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

ID:83095836

大小:3.49 MB

页数:208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130****3912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1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2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3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4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5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6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7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8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9页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42∕T 169-2022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湖北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93.020CCSP10DBDB424/T1692-202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69—2022代替DB42/169-2003岩土工程勘察规程Codeofpracticeforinvestigation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2022-04-25发布2022-08-25实施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1

2DB42/T169-2022目次前言...................................................................................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45总则................................................................................56基本规定............................................................................67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和勘察纲要........................................................67.1勘察阶段........................................................................67.2勘察等级........................................................................77.3勘察纲要........................................................................78岩土分类............................................................................88.1岩石的分类和鉴定................................................................88.2土的分类和鉴定..................................................................99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139.1一般规定.......................................................................139.2房屋建筑工程...................................................................139.3市政工程.......................................................................159.4山区工程.......................................................................239.5垃圾填埋场.....................................................................259.6桩基工程.......................................................................279.7地基处理.......................................................................289.8基坑工程.......................................................................309.9边坡工程.......................................................................3310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3810.1一般规定......................................................................3810.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3810.3岩溶..........................................................................4010.4滑坡..........................................................................4410.5危岩和崩塌....................................................................4610.6泥石流........................................................................4710.7采空区........................................................................4810.8地面沉降......................................................................4911特殊性岩土........................................................................5111.1软土..........................................................................5111.2膨胀土........................................................................52I

3DB42/T169-202211.3填土..........................................................................5411.4红黏土........................................................................5511.5混合土........................................................................5511.6风化岩与残积土................................................................5611.7污染土........................................................................5712地下水............................................................................5812.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5812.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5812.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59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6014勘探和取样........................................................................6214.1一般规定......................................................................6214.2勘探点测量....................................................................6214.3钻探..........................................................................6214.4井探、槽探和洞探..............................................................6314.5现场编录......................................................................6314.6岩土取样......................................................................6414.7工程物探......................................................................6515原位测试..........................................................................6615.1一般规定......................................................................6615.2载荷试验......................................................................6615.3静力触探试验..................................................................681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6915.5标准贯入试验..................................................................7015.6十字板剪切试验................................................................7015.7旁压试验......................................................................7115.8扁铲侧胀试验..................................................................7215.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7315.10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7415.11波速测试.....................................................................7416岩土室内试验......................................................................751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7717.1一般规定......................................................................7717.2岩土参数分析和选定............................................................7717.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7917.4成果报告......................................................................8317.5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8518现场检验与监测....................................................................87附录A(资料性)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88附录B(资料性)岩土工程勘察纲要......................................................89附录C(规范性)岩、土的现场鉴别......................................................91II

4DB42/T169-2022附录D(规范性)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95附录E(规范性)路基土分类............................................................97附录F(资料性)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和说明.............................103附录G(资料性)湖北省地质图及基岩分区说明...........................................107附录H(规范性)岩土层的剪切波速.....................................................110附录J(规范性)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和特征...............................................112附录K(规范性)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113附录L(资料性)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122附录M(资料性)岩土室内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126附录N(资料性)岩土指标统计精度.....................................................129附录P(规范性)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阻力特征值.......................................130附录Q(资料性)利用p、N的标准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138s附录R(规范性)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140附录S(资料性)岩土参数指标统计表...................................................141附录T(规范性)图例和代号...........................................................143本文件用词说明.......................................................................153附:条文说明III

5DB42/T169-2022IV

6DB42/T169-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按《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0年度湖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鄂市监标函[2020]214号)的要求,由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单位,按照地方标准不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的原则,对原《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进行修订而成。本文件共分18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总则;基本规定;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和勘察纲要;岩土分类;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地下水;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岩土室内试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现场检验与监测。本文件代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b)增加了岩土分类章节(见第8章);c)增加了道路、桥涵、隧道、室外管道、给排水场站、堤岸、综合管廊以及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见第9章);d)关于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岩溶勘察的相关规定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地面沉降的内容(见第10章);e)关于特殊性岩土,增加了污染土的内容(见第11章);f)关于地下水作用的评价,增加了地下结构抗浮评价及抗浮设计水位的综合确定的内容(见第12章);g)原位测试章节增加了扁铲侧胀试验内容(见第15章);h)增加了相关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见第17章);i)删除了质量管理与质量评定、资料归档与档案管理两个章节;j)附录部分增加了附录E路基土分类、附录M表M.1岩土室内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以及附录R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排序不分先后):中机三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武汉精诚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审查有限公司、武汉东梁建设工程设计审查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官善友、廖建生、张晓玉、刘连喜、姚永华、罗坤、温国炫、万凯军、刘亚洲、宋榜慈、张晴、马郧、舒福华、罗伟、丁洪元、庞设典、刘红卫、姚平、左义华。本文件历次发布版本情况:DB42/169-1999、DB42/169-2003。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407483361@qq.com。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管理组,联系电话027-85862775,邮箱3031462074@qq.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V

7

8DB42/T169-2022岩土工程勘察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规定、勘察纲要、岩土分类、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地下水、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岩土室内试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其它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112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307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51238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CJJ5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7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T7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476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DB42/T159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24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

9DB42/T169-20223.1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3.2岩土工程条件geotechnicalengineeringcondition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总称。3.3勘察阶段investigationstage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阶段,简称勘察阶段。各勘察阶段有相应的技术要求。3.4勘察纲要investigationschema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设计书。是在了解设计意图及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现行规范规程并为达到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而编制的技术文件。3.5工程地质测绘engineeringgeologicalmapping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3.6岩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exploration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洞探以及物探、触探等。3.7原位测试in-situtest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3.8不良地质作用adversegeologicaction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3.9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3.102

10DB42/T169-2022现场检验in-situinspection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3.11现场监测in-situmonitoring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3.12原始资料originaldata勘察过程中搜集和形成的各种记录、观测数据、测试数据、试验数据、像片、录像以及计算书、各种草图、报告书原稿等。3.13岩土参数geotechnicalengineeringparameter根据多种勘察手段按现行规范规程及已有经验综合提出的供设计施工使用的岩层与土层参数。3.14岩土参数标准值standardvalueofgeotechnicalparameter岩土参数的基本代表值,通常取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3.1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ing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3.16抗浮设防水位groundwaterlevelforpreventionofup-floating为满足地下结构抗浮设防安全及抗浮设计技术经济合理的需要,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区经验,预测地下结构在施工期间和使用年限内可能遭遇到的地下水最高水位,用于设计按静水压力计算作用于地下结构基底的最大浮力。3.17突涌abruptgush弱透水土层的自重压力小于其下部承压水水头压力时,土体隆起破坏并同时发生喷水、冒砂的现象,系黏性土渗流破坏的一种形式。3.1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invetsigationreport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3

11DB42/T169-2022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4.1岩土基本物理参数e——孔隙比;IL——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Sr——饱和度;w——含水量(含水率);wL——液限;wp——塑限;wop——最优含水量;Wu——有机质含量;——重力密度(重度);d——干重度;sat——饱和重度;——质量密度(密度);d——干密度;c——黏粒含量。4.2岩土变形参数α——压缩系数;Cc——压缩指数;Ce——再压缩指数;Cs——回弹指数;Ch——水平固结系数;CV——垂直固结系数;Eo——变形模量;Em——旁压模量;Es——压缩模量;G——剪切模量;Pc——先期固结压力;OCR——超固结比。4.3强度参数c——黏聚力;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由土的抗剪强度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4

12DB42/T169-2022Is——岩石非标准试件的点荷载强度;Is(50)——经尺寸修正后的岩石点荷载强度;qu——无侧限抗压强度;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sia——桩侧阻力特征值;qpa——桩端阻力特征值;——抗剪强度;——内摩擦角。4.4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指标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10N——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63.5N——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1204.5水文地质参数R——影响半径;Q——流量,涌水量;s——抽水试验降深;k——渗透系数;u——孔隙水压力。4.6其他符号St——灵敏度;Vs——剪切波波速;Vse——等效剪切波速;δef——自由膨胀率;pe——膨胀力;RQD——岩石质量指标;k0——静止侧压力系数;Fst——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统计修正系数;ID——侧胀土性指数;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5总则5.1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文件。5.2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5

13DB42/T169-20225.3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6基本规定6.1工程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勘察合同进行勘察工作,并对勘察质量负责。勘察文件应当符合本文件和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规定的勘察深度要求,必须真实、准确。6.2工程勘察的策划和实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取得拟建工程设计资料,搜集场地地质资料和与建设相关的环境资料,编制勘察纲要;b)调查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情况和危害程度;c)查明拟建工程场地地形地貌和工程影响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调查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d)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分布特征,分析对工程影响,评价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e)分析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岩土参数;f)提供工程勘察报告。6.3工程勘察单位应以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为依据,按照本文件和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建设工程规模及勘察阶段,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应采用勘探与原位测试多种手段,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综合评价。6.4工程勘察单位应当健全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建立勘察现场工作质量责任可追溯制度。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的原始记录和工程勘察报告均应归档保存,并具有可追溯性。7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和勘察纲要7.1勘察阶段7.1.1岩土工程勘察宜按不同的勘察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方案设计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对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7.1.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初步了解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为场址选择、建设工程的技术经济方案比选提供依据。7.1.3初步勘察应初步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拟建工程总平面、地基基础类型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依据。7.1.4详细勘察应为地基基础、地基处理、基坑、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拟建工程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和地基基础选型、基坑、边坡支护方案等提出建议。7.1.5施工勘察是施工期间因设计、施工需要进一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或基坑、基槽开挖后岩土工程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所进行的勘察工作。施工勘察宜与现场检验和监6

