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诊断酶学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

ID:8274074

大小:684.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3-15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_第1页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_第2页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_第3页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_第4页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化学诊断酶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 诊断酶学本章考点:  1.血清酶  (1)分类、生理变异与病理生理机制  (2)酶活性与酶质量测定方法及其评价  (3)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的临床意义  2.血清酶活性检测技术  (1)酶活性概念和表示方法  (2)酶活性测定方法分类、原理、优缺点及应用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4)工具酶的概念、代谢物测定中常用的指示反应  3.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和其亚型  (2)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3)氨基转移酶及同工酶  (4)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5)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同工酶  (6)淀粉酶及同

2、工酶  (7)酸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4.代谢物酶法测定  第一节 血清酶  一、血清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来源及其在血清中发挥催化功能的情况,可将血清酶分为两大类。  (一)血浆特异酶  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酶。如凝血酶、胆碱酯酶(CHE)、脂蛋白脂肪酶、铜氧化酶等。  它们大多数在肝内合成,在血浆中的浓度甚至超过器官细胞内浓度。有的可以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  血浆特异酶活性的改变,除了反映血液功能外,还反映来源器官的功能。  (有少部分酶在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行使其功能,如凝血因子及有关的纤溶因子。它们以酶原状态分泌人血,在一定的条件下

3、被激活,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二)非血浆特异酶  在血浆中浓度很低,且无功能,分为两种。  1.分泌酶:  来源于消化腺或其他外分泌腺的酶。如α-淀粉酶(AMY)、前列腺酸性磷酸酶(ACP)、脂肪酶(LPS)、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ALP等。  正常体液中外分泌酶活性低而稳定,不发生催化作用。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其分泌腺体的功能活动和疾病有关,来源增加或排泄受阻时,血浆中此类酶活性增高。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就会升高。  2.代谢酶:(细胞酶)  在细胞内发挥催化功能的酶。正常时这些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血浆中酶活性很低。细胞内、

4、外浓度差异悬殊。  当酶来源的组织细胞发生病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坏死时,细胞内酶大量进入血浆,导致血浆酶活性显著增高。其下降的临床意义很少。  这一类酶临床应用较多,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它们在肝病、心脏疾病时都可能出现变化。  二、血清酶生理变异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一)血清酶生理变异  除病理因素外,有不少生理因素可以影响血清酶测定数值,这些变化无临床病理意义。  1.性别:大多数酶无性别差异,只有少数酶如CK和GGT存在明显差异,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不能以一个参考值作为判断标准。  2.年龄:不少酶在儿童期和成

5、人时活性不同,例如新生儿的CK和LD活性常为成人的2~3倍,以后逐渐降低,到一定年龄和成人一样。变化最明显的酶是和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碱性磷酸酶。有些酶在进入老年期也可能有变化,如ALP和GGT到老年时可能有轻度升高。  3.进食:多数酶不受进食影响,但酗酒可引起GGT明显升高。  4.运动: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升高程度和运动量、运动时间以及是否经常运动有关。升高的酶多为肌肉中含量丰富的酶,如CK、LD、AST等。  5.妊娠与分娩:妊娠时有许多生理变化,也可出现一些酶升高,如妊娠时ALP(因有胎盘ALP同工酶)升高,分娩时可能有C

6、K、CK-BB、LD升高。  (二)血清酶病理改变机制  疾病时,影响血清酶的因素很多,主要机制如下:  1.酶合成异常:  血浆特异酶大多数是在肝合成,当肝功能障碍时酶浓度常下降。如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在有肝功能障碍时可下降。  由于酶基因变异也可引起特定酶减少或消失,如肝-豆状核综合征患者血中铜氧化酶活性可明显下降。如有骨细胞增生时,血中ALP可上升。  此外恶性肿瘤,应用某些药物,也可引起相应的血清酶变化。  2.细胞酶的释放:  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影响细胞酶释放的主要原因有:  (1)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非血浆特异酶在

7、细胞内、外浓度可差千倍以上,只要有少量细胞受损伤,酶从细胞中释出,就可使血液中酶明显升高;  (2)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的形式:  胞质中游离的酶如ALT、LD最容易释放人血,而在亚细胞结构中的酶则较难释放出来,特别是线粒体酶,如肝细胞中的AST常需细胞出现坏死病变时才能释放人血;  (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酶释放的速度大约和分子量成反比,此因素对酶在血液出现时间的影响大于对酶浓度高低的影响,例如LD分子量大于CK,而当有心肌梗死时,LD在血液中升高的时间就晚于CK。  3.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细胞中酶有三种途径进入血液:  ①

8、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细胞的酶直接进入血液;  ②酶可同时进入血液和组织间隙,后者再入血;  ③酶大部分进入组织间隙后再入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