研制成果转化成标准。产品结合螺杆和活塞的各自优势,具有大排量、高压力特性。标准的制定将很好地满足这种新型产品在石化、石油勘探、天然气工业、膜制氮、军工等行业的应用需要。5〕核电隔膜压缩机标准?中国先进核电标准体系研究?是国家能源部等部门提出的国家科技支撑工程,旨在研究和建立我国核电设备标准体系及标准。制定并完成的JB/T12566-2021?核电用隔膜压缩机技术条件?那么是该研究工程的一个子项。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将统一我国核电隔膜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检验要求,对加快实现核电隔膜压缩机产品的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标准的制定将填补核电压缩机标准体系的空缺,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后续核电压缩机标准〔如压水堆核电厂压缩机通用技术要求等〕打下根底,对逐渐建立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科学、统一的核电压缩机标准体系具有现实意义。6〕压缩机零部件系列标准压缩机气缸、轴销、气阀、薄壁轴瓦、平面填料等零部件是压缩机的重要零件,其设计的先进合理性及制造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压缩机主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五年来,共修订了12项上述零部件的标准,修订过程中,吸收近年来压缩机零部件新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补充和扩大了零部件的参数应用范围,以满足我国大型压缩机的不断开展之需要;强调了各标准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使之更具有通用化和系列化。7〕其他修订的压缩机标准

81除上述所提标准外,压标委还对大型压缩机、滑片空压机、直联便携空压机、乙炔压缩机等产品标准;压缩机用灰铁、球铁等材料标准;压缩机型号编制、往复压缩机术语等根底标准进行了修订,保证了各类标准能适应最新的技术开展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局部标准标龄老化的问题。8〕采用国际标准压缩机国外标准以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兴旺国家及地区的标准为主。在石化行业,美国的API标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被压缩机众多产品广泛采用。压缩机现有国际标数25项,已转化的国家标准等同采用1项,修改采用9项,等效2项,非等效1项。从采用国际标准情况来看,我国压缩机的根底标准,包括术语、结构尺寸等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平安标准根本同ISO标准一致。产品标准因一些引用标准、材料标准、地方法规的不同,大多为修改采用,但技术要求根本一致,保持与国际标准相当的水平。方法标准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我们的检测方法也被国外所认可。从采标的数量来看,除不宜转化的外,尚有四分之一还多的国际标准正在转化和方案转化,转化完成后,从体系上我国的标准与相应的国际标准取得一致,或到达国际通用水平。从标准的比例来看,我们的方法标准、根底标准、结构尺寸标准与国际标准根本相当,但产品标准,由于我国涉及的类别及系列大于国际标准,所以数量也超过国际标准。总体来说,我国压缩机的根底、方法、平安等方面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或欧盟标准水平相当,产品标准,从单机性能指标和国外水平相近。根据工信部的统一部署,压标委于2021年编制了压缩机“十二五〞标准体系,并于2021年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对行业标准化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重点领域、重点标准进行了分析,共列出了118项标准,根本覆盖“

82十二五〞期间压缩机行业标准的需求,为行业标准化工作及标准列项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前述各项标准的完成均是按照标准体系所列,顺利执行,并对行业开展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压缩机有往复压缩机、回转压缩机、其他压缩机、压缩空气质量和净化设备5类产品标准,共82项。其中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2项;推荐性标准18项。行业推荐性标准62项。产品标准占绝大局部比例,根本符合我国国情。根底标准多为术语、型号编制方法等标准;产品标准覆盖各类及系列,也包含了一局部的零部件标准;方法标准主要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方法标准,通常可满足各系列产品的性能考核。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压缩机行业根本上形成了初步的标准化体系,在国民经济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给产品认证、产品许可证的发放提供了依据。广泛开展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和产品认证制度,产品标准成为考核产品及发证的单元依据,方法标准成为检测性能的统一尺度,很好地满足了发证认证工作的开展,标准了行业的产品质量。〔2〕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引导了新型产品的开展压缩空气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推动了零排放、余热回收吸附式枯燥器的开展,成为节能型的主流产品。〔八〕涌现一批新的骨干企业2001-2021年期间,压缩机制造企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装备加工手段齐全、制造技术水平较高的压缩机制造企业。在市场的剧烈竞争中,优胜劣汰,涌现一批新的骨干企业。1、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是国有大型一类骨干企业,也是我国压缩机行业的主导厂和科研试验基地,行业压缩机研究所就设在这里。

