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

ID:83093825

大小:640.7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12-22

上传者:130****3912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1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2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3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4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5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6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7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8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9页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5.020.20CCSB31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914—2022代替DB33/T914—2014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greenproductionofZizanialatifoliaTurcz.2022-06-02发布2022-07-02实施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3/T914—202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代替DB33/T914—2014《茭白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33/T914—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茭白优良品种简介”(2014版附录A);——修改了附录A“茭白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A,2014版附录B);——修改了附录B“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B,2014版附录C);——修改了附录C“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C,2014版附录D、E);——修改了附录D“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D,2014版附录F)。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缙云县农作物与种子管理站、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起草人:郭得平、胡美华、邓建平、张敬泽、朱徐燕、王征鸿、王祥云、周佳燕、张申申。本标准及其所替代标准的历代版本发布情况为:——2014年首次发布为DB33/T914—2014;——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

3

4DB33/T914—2022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茭白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生产档案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茭白绿色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525有机肥料NY/T1655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NY/T1834茭白等级规格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产地环境4.1产地环境应遵照NY/T391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5084的要求。4.2田块选择应选择水源丰富、排灌便利,土壤肥沃的田块。5品种选择单季茭可选用‘美人茭’等品种,双季茭可选用‘梭子茭’、‘浙茭2号’、‘龙茭2号’、‘崇茭1号’、‘黄岩茭白’等品种。6栽培技术6.1种苗繁育1

5DB33/T914—2022选择符合品种特性、抗性强、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成熟期集中的茭墩或分蘖苗作为种苗。茭白种墩选择应每年进行,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A。6.2定植6.2.1春季定植6.2.1.1定植时间:3月中旬~4月。26.2.1.2定植密度:单季茭每亩(667m)1200墩~1800墩,每墩2苗~3苗;双季茭每亩1200墩~2000墩,每墩2苗~3苗。6.2.1.3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cm~100cm,窄行行距40cm~60cm,株距30cm~50cm。6.2.2秋季定植6.2.2.1定植时间:双季茭宜在7月进行,选择阴天或晴天15时以后定植。定植前割去植株上部叶片,保留叶鞘上方5cm~8cm叶片;单季茭地上茎(薹管)育苗的幼苗可在11月定植。6.2.2.2定植密度:双季茭每亩900墩~1500墩,每墩1苗~2苗;单季茭每亩1500墩~2000墩,每墩1苗~2苗。6.2.2.3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cm~110cm,窄行行距40cm~80cm,株距30cm~50cm。6.3肥料施用6.3.1肥料使用原则肥料使用应遵照GB15063、NY/T394、NY/T525的规定。6.3.2当年定植的茭田6.3.2.1基肥施用每亩宜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或符合NY/T525规定的有机肥500kg。6.3.2.2追肥施用6.3.2.2.1春季定植活棵肥:返青后10天,每亩施尿素5kg~10kg。分蘖肥:返青后1个月,每亩施尿素20kg~30kg、氯化钾10kg~20kg。孕茭肥:孕茭率达到70%以上时,每亩施尿素20kg~30kg,或同等养分的符合GB15063规定的复合肥。6.3.2.2.2秋季定植活棵肥:成活后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0kg~15kg。分蘖肥:返青后2周,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10kg、氯化钾10kg。3周后,每亩施复合肥25kg或尿素10kg、氯化钾5kg。孕茭肥:孕茭率达60%以上时,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10kg~20kg、氯化钾5kg。6.3.3次年萌发的双季茭茭田2