14DB42/T169-2022测相结合进行。7.2勘察等级7.2.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划分:a)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和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即一级工程、二级工程、三级工程;b)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三个场地等级,即一级场地(复杂场地)、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三级场地(简单场地);c)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三个地基等级,即一级地基(复杂地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d)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即甲级、乙级、丙级。7.2.2道路、桥涵、隧道、室外管道、给排水场站、堤岸等市政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及其勘察等级的划分尚应符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的规定。轨道交通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及其勘察等级的划分尚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规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及其勘察等级的划分尚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7.3勘察纲要7.3.1工程勘察前应编制勘察纲要,勘察纲要应根据工程性质与规模、设计要求、场地条件等,通过现场踏勘与调查研究,充分搜集已有的勘察资料与建筑经验,以现行规范规程为依据进行编制,做到内容完整、合理可行、切合实际,满足工程要求。7.3.2勘察纲要编制应具备以下条件:a)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其内容和格式可参照本文件附录A;b)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设工程总平面图;c)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合同书中工程规模及有关要求应与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一致;d)场地或附近地区已有的勘察资料。7.3.3勘察纲要的内容应包括:拟建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与要求及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对已有资料的分析,执行的技术标准,勘察方法及工作布置,各种勘探、测试手段的数量和要求,岩土试样的采取与试验技术要求;勘探完成后的现场处理要求;拟采取的质量控制、安全保证和环境保护措施,工程的组织与实施;技术交底及验槽的后期服务;对大型工程尚应制定投入的人员与机具设备,勘察工作计划进度,勘察报告的主要章节目录、附图、附件等。勘察纲要编制要点与格式可参照本文件附录B。7.3.4现场作业期间若实际地质情况与预测存在较大差异,或设计方案发生较大变更时,应及时调整原勘察纲要或编制补充勘察纲要,说明勘察纲要修改或补充的原因及具体内容。7.3.5勘察纲要及其变更应按工程勘察单位质量管理程序审批,审批后及时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并下达外业工作任务书。7

15DB42/T169-20228岩土分类8.1岩石的分类和鉴定8.1.1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8.1.2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岩石的风化程度的现场鉴别应按本文件附录表C.1执行。8.1.3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按本文件表1划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r岩、软岩和极软岩。岩石坚硬程度的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2执行。表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类别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MPa)r坚硬岩f>60r较硬岩60≥f>30r较软岩30≥f>15r软岩15≥f>5r极软岩f≤5r注1: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的划分;注2: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可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8.1.4岩体完整程度按本文件表2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现场鉴别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3定性划分岩体完整程度。表2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完整程度等级完整性指数Kv岩石质量指标RQD完整>0.75>90较完整0.75~0.5590~75较破碎0.55~0.3575~50破碎0.35~0.1550~25极破碎<0.15<25注1: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注意其代表性;注2:岩石质量指标为采用75mm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数计。8.1.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按本文件表3执行。8

16DB42/T169-2022表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完整程度坚硬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坚硬岩ⅠⅡⅢⅣⅤ较硬岩ⅡⅢⅣⅣⅤ较软岩ⅢⅣⅣⅤⅤ软岩ⅣⅣⅤⅤⅤ极软岩ⅤⅤⅤⅤⅤ8.2土的分类和鉴定8.2.1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等;根据颗粒组成,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另外,根据土的特殊性质又可分为软土、红黏土、膨胀土、混合土、填土、有机质土、污染土等。8.2.2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碎石土可按本文件表4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表4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颗粒级配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定名时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8.2.3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或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后的锤击数平均值按本文件表5、表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锤击数修正方法应按本文件附录D执行。碎石土密实度的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4执行。表5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密实度N63.5≤5松散5<N63.5≤10稍密10<N63.5≤20中密N63.5>20密实注1:本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碎石土密实度现场鉴别见本文件附录表C.4。注2:表中N63.5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9

17DB42/T169-2022表6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分类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密实度N120≤3松散3<N120≤6稍密6<N120≤11中密11<N120≤14密实N120>14很密8.2.4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砂土可按本文件表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砂土的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5执行。表7砂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级配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注:定名时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8.2.5砂土的密实度,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并参照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平均值按本文件表8综合判别。表8砂土密实度按N、p分类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MPa)s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密实度粉细砂中粗砂N≤10p≤4p≤3松散ss10<N≤154<p≤63<p<5稍密ss15<N≤306<p≤115≤p<8中密ssN>30p>11p≥8密实ss注:表中N为未经钻杆长度修正的平均值。8.2.6黏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按本文件表9分为黏土、粉质黏土。表9黏性土的分类塑性指数Ip土的名称Ip>17黏土10<Ip≤17粉质黏土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8.2.7黏性土按地质年代,可分为老黏性土、一般黏性土、新近沉积黏性土。a)老黏性土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黏性土,现场鉴别可参照本文件附录表C.6。10

18DB42/T169-2022b)一般黏性土为第四纪全新世沉积的黏性土。c)新近沉积黏性土为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黏性土,一般为欠固结土。现场鉴别方法可参照本文件附录表C.7。8.2.8黏性土的状态,可根据土的液性指数,并参照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平均值,按本文件表10综合判别,差异过大时,应分析原因。表10黏性土的状态按IL、N、ps分类液性指数IL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状态IL≤0N≥25ps≥4.5坚硬0<IL≤0.2510≤N<252.2<ps<4.5硬塑0.25<IL≤0.752.5≤N<100.7≤ps≤2.2可塑0.75<IL≤10.8≤N<2.50.4≤ps<0.7软塑IL>1N<0.8ps<0.4流塑注1:对低塑性的黏性土、粉土、粉砂互层中的黏性土的状态,以原位测试判别为主。注2:表中N为未经钻杆长度修正的平均值。8.2.9粉土为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的土。粉土和黏性土的现场鉴别按本文件附录表C.8执行。8.2.10粉土的密实度,可根据土的孔隙比,并参照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峰值平均值按本文件表11综合判别,差异过大时,应分析原因。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含水量w按本文件表12划分。表11粉土的密实度按e、p分类s孔隙比e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密实度e>0.9ps≤1.0稍密0.75≤e≤0.91.0<ps≤2.5中密e<0.75ps>2.5密实表12粉土湿度的分类含水量w(%)湿度w<20稍湿20≤w≤30湿w>30很湿8.2.11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不小于1.5的黏性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不小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8.2.12由细粒土和粗粒土混杂且缺乏中间粒径的土应定名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粒径小于0.075mm11

19DB42/T169-2022的细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粗粒混合土;当粉土或黏性土中粒径大于2mm的粗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细粒混合土。8.2.13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黏土经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黏土。现场鉴别按本文件附录表C.9执行。红黏土的状态除按液性指数判定外,尚可根据含水比按本文件表13判定。表13红黏土的状态分类含水比αw状态αw≤0.55坚硬0.55<αw≤0.70硬塑0.70<αw≤0.85可塑0.85<αw≤1.00软塑αw>1.00流塑8.2.14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8.2.15膨胀土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现场鉴别按本文件附录表C.10执行。8.2.16残积土为由岩石完全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在原地形成的土,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11执行。残积土与强风化岩可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和剪切波速按本文件表14划分。表14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沉积岩类花岗岩类判别指标强风化岩石残积土强风化岩石残积土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N≥35N<35N≥50N<50剪切波速vs(m/s)vs≥350350>vs>210vs≥400vs<400注:表中N为未经钻杆长度修正的平均值。8.2.17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可按本文件表15划分。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的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附录表C.12执行。表15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分类名称有机质含量Wu(%)无机土Wu<5有机质土5≤Wu≤10泥炭质土10<Wu≤60泥炭Wu>608.2.18道路路基土的分类按本文件附录E执行。12

20DB42/T169-20229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9.1一般规定9.1.1本章提出的勘察基本要求是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要求,对于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及施工勘察阶段的要求应按本文件及现行有关规范执行。9.1.2详细勘察阶段采取的勘探、测试手段应具有针对性,应详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应为评价、计算地基稳定性、承载力、土压力和变形提供所需资料和参数指标;应为地基基础设计、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治理、抗浮设计、基坑支护设计、地下水控制等提出建议。9.1.3对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物和需验算地基变形的丙级建筑物,勘探手段应采用钻探取样为主,静力触探和其他原位测试为辅的方法。对位于江河低级阶地及与江河低级阶地相类似的平原地区或高级阶地浅部土层地段,按承载力设计的丙级建筑物、基坑工程,勘探手段可主要采用静力触探和其他原位测试,并与钻探取样相配合的方法。9.1.4地基变形计算应按《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9.1.5地基承载力应按本文件17.2.4规定确定。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工程,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工程,应评价其稳定性。9.2房屋建筑工程9.2.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a)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b)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有关岩土参数和整治方案的建议;c)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d)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e)查明埋藏的河道、浜沟、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f)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g)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9.2.2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本文件表16确定。表16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点间距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点间距一级(复杂)10~15三级(简单)30~50二级(中等复杂)15~30注1:在暗沟、塘、浜、湖泊沉积地带和冲沟地区,在岩性差异显著或基岩面起伏很大的基岩地区,在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注2:岩溶场地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时8m~15m,二级时15m~20m,三级时20m~25m,岩溶强发育时加密勘探点。13

21DB42/T169-20229.2.3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b)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清其起伏变化;c)大型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d)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9.2.4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孔不应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少于2个;对高层建筑群,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9.2.5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设计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b)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倍~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c)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d)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e)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9.2.6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文件9.2.5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b)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0≤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倍~1.0倍基础宽度;c)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d)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e)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f)当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文件9.6的要求。9.2.7详细勘察采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应满足分析评价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b)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不扰动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c)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d)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9.2.8详细勘察采取岩石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要求。高层建筑及单柱荷重大的多层建筑场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每一主要岩层,对于易于取得符合岩石试验所要求岩石试样样品的完14