83工厂始建于193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生产压缩机的专业制造厂。并入沈鼓集团之后,其技术和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承当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领军企业,也是与国际知名压缩机制造商竞争的中坚力量。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根据我国石化工业开展的需要,于是2021年开发的1250KN气体力工艺往复式压缩机,能满足单套装置的加氢需求量70000NM3/h以上,是当时国产最大活塞力吨位的工艺气体压缩机组。4M125大型工艺往复式压缩机组在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17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18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和260万吨/年蜡油加氢处理装置中投入运行至今,经过运行考核证明,各项技术指标到达设计要求,机组性能良好,运转平稳可靠,满足生产需求。整体指标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继1250KN气体力工艺往复式压缩机批量成功应用之后,2021年,沈鼓又开发4M150大型往复式新氢压缩机组。机组于2021年5月在中化泉州石化330万吨/年渣油加氢裂化装置投入运行至今,各项技术指标到达设计要求,机组性能良好,运行平稳,满足生产需求。研制的4M150大型往复新氢压缩机〔型号:4M150-69/23.3-200.5〕,主要技术指标到达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大型往复式新氢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我国工艺往复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使沈鼓集团成为国际少数能够生产125吨、150吨活塞力工艺往复式压缩机的企业之一,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实现了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国产化,满足了我国石化行业、煤化工行业装置大型化开展的需要,挡住了进口。至2021年,沈鼓的4M125机组已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多个炼油企业签订订货合同45台。4M150机组已与中石油华北石化、中化泉州签订订货合同6台。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有加工设备178台,其中:大型加工设备30台,具备了年生产大型往复压缩机110台能力。

84目前公司可生产V、Z、P、L、M、D、T、H共8种型式、51个系列近千种压缩机,活塞力由16kN—1500kN,最高排气压力220MPa,最大驱动功率5500kw。工艺介质有:压缩空气、氧气、氮气、氢气、甲烷、乙炔、氦气、天然气、煤气、二氧化碳、石油气等,广泛应用于炼化行业的加氢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等;.化工领域:合成氨、尿素、甲醇、乙烯、乙炔、氯乙烯等;石油开采:油田注气用二氧化碳压缩机、新兴的环保烟尘气压缩机等;空分行业:氧压机、氮压机等;制冷行业:氨压机、氟里昂压缩机等。2、开山集团开山集团经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在中、小型空气压缩机方面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转变,已成为一个空气压缩机产业链完整、技术先进、装备一流、拥有一流核心技术的国家级大型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空压机生产企业,也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螺杆空气压缩机制造商,同时也是是全球最大的凿岩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钻凿设备制造商。2021年集团销售收入35亿元,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80位。

85开山集团成立了技术中心,负责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等工作。技术中心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有博士后、博士、硕士10人,高级工程师17人,工程师100多人,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校企技术合作关系。2021年5月,从美国引进了空气压缩机专业人才加盟集团。集团以成功引进空气压缩机专业人才为契机,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设立了开山北美研发中心,实现了“北美研发、中国制造〞的开展模式,使开山一举站在了国际空气压缩机行业的技术前沿。“十一五〞期间每年都有一批新产品问世,其中不少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拥有一流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螺杆空气压缩机核心部件——螺杆主机和系列螺杆机械。已形成年产5万台螺杆主机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首家掌握一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同步,实现全谱系、规模化生产的高端压缩机制造企业。现在大规模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谱系高效节能型螺杆空压机、低压螺杆空压机、高压螺杆空压机、冷媒螺杆压缩机、气体螺杆压缩机、螺杆真空泵、螺杆膨胀机、离心式压缩机及冷冻、冷藏设备,生产的各式螺杆压缩机无论技术含量、产品谱系、可靠性、节能性还是性价比,都可以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大型成套设备已大量进入欧美、南美、澳大利亚、非洲、中东、东南亚、中亚和台湾、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一五〞期间出口交货值达3,000多万美元。3、无锡压缩机股份

86无锡压缩机股份是我国最早研制螺杆压缩机的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螺杆压缩机在工业兴旺国家已经大量推广应用,而我国还空白,只能依赖进口。无锡压缩机股份〔原无锡压缩机厂〕承当了将螺杆压缩机实现国产化的重要任务,先后开发了LGFD22/003和LGD22/005排气量3.6m3,排气压力0.7Mpa风冷式和水冷式螺杆压缩机,之后根据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发了348个螺杆压缩机品种,排气量从1.5m3到55m3,排气压力从0.45Mpa到1.2Mpa。同时创新开发了23个电脑机与3个变频机产品目前,无锡压缩机股份是国内压缩机行业产品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压缩机行业领军企业。“十一五〞期间,立足于自主开发来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研发向大容量、高参数、无油方面开展,在性能上向多介质、高可靠性、节能环保方面开展,每年开发和改型的压缩机新产品达100多个,其中12项创造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是国内行业中拥有创造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这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不仅为企业提升了技术创新及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对行业技术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厂家同台竞技,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开展,取得了企业与社会的双赢效应。4、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大隆机器厂隶属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上海71所,是我国生产大中型往复压缩机、大中型螺杆机、超高压压缩机、高压泵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654台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具有三类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和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资格许可证。  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石油、化肥、电站、冶金、重矿、轻工、造船、国防科研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活塞推力分别为8吨、12吨、16吨、22吨、32吨、50吨、100吨。能输送二氧化碳、氮氢气、氢气、干气、一氧化碳、氧气、氮气、空气、乙烯、火炬气、氨气等各种气体介质和