6DB33/T914—20223月初、当苗高10cm~15cm时,每亩施复合肥15kg~20kg或尿素5kg~10kg。4月初,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10kg~15kg、氯化钾10kg~15kg。6.4疏苗、补苗双季茭春季萌芽后,苗高20cm~30cm时(用疏苗机进行疏苗的,苗高在10cm~15cm),对生长过密的株丛进行疏苗,每墩宜留外围壮苗15个~25个,同时,向母墩中央压泥块,使分蘖向四周散开生长。对秋季或春季定植未成活的缺苗穴位进行补栽。6.5水位管理6.5.1遵循“浅水栽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中后期逐渐加深水层、采收期深浅结合、湿润越冬”的原则。6.5.2春季定植返青后保持水深3cm~5cm,分蘖前期水位逐渐加深至10cm~12cm;秋季定植后保持水深10cm左右,然后水位逐渐降至5cm~8cm。秋茭定植返青后及时搁田,搁田10天~15天,土壤有细裂纹时及时灌水,水深5cm左右;夏茭高温时期及孕茭采收期水深为15cm~20cm,秋茭采收期水深为10cm~20cm。雨天注意排水,不淹没“茭白眼”为宜。地下宿根越冬期以田块湿润为宜,如遇0℃以下低温,应灌水至10cm~15cm。6.6其他管理6.6.1耘田除草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以后间隔10天左右进行1次,至封行为止。6.6.2剥除老叶当植株出现老黄叶时,从叶鞘基部剥除,共1次~2次,要求不损伤植株。剥除的老黄叶踩入泥中,或收集后集中处理。6.6.3去杂去劣12月底以前,应将田间不符合品种特征的植株连同其地下根状茎一并挖除。6.6.4清洁田园冬季植株地上部枯死后,齐泥割除残株并移出田间。7病虫害防治7.1主要病虫害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主要害虫有长绿飞虱、二化螟等;其他有害生物有福寿螺等。7.2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措施。7.3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宜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3年轮作,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保持田园清洁。7.4物理防治3

7DB33/T914—20227.4.1可用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每30亩~40亩范围内设置1台。7.4.2可在植株顶部约20cm处悬挂粘虫板捕杀害虫,每亩用25cm×40cm的粘虫板25张~35张。7.5生物防治7.5.1二化螟成虫发生期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每亩放置1个~2个诱捕器,悬挂高度1.5m~1.8m,每隔30天左右更换诱芯。7.5.2秧苗移栽后1个月,养鸭进行除草和捕食福寿螺。每亩放养鸭龄30天左右的幼鸭2羽~5羽。7.6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的规定。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以及登记农药。做到适期施药、交替使用,遵守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B。8采收叶鞘一侧露出0.1cm~0.3cm宽肉质茎时采收,或根据市场需求采收。9分级包装9.1分级茭白按照NY/T1834的规定进行分级。9.2包装包装容器(箱、袋)应清洁、牢固、透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鲜销的壳茭采用编织袋包装,贮藏的壳茭内包装采用专用保鲜袋,厚度为0.03mm~0.05mm。外包装采用纸箱,质量符合GB/T6543的规定。包装箱或袋上应有明显标识,并符合NY/T1655的规定。每个包装单位净含量不宜超过15kg。10贮藏保鲜贮藏温度为0℃~2℃,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贮藏期间定期抽检,及时通风换气。贮藏期不宜超过2个月。11生产档案生产档案包括投入品采购、使用和产品销售等,记录应完整、清晰。生产档案保存期为2年以上。12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C。13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D。4

8DB33/T914—2022附录A(资料性)茭白良种繁育技术A.1良种繁育程序与选择方法A.1.1原原种A.1.1.1繁育地点在专用种圃繁育原原种。A.1.1.2种墩来源原原种圃内选留的种墩。A.1.1.3选择方法2A.1.1.3.1宜在秋茭成熟期选择种墩,每一品种每年选择350墩以上(可定植面积667m以上),并分别标记、编号。对于双季茭白,应将入选种墩一半用于翌年定植,另一半用于夏茭生长观察。A.1.1.3.2翌年春季,将来自于同一种墩的各个小茭墩定植于同一行,形成株行。A.1.1.3.3原原种种墩应从所有株丛秋茭均表现出品种典型性状的株行内选择。出现下列现象之一的株行应予淘汰:“雄茭”、“灰茭”、劣变株、地上茎(薹管)过高、结茭数不足6个、结茭不整齐、双季茭白中夏茭性状不典型。A.1.1.4技术指标正常茭株不应低于97%,“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超过3%。A.1.2原种A.1.2.1繁育地点在专用原种圃繁育原种。A.1.2.2种墩来源宜为原原种种墩,亦可从原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第3代原种种墩中选择。A.1.2.3选择方法宜在每年秋茭成熟期选留原种种墩,做好标记。出现下列现象之一的株行应予淘汰:不具备品种典型性状、“雄茭”、“灰茭”、劣变株、地上茎(薹管)过高、结茭数不足4个、结茭不整齐。A.1.2.4技术指标正常茭株不应低于97%,“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超过3%。A.1.3生产用种A.1.3.1繁育地点5

