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

ID:83094039

大小:266.4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12-22

上传者:130****3912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1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2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3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4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5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6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7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8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9页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23∕T 3249—2022 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黑龙江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5.020.20CCSB05DB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3249—2022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2022-07-07发布2022-08-06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DB23/T3249—2022前言本文件依据GB/T1.1-2020给《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科学院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晓楠、孙宇峰、曹焜、赵越、佟璐、梅雪松、边境、张治国、王盼、朱浩、马雪松、韩承伟、张晓艳。I

2DB23/T3249—2022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纤维型及籽用型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与种质质量、种质资源来源及编码、评价试验方案、评价指标及方法、种质资源保存、信息管理和种质资源档案。本文件适用于纤维型及籽用型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6984大麻原麻GB/T12411黄、红麻纤维试验方法NY/T3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4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方法NY/T3252.1工业大麻种子第1部分:品种NY/T3252.2工业大麻种子第2部分:种子质量NY/T3252.3工业大麻种子第3部分:常规种繁殖技术规程NY/T2569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大麻DB23/T2864工业大麻芽期耐盐碱性鉴定技术规程DB23/T1721纤维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业大麻种质资源指植株顶端花叶部位干物质四氢大麻酚(THC)含量低于0.3%的大麻资源类型。3.2工业大麻种质资源圃由若干工业大麻种质资源评价单元及其边行构成的种质资源评价集合。4环境条件与种质质量4.1环境条件1

3DB23/T3249—2022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试验地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规定,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的规定。4.2种质资源种子质量种质资源种子质量应符合NY/T3252.2的规定。5种质资源来源及编码5.1来源选育品种、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5.2编码5.2.1入圃编码根据评价和保存目的,由保存单位对入圃的种质资源赋予的资源编码,如“HG”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字符串构成,如“HF0001”中的“H”代表工业大麻,“F”代表纤维型,“HZ0001”中的“Z”代表籽用型,“0001-9999”代表引入的种质资源顺序号。5.2.2圃内编码根据入圃种植的种质顺序设立的种质编码,由年份加顺序编码构成,如“2000-2”,“2000”代表评价年份,“2”代表谱内资源的种植顺序。6评价试验方案6.1试验设计6.1.1试验地点选择种质资源一般在一个鉴定地点进行。每份种质3次重复,连续评价3年。选茬、选地、整地及施肥应符合DB23/T1721的规定。6.1.2播种方法采用人工点播方式种植。圃内单个种质资源植株数量不少于30株,根据所需评价种质资源数量设置资源圃面积,纤维资源圃行距15cm,株距2cm~5cm;籽用资源圃行距30cm~70cm,株距15cm~50m。圃内设置对照和两侧边行,两侧边行数量相等,且均≥3行。评价圃周围设置保护行。6.2数据采集经田间和室内考种等对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特征观测指标数据采集应在正常生长期获得。工艺长和麻率等指标通过室内考种获得。如遇到自然灾害影响了评价结果准确性,须重新进行试验和数据采集。6.3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特性及形态特征等均与对照品种进行数据比较分析。根据每年3次重复和连续3年的重复观测校验值,计算各资源各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差异显著性,取校验值的平均值作为种质的性状值,获得种质资源稳定的代表性性状指标及其性状值。2

4DB23/T3249—20227评价指标及方法7.1生物学特征指标7.1.1播种期种子播种日期,表示为:****年**月**日。播种后及时记录播种日期。7.1.2出苗期种子播种后,50%出苗且子叶展开的日期,记为出苗期。记录方法同7.1.17.1.3苗期出苗期开始至3对~5对真叶阶段为苗期。记录方法同7.1.17.1.4快速生长期3-5对真叶以上至现蕾期,记录方法同7.1.17.1.5见蕾期50%雄株现蕾的日期,记录方法同7.1.17.1.6开花期50%雄花开花的日期,记录方法同7.1.17.1.7工艺成熟期植株大量花粉散落,雌株开始结实,植株茎上部叶片黄绿色、下部1/3叶片凋落的日期,记录方法同7.1.17.1.8种子成熟期植株种子75%开始变硬的日期,记录方法同7.1.17.1.9出苗日数播种期至出苗期的日数,单位为d7.1.10见蕾日数出苗期至现蕾期的日数,单位为d7.1.11开花日数出苗期至开花期的日数,单位为d7.1.12工艺成熟期日数出苗期至工艺成熟期的日数,单位为d7.1.13全生育期出苗期至种子成熟期的日数,单位为d3

5DB23/T3249—20227.1.14熟性以种质资源在原产地或接近地区的全生育期日数确定。分为早熟、中熟、晚熟。7.1.15四氢大麻酚(THC)含量选取植株雌花盛花期进行采样,取植株顶端15cm范围内花叶混合样品,测定方法应符合NY/T3252.1的规定。7.2形态特征指标7.2.1子叶形状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心叶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3叶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4叶柄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5叶片长度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6叶片宽度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7叶对数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8性型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9雌雄比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0雄花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1雌花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2雌花柱头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4