87系列高压柱塞泵和隔膜泵,能输送清水、乳化液、油田污水、液氨、氨基甲酸铵液、灰浆、硝酸、洗涤剂料浆、放射性硼酸溶液、铝矾土、水煤浆等介质。   上海大隆机器公司为适应石化行业、天然及天然气集输、制碱行业、煤化工行业的市场需求,开发的ф816mm大型转子螺杆压缩机,是国际上目前最大转子直径的螺杆压缩机,目前也只有德国曼、日本神户制钢公司等少数公司有此生产能力和技术。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炼化大型机组网络单位,是中国石化物资装备公司石化设备资源市场成员厂和电力工业部30万千瓦级以上火电机组高压柱塞泵推荐企业。  公司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效劳,多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市级优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罗马尼亚、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5、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是天然气、石油、化工、煤炭、矿山、冶金等行业压缩机专业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近60年生产各类压缩机的设计、制造经验以及40多年出口亚、非、拉、欧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公司总资产4.4亿元人民币,年生产各类压缩机800~1000台。公司通过ISO9001∶202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美国石油API认证证书。公司占地面积200494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面积:77679平方米。公司拥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先进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配备有涂装及喷抛丸生产线等大型现代化设备;完善的检测手段,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资深的检测人员,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科学的管理体系—内部管理已导入ERP管理系统;专业化的研发队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效劳。公司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年来,公司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自行研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和荣誉。2002年获安徽省民营百强企业;2004年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公司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5年“汽车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机〞获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并获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2005年获省“

88AAA级信用企业〞奖牌;2007年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2021年又获得省质量管理奖、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称号;2021年获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称号。公司生产的天然气压缩机取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同时,为了保证压缩机的生产和质量要求,公司取得了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CCC认证及防爆合格证,从而满足了市场需求。公司依托中集安瑞科控股先进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雄厚的实力根底,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精心打造压缩机行业的优质品牌。公司产品种类齐全,设计、制造实力雄厚,产品主要分为:CNG加气站系列压缩机、油田用系列压缩机、中高压系列压缩机、特种气体系列压缩机、工艺系列压缩机、动力系列压缩机。可提供排气量从0.2-100m3/min,排气压力在0.2-50MPa,并可压缩空气、氮气、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二氧化碳、丙烷、氢气、氦气、乙烯、氨气等各种介质的不同规格压缩机。产品有近千个品种,广泛用于天然气加气站、城市建设、石油、国防、煤炭、地质、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医药、食品、饮料等领域。6、北京京城压缩机北京京城压缩机〔原北京京城环保产业开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全资控股的高新技术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京城压缩机〞〕,于2002年8月6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3927.15万元,总资产32152.88万元。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26年的“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成立后收购重组了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优良的经营资源,2003年又收购了北京复盛机械30%股份。京城压缩机是中国压缩机领域的大型重点企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和压缩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作为一家致力于压缩机运营的专业制造商,公司提供各种活塞式压缩机、隔膜式压缩机和核级隔膜式压缩机等及配件,同时代理国外相关产品。公司总部设立于北京市二环路中心地带,在延庆县康庄工业园建有16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拥有各种加工设备160余台,其中包括美国辛辛那提卧式加工中心、立式转塔机床,美国布朗夏普三坐标测量机及国产配套精加工等设备。公司专注于新产品研发,不断打造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平台化的现代经营管理体系,是中国压缩机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北京京城压缩机享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明显的地理优势,具有进出口企业资格、民用核平安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许可、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许可、全国工业产品〔空气压缩机〕生产许可等资质,并通过三体系国家标准认证。公司在压缩机设计、制造方面经验丰富,生产的“

89天坛牌〞压缩机,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气体、国防科技、钢铁冶金、煤炭矿山、医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科研、PTA核电等多个领域,产品可压缩氢气、氧气、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氮气、氦气、氯甲烷、H2S等各类工艺气体。多年来在国家重大装备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秦山核电、清华核电、岭澳核电、连云港核电、载人航天、空军制氧、制氮等工程中。公司于2021年取得国家核平安机械设备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核级资质认证的压缩机制造企业,公司所生产的隔膜式压缩机保证了核电站含氢废气系统、氮气贮存及分配系统的平安、有效运行,在国内核电领域稳居领先主导地位。7、中国石油成都压缩机厂中国石油成都压缩机厂始建于1968年,经过近50年的转型开展,工厂集压缩机研制开发、生产制造、总装成橇及售后效劳于一体,为常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增压输送、储气库注气采气以及气体钻井等提供压缩机装备保障。2021年,投资5780万元的压缩机扩能技改工程通过集团公司竣工验收,形成了压缩机100台套的年生产能力。2021年2月,投资6.89亿元的集团公司重点工程—大功率压缩机制造及成橇工程。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35亿元,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加工制造检测设备,建设完成了压缩机机身、曲轴、连杆、缸体、中小件、铸造、热处理七条生产作业线,形成了300台套压缩机年生产能力。工厂坚持科技引领,与国内外知名压缩机公司、科研院所进行开放式技术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国产化创新研制,攻克瓶颈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工厂压缩机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储气库压缩机、高压力大排量、多介质多用途压缩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100kW—6000kW〔成橇100kW—7500kW〕系列产品,压缩机功率范围100-6000kW,最高工作压力52MPa,最大处理量500×104Nm3/d,可满足油气田增压开采、增压集输、气举采气、气驱采油、油气处理、轻烃回收、煤层气页岩气开采、储气库注气采气、气体钻井等广泛需要,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以来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件,其中创造专利10件,多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自主创新产品证书。截至2021年底,工厂累计生产销售各型压缩机783