22DB42/T169-2022整、较完整及较破碎岩层,岩石试样的数量每层不应少于6件(组);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以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石作为持力层时,每层不宜少于9件(组);高层建筑采用嵌岩桩以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石作为持力层时,每层不应少于9件(组);对无法取样的破碎和极破碎的岩石,宜进行原位测试或现场点荷载试验。9.2.9对埋深大于3m、直径不小于1000mm、且有效墩高与墩身直径之比小于6或有效墩高与扩底直径之比小于4的独立刚性基础可按墩基进行勘察评价。单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不考虑墩身侧阻力,墩底端阻力特征值采用修正后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或按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岩石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进行深宽修正。9.3市政工程9.3.1基本要求9.3.1.1本节适用于道路、桥涵、隧道、室外管道、给排水厂站、堤岸、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市政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9.3.1.2详细勘察应针对市政工程特点、任务要求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及结论和建议。除应满足本文件9.2.1要求外,尚应进行以下工作:a)搜集附有坐标、里程桩号和地形的设计总平面图,附有设计标高的道路、管道、涵洞、隧道、堤岸纵、横断面图,建(构)筑物的性质、工程规模、结构类型及荷载,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工程施工方案;b)搜集拟建场地及周边的地下埋设物及已有设施等资料;c)其它与工程有关的特殊要求。9.3.2道路工程9.3.2.1道路、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等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可根据道路分类、场地和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按本文件表17确定。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道路与地面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表17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道路分类场地和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一般路基高路堤、陡坡路堤路堑、支挡结构物一级(复杂)50~10030~5030~50二级(中等复杂)100~20050~10050~75三级(简单)200~300100~20075~150b)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路勘探点宜沿道路中线布置。当一般路基的道路宽度大于50m、其它路基形式的道路宽度大于30m时,宜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勘探点。当路幅影响范围内岩土工程条件特别复杂时,应布置横剖面;2)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相同地貌内的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予以加密;3)路堑、陡坡路堤及支挡工程的勘察,应在代表性的区段布设工程地质横断面,横断面长度应符合稳定性验算要求,每条横断面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15

23DB42/T169-20224)当线路通过沟、浜、湮埋的沟坑和古河道等地段时,勘探点的间距宜控制在20m~40m,控制边界线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c)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路基、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道路与地面的勘探孔深度宜达到原地面以下5m,在挖方地段宜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4m;当分布有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土层等特殊性岩土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以满足地基处理或沉降计算的要求;在勘探深度内遇基岩时,应有勘探孔(井)钻(挖)入基岩一定深度,查明基岩风化特征,其它勘探孔(井)可钻(挖)入基岩适当深度;2)高路堤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分析评价要求,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变形计算的要求;3)陡坡路堤、路堑、支挡工程的勘察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分析评价和地基处理的要求;4)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和路面设计的要求;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建(构)筑物,尚应满足基坑支护、抗浮设计要求等。9.3.3桥涵工程9.3.3.1桥梁、涵洞及人行地下通道等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大桥的主桥,每个墩台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对其它桥梁,宜逐墩台布置勘探点;岩土条件简单时可隔墩台布点;岩溶发育区且以可溶性岩石为桩端持力层时,桩位确定时可逐桩布置勘探点;2)对人行天桥主桥可逐墩台布点,梯道可隔墩台布点,梯脚部位应布置勘探点;3)涵洞和人行地下通道的勘探点间距宜为20m~35m,单个涵洞、人行地下通道的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当场地或岩土条件复杂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4)相邻勘探点揭示的地层变化较大、影响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数量。b)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拟采用天然地基时,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倍~1.0倍的基础宽度,且不应小于5m;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覆盖层较薄的岩质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或埋置深度)以下3m~5m;2)当采用沉井基础时,勘探孔深度根据沉井刃脚埋深和地质条件确定,宜达到沉井刃脚以下0.5倍~1.0倍沉井直径(宽度),并不应小于5m。9.3.4隧道工程9.3.4.1隧道的详细勘察应以钻探、坑探、槽探和井探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物探工作。暗挖施工的山岭隧道、地(水)下隧道等工程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山岭隧道,在地质条件简单、岩性单一、无构造影响的洞身段,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150m;岩土条件复杂的洞身段,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隧道口应根据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布置横断面;2)对于松散地层中隧道、地(水)下隧道,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应为10m~16

24DB42/T169-202230m;场地及岩土条件中等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应为30m~40m;场地及岩土条件简单时,勘探点间距应为40m~50m。b)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洞口及纵断面最低部位应布置勘探点;2)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岩体破碎带应布置勘探点;3)地下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4)竖(斜)井、导坑、横洞等辅助通道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5)勘探点宜在线路两侧交错布置,陆域段应布置在隧道外侧3m~5m处,水域段应布置在隧道外侧6m~10m。c)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松散地层中的一般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1.5倍隧道高度,控制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2.5倍隧道高度;2)在微风化及中等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隧道底板以下0.5倍隧道高度且不小于5m;遇采空区、岩溶、暗河等,应穿透并根据需要加深。9.3.4.2明挖施工的山岭隧道、地(水)下隧道等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山岭隧道,在地质条件简单、岩性单一、无构造影响的洞身段,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岩土条件复杂的洞身段,勘探点间距宜为30m~50m;隧道口应根据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布置横断面;2)对于松散地层中隧道、地(水)下隧道,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应为10m~20m;场地及岩土条件中等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应为20m~30m;场地及岩土条件简单时,勘探点间距应为30m~40m。b)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洞口及纵断面最低部位应布置勘探点;2)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岩体破碎带应布置勘探点;3)地下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4)竖(斜)井、导坑、横洞等辅助通道应布置勘探点;5)勘探点宜在线路两侧交错布置,应布置在隧道外侧3m~5m处;勘探点布置尚应满足基坑支护、边坡防护要求。c)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松散地层中的一般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1.5倍隧道高度,控制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2.5倍隧道高度;2)在微风化及中等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隧道底板以下0.5倍隧道高度且不小于5m;遇采空区、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时,应至稳定底板以下不小于8m;3)需设置抗浮桩(锚杆)时,勘探点深度尚应抗浮设计要求,根据隧道的埋深,钻孔深度一般超过隧道底部不少于20m,预计深度内遇基岩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在地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段,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深。9.3.5室外管道工程9.3.5.1明挖法及顶管、定向钻施工的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讯等地下管道工程的勘察17

25DB42/T169-2022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宜符合本文件表18的规定。表18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或岩土埋深小于5m,埋深5m~8m,埋深大于8m,顶管、定向钻条件复杂程度明挖施工明挖施工明挖施工管道施工一级(复杂)40~7530~5020~3020~30二级(中等复杂)75~10050~7530~5030~50三级(简单)100~15075~10050~7550~100注1: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基坑(槽)支护专项设计需要时,勘探点间距尚需满足支护设计要求;注2:表中埋深均指管底埋置深度。b)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明挖管道勘探点宜沿管道中线布置;因现场条件需移位调整时,勘探点位置不宜偏离管道外边线3m:顶管、定向钻、暗挖施工管道的勘探点宜沿管道外侧交叉布置,并满足设计、施工要求;2)管道走向转角处宜布置勘探点;工作井(室)根据尺寸大小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宜布置1个~4个勘探点;3)管道穿越河流时,河床及两岸均应布置勘探点;穿越铁路、公路时,铁路和公路两侧应布置勘探点。c)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明挖管道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开挖、地下水控制、支护设计及施工的要求,且应达到管底设计高程以下不少于3m;非开挖敷设管道,勘探孔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高程以下5m~10m;工作井(室)的勘探孔深度应达到井底板设计高程以下5m~10m,同时应满足基坑支护、地基基础处理要求;2)当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厚层填土和可液化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深;3)有抗浮需要时,勘探孔深度尚应满足抗浮设计要求。9.3.6给排水厂站工程9.3.6.1给排水工程厂区水处理构筑物、泵房以及取水头部(排放口)等主要构筑物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区水处理构筑物拟采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方案时,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宜为10m~15m;场地及岩土条件中等复杂时为15m~30m;场地及岩土条件简单时为30m~50m;2)单座泵房勘探点布置应不少于2个,取水头部(排放口)应布置勘探点;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且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b)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要求,厂区水处理构筑物尚需考虑变形计算、空载期的抗浮以及地基处理等要求;天然地基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宜取0.6倍~1.0倍的基础宽度,且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5m;18

26DB42/T169-20222)开槽式泵房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5倍;岸边泵房勘探孔深度宜达岸坡稳定验算深度以下3m~5m;采用沉井基础时,勘探孔深度根据沉井刃脚埋深和地质条件确定,宜达到沉井刃脚以下0.5倍~1.0倍沉井直径(宽度),并不应小于5m;勘探孔深度尚应同时满足不同基础类型及施工工法对孔深的要求;3)在预计勘探深度内遇基岩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4)基底以下分布对工程有影响的承压水时,勘探孔应进入承压含水层,并选择部分勘探孔量测稳定水位。9.3.7堤岸工程9.3.7.1明渠、江、河、湖堤岸等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宜符合本文件表19的规定。表19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堤岸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和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复杂)25~3535~5050~100二级(中等复杂)35~5050~100100~150三级(简单)50~100100~150150~200b)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堤岸轴线或在基础轮廓线以内、平行堤岸轴线布置勘探点;根据沿线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变化,沿堤岸轴线每隔2倍~4倍孔距布置一条垂直于堤岸轴线的横断面勘探线,在该勘探线上可布置2个~3个勘探点;2)在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微地貌和地层急剧变化处、堤岸走向转折点,以及堤岸结构型式变化部位,均应布置勘探点;3)对堤岸的改造、加固工程勘察,当需要在原有堤岸范围内布置勘探点时,应取得当地主管部门同意,并做好勘探孔回填;4)控制性勘探点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c)详细勘察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桩式堤岸应达到桩端以下3m~5m;对桩基加固的混合式堤岸,应达到桩端以下1.5倍~2.0倍基础底面宽度;圬工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天然地基堤岸应进入拟选持力层3m~5m;土堤应进入堤底标高面以下1倍~2倍土堤高度;2)对需进行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3)当需考虑堤岸附近大面积地面堆载的影响或有软弱下卧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深;4)当在预定勘探深度内遇基岩时,控制性勘探孔应钻(挖)入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适当深度,其余勘探孔在满足基础设计前提下可适当减少入岩深度。9.3.8轨道交通工程9.3.8.1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地下车站主体、出入口、风井、通道,地下区间、联络通道等)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可按本文件表20的规定确定。19

