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ID:8264053

大小:5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3-14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1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2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3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4页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文概要】只有基于学情的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而目前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先行,忽视学情的倾向。学生往往知晓赏析的方法,却读不懂诗歌内容。关注诗歌内部语境的自足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语境解决问题;关注诗歌的互文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文本联系的意识;而注重诗歌特性,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意,“泡”开诗歌。从学情出发确定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摘要】只有基于学情的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而目前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先行,忽视学情的倾向。学生往往知晓赏析的方法,却读不懂诗歌内容。关注诗歌内部语境的自足性,可以帮助

2、学生通过语境解决问题;关注诗歌的互文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文本联系的意识;而注重诗歌特性,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意,“泡”开诗歌。【关键词】学情;语境;互文性;诗歌特征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无非受到以下四方面的影响:课程要求、教材体系、学生学情和教师水平。前三者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而教师水平则在主观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本文仅从学生学情来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一、学情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本文所提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诗、词、曲。,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古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界作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8一种比较方便的

3、途经就是研习古典文论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古代诗歌教学。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因声求气,解意象,求意境,赏格律,抓诗眼等,这些理论知识为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古代诗歌的传统教学偏重于诗歌理论知识与具体诗歌的结合,主张以诗歌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诗歌内容或形式的解读来感受诗歌的奥妙。这种教学方法能将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成教学内容,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从高考反馈来看,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得分率远低于预期,就是明证。我们先来看浙江卷的这道题。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

4、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这首诗并无多少文字上的阅读障碍,但从上届考后的反馈以及本届高三的答题来看,学生过多地受到了注释①中“罢官”二字的影响,没读这首诗便给它定下了“失意落魄”、“怀才不遇”的情感基调,读诗的时候不过是从中去印证心中的观念而已。答题自然也是以此为轴心,对诗

5、歌内容作种种歪曲理解。对这一现象稍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这种做法正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读诗法,教师总是强调理解诗歌要与背景相结合。殊不知,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忽略了诗歌内容本身的重要性,犯了背景先行的毛病。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忽略,是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一定关系的。8第一,教材注释过多。选入教材的诗歌,编者往往提供过多的注释,如一首较为简单的《夜归鹿门歌》【1】,编者就提供了五个注释。在内容理解上基本不存在障碍。而考试的时候,却只提供必要的解释,如果出题者认为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就不会作解释。这就造成了考与

6、学的脱节,以至出题人的一些隐性考查要求没有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就比如在一次高三月考中一首较为简单的《陇西行》,学生所答,让人大跌眼镜。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请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并赏析其好处。不少学生是这样作答的:用了对比。可怜的士兵命丧前线,而统治阶级却在做着美梦,继续享受。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牺牲战士的无比同情和对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无比痛恨。这里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春闺”,虽然学生可能没有直接接触过“春闺”二字,但是“闺怨诗”是常见的诗歌题材。从“闺怨诗

7、”这三字的意思应该能推断出“春闺”的大致含义。第二,教师预设不当。我们在诗歌的教学方面,一般都将重点放在诗歌主旨、诗人情感的赏析上,而对于在诗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简单了事,比如诗歌中的倒装、省略、跳跃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一般都只告诉学生结果而不讲解其所以然,这使学生在读懂诗歌方面的障碍一直得不到解决。二、由学情而确定的诗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是在读懂诗歌内容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是情感、8意境上的障碍。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文本的自足性与互文性以及诗歌特征这几个方面

8、着手。1.文本的自足性与互文性一首诗歌,首先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内容完整的文本。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都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客体。一部完整的作品构成了相对自足的语境,而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才体现出具体的意义。因而,通过上下文语境(context),我们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疏通阅读障碍。如《定林》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