9DB33/T914—2022宜为原种场或指定生产用种繁育单位。A.1.3.2种墩来源种墩宜为原种种墩,亦可从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或第2代生产用种种墩中选择,或直接从正常茭株百分率高的大田中选择,可选已“孕茭”植株。A.1.3.3选择方法A.1.3.3.1春季定植用的种墩应符合A.1.2.3的规定。A.1.3.3.2秋季大田定植用的双季茭种墩,在按照A.1.2.3方法对秋茭选择的基础上,对夏茭成熟期的“游茭”孕茭率再进行选择标记。A.1.3.4技术指标生产用种正常茭株丛不应低于95%,“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高于5%。A.2寄秧育苗A.2.1原则原原种、原种及春季大田定植的生产用种的入选种墩(已孕茭植株或已采收茭白的地上茎),均可寄秧育苗。A.2.2时间宜在11月~12月中旬至翌年6月。A.2.3方法挖取种墩时,保留靠近地面的1节~2节薹管。定植前5天~7天,应将长势过旺的种墩剔除。行墩距宜为50cm×15cm。保持水深2cm~3cm。3月~4月,苗高达40cm左右时可假植1次。行株距为100cm×40cm。3周后,每亩施尿素5kg~10kg。注意防治病虫害。A.2.4大田移栽一般7月份定植于大田。定植前1天~2天挖出种墩,用刀纵劈成小茭墩。小茭墩应带有地上茎(薹管),并具3个~4个分蘖苗。定植时若秧苗过高,宜剪去叶片上部,保留株高30cm左右。A.3地上茎(臺管)育苗A.3.1单季茭A.3.1.1育苗时间宜在10月上旬~11月上旬。A.3.1.2育苗方法茭白采收结束后,于近基部泥面下2cm~3cm处剪取长度为3节~6节带有1~2个须根的臺管。臺管斜插或平放于秧田泥面,深度0.5cm~1.0cm,间距2cm~5cm。A.3.1.3田间管理6

10DB33/T914—2022臺管平放于泥面时,秧田水位应于畦面持平,做到畦面无水、水沟有水;臺管斜插于泥土时,秧田水深以1.0cm为宜。扦插后5天~7天,臺管分蘖芽萌动生长。幼芽(苗)高出泥面后保持水深1cm~2cm。视天气情况采用小拱棚覆盖,防止冻害。A.3.1.4大田定植下霜(11月中旬左右)前,剪取单节带约20cm高度幼苗的老薹管,定植于大田。每穴定植1苗。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80cm~100cm,窄行行距30cm~40cm,株距30cm~50cm。A.3.2双季茭A.3.2.1育苗时间宜在11月至翌年6月。A.3.2.2育苗方法茭白采收结束后,于近基部处剪取薹管,平放于泥面,间距2cm~5cm、深度0.5cm~1.0cm。5天~7天内保持畦面湿润不积水。A.3.2.3田间管理苗高15cm~5cm时,畦面保持水深1cm;苗高5cm~10cm时,畦面保持水深3cm~5cm。苗高10cm时,覆泥1次~2次,保护根系,防低温冻害。A.3.2.4假植2月上旬将薹管种墩分成1节~2节薹管的小墩(秧苗)假植到育苗田,行株距50cm×50cm;3月下旬~4月中旬,苗高30cm~40cm时移植到秧田,行株距100cm×30cm。单株定植。适量施肥促进分蘖生长。A.3.2.5大田定植定植时期以7月为宜。挖取幼苗,适当割叶,定植于大田。7