27DB42/T169-2022表20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复杂程度地下车站勘探点间距地下区间勘探点间距一级(复杂)10~2010~30二级(中等复杂)20~4030~50三级(简单)40~5050~60注:场地复杂程度划分可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b)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站主体勘探点宜沿结构轮廓线布置,结构角点以及出入口与通道、风井与风道、施工竖井与施工通道等附属工程部位应有勘探点控制;每个车站不应少于2条纵剖面和3条有代表性的横剖面,每个横断面宜布置不少于3个勘探孔;车站采用承重桩时,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宜结合承重桩的位置布设;车站的勘探点布置,宜同时满足基坑工程要求。2)区间勘探点宜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叉布置;3)在区间隧道洞口、陡坡段、大断面、异形断面、工法变换等部位以及联络通道、渡线、施工竖井等应有勘探点控制,并布设剖面;4)山岭隧道勘探点的布置可执行现行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的有关规定。c)勘探孔深度:1)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隧道围岩、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变形计算以及地下水控制的要求;2)对车站工程,控制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2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应小于5m,一般性勘探孔深度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1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应小于3m;3)对区间工程,控制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3倍隧道直径(宽度)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应小于5m,一般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2倍隧道直径(宽度)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应小于3m;4)当采用承重桩、抗拔桩或抗浮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当预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d)地下工程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采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9.3.8.2高架工程(高架车站、高架区间及其附属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架车站勘探点应沿结构轮廓线和柱网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5m~35m;当桩端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加密勘探点;2)高架区间勘探点应逐墩布设,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适当减少勘探点;地质条件复杂或跨度较大时,可根据需要增加勘探点。b)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墩台基础的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沉降计算和下卧层验算要求;20

28DB42/T169-2022墩台基础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以下10m~15m或墩台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3倍;在基岩地段,当风化层不厚或为硬质岩时,应进入基底以下中等风化岩石地层2m~3m;2)当预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3)高架工程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9.3.8.3路基、涵洞工程(路基工程、涵洞工程、支挡工程及其附属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路基勘探点间距为50m~100m,高路堤、深路堑、支挡结构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场地复杂程度按本文件表21的规定综合确定;表21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复杂程度勘探点间距一级(复杂)15~30二级(中等复杂)30~50三级(简单)50~602)高路堤、深路堑应根据基底和边坡的特征,结合拟采用的工程处理措施,确定代表性工程地质断面的位置和数量。每个断面的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地质条件简单时不宜少于2个;3)深路堑工程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4)支挡结构的勘探点沿基础轮廓线布置不宜少于3个,必要时布置横断面;5)涵洞的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b)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地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地基变形计算的要求;2)一般路基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5m,高路堤不应小于8m;3)路堑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能探明软弱层厚度及软弱结构面产状,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深入稳定地层内2m~3m,满足支护设计要求;在地下水发育地段,根据排水工程需要适当加深;4)支挡结构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基底以下不应小于5m;5)基础置于土中的涵洞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按本文件表22的规定确定;表22涵洞详细勘探孔深度(m)土类别孔深碎石土3~8砂土、粉土和黏性土8~15软土、饱和砂土等15~20注1:勘探孔深度由结构底板算起;注2:箱型涵洞勘探孔适当加深。6)当预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7)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9.3.8.4地面车站、车辆基地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车辆基地的详细勘察包括站场股道、出入线、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勘察;21

29DB42/T169-2022b)车辆基地可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分别进行勘察,同时考虑场地挖填方对勘察的要求;c)地面车站、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勘察应满足本文件9.2相关要求;d)站场股道及出入线的详细勘察,可根据线路敷设形式按照本节前述的相应规定执行。9.3.8.5采用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沉管法等施工方法修筑地下工程时,岩土工程勘察除符合前述规定外,尚应根据工法特点,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相应要求,为施工方法的比选与设计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9.3.9综合管廊工程9.3.9.1综合管廊工程(管廊、出入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监控中心、变配电中心等)的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综合管廊工程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以及非开挖方式施工的缆线管廊均为一级,明挖法施工的缆线管廊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按室外管道工程规定判定。b)管廊工程详细勘察点平面布置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及建(构)筑物类型、施工工法、设计对勘察的技术要求等,按照管道工程布置,同时满足基坑开挖要求。1)明挖法施工可在管道中间布置;顶管、暗挖法施工或多仓大断面时两侧交叉布置。2)出入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以及施工竖井、走向转角处、工作井(室)等处需布置勘探孔;勘探孔数量根据尺寸大小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宜为1个~4个。3)监控中心、变配电中心等按建筑工程布置勘探工作量。c)勘探点间距、勘探孔深度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应满足但不限于地基基础设计、基坑稳定性分析、支护结构设计、变形计算、地下水控制等的要求。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宜符合本文件表23的规定。地层变化较大时,根据设计、施工需要加密勘探点。表23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和岩土条件复杂程度明挖管廊盾构管廊矿山法施工顶管法施工一级(复杂)20~3020~3020~3020~30二级(中等复杂)30~4030~5030~4030~50三级(简单)40~5050~6040~5050~1009.3.10取样和测试9.3.10.1详勘阶段市政工程勘察的取样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a)取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当勘探孔总数少于或等于3个时,每个勘探孔均应取样和进行原位测试。轨道交通地下区间工程的采取岩土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应满足本文件9.3.8.1规定。对位于江河低级阶地及与江河低级阶地相类似的平原地区或高级阶地浅部土层地段的线路工程,可布置一定数量的静力触探孔。b)取样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地基的均匀性和代表性确定:1)道路工程采取土样的竖向间距宜为1.0m~1.5m,在原地面或路面设计标高以下1.5m(软土地区3m)深度范围内的取土间距宜为0.5m~1.0m,其下可适当放宽;22

30DB42/T169-20222)桥涵工程在每一主要土层内不宜大于2m;3)隧道工程重点在洞身以及3倍隧道横断面宽度的高度范围内取样和原位测试,取样和原位测试间隔2m~3m;4)管道工程应在管顶和管底部位取样;5)堤岸工程取样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的有关规定执行。c)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不扰动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轨道交通的每个车站和区间每一主要土层的不扰动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10件(组),且每一地质单元的每一主要土层不应少于6件(组)。d)宜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剪切波速测试,且每个地貌单元不少于1个剪切波速测试孔;桥、隧工程需用波速划分岩体的风化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时,应进行现场压缩波速测试。e)工程需要时应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当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疏干基坑时,应在现场进行渗透、注(压)水试验,或结合可能的降水方案进行抽水试验。f)隧道工程需要时,应进行地应力测试。g)综合管廊、管道、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需要时,应现场测试岩土温度、电阻率等。h)隧道、轨道交通工程存在地下有害气体时,应进行专门测试。9.4山区工程9.4.1本节适用于山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山区工程含本文件规定的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山区工程的勘察范围为建设工程场地及对建设工程有影响的周边地段。9.4.2山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本文件9.2房屋建筑工程、9.3市政工程的相关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a)查明剥蚀残积地貌、崩积地貌、坡积地貌、冲沟地貌、垄岗地貌和洪积扇地貌等微地貌特征;b)查明基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查明临空面、破碎带、软弱岩层、破碎岩体、洞穴及充填情况;c)对岩土组合地基,应查明岩土交界面展布方向(单向倾斜、相背倾斜和相向倾斜基岩面);应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石芽或大块孤石的出露范围、规模;查明溶沟、溶槽发育情况;d)查明特殊性岩土性质、特征及分布范围;e)查明山区建设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稳定性等;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调查地下水的汇水面积;f)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重大工程场地,应进行活动性断裂勘察,查明活动断裂分布和类型,分析其活动性和地震效应,评价断裂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方案的建议。9.4.3山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勘探、岩土试验、原位测试等工作,勘探宜采用井探、槽探、钻探等方法,需要时可进行物探工作。对于山区隧道等工程,宜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及物探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勘察工作。9.4.4山区工程的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本文件9.2房屋建筑工程、9.3市政工程的相关规定。斜坡场地尚应布置垂直斜坡走向的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应视地貌形态、斜坡坡度、岩性特征确定,当遇有软弱层、破碎带及岩性差异显著或基岩面起伏大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9.4.5山区工程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规程本文件9.2房屋建筑工程、9.3市政工程的相关规定外,23

31DB42/T169-2022尚应满足下列要求:a)在斜坡地段、山谷冲沟地段、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段,勘探孔深度应超过最下层潜在滑移面并进入稳定层2m~5m,并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要求;b)岩石地基、岩土组合地基当存在地基稳定性问题时,对岩层的勘探深度应满足地基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对土层的勘探深度除应满足地基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外,尚应满足地基变形验算的要求;c)在崩积层、洪积层、冰碛、残积层或填土层勘探时,不应将大块孤石定为基岩,勘探深度应穿过孤石至稳定地层。9.4.6岩石地基当基岩出露条件好、构造简单、岩体稳定且无特殊勘察要求时,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单栋建筑,可采用实测地质剖面,且剖面数不应少于4条,当需进行勘探时,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且勘探孔深度应钻至基础持力层,判定在建筑物影响范围内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及软弱岩层。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单栋建筑,除采用实测地质剖面外,尚不应少于4个勘探孔,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钻至预计基础底面以下不少于3m~5m。当预计深度内遇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及软弱岩层时应予钻穿。9.4.7岩土组合地基当采用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时,应判定在建设工程影响范围内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及软弱岩层。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单栋建筑进入基础持力层的勘探孔不应少于3个,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少于2个;对甲级设计等级的单栋建筑不应少于5个勘探孔,乙级的单栋建筑不应少于4个勘探孔,对甲、乙级设计等级的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少于3个;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钻至预计基础底面以下5m~8m,且满足稳定性的要求。9.4.8在山区工程场地或对建设工程有影响的周边地段,存在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时,应按本文件第10章的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受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严重地质灾害威胁的地带不宜选作建设场地,当必须使用这类场地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治措施。对于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的区域性划分和基岩的区域性划分,可参考本文件附录F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本文件附录G湖北省地质图及基岩分区。9.4.9对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红黏土、混合土、填土等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勘察应符合本文件第11章有关规定。9.4.10主要岩土层应采取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和进行原位测试,采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数量应符合本文件9.2房屋建筑工程、本文件9.3市政工程的相关规定,滑动带宜连续取样。对不易采取原状土样的碎石土、强风化岩等应进行原位测试。对风化层或节理、裂隙发育的岩体,工程需要时宜进行现场测试。9.4.11山区边坡勘察除应符合本文件9.9边坡工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先进行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边坡勘探应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探等方法,对于复杂重要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位于岩溶发育区的边坡除采用上述方法外尚应采用物探;b)边坡剖面图应能反应边坡全貌。每一单独边坡段应有勘探线、勘探点控制;c)对建筑物安全有影响的边坡,应查明可能的滑动面、可能破坏模式,提供有关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进行边坡现状和建筑物建成后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对不稳定边坡提出治理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d)分析边坡开挖对坡上或坡下邻近建筑物、道路、市政管线稳定性影响,提出应采取措施的建议;e)对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场地,应评价地震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24