90台,产销量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产品普及川渝、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华北、东北、滇黔贵等二十多个省市油田市场和局部地方市场,并出口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等国家油田市场。2021年,宏观经济下行、国内投资萎缩,市场订单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工厂全年完成合同订货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7亿元,回收货款2.71亿元;实现利润1008万元。工厂保持了持续平稳运行态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工厂坚持稳健开展方针,突出质量效益,练内功,强根底,着力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质量提升、平安环保方面下功夫,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坚持稳健开展方针,大力实施工厂开展战略规划体系,即围绕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油气田用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制造基地规划开展目标,坚持完善人才、市场、名牌和创新战略,强化产品、市场、管理、业务模式的拓展升级,形成研发、设计、制造、集成、销售、效劳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由传统生产制造商向现代制造集成效劳商的根本转型,工厂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此外,还有:四川金星集团〔CNG压缩机〕、重庆压缩机〔中小型工艺往复压缩机和CNG压缩机〕、沈阳远大压缩机股份〔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往复活塞压缩机〕、宁波鲍斯能源装备公司〔螺杆压缩机〕、宁波欣达螺杆压缩机〔螺杆压缩机〕、上海齐耀螺杆机械〔螺杆压缩机〕、固耐重工〔苏州〕〔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沈阳申元压缩机〔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上海佳力士〔单螺杆压缩机〕、上海飞和〔单螺杆压缩机〕、贵州振华亚普精密机械〔单螺杆压缩机〕、南车北京南口机械公司〔螺杆压缩机〕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九〕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21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建设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10月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专家可行性论证,2021年完成建设方案任务预期建设目标。2021年12月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并批准通过。实验室围绕“压缩机根底技术、压缩机节能减排技术、压缩机寿命与可靠性技术、产品新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开展了“

91压缩机工作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主机节能和系统节能关键技术、整机性能预测、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关键部件失效分析及寿命预测〞等相关应用根底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行业骨干企业、研究院所、学校共同承当了国家973方案工程“高端压缩机组高效可靠及智能化根底研究〞,973方案课题“压缩机工作过程数值仿真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方案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设计理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方案工程“大型流体机械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国家科研攻关工程。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开展行业应用根底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开展应用根底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根底。〔十〕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十二五〞期间,压缩机制造企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挥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从而引领企业开展与经济转型的制度功能,是压缩机制造业由大到强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根底。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压缩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正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下,压缩机制造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并正在会聚成为推动我国压缩机制造业迈向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据重点骨干会员企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1年重点会员企业共获国家专利局批准的创造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0多项,其创造专利40多项。为争夺国际市场,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不仅申请国内的专利,而且还申请了国外的专利。沈鼓集团等一批承当重大技术装备工程的骨干企业,80%以上的产品都是新产品,每年申报的专利以20%的速度增长。沈鼓集团获得各种专利100多件,其中创造专利10件,软件著作5件。

92江苏大丰丰泰流体机械科技自主研发的同步回转压缩机,先后获得5件专利,2件是创造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也获得了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专利授权,欧共体专利正在审批中。

93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坚持技术创新,取得90多件专利技术,产品远销土耳其、秘鲁、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朝鲜、苏丹、缅甸、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公司在天然压缩机方面获得83件专利,创造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78件,外观专利3件。中国石油成都压缩机厂2021年以来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件,其中创造专利10件。浙江鑫磊压缩机在微型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方面的专利71件,其中创造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39件。北京京城压缩机公司拥有5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一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压缩机、重庆压缩机、江西压缩机、沈阳远大压缩机、四川大川压缩机、江苏通润机械等都获得创造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及软件著作权。〔十一〕“三类〞压缩机快速开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随着市场的拉动,我国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螺杆压缩机和天然气压缩机在2001年至2021年得到快速开展,推动了压缩机行业的技术进步。1、我国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大型工艺往复式压缩机是炼油和煤液化工程中的关键设备,随着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必然要求配套压缩机大型化。国际上,具备设计制造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制造厂只有几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94自2001年以来,以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原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为代表国内企业在引进国际先进的〔德国Borsig公司〕往复式压缩机专有技术的根底上,结合企业多年的科研成果,一步一个脚印,研制出50吨到150吨活塞力的系列大型工艺往复式压缩机,实现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所需的大型、特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国产化,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我国工艺往复压缩机国产化的成果已经大量推广应用到石化、炼油、煤化工、CNG、LNG、化肥生产中,改变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节约了大量投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设计制造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的国家。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长期垄断我国工艺往复压缩机市场的局面,使同种机组的市场价格下降超过了50%。目前,国内在工艺往复压缩机方面正朝着大容量、高压力、结构紧凑、能耗少、噪声低、效率高、可靠性高、排气净化能力强;普遍采用撬装无根底、全罩低噪声设计,大大节约安装、根底和调试费用;不断开发变工况条件下运行的新型气阀,气阀寿命大大提高和气量调节装置,提高了压缩机组的节能效果;在产品设计上,应用压缩机热力学、动力学计算软件和压缩机工作过程模拟软件等,提高了计算准确度,通过综合模拟模型预测压缩机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参数,以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国内产品在稳定质量的根底上正向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开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工艺往复压缩机的设计制造能力已走向世界前列。目前,除沈鼓集团以外,还有上海大隆机器厂、