11DB33/T914—2022附录B(资料性)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表B.1。表B.1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每季最安全防治通用名含量及剂型用药量(制剂量/亩)施用方法多施用间隔对象次数期/天250克/升乳发病初期喷雾。孕茭前20天丙环唑15毫升~20毫升/亩221油停止用药。胡麻斑病25%悬浮剂发病初期喷雾,间隔10天~咪鲜胺50毫升~80毫升/亩21014天再喷1次。24%水剂发病初期开始喷雾,间隔10井冈霉素1666倍~2000倍液27天~14天再喷1次。纹枯病30%悬浮剂发生初期喷雾1次,间隔10噻呋酰胺2000倍~2500倍液27天~14天可再喷雾1次。65%可湿性噻嗪酮15克~20克/亩2龄~3龄若虫盛发期喷雾。114粉剂25%水分散长绿飞虱噻虫嗪5000倍~8333倍液发生初期喷雾。110粒剂25%可湿性吡蚜酮1666倍~2500倍液虫害始发期至盛发期喷雾。110粉剂1.8%乳油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喷阿维菌素35毫升~50毫升/亩214雾,间隔7天再喷1次。32000IU/毫卵孵化高峰期喷施1次,隔5苏云金杆菌克可湿性粉333倍~500倍液2/天再喷1次。剂二化螟甲氨基阿维2%微乳剂虫卵孵化盛期至幼虫低龄期菌素苯甲酸35毫升~50毫升/亩214喷雾。盐氯虫·噻虫40%水分散3333倍~5000倍液二龄幼虫以前喷雾。110嗪粒剂8

12DB33/T914—2022附录C(资料性)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C.1产地环境要求应符合本标准4.1的规定。山地海拔高度宜为500m~1200m。C.2栽培技术C.2.1田块准备见4.2。C.2.2秧苗培育见6.1。C.2.3定植C.2.3.1大棚栽培以双季茭为宜。7月上旬~中旬,按行距80cm~100cm、株距30cm~80cm进行定植。C.2.3.2山地栽培宜选单季茭春季或秋季定植。定植时间宜为3月下旬~4月中旬,秋季10月下旬~11月中旬。宜为宽窄行定植,定植密度大行距80cm~90cm,小行距40cm,墩距35cm左右。C.2.4田间管理C.2.4.1大棚栽培C.2.4.1.1搭棚时间宜在12月中、下旬完成搭棚盖膜,可采用宽6m~8m、高2.5m~3.5m的钢管大棚,或宽5m~6m、高2m左右的简易大棚。可于1月在棚内覆盖地膜。C.2.4.1.2通风当棚内温度高于20℃时,白天大棚两头通风;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0℃时揭开边膜通风。雨天棚内湿度过大时,需及时通风。大棚揭膜宜在田间平均气温高于15℃时进行。C.2.4.1.3其他管理其它管理按第6章~第11章的要求执行。C.2.4.2山地栽培其他管理按第6章~第11章的要求执行。9

