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

ID:82828599

大小:1.35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1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2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3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4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5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6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7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8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9页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三字经小儿推拿(1)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部分三字经小儿推拿的学术特色

1基本特点: 一、取穴少 常用穴位30左右,临床一般取3—5个穴位,李德修先生说:取穴不易多,多则杂而不专。

2二、三不足、两有余脾肺肾不足心肝有余

3三、善用独穴每次治病只取一个穴位,初学者容易掌握。例如: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疗慢性咳嗽,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高热。

4三、推拿时间长,临床疗效高1、穴位比作中药来用的,都要讲究用量的,小儿推拿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注重临床主穴时间长,辅助穴位时间短甚至不推,不浪费得气的黄金时间

5小儿推拿的速度和时间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6

7

8

9小肠穴:小指尺侧缘,有指根到指尖 操作: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小肠。次数:300-1000次(2-5分钟)。 应用:清小肠可泌别清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水泻而无小便,口舌生疮。

10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点,从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一圆圈。 顺运、逆运 次数:1000-2000次(5-10分钟) 作用: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

11主治: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 顺运:消化系统 逆运:呼吸系统

12

13

14

15小天心: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掐小天心、揉小天心、捣小天心。 揉小天心:用于心经有热所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警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见的小便短赤。

16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眼球上翻、下翻、斜视。 次数100-500次。 作用:惊风、烦躁夜啼,小便赤涩,实热喘咳,目赤肿痛。

17四横纹:掌面,第2-5指根部横纹处 操作:推四横纹、掐四横纹 次数300-1000次(2-5分钟) 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

18小横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操作:揉小横纹 次数:300-1000次(2-5分钟) 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揉小横纹治疗肺部湿啰音有效。

19

20

21

22次数:2000-3000次(10-15分钟) 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安蛔止痛。 主治:一切腹痛,腹胀,久泻不止,脱肛,遗尿,疝气,胆道蛔虫,风寒感冒揉之取汗。

23二马穴: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揉二马,将患儿小指曲于掌心,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次数:1000-3000次(5-15分钟)。

24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滋阴补肾,利尿通淋。 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嗽、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痛、瘫痪、脑炎后遗症。一切虚证均宜之。

25一窝风穴:手腕背部,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操作:揉一窝风。 次数:1000-2000次(5-10)分钟。 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本法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有效。

26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等。

27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中,非针灸之列缺。 操作:拿法。以拇食两指按住列缺穴相对用力按之。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 次数:5-7次。亦可根据病情,拿至苏醒或出汗为止。

28作用:发汗解表,开窍复苏 主治:惊风、癫痫发作时急救。不省人事,目闭口噤而阴脉不绝者拿之可苏。风寒感冒。风寒头痛拿之发汗。

29阳池:前臂一窝风上2寸凹陷中。 操作:揉阳池。 次数:1000-2000次(5-10分钟)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主治:头晕头痛,闭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

30天河水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清天河水 次数:1000-3000次(5-15分钟) 主要治疗一切热证,清热而不伤阴。 主治:感冒发热、惊风、夜啼、口舌生疮、麻疹。

31

32

33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 操作:用拇、食两指相对掐之。 次数:3-5次。 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主治:急慢惊风,惊惕不安,夜啼。

34威灵穴: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之间。 精宁穴:无名指与小指掌骨之间。 操作:掐法。 次数:3-5次 作用:开窍镇惊,行气和血。 主治:急惊风,昏迷不醒。

35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推下七节骨 次数:100-300次(1-3分钟) 作用:推上七节骨为补法,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为泻法,能泻热通便。

36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

37足三里穴: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 操作:揉足三里。 次数:100-500次(1-3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调和理气。为全身强壮穴,是小儿保健穴之一。

38主治:泄泻、厌食、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疾病。

39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操作:推涌泉、揉涌泉 次数:50-100次 作用:推涌泉引火归元、退虚热 揉涌泉止吐泻

40主治:发热、呕吐、泄泻、目赤、口舌生疮等

41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感冒 感冒是小儿的常见病。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多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外邪侵袭,肺气不宣所致。分为风寒、风热两型。

421、风寒感冒 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喷嚏闭塞。流清涕,咳嗽痰稀,口不渴或纳呆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 处方:一窝风,清肺平肝,天河水。

43方义:一窝风解表散寒,清肺平肝、天河水疏风清热解表。 加减法:头痛闭塞重者加阳池;呕吐加清胃。

44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闭塞流浊涕,头痛咽痛,口渴微汗,面赤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表。 处方:清肺平肝,六腑。

45方义:清肺平肝清热解表宣肺,清热解毒除烦。 加减:咳嗽重加八卦;头痛加阳池;呕吐加清胃;惊厥加小天心。

46发热 小儿体温异常升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一般分为外感发热、食积发热、阴虚发热、惊恐发热4种。1、外感发热: 主证:发热恶寒,头痛闭塞,流涕咽痒,有汗或无汗,舌苔薄或浮数,指纹红或浮露。

47治则:解表清热。 处方:发热轻的(37.5°C-38°C),清肺平肝,天河水。发热较重的(38.5°C-40°C),清肺平肝,六腑,提捏大椎。 方义:清肺平肝、天河水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48六腑清热解毒除烦;解表清热发汗。 加减法:无汗拿列缺;头痛鼻塞加阳池;呕吐纳呆加清胃;咳嗽加八卦;闹烦发惊加小天心。

492、食积发热 主证:高热,呕吐酸腐,口渴引饮,纳呆,腹胀,腹痛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清热消食导滞。 处方:八卦、清脾胃、六腑、清大肠

50方义:八卦消宿食开饱胀;清脾胃消食积清胃热;六腑清实火退高热;清大肠导滞通便。3、阴虚发热 主证: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盗汗,食少消瘦。舌红少苔或苔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51治则:滋阴清热。 处方:清补脾,二马,天河水,推涌泉。 方义:清补脾健脾和胃,增进饮食;二马滋补阴液,壮水制火;天河水清心除烦,以退虚热;推涌泉引热下行,以清虚火。

52加减法:久热不退加分阴阳;大便稀溏加揉外劳宫。4、惊恐发热: 主证:因受跌扑惊恐后引起发热。伴有面色发青,枕后热,耳廓冷,惊惕哭闹不安,睡觉易惊醒,或睡中手足掣动。

53治则:清热镇惊安神。 处方:推上三关,下取天河。 方义:先推三关使惊热外散;然后向下取天河水,以清心火、安神志、退惊热。 加减法:惊惕甚者加小天心;大便稀色绿者加外劳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