6DB23/T3249—20227.2.13花粉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4种子形状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5种皮色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6种皮花纹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7落粒性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8千粒重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19分支性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0分支数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1茎粗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2茎表面形态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3茎横切面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4株高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2.25株型测定方法应符合NY/T2569的规定。7.3产量特征指标7.3.1鲜皮厚工艺成熟期,单株主茎基部以上1/3处的鲜麻皮厚度,单位为mm,精确至0.01mm。5

7DB23/T3249—20227.3.2单株茎鲜重工艺成熟期,称取单株主茎基部以上的茎鲜重量,为单株茎鲜重,单位以g表示,精确至0.1g。7.3.3单株茎干重以7.3.2中鲜茎材料在干燥通风条件下充分晾干后称重,为单株茎干重D,单位以g表示,精确至0.1g。7.3.4单株纤维干重取7.3.3中干茎样品,利用沤麻箱进行沤制,沤制温度36℃,时间约60h~70h,晾干后剥取麻皮称重,为单株纤维干重B,单位以g表示,精确至0.1g。7.3.5全麻率全麻率,单株纤维干重与单株茎干重比值,单位以%表示。全麻率按照公式(1)计算。BX100%R=……………………………………………(1)D式中:R—全麻率,%;B—单株纤维干重,g;D—单株茎干重,g。7.3.6单株种子重量在种子成熟期进行人工单株收获、清选及晾干,获得单株种子重量,单位以g表示,精确到0.1g。7.4品质特征指标7.4.1麻束断裂比强度:测定方法应符合GB/T16984的规定。7.4.2纤维强力测定方法应符合GB/T12411的规定。7.4.3种子粗蛋白含量测定方法应符合NY/T3的规定。7.4.4种子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应符合NY/T4的规定。7.5抗虫性当苗期植株发生跳甲的发生盛期,随机取样10株,以单株5片展开叶为观测对象,根据单株的虫口密度算平均值。对大麻跳甲分为三级。抗——<70中——70~120感——≥1206

8DB23/T3249—20227.6抗旱性采用田间自然干旱条件下以影响植株正常生育时调查,随机取样10株进行调查,分三级。强——干旱发生后,植株叶片颜色正常,或有轻度萎蔫卷缩,但晚上或次日早能较快地恢复正常状态。弱——干旱发生后,植株叶片变黄,生长点萎蔫下垂,叶片明显卷缩,晚上或次日恢复正常状态较慢。中——介于两者之间。7.7抗倒伏性采用田间自然条件下在中到大雨或大风过后调查,以单份种质资源在圃内所有植株为调查对象,分四级。0级——植株直立不倒。1级——植株倾斜角度在<15°。2级——植株倾斜角度在15°~45°之间。3级——植株倾斜角度在>45°。倒伏恢复程度:大风雨过后2-3日内调查恢复情况,以单份种质资源在圃内所有植株为调查对象,分四级。0级——有90%以上倒伏植株恢复直立。1级——有90%以上倒伏植株恢复到15°。2级——有90%以上倒伏植株恢复到15°~45°之间。3级——有90%以上倒伏植株恢复到>45°。7.8抗病性7.8.1根腐病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调查,以单份种质资源在圃内所有植株为调查对象,危害程度分四级。无——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轻——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10%。中——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11%~30%。重——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30%。7.8.2杆腐病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调查,以单份种质资源在圃内所有植株为调查对象,危害程度分四级。无——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轻——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10%。中——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11%~30%。重——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30%。7.8.3褐斑病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调查,以单份种质资源在圃内所有植株为调查对象,危害程度分四级。无——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轻——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5%~10%。中——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11%~30%。重——死苗株数占调查株数的>30%。7

9DB23/T3249—20227.9耐盐碱性测定方法应符合DB23/T2864的规定。8种质资源保存8.1繁殖保管每份种质资源定期(≤3年)进行定量繁殖保存,种植后挂牌,标注名称及编号。种质资源在繁殖或评价过程中如出现退化、杂株等情况,应及时提纯复壮,剔除杂株和劣株。为防止出现种质间混杂,单份种质资源提纯复壮空间隔离距离应≥5km。8.2入库保管采用人工收获,成熟后植株及时采收、晾干和脱粒,为严防种子混杂,单份资源人工单独脱粒、整理和考种,及时入库保存。保存方法应符合NY3252.3的规定。9信息管理9.1种质资源基本信息种质资源基本信息包括:名称、来源、产地、亲本组合、供种者、种质资源数量情况。9.2种质资源管理信息包括种质资源的评价、保存、繁殖和提纯复壮及利用等过程中的信息管理。10种质资源档案种质资源信息要及时建立电子档案,随着种质资源性状评价等数据的不断丰富,及时录入新的准确信息,为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