13DB33/T914—2022附录D(资料性)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图D.1。月份789101112123456栽植期分蘖生长期孕茭期采收期休眠期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孕茭期采收期生双育季期茭目标适时定植促进分蘖适期孕茭适时采收清洁田园提早萌芽及时定苗促进生长及孕茭适时采收每亩900墩~1500返青后2周,每亩施复合孕茭后,每亩施复合肥20叶鞘一侧露0.1cm~0.3割去地上部分枯黄叶并移灌水至3苗高10cm~15cm时,每亩每亩施复合肥20kg~25kg或尿素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栽培墩,每墩1苗~2肥20kg~25kg或尿素10kg~25kg或尿素10kg~cm宽肉质茎时采收,或出田间。1月下旬灌浅水cm~5cm。遇施复合肥15kg~20kg或尿10kg~15kg、氯化钾10kg~15kg。收。苗。返青后进行一kg、氯化钾10kg。3周后20kg、氯化钾5kg。水深根据市场需求采收。采收防冻。12月中、下旬可搭倒春寒灌满素5kg~10kg。水层保持20cm~30cm。及时防治管理次搁田,再灌水至每亩施复合肥25kg或尿8cm~10cm。及时防治病完毕后及时排干积水。采钢管大棚或简易大棚,棚水保护幼苗。锈病等病虫害。5cm左右。素10kg、氯化钾5kg。虫害、去除老叶。收期间对种墩进行标记。内1月份可进行地膜覆盖。月份234567891011121萌芽期分墩移栽期分蘖生长期生长期孕茭采收期育苗期幼苗栽植期休眠期生单育季期茭目标提早萌芽促进成活促进分蘖促进生长适时孕茭地上茎(薹管)育苗促进成活保护幼芽2月初灌水至3阴天或晴天15时后返青后10天,每亩施尿素5kg~孕茭率达到70%以上时,每亩施尿叶鞘一侧露0.1cm~剪取带有3节~6节的地上茎(薹管)。薹管斜下霜前定植于大田。宽地上部分枯死后,栽培cm~5cm。遇倒春进行栽插。每亩10kg。1个月后,每亩施尿素20素20kg~30kg,氯化钾10kg~200.3cm宽肉质茎时采插或平放于泥面,深度0.5cm~1.0cm,间距2行行距80cm~100cm,需保持水深3cm~管理寒灌满水保护幼1200墩~1800墩,kg~30kg、氯化钾10kg~20kg。kg。及时摘除老叶、防治锈病等病收,或根据市场需求cm~5cm。做到畦面无水、水沟有水。幼芽(苗)窄行行距30cm~405cm,防冻。芽。每墩2苗~3苗。水深5cm~10cm。防治病虫害。虫害。保持水深10cm~20cm。采收。注意选留种墩。高出泥面后保持水深1cm~2cm。㎝,株距30cm~50cm。防治原则物理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病防治”的原虫则,综合运害用农业防治、物理防防治、生物防治治,化学防每30亩~40亩设置1台杀虫灯诱杀害虫。在植株顶部约20cm锈病:根据当地胡麻斑病:发病初期每亩施用纹枯病:发病初期喷施长绿飞虱:发生初期喷施二化螟: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每亩施用35福寿螺:根据当治措施。处悬挂25cm×40cm的粘虫板捕杀害虫,每亩25张~35张。发病的具体情15毫升~20毫升的250克/升1666倍~2000倍的24%5000倍~8333倍的25%毫升~50毫升的1.8%阿维菌素或2%甲氨基阿维地发生的具体情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成虫,每亩放置1个~2个诱捕况,采取相应的丙环唑,孕茭前20天停止用井冈霉素,隔10天~14天噻虫嗪;或1666倍~2500菌素苯甲酸盐,其中阿维菌素需隔7天再施1次;况,采取相应的器,高度1.5m~1.8m,每隔30天更换诱芯。秧苗移栽后1防治措施。药;或每亩施用50毫升~80再喷1次;或2000倍~2倍的25%吡蚜酮;或2龄~或卵孵化高峰期喷施333倍~500倍的32000IU/防治措施。个月,每亩放养鸭龄30天左右的幼鸭2羽~5羽进行除草和毫升的25%咪鲜胺,隔10天~500倍的30%噻呋酰胺,隔3龄若虫盛发期每亩施用毫克苏云金杆菌,隔5天再喷一次;或二龄幼虫捕食福寿螺,或人工及时除草、清理福寿螺及其卵。14天再施1次。10天~14天再喷1次。15克~20克的65%噻嗪前喷施3333倍~50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酮。图D.1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