32DB42/T169-20229.4.12山区工程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除应符合本文件第17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a)评价山区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当地基岩土压缩性差异较大时,应评价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必要时应估算差异沉降;对于半挖半填地基,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提出控制差异沉降的建议;b)根据土岩组合地基基岩顶面的倾斜类型,评价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影响;c)位于边坡坡顶或邻近边坡下的建筑物应评价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根据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建筑物离坡肩或坡脚的安全距离的建议或措施;d)评价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对建设场地和地基基础的影响;e)预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方、填方、堆载或卸载等对建设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f)评价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9.5垃圾填埋场9.5.1本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治理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9.5.2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勘察,应着重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条件;b)查明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作用;c)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d)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和垃圾的渗透性及附近水源地的分布;e)分析评价场地、地基、坝体及边坡的稳定性;f)必要时,调查污染物的运移,查明水土环境指标,评价对水源、岩土及环境的不利影响;g)评价场地地基和坝体的地震效应;h)工程需要时,调查筑坝材料和防渗覆盖用的黏土材料;i)对垃圾填埋场的改扩建项目,应判断场地地基和水是否受污染、污染程度,并提出处理建议。9.5.3垃圾填埋场勘察范围应包括垃圾填埋场(库区)、坝址、相关的管线、防渗排水系统及配套的管理和生活设施等构筑物和建筑物。工程需要时,尚应包括地方建筑材料的勘察。9.5.4垃圾填埋场勘察前,应搜集以下技术资料:a)垃圾的种类、粒度、成分、物理和化学性质、垃圾日处理量、填埋方式和卫生要求;b)填埋场的总容量、有效容量和使用年限;c)填埋方式和填埋程序,防渗衬层和封盖层的结构,渗出液集排系统的布置;d)山谷型填埋场的流域面积、降水量、径流量、多年一遇洪峰流量;e)初期坝的筑坝方式、坝长和坝顶标高,加高坝的最终坝体标高;f)活动断裂和抗震设防烈度;g)防渗衬层、封盖层和渗出液集排系统对地基和废弃物的容许变形要求;h)截污坝、污水池、排水井、输液输气管道和其他相关构筑物情况;i)邻近的水源地保护带、水源开采情况和环境保护要求。9.5.5垃圾填埋场勘察的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在填埋库区及影响地带不应小于1:1000,坝址区及复杂地段宜采用1:500~1:1000。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符合本文件第13章有关要求外,尚应着25

33DB42/T169-2022重调查下列内容:a)地貌形态、地形条件,水源地和工业、居民的分布;b)洪水、滑坡、泥石流、岩溶、断裂等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不良地质作用;c)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和矿产的分布,矿产的的开采和采空情况;d)与渗漏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e)生态环境。9.5.6垃圾填埋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并符合下列要求:a)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水文地质测试孔不宜少于2个;中等复杂场地,水文地质测试孔不宜少于3个;复杂场地宜在每个水文地质单元中布置测试孔,且场地测试孔总数不宜少于5个;b)水文地质勘探孔的深度,以查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含水系统结构为原则,并满足防渗设计的要求;c)可根据岩土层性质,选用现场试坑渗水、抽(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等手段,获取岩土层的渗透参数;d)邻近地表水体的建设场地,应同步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变化,判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e)工程需要时,可布设地下水长期观测井。9.5.7垃圾填埋库区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垃圾填埋区勘探线宜结合填埋库区内设施进行布置,填埋场区中心部位宜布置1~2条主轴线,两侧布置辅助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根据垃圾堆填方式、荷载和地基土条件等综合确定,勘探点间距宜为30m~60m。对强渗漏性地段和岩溶、采空区、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段,应加密勘探点;b)垃圾填埋库区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填埋库区地层结构、地基承载力、防渗及地基稳定性要求确定,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5m。当需要进行变形分析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变形验算的要求;c)对垃圾填埋库区周边边坡的勘察应符合本文件第9.9节有关规定。9.5.8垃圾坝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线宜平行于坝轴线布置。场地条件简单、地基性能好时,可沿坝轴线布置1条勘探线;当场地条件复杂,地基性能差,有软弱夹层和强透水层,坝高和坝底宽度较大时,勘探线数量不宜少于3条;b)勘探点的数量应满足查明软弱土层、软弱结构面、隔水层、透水层的分布及渗漏途径的要求,勘探点间距宜为25m~50m;c)控制性勘探点宜布置在坝基轴线上,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3~1/2,深度宜为设计坝高的1~2倍;一般性勘探点深度宜为设计坝高的0.6~1.0倍。在预定深度内遇到基岩或分布稳定的弱渗透性岩土层时,除部分控制性勘探点应钻入基岩中风化层一定深度,其余勘探点达到基岩顶面或穿透强风化层即可,当存在强渗漏性地层或抗滑稳定性差的地层时,勘探深度应专门进行研究确定;岩溶地区勘探孔深度应符合本文件10.3规定。9.5.9对截污坝、污水池、排水井、输液输气管道、防渗排水系统等勘察应符合本文件9.3有关规定。9.5.10垃圾填埋场生产管理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勘察应符合本文件9.2有关规定。9.5.11垃圾填埋场的试样采取、试验及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一主要岩土层取试样和原位测试的数量均不应少于10件(次),对稳定性有影响的岩土软弱26

34DB42/T169-2022夹层,采取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不应少于6件(次);b)对场地岩土及土类填埋垃圾的试验和测试,可按本文件第15章和第16章的规定执行。对非土类垃圾则应根据其种类和特性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试验方法和项目,并可根据现场监测资料,用反分析方法获得有关设计参数;c)计算坝基稳定性所需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应根据计算要求选择;d)必要时,应进行填埋垃圾渗出液的化学成份试验,并研究污染物的运移规律。9.5.12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符合本文件第17章规定外,尚宜包括下列内容:a)垃圾填埋库区、坝基及各拟建(构)筑物位置的岩土和垃圾组成、分布特征、工程特性,提供各岩土和填埋垃圾的强度和变形参数;b)场地内潜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坝基、坝肩、边坡等稳定性,并提出治理建议;c)分析垃圾填埋区水位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评价坝基、填埋区的渗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分析评价污染物的运移及其对水源、岩土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渗漏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建议;d)分析评价地基和填埋垃圾变形导致防渗衬层、封盖层及其他设施失效的可能性,提出地基处理措施建议。9.6桩基工程9.6.1桩基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b)当采用基岩作为桩的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c)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d)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建议;e)评价沉(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6.2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端承桩宜为12m~24m,对摩擦桩宜为20m~35m,当岩土条件复杂且影响桩基方案选择或成桩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b)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9.6.3桩基工程勘察宜采用钻探、触探以及其他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软土、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宜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对碎石土宜采用重型或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对岩溶发育场地,宜辅以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9.6.4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岩土层不小于3d(d为桩身设计桩径),且不应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应小于5m;b)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的桩基,应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要求;c)对嵌岩桩,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岩层不小于3d,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岩层不小于1d,且穿过溶洞、破碎带,到达稳定岩层;d)钻至预计深度遇软弱层时,应予加深;在预计勘探孔深度内遇稳定密实岩土时,可适当减小;e)对可能涉及多种桩长方案时,孔深应满足不同桩基方案比选的要求。27

35DB42/T169-20229.6.5地下结构抗拔桩的勘探点间距宜为20m~35m,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并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m~5m。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勘探点布设时应将裙楼和外扩地下室与主楼一同考虑。9.6.6岩土室内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a)对需估算沉降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压缩试验,试验最大压力应大于上覆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b)当桩端持力层为基岩时,应采取岩样进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必要时尚应进行软化试验;对软岩和极软岩,可进行天然湿度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对无法取样的破碎和极破碎的岩石,宜进行原位测试或现场点荷载试验。9.6.7桩端阻力特征值、桩侧阻力特征值,可按本文件附录P采用。9.6.8对推荐采用桩基时,应遵循下列原则:a)桩基宜选用中低压缩性土层作桩端持力层,当建筑物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对变形要求严格时,不应采用桩端置于高压缩性土层中的摩擦桩;b)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应推荐选用压缩性差异较大的土层作桩端持力层,不宜采用部分摩擦型桩和部分端承型桩;c)岩溶地区的桩基,当可溶岩上覆土的稳定性有保证,且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和厚度满足要求时,可利用其作为桩端持力层。当必须采用嵌岩桩时,应对岩溶逐桩进行施工勘察;d)在深厚淤泥、淤泥质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挤土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夯扩桩、挤土型复合载体桩等挤土灌注桩不应用于高于20层或高度超过75m的高层建筑。淤泥、淤泥质土及fak≤70KPa饱和软土等深厚软土区的高层建筑不应采用挤土灌注桩;夯扩桩和复合载体桩的成桩深度不宜大于20m,沉管灌注桩的成桩深度不宜大于25m;e)饱和粉土或砂类土层、软塑~流塑红黏土层、易流土流砂的土层、承压含水层、饱和残积土层、岩溶水或裂隙水发育的岩层、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地层、厚度大于3m的淤泥(淤泥质土)层以及未经压实的填土层中不得采用人工挖孔桩(墩);人工挖孔桩(墩)的挖孔深度不宜大于15m、不应大于20m且必须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筒护壁,桩(墩)身直径不应小于1000mm;f)采用灌注桩的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当承台下存在厚度大于2m的淤泥或fak<70kPa饱和软土时,应对承台下和承台间软土进行加固或换填处理。承台间和承台下可采用搅拌桩格构式加固,承台下处理深度不应小于2m,加固范围为承台周边外不少于1m;g)钻孔灌注桩采用后压浆技术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且应考虑施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试桩静载结果进行适当折减;h)高度100m及以上的高层建筑不应采用预应力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高度小于100m且当层数为30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在采用桩筏基础等措施的条件下方可采用预应力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高度超过75m的高层建筑采用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时应通过专项论证;i)承台下存在厚度2m以上软土(淤泥、淤泥质土或fak≤70kPa的饱和黏性土)的高层建筑不宜选用管桩、空心方桩基础,如必须采用时,应对高度超过50m的建筑物的承台底软土进行搅拌桩满堂咬合加固或换填处理,承台下处理深度不应小于2m,范围不少于承台外1m。9.6.9桩基工程勘察成果、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按本文件第17章有关规定执行。9.7地基处理28