95固耐重工〔苏州〕〔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沈阳申元压缩机等可制造大型往复压缩机。2、螺杆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快速提升2001年-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国内的空气动力用螺杆压缩机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持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行业制造技术逐渐实现了国产化。由于螺杆压缩机具有高效节能、低噪音、易损件少、维护简单以及应用环境更为广泛等诸多明显优势,再加上其在国内的市场价格优势,其应用领域益加广泛。自2002年以来,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之前,国内螺杆压缩机制造行业由于设备陈旧,机器性能差,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螺杆压缩机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螺杆压缩机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涌现出一批能与国外厂家竞争的企业,逐步形成了多个重要的生产区域,如: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国内螺杆压缩机制造业和市场需求同步进入快速开展阶段。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开展的大环境下,国内螺杆压缩机行业生产制造技术愈加成熟,经过多年的开展,行业逐步实现由进口机头组装为主向自主设计制造为主的开展历程。

96随着螺杆压缩机行业的快速开展,螺杆压缩机的优越性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熟知,逐步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中、低压,3-40立方米/每分钟范围内,螺杆压缩机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伴随着螺杆主机的国产化开展,螺杆压缩机生产本钱的大幅降低,促使了螺杆压缩机整机价格的逐年降低趋势,凭借其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加大了螺杆压缩机对其他传统压缩机的替代开展速度。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制造经验积累,2005年以来,我国螺杆主机核心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螺杆主机转子型线、结构设计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主机设计、制造已实现了国产化。尤其是随着生产设备精密化、数控化开展,信息化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螺杆主机制造业的加工手段(如螺杆转子专用铣床,特别是磨床的应用)的提高,使主机性能都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局部压缩机制造企业已打破国外转子设计垄断局面,具备螺杆转子的自主设计能力的主要有无锡压缩机股份、上海大隆机器厂、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上海齐耀螺杆机械、宁波鲍斯能源装备股份、浙江鑫磊压缩机、江苏通润机械、宁波欣达螺杆压缩机公司等十多家企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科研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压缩机行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开展,推动了国内螺杆压缩机国产化的进程。到2021年国内螺杆压缩机占据了70%的以上市场份额。随着国内螺杆压缩机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内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采用永磁变频和2级压缩技术,使螺杆压缩机的耗能大幅降低,许多产品到达和超过国家一级能效标准。

97螺杆压缩机的节能、高效、低噪音、少排放等节能减排优势愈加明显,同时在主机国产化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价格逐年降低〔2021年以前,螺杆压缩机的价格根本上按1个立方米/分钟1万元人民币,以3立方米/分钟螺杆压缩机为例,需3万元人民币,到2021年时,3立方米/分钟螺杆压缩机只需1万元人民币〕。在技术方面,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展,国内螺杆压缩机在研发设计水平、加工工艺水平等方面也日趋成熟,特别是高精度的数控转子加工铣床〔磨床〕等先进生产设备的应用,使多种型线的加工变得更为容易实现,主机转子型线开发成果得到不断推广,并在应用中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行业制造水平的提高,也使产品能够到达较高精度并被市场认同,特别在中低端市场具有明显优势,并逐步在高端领域与国际品牌竞争。随着行业技术的稳步开展,国内自主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其产能的提升已超过市场需求的提升。目前,国内螺杆压缩机制造行业已形成外购主机〔螺杆机头〕组装型企业和自主生产整机型企业并存的局面。到2021年,国内螺杆压缩机的产能已超过40万台。3、天然气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不断创新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开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大力开展清洁汽车产业,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实现可持续开展,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CNG加气站的建设。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于1989年研制成功国产首台天然气加气站用压缩机,1998年承当了科技部“高性能天然气加气站成套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工程,带动了我国CNG压缩机产业的开展。