36DB42/T169-20229.7.1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前应搜集附近场地的地质资料及地基处理经验,并应结合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明确勘察任务和重点。9.7.2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对房屋建筑工程应符合本文件9.2的规定,对市政工程应符合本文件9.3的规定;当地层变化较大或遇到特殊岩土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9.7.3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沉降计算的要求;当采用桩土复合地基时,勘探孔深度尚应符合本文件9.6桩基勘察的要求;需验算地基稳定时,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验算要求。9.7.4换填垫层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待换填的不良土层的分布范围和埋深,换填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必要时宜对换填土土源进行勘察;b)应测定换填土或垫层材料的最大干重度和最优含水量,采用砂石作为换填材料时,应测定其颗粒级配;c)查明垫层以下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评估接触面的抗滑稳定性;d)应评估换填材料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e)宜对换填施工过程中,开挖、回填和降水等事项提出建议;f)对换填垫层的质量进行检验或现场试验提出建议。9.7.5预压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拟处理软土的成层条件(包括是否有夹砂层和下卧砂层),软土的埋深和厚度,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等;b)除提供待处理软土的一般物理力学参数外,应着重提供软土的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性曲线、竖向和水平向固结系数、抗剪强度指标、软土在预压过程中强度的增长规律等参数;c)对重要工程,应建议选择代表性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为预压处理的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9.7.6强夯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强夯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组成、分布、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等;b)查明施工场地和周围受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位置、标高;调查有无对振动敏感的设施,对是否需在强夯施工期间进行监测等提出建议;c)对重要工程,应建议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强夯试验,检验强夯施工可行性、施工参数和加固效果。9.7.7桩土复合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暗塘、暗浜、暗沟、洞穴等的分布和埋深;b)查明土层的组成、分布、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相对硬层的埋深;c)评估成桩施工可能性和成桩工艺对周围土体、邻近建(构)筑物、工程设施和环境的影响,桩体与水土间的相互作用等;d)评估桩间土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e)评估桩间土、桩身、复合地基、桩端以下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压缩性,任务需要时估算复合地基的沉降量;f)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和桩底土的抗剪强度参数;g)建议进行桩间土、单桩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复合地基承载力。9.7.8对桩土复合地基推荐采用水泥土搅拌法时应遵循下列规定:a)水泥土搅拌桩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pH值小于4的酸性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黏土,29

37DB42/T169-2022或在腐蚀性环境中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使用时,必须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b)水泥土搅拌桩应穿透软弱土层或液化土层,桩端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对于干法,加固深度不宜超过15m;对于湿法,加固深度不宜超过20m;三轴搅拌桩的加固深度应根据设备能力和地基土强度确定;c)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180kPa,桩径500mm的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120kN;d)当对软土进行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处理时,应取样测定软土有机质含量,并评价在软土层中成桩的可能性。9.7.9桩土复合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拟采用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类型按本文件表24的要求查明地质参数。表24不同增强体类型需查明的参数序号增强体类型需查明的参数1水泥土搅拌桩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黏性土的塑性指数和超固结比2高压旋喷桩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黏性土的超固结比3灰土挤密桩地下水位,含水量,饱和度,干密度,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量4夯实水泥土桩地下水位,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5石灰桩地下水位,含水量、塑性指数砂土、粉土的黏粒含量、液化评价、天然孔隙比、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标准贯6挤密砂石桩入击数7置换砂石桩软黏土的含水量、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8强夯置换墩软黏土的含水量,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击数,液化评价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不排水抗剪强度,软黏土的超固结比,灌注桩尚应测定软黏土9刚性桩的含水量9.7.10注浆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岩土体渗透性、孔隙性或岩石的裂隙宽度和分布规律,地下水埋深、流向和流速,岩土的化学成分和有机质含量;岩土的渗透性宜通过现场试验测定。b)查明临近的既有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埋深、渗漏或可能存在的裂缝等,评估其注浆时发生渗漏的可能性。c)对重要工程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任务需要时宜选择代表性试验区进行注浆试验:1)根据岩土性质和工程要求选择浆液和注浆方法(渗透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等),根据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浆液浓度、粘度、压力、凝结时间、有效加固半径或范围;2)在加固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地下既有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进行跟踪变形及渗漏观测,以控制灌注顺序、注浆压力、注浆速率等;3)通过开挖、室内试验、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手段,评定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压缩性、稳定性或抗渗性,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检验;d)应建议在注浆加固后,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观测时间不宜少于半年。9.8基坑工程9.8.1当建(构)筑物、市政基础设施的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深厚软土层分布场地基30

38DB42/T169-2022坑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市政管线等长窄沟槽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以及其它设有地下室的建(构)筑物的工程达到以上条件的,均应按基坑工程的要求进行基坑勘察。9.8.2基坑工程勘察,应结合拟建主体工程的详细勘察同时进行。对于独立结构的地下室基坑应专门进行详细勘察。对已有资料不能满足支护设计、地下水控制设计和施工要求的工程应进行专门的基坑工程勘察。9.8.3基坑工程勘察前,应具备建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工程结构类型、基坑深度、基坑平面尺寸等资料,搜集地基基础类型和施工方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当地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及施工降水的方法与经验等资料。9.8.4基坑工程勘察的范围和对象应包括支护结构可能设置的地段以及基坑周边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与基坑降水或隔渗有关的地层。9.8.5基坑工程勘察应解决下列主要问题:a)查明场地地层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尤其应查明填土、软土及粉土、粉砂夹层或互层的分布与特征;b)查明地层的膨胀性、软化性、崩解性、触变性等特性;查明场地的岩溶、土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及发育特征;c)对岩石基坑及岩土组合基坑,应查明岩石的岩性、风化程度、产状,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岩土交界面)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闭合状态、充填与充水情况、各结构面与基坑边坡坡向组合关系,以及软质岩石暴露后工程性能的劣化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d)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补给来源、动态变化及地层的赋水性、渗透性。必要时需查明地下水的流向、流速;e)调查基坑周边相当于基坑深度2倍~3倍范围内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基础型式与埋置深度、使用年限、沉降变形、损坏情况及其原因;道路、地下管网、地下人防及其他地下障碍物的现状等环境条件;f)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基坑支护与地下水控制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参数指标。9.8.6基坑工程勘察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基坑工程勘察宜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多种勘探手段,必要时,可辅以坑探或物探。对于软土和互层土地区的基坑工程勘察,勘察手段宜侧重采用静力触探试验。当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布置静力触探对比孔。对于深厚人工填土,宜进行动力触探试验;b)勘探点布置应根据基坑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条件允许时勘探点宜在基坑开挖边界外基坑开挖深度的1倍~2倍范围内布置。当开挖边界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应资料;c)勘探点间距根据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综合确定,一般为15m~35m;对于重要工程,或遇深厚软土层、填土层、浅部粉土、暗沟、暗塘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勘探点间距应适当加密;对于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较简单、开挖深度不超过8m且宽度不超过5m的线路市政工程,基坑勘察的勘探孔间距要求可适当放宽;d)勘探深度应满足基坑工程的坑底变形验算、支护系统稳定性计算及地下水控制的要求,不应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2倍或止水帷幕(墙)以下3m~5m。当在此深度内遇到厚层坚硬黏性土、碎石土及岩层时,可根据岩土类别及支护要求适当减少勘探深度。当存在有较厚软土层时,勘探深度应穿过软土层;当因降水、隔渗设计需要时,勘探深度应穿过含水层;e)取土试样间距应按地基土分布情况及土的性质确定,在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可为1.0m~1.5m;31

39DB42/T169-2022每一主要地层的测试和试验数量均不应少于6组(件);f)勘探孔结束后,应及时对勘探孔回填封孔。9.8.7室内试验除提供土的常规试验指标外,土的抗剪强度应根据岩土条件、工程实际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黏性土及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直接快剪(qq)、直剪固结快剪(cq)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UU)、三轴固结不排水(CU)、固结不排水测孔隙水压力(CU)抗剪试验方法;当按总应力法验算整体稳定性时,对软黏土宜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UU)试验,对于一般黏性土宜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试验,对饱和软黏土应对试样在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后再进行试验。计算土压力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试验;当按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应采用固结不排水测--孔隙水压力(CU)试验;缺少有效应力强度指标时,对黏性土及粉土也可以采用直剪固结快剪(cq)或三轴固结不排水(CU)抗剪试验方法代替;当有地区经验时,总应力强度指标可采用直接快剪(qq)试验方法;b)对饱和软土应测定其灵敏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机质含量;对深厚的软土宜测定前期固结压力值;对厚度大于3m的素填土,宜取样进行抗剪强度试验;c)对老黏性土应测定其膨胀性指标;d)对老黏性土、残积土、风化岩、软岩应充分考虑基坑开挖暴露后的强度衰减。对通过室内试验所确定的老黏性土粘聚力标准值应乘以0.3~0.6的折减系数(当条件差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且c值最高不宜大于50kPa;e)对黏性土及粉土,宜在室内测定其垂直及水平渗透系数;f)对砂性土和碎石土,有效应力强度指标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动力触探试验击数和水下休止角等物理力学指标取值;g)对重要的基坑工程(如支护桩或墙兼作主体结构外墙时)宜通过原位测试或室内试验提供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h)对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三级的基坑工程土的抗剪强度可按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542/T159有关规定参考取值。9.8.8对饱和软土,必要时应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以测定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9.8.9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降水或隔渗),且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对需降低承压水水头压力或排水疏干的基坑工程,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布置水文地质试验孔和观测孔,对重要的基坑工程应分层进行抽水试验,并提供与工程降水相适应的含水层渗透系数。水文地质试验孔的深度宜与可能采用的降水井深度与结构相适应。9.8.10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验算前,应准确测定基坑底部承压水的水位,基坑突涌的临界判别条件应按下式计算:........................................................(1)Hrrh/tyw式中:H——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面的厚度(m);3——水的重度(kN/m);W3——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面土的重度(kN/m);h——承压水位高于含水层顶面的高度(m);32

40DB42/T169-2022rty——坑底突涌抗力分项系数,对于大面积普遍开挖的基坑,不应小于1.20;对于承台可分别开挖且平面尺寸较小的基坑,不应小于1.0。9.8.11基坑工程勘察成果、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符合本文件第17章有关规定。9.9边坡工程9.9.1边坡工程应根据其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严重性、边坡类型、边坡高度等因素,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有关规定确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9.9.2破坏后果很严重、严重的下列边坡工程,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a)由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工程;b)工程滑坡地段的边坡工程;c)边坡塌滑区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9.9.3下列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性边坡工程勘察:a)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5m的边坡工程;b)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有明显变形迹象的一级边坡工程;c)边坡邻近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其他边坡工程可与主体建设工程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边坡勘察的工作深度和要求,勘察报告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内容。大型和地质环境复杂的边坡工程宜分阶段勘察;当地质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环境与原勘察资料不符且可能影响边坡治理效果或因设计、施工原因变更边坡支护方案时尚应进行施工勘察。9.9.4边坡工程勘察前除应收集边坡及邻近边坡的工程地质资料外,尚应取得下列资料:a)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边坡支挡结构的总平面布置图;b)边坡高度、坡底高程和边坡平面尺寸;c)拟建场地的整平标高和挖方、填方情况;d)拟建支挡结构的性质、结构特点及拟采取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埋置深度;e)边坡塌滑区及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f)边坡工程区域的相关气象、水文资料;g)对边坡工程产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h)边坡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9.9.5边坡工程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试验、监测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提出防护处理措施的建议。9.9.6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边坡工程勘探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和坡面外围一定的区域(对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勘探范围:到坡顶的水平距离一般不应小于边坡高度;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勘探范围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对于可能按土体内部圆弧破坏的土质边坡不应小于1.5倍坡高;对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部应大于可能的后缘边界,前缘应大于可能的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围尚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9.9.7边坡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应重点查明边坡的形态、坡角、地层岩性、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等。详细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比例尺宜为1:200~1:500,测绘精度在图纸上不低于3mm。9.9.8边坡工程勘察应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钻探、坑(井)探、槽探33

41DB42/T169-2022和物探等方法。勘探线、勘探点的布置及勘探点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在拟设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和垂直的勘探线。成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00,剖面的纵横比例应相同;b)勘探点分为一般性勘探点和控制性勘探点。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地质环境简单、大型的边坡工程取1/5,地质环境复杂、小型的边坡工程取1/3,并应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c)详细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可按本文件表25或地区经验确定。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应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上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当遇软弱层或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加密勘探孔;表25详细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边坡勘察等级勘探线间距(m)勘探点间距(m)一级≤20≤15二级20~3015~20三级30~4020~25d)边坡工程勘探点深度应超过最下层潜在滑动面,深入稳定层不小于2.0m,并应满足抗滑设计要求。支挡位置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可能选择的支护结构形式确定。对于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和锚杆挡墙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2.0m;对于悬臂桩进入嵌固段的深度土质时不宜小于悬臂长度的1.0倍,岩质时不小于0.7倍。9.9.9对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其试验项目应包括物理、强度及变形指标,试样的含水状态应包括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用于稳定性计算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直接剪切试验获取,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土的峰值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试验获取。主要岩土层采集试样数量:土层不少于6组,对于现场大剪试验,每组不应少于3个试件;岩样抗压强度不应少于9个试件。岩石抗剪强度不少于3组。需要时应采集岩样进行变形指标试验,有条件时应进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试验。9.9.10边坡工程勘察应提供水文地质参数。对于土质边坡及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的岩质边坡宜在不影响边坡安全条件下,通过抽水、压水或渗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9.9.11边坡工程力学参数取值:a)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的有关规定。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在初步设计时可按本文件表26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确定;表26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结构面类型结构面结合程度内摩擦角(°)黏聚力c(kPa)1结合好>35>130硬性2结合一般35~27130~90结构面3结合差27~1890~5034

42DB42/T169-2022表26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续)结构面类型结构面结合程度内摩擦角(°)黏聚力c(kPa)软弱4结合很差18~1250~20结构面5结合极差(泥化)<12<20注1:除第1项和第5项外,结构面两壁岩性为极软岩、软岩时取较低值;注2:取值时应考虑结构面的贯通程度;注3:结构面浸水时取较低值;注4:临时性边坡可取高值;注5:已考虑结构面的时间效应;注6:未考虑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他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b)岩体结构面结合程度可按本文件表27确定;表27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结构面张开度结合程度结合状况起伏粗糙程度充填状况岩体状况(mm)结合良好铁硅钙质胶结起伏粗糙≤3胶结硬岩或较软岩铁硅钙质胶结起伏粗糙3~5胶结硬岩或较软岩铁硅钙质胶结起伏粗糙≤3胶结软岩结合一般≤3无充填或岩块、分离起伏粗糙硬岩或较软岩(无充填时)岩屑充填分离起伏粗糙≤3干净无充填软岩≤3无充填或岩块、分离平面光滑各种岩层结合差(无充填时)岩屑充填岩块、岩屑夹泥分离平面光滑---各种岩层或附泥膜平面光滑、略有泥质或泥夹岩屑分离---各种岩层结合很差起伏充填分离平直很光滑≤3无充填各种岩层结合极差结合极差------泥化夹层各种岩层注1:起伏度:当RA≤1%,平直;当1%<RA≤2%时,略有起伏;当2%<RA时,起伏;其中RA=A/L,A为连续结构面起伏幅度(cm),L为连续结构面取样长度(cm),测量范围L一般为1.0m~3.0m;注2:粗糙度:很光滑,感觉非常细腻如镜面;光滑,感觉比较细腻,无颗粒感觉;较粗造,可以感觉到一定的颗粒状;粗糙,明显感觉到颗粒状。c)当无试验资料和缺少当地经验时,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可根据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块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结合边坡岩体完整程度按本文件表28中系数折减确定;35

43DB42/T169-2022表28边坡岩体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边坡岩体完整程度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完整0.95~0.90较完整0.90~0.85较破碎0.85~0.80注1:残积土层可按成份相同的土层考虑;注2:强风化基岩可根据地方经验适当折减。d)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宜按当地经验确定。当缺乏当地经验时,可按本文件表29取值;表29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边坡岩体类型等效内摩擦角e(°)Ⅰe>72Ⅱ72≥e>62Ⅲ62≥e>52Ⅳ52≥e>42注1:适用于高度不大于30m的边坡;当高度大于30m时,应作专门研究;注2:边坡高度较大时宜取较小值;高度较小时宜取较大值;当边坡岩体变化较大时,应按同等高度段分别取值;注3:已考虑时间效应;对Ⅱ、Ⅲ、Ⅳ类岩质临时边坡可取上限值,Ⅰ类岩质临时边坡可根据岩体强度及完整程度取大于72°的数值;注4:适用于完整、较完整的岩体;破碎、较破碎的岩体可根据地方经验适当折减。e)各基本质量级别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可按本文件表30确定;表30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岩体基本质重力密度γ抗剪断峰值强度变形模量泊松比3量级别(kN/m)内摩擦角(°)黏聚力c(MPa)E(GPa)μⅠ>60>2.1>33<0.20>26.5Ⅱ60~502.1~1.533~160.20~0.25Ⅲ26.5~24.550~391.5~0.716~60.25~0.30Ⅳ24.5~22.539~270.7~0.26~1.30.30~0.35Ⅴ<22.5<27<0.2<1.3>0.35f)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参数,可根据其两侧岩石的坚硬程度和结构面结合程度,按本文件表31确定。表31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两侧岩石的坚硬程度内摩擦角黏聚力类别及结构面的结合程度(°)c(MPa)1坚硬岩,结合好>37>0.22坚硬~较坚硬岩,结合一般;237~290.22~0.12较软岩,结合好36

44DB42/T169-2022表31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续)两侧岩石的坚硬程度内摩擦角黏聚力类别及结构面的结合程度(°)c(MPa)坚硬~较坚硬岩,结合差;329~190.12~0.08较软岩~软岩,结合一般较坚硬~较软岩,结合差~结合很差;4软岩,结合差;19~130.08~0.05软质岩的泥化面较坚硬岩及全部软质岩,结合很差;5<13<0.05软质岩泥化层本身9.9.12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有关规定确定,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宜按本文件表32取值。表32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边坡类型边坡安全等级永久边坡临时边坡一般工况地震工况一级1.351.151.25二级1.301.101.20三级1.251.051.15注1:地震工况时,安全系数仅适用于塌滑区内无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注2: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的边坡工程,其稳定安全系数适当提高。9.9.13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宜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9.9.14除各类监测孔外,边坡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探井、探坑和探槽等在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封填密实。9.9.15对于大型待填的填土边坡宜进行料源勘察,针对可能的取料地点,查明用于边坡填筑的岩土工程性质,为边坡填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9.9.16边坡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能的破坏形式;b)提供边坡验算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c)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d)强震区应评价地震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e)对需进行抗震设防的边坡应根据区划提供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f)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g)对所勘察的边坡工程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开挖或构筑的适宜性作出结论;h)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边坡工程尚应提供地质纵、横剖面图;i)分析边坡和建在坡顶、坡上建筑物的稳定性、对坡下建筑物的影响;j)当永久边坡下有临时基坑工程时,应分析永久边坡与临时基坑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永久边坡37