98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安瑞科〔蚌埠〕压缩机、中石化江汉三机厂、中石油成都天然气压缩机厂、四川金星环保科技、华西通用机器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南京压缩机、北京京城环保开展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2001—2003年度里均推出了多种型号的CNG压缩机新品种,使我国已完备地拥有常规加气站用、加气母站用、加气子站用这三大类压缩机,并对各系列压缩机不断升级换代,以适合市场的需求,同时从提供压缩机单机到各类加气站工程总承包,压缩机是CNG加气站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全站的运行。我国CNG压缩机的结构型式分为对称平衡型、L型、v型、w型、⊥型〔倒T型〕、立式,及有、无十字头,可适应不同的CNG常规站、子站、母站建造的需要。我国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用CNG压缩机经过近20年的开展,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局部品种的设计、制造质量和运行业绩都已到达国外先进产品的水平。通过多年的研发和经验积累,我国在车用CNG压缩机系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涉及到压缩机系统和测量系统,包括:①适应各种不同进气压力的高排量压缩机技术;②高度可靠和易于维护的压缩机技术;③降低运营本钱,减少热力、特定能量损耗,减少油料消耗;④整体机罩方案保证安装的经济性,同时还起到降噪功能。整体机罩是预制件,它与压缩机单元、冷却系统、储气罐以及自动控制和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完整的一个汽车加气站;⑤

99采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包括压缩机运行状态、预警传感信息实时采集技术、SCADA技术、压缩机PLC数据采集与无线远程传输技术、云计算技术、新一代VOIP呼叫中心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结合压缩机业务特点与流程研发,建立一套压缩机〔装备〕物联网系统〔装备全寿命周期综合效劳平台〕。企业在研究过程中,非常注意使整套机器设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目的在于适应道路加气站和车队加气站等不同类型气站的要求。为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研制生产的压缩机将传统的机械式往复压缩机的可靠性和液压压缩机的操作灵活性融合在一起。压缩机不需要地基,所以安装方便快捷而且体积小,占地省。这类压缩机的设计特点决定了它们的启动转矩约比传统的压缩机小三倍,因此可确保启动或关闭仅需很少时间,这几类压缩机采用单作用无油润滑气缸,通过替换衬垫和活塞就能够适应不同的输入气压。冷却系采用风冷与水冷相结合的方式。压缩机由电机或天然气内燃机提供动力,其独特的结构配合以简便的维护手段可保证用户轻易地接驳天然气。我国天然气压缩机设计具有小型化、橇装化、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模块化等设计特点。小型化表达为采用顶置式冷却器与同类规格产品相比占地面积仅为50%;橇装化表达为该种大功率压缩机采用整体橇装,现场无需焊接配管,安装调试简单易行;高端化表达为压缩机润滑系统、填料密封、活塞环、气阀等关键件高端化配置保证其运行寿命;智能化表达为控制系统采用PLC编程,检测振动、油流、压力、温度等数据,实现智能化自动控制,减少人工操作技能要求。同时进行压缩机工业化设计,

100对天然气压缩机进行工业设计研究,提高了产品的外观设计质量和整体水平。目前已形成了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公司、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重庆压缩机厂、浙江强盛压缩机、四川大川压缩机、自贡东方压缩机、自贡山川气体压缩机等一批天然气压缩机和CNG加气站设计制造企业。产品除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外,还远销土耳其、秘鲁、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朝鲜、苏丹、缅甸、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2005年至2007年是压缩业对外贸易的最好时期压缩机制造业进出口从2005年开始出现顺差,2006年通用机械行业出口232.68亿美元,增长38.6%,顺差进一步扩大为61.05亿美元。2005年压缩机行业出口交货值97770万元,同比增长27799万元;2006年出口交货值120071万元,同比增长22301万元;2007年出口交货值142048万元,同比增长11977万元。以2005年为例,

101全行业有24个企业向4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34.8万台压缩机及其配件。出口的产品以小空压机为主,工艺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的出口量也比往年增多,出口前三名企业是浙江鑫磊机电股分46686万、浙江鸿友压缩机制造16397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15012万元,这三户企业出口交货值达78095万元,占全行业出口额的80.2%。压缩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表达整个出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2005年各种型号压缩机出口到德国65000台、意大利1448台、加大拿8014台、墨西哥9409台、柬埔寨4675台、哥伦比亚648台、越南9885台、印度尼西亚80006台、英国130000台、阿根廷100000台、智利65134台、比利时1595台、美国318684台、澳大利亚131644台、白俄罗斯2697台、巴基斯坦4753台、荷兰130000台、日本50000台等。2006~2021年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14890万元。在这期间,压缩机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由小型向大型和高附加值方向开展。如,以往出口的压缩机主要是小型和微型空气压缩机,“十一五〞以来,逐步转向天然气压缩机和石油化工用的工艺气体压缩机等出口,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四川金星压缩机、四川南方压缩机公司、四川自贡通达机器制造、蚌埠安瑞科压缩机等出口的天然气压缩机受到外商的好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重,从2021年开始,压缩机产品出口增速开始下滑,2021年出口交货值103920万元;2021年出口交货值70222万元;2021年出口交货值77767万元。之后,全行业开始实行从自主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开拓潜在市场,积极扩大向东盟、拉美、非洲、东欧、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出口,弥补在欧盟、美国等市场丧失的份额。2021年,上海东方压缩机股份公司随工程出口伊朗6台〔套〕氢气压缩机,合同总价:2077万欧元。沈阳远大压缩机生产的大型工艺往复压缩机随工程出口墨西哥、哈萨克斯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