45DB42/T169-2022与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10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10.1一般规定10.1.1工程建设场地或附近存在影响工程安全的场地地震效应、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时应按本章的规定进行专门勘察。活动断裂的勘察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执行。10.1.2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勘察宜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对本文件附录F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必要时进行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10.1.3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岩土测试、现场试验等多种手段综合进行。10.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10.2.1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烈度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10.2.2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的地段,确定场地类别,开展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征等)评价,对需要采用场址人工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工程,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以及其他有关的动力参数。10.2.3建筑与市政工程场地应按本文件表33划分为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的地段。表33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不利地段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危险地段表位错的部位10.2.4建筑与市政工程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本文件表34进行分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本文件表34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同一结构体系跨越不同地质单元时,应按最不利地质条件划分工程的场地类别。38

46DB42/T169-2022表34各类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的等场地类别效剪切波速(m/s)Ⅰ0Ⅰ1ⅡⅢⅣνs>8000--------800≥νs>500--0------500≥νse>250--<5≥5----250≥νse>150--<33~50>50--νse≤150--<33~1515~80>80注:表中的νs系岩石的剪切波速;νse为土的等效剪切波速。10.2.5当场地跨越地貌单元或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线路市政工程宜按里程段分区进行场地类别划分,建筑工程宜在工程场地平面上分区进行场地类别划分,工程需要时应按单栋建筑物划分场地类别。10.2.6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缺乏工程经验和测试资料时,对单幢建筑(房屋层数≥10层或房屋高度≥24m)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不宜少于2个,测试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栋超高层建筑(房屋高度≥100m)、抗震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和乙类的建筑、以及大跨空间结构的钻孔数量均不得少于1个;b)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建筑中层数不超过10层,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参照本文件附录H估算土层的剪切波速;c)已有资料满足要求时,一般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可通过搜集资料确定,否则,应根据地层剪切波速的不同范围,选择布置相应深度的钻孔查明覆盖层厚度。对于大面积开挖或深厚填方的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和计算应以场地整平标高确定;d)场地剪切波速测试孔布置应具代表性,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宜选择最不利地质条件进行剪切波速测试。10.2.7当采用估算法提供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a)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孔计算,当同一场地处于不同地貌单元地段或岩土性质差异较大时,宜分区选择勘探孔进行计算;b)计算勘探孔的数量一般应不少于6个,建筑工程为单栋建筑时不应少于3个;c)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10.2.8场地存在可液化土层时,应进行液化判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液化判定,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与市政工程,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甲类建筑与市政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液化勘察。10.2.9场地地震液化,当初步判别认为有液化的可能时,应再作进一步判别。液化的判别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液化的可能性和液化等级。液化初步判别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判别。当一个场地液化程度差异较大时,应进行地震液化分区评价,建议采取不同的抗液化措施。10.2.10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20m的范围内进行;但对于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物,可只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土的液化。对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的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39

47DB42/T169-202210.2.11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时,应按每个试验孔的实测击数进行。试验点的竖向间距宜为1.0m~1.5m,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个。10.2.12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土层,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勘察报告除应阐明可液化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外,尚应根据各孔的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对于液化土,应提出消除地基液化影响的措施建议。10.2.13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宜评价软土震陷的可能性。10.2.14对划分为对抗震不利地段的建筑与市政工程,应提出工程措施建议。10.3岩溶10.3.1拟建工程场地或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10.3.2岩溶场地可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宜根据具体情况按本文件表35划分。表35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岩溶场地条件地表有较多岩溶塌陷、漏斗、洼地、泉眼溶沟、溶槽、石芽密布,相邻钻孔间存在临空面、且基岩面高差大于5m岩溶强发育地下有暗河、伏流钻孔见洞隙率大于30%、线岩溶率或延米线岩溶率大于20%溶槽或串珠状竖向溶洞发育深度达20m以上岩溶中等发育介于强发育和微发育之间地表无岩溶塌陷、漏斗溶沟、溶槽较发育岩溶微发育相邻钻孔间基岩面相对高差小于2m钻孔见洞隙率小于10%、线岩溶率或延米线岩溶率小于5%注1:线岩溶率:见洞隙钻探进尺之和与可溶岩、洞隙钻探总进尺的百分比。注2:延米线岩溶率:单孔基岩面以下每延米碳酸盐岩中溶洞(隙)进尺所占的百分比。10.3.3岩溶勘察应遵循地质调查分析由面到点,勘探工作由疏到密的原则。勘察工作宜分阶段进行。当场地条件较简单,工程规模较小时,可合并勘察阶段或直接进行详细勘察。工程需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或专项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和专项勘察工作内容和范围除应符合本文件第7章、第9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a)详细勘察应查明拟建工程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洞隙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征,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和岩溶的治理提出建议;b)施工勘察应针对施工工法及施工工艺的特殊要求、施工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问题等开展工作,提供地质资料,满足施工方案调整和风险控制要求;c)当场地或附近岩溶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对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或施工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岩溶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岩溶专项勘察。10.3.4岩溶勘察工作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T51238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a)岩溶勘察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时,宜首先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再进行物探,在此基础上有40

48DB42/T169-2022针对性地布置勘探和测试工作。b)岩石出露或开挖至可溶岩岩面、岩溶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c)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及比例尺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包括场地及周边外扩地段,外扩范围应根据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背景条件及工程需要综合确定;2)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详细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2000,岩溶地质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d)测绘和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开展验证性工作。浅层溶洞和覆盖土层厚度可用挖探查明或验证;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轻便型、密集型勘探查明或验证,其中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e)勘探孔施工完工后,应及时注水泥浆填充封闭。对工程有影响的岩溶可结合钻孔和水文地质试验孔封孔技术要求对岩溶进行预处理。f)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按地层岩性、地质年代(组或段)进行分析评价,当岩溶发育程度变化较大时,可按单栋(段)进行评价和分区,并判定岩溶发育程度。g)岩溶勘察应采取可靠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在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钻探施工时应制定应急预案。10.3.5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物详细勘察勘探点应沿轴线、周边和角点布置,高层建筑中心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应符合本文件9.2的要求,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在下列条件下,应加密勘探孔,加密勘探孔的布置宜垂直岩溶发育方向:1)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或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强发育地段,或可溶岩面起伏较大时;2)溶洞顶板可能利用作地基持力层;3)遇深溶槽或串珠状溶洞,拟采取梁、板跨越,需査找稳定支点时。b)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文件第9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不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或桩端以下土层厚度不能满足5倍桩径厚度要求,且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的条件时,全部勘探孔应钻入完整基岩不少于5m;2)当基础持力层以岩溶发育区的上部砂层作为基础持力层时,所有勘探孔应钻入完整基岩3m~5m;当基础持力层以岩溶发育区的上部老黏性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时,1/3勘探孔应钻入完整基岩3m~5m;3)当以可溶岩为桩端持力层时,勘探孔的深度进入完整基岩不应小于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加深勘探孔的深度;4)当拟定深度内有溶洞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性时,应钻穿溶洞进入洞底稳定岩层不少于5m;若遇串珠状溶洞或溶隙深度大时,钻孔深度宜结合基础施工的可行性确定。c)在土洞和塌陷的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小口径钻探、槽探或井探,详细查明其分布。d)宜根据场地物性条件采用有效的物探方法,对异常点应采用钻探验证。当发现或可能存在危害工程的洞体时,应加密勘探点,勘探孔深度应进入异常带以下不少于3m。e)岩溶地下水的勘察和评价,除符合本文件第9章、第12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以下要求:1)抽水试验井(孔)宜按不同岩溶发育地段布置。当抽水试验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工程问题时,宜将抽水试验改为压水试验或注水试验;41

49DB42/T169-20222)岩溶地下水抗浮水位应根据实测地下水位,并结合当地长期地下水位观测的历史最高水位进行综合评价;3)为探测可能影响建筑条件的岩溶管道或暗河空间分布及走向,可采用物探方法或进行连通试验。10.3.6施工勘察应根据岩溶地基设计和施工要求开展勘察工作。a)在土洞、塌陷地段,可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触探或钎探;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可在槽底采用小口径钻探进行检测;对于采用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的建筑物,宜采用钻探、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对桩基础,宜采用钻探和工程物探等方法;查明可能存在的土洞、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b)勘探孔布置宜符合以下规定。1)岩溶微发育及中等发育场地,独立基础应一柱一个勘探孔,条形基础应沿基础轴线每间隔6m~12m布置1个勘探孔;岩溶强烈发育场地,独立基础的勘探孔可按基础底面积A确定:A≤1m²时布置1个孔,1m²<A≤5m²时布置2个孔,A>5m²时布置3个孔;条形基础应沿基础中线每6m布置1个勘探孔。2)对大直径嵌岩桩或岩溶中等发育以上场地内的抗拔桩,勘探点应逐桩布置。岩溶微发育场地,钻孔宜按1桩1孔布置。岩溶中等及以上发育场地,可溶岩埋深小于40m,每桩钻孔数宜依据桩直径确定:桩直径d≤1.0m时,钻孔数为1个;桩直径1.0m<d≤1.5m时,钻孔数为2个;桩直径d>1.5m时,钻孔数为3个。碳酸盐岩石埋深大于40m,桩直径d≤1.5m时,每桩钻孔数为2个;桩直径d>1.5m时,每桩钻孔数为3个。对于抗拔桩可一桩布置一个钻孔。3)岩溶中等及以上发育场地的基坑工程,当支护结构嵌入基岩时宜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勘察。对采用连续墙的支护结构,宜沿连续墙中线每3m布置1个勘探孔;对于支护桩,当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时宜隔2桩1孔进行施工勘察;对基坑立柱桩,应逐桩进行施工勘察。c)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本文件10.3.5有关规定。对于抗拔桩勘探孔深度进入桩端以下完整基岩不应少于2m。d)遇串珠状溶洞或溶槽时,当延米线岩溶率≤5%时,溶隙(洞)可计为完整岩石的累计厚度。10.3.7隧道工程岩溶专项勘察的勘探点宜在隧道两侧及两隧道中间结构外侧3m~5m处交叉布设,间距10m~25m;孔深应进入结构底板或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10m且进入岩层,揭露溶洞时应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加深,并满足物探测试要求;物探测试手段可选择跨孔电磁波CT、弹性波CT、孔内电视录像等。10.3.8岩溶勘察的测试和观测宜符合下列要求:a)当追索隐伏洞隙的联系时,可进行连通试验;b)评价洞隙稳定性时,可采取洞体顶板岩样