102“十二五〞〔2021年-2021年〕,压缩机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5亿美元。〔十三〕“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通用机械制造业为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积极推进“两化融合〞。通用机械制造业根据产业的自身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良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市场供销和售后效劳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企业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开展。通用机械产品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的装置中作为核心设备,对装置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产品需根据不同的化工工艺流程和不同的参数进行个性化设计,一个参数一个样。如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大化肥、大型PTA、西气东输、天然气液化等装置中所需的离心式压缩机、轴流式压缩机、容积式压缩机、化工流程泵、大型空分装置、别离机械、枯燥设备等都要针对不同的流程、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专门的设计。截止到2021年,通用机械行业中的局部骨干企业通过“

103两化融合〞,根本能按订单设计制造,满足化工、石化装置的个性化要求,能使设计与工艺密切结合,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通过知识工程、软件制造系统和数控技术,对工人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单件、小批量的生产。具体内容包括:工艺过程编制;生产过程的调度;监测、诊断及补偿;加工过程的控制;质量控制等,实现生产与经营的智能决策。压缩机行业中的局部骨干企业,如沈阳鼓风机集团〔往复机事业部〕、无锡压缩机股份公司、上海大隆机器厂、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北京京城压缩机、重庆压缩机厂、浙江开山集团、沈阳远大压缩机公司等在“两化融合〞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这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已应用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售后效劳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通过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有效支持了企业开展战略和市场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由传统的制造型产业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效劳型产业转变。2006年至2021年的“十一五〞期间,整个行业在“两化融合〞工作开展的面不够宽。有些企业虽然开展了“两化融合〞的工作,但产品设计、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售后效劳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只是一个个“信息化孤岛〞,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系统。如何将每一个单独的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成为“十二五〞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重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工业行业信息化开展的新要求,两化融合是国家工业行业信息化开展的新战略。从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思想,到十七大“开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明确要求,再到十八大“

104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四化同步〞首要位置,两化融合政策的开展历程充分显示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工信部2021年发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1年〕的通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开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开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压缩机制造企业根据工信部的通知精神,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压缩机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压缩机骨企业利用三维软件,开展强度分析、应力分析、振动分析、有限元分析设计产品,利用三维技术,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能精确地预测出产品的技术性能,大幅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重点企业积极实施了ERP(企业资源方案)、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给链管理)等管理软件等系统,并将以上多个系统与原先的财务系统、PDM系统实现深度集成,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实施ERP系统,将企业主体业务流程纳入ERP系统,对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到达生产信息高效、集中、准确利用,更好的有利于职能部门工作开展。通过实施OA系统,将企业业务流程固化成电子化流程,减少重复工作量,加强管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实施MES系统,将车间现场管理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车间生产效率。通过实施SCM系统,增强供给链整合的力度,加大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的外包与外协,有效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本钱。“十二五〞期间,沈阳鼓风机集团往复机事业部

105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在推广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制造加工技术,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模式,提高了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实现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根底。〔1〕流程再造,上线ERP系统。2021年,升级引进的SAP、ERP系统成为沈鼓往复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又一亮点。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通过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整合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企业资源,提升内部运营的效率和整体的经营水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高效的决策管理平台。随着ERP系统运转成熟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往复机事业部更加坚决了走信息化与管理相融合的路子。通过该系统可以更全面及时地了解最新业务信息,从而更加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控制力和盈利能力。〔2〕CFD流畅模拟和三维设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在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提升新产品性能指标,降低新产品研发本钱方面取得收益。〔3〕?压缩机生产及销售的动态选型软件与标书自动生成系统?:可以进行产品的动态选型及性能曲线、报价的自动生成。软件带有AUTOCAD图纸,产品说明,结构特点及工程曲线等资料,为实现销售合同的完整与准确性提供帮助。〔4〕引入了图文档案加密系统:有效保护公司无形资产和员工劳动成果,使之不受侵害;

106〔5〕建立了电子化的知识与制度管理平台:将企业多年及未来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与知识系统化的管理起来,让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智慧资源更有效的分享与利用,并为企业长远的开展提供知识及决策依据。安瑞科蚌埠压缩机于2021年进行了PLM系统引进工作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于当年年底开始进行上线前的各项产品数据的整理与录入工作,并于2021年建立上线产品数据管理模块,于2021年又建立了上线产品科研工程管理模块。PLM系统成功上线,使得技术开发工作的流程得到了标准和加强,同时建立了完整的可追溯的产品设计过程记录,与现有ERP系统良好接口。使得产品设计、工艺制定、生产方案等多个环节实现了完整的电子化,整个产品图纸设计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程管理模块的上线使得公司每年数十项产品研制工程管理实现了电子化,审批流程快捷高效,实现全程的可控、可追溯。PLM系统软件应用以来,产品图样文件的审核、标检和审批流程由原来的平均5个工作日缩短为平均不到3个工作日,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的同时,过失率也有明显下降。上海大隆机器厂开发远程测控技术,主要从事大型螺杆压缩机状态在线监测及诊断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以及远程诊断效劳,企业拥有一支集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各方面专业的专家,以及具备丰富现场运行经验的行业团队,基于远程中心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远程监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运行评估等十几种的机组效劳,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机组的异常情况、故障部位、严重程度,及时准确的给出解决方案,实现机组的‘安、稳、长、满、优’的运行(平安运行、稳定运行、长周期运行、满负荷运行、优质运行)。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效劳,帮助客户培训诊断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提高大型螺杆压缩机用户的机组故障诊断水平,提高运行维护能力。

107“十二五〞期间,北京京城压缩机的“两化融合〞工作,实现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全面本钱管理为核心,以面向效劳的市场策略,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打造技术研发、营销效劳、生产制造、供给链、财务、人事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集成的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本钱,加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二阶段:建立具有协同和分析决策功能的内部协同门户,集成已有应用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综合分析,提高企业的内部运营效率和全面综合的决策能力。第三阶段:实施以电子商务和智能商务为特征的协同商务平台,改造外部门户站点,使公司在内外部实现自动化的、智能化的业务管理、业务决策功能,为京城压缩机建设出一个高效的管理神经系统,以极大地支持机构的管理改革。京城压缩机在两化融合的推进当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小批量生产、产品多样化、每台产品都单一设计、不重复的条件下,建立企业各业务模块相关的各类数据库,把各业务部门的相关的数据管理起来。通过软件平台用标准数据来管理企业,并通过网络来实现各业务部门数据的流转,从而提升公司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结束语经过60多年的开展,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经济开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并出口。

108改革开放30多年,是压缩机制造业转型、升级、进步和壮大的30多年。30多年来,压缩机制造业在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地域分布和所有制性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深刻变革的同时,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局部,产品结构也先后经历了二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完成的,以活塞压缩机为主单一产品结构向多种机型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并由此造就了90年代以来往复活塞式、隔膜式、螺杆式压缩机三分天下的局面。第二次是始于90年代未至21世纪初完成任务的,压缩机从以中、小型为主的产品开始向以大型为主的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其后开创了新世纪压缩机市场的空前繁荣期。60多年来,压缩机制造业在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肥工业需求的拉动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压缩机行业在国民经济开展需求直线上升成为压缩机从单一产品结构向多种机型升级的直接动因。压缩机制造业通过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其重要标志是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问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压缩机制造业以引进技术为突破口,通过消化吸收,极大地推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根底上,攻克了不少难关,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炼油加氢、合成氨、煤化工装置中大中型往复式压缩机国产化。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根底上,也不断开展自有技术。

109我国压缩机制造业自8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企业苛求每一个零件本钱的降低,追求外观、装潢及外形分别符合不同欧美澳客户的喜好,扣紧产品运行寿命周期,已使我国江、浙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微型往复压缩机制造基在。80年代未,凭借市场容量,劳动力本钱和产业根底优势,我国成为承接国际压缩机产业转移的首选。正是这次大转移,国外许多知名的压缩机制造商纷纷来我国落户,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压缩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源于市场的推动,催发行业第二次产品转型升级,即从中小型向大型和高端产品升级。进入90年代,压缩制造企业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把改革同改制、实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把调整企业承包内部机制,改组、改造、优化生产、科研体系,同解决历史包袱和改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生产结构等方面出现了新突破,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管理进步和改革带来的综合优势,实现转型升级。进入2000年以后,国企改制重组,企业退市进园、加大技改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压缩机制造业得到快速开展,涌现一批进入世界压缩机制造业先进行列的企业。中高端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我国

110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螺杆压缩机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企业通过螺杆型线的不断改良和购置先进的螺杆转子专用加工机床,形成了一批螺杆主机的制造企业,产品技术也根本到达同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能效高于国外产品。经过60多年的开展,压缩机制造业和压缩机学科、科研均取得了喜人的业绩,已拥有与国外著名压缩机公司抗衡的非凡实力和产品。沈鼓集团的“沈气牌压缩机〞、无锡压缩机股份公司的“无锡牌压缩机〞、上海佳力士机械的“GAIRS佳力士牌压缩机〞等一批企业的产品均得到市场的认可。天然气压缩机、微型压缩机等产品出口量逐年提高。西安交通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等一批高校院所为行业培养压缩机专业技术人才、压缩机的根底研究及产品检测、标准制修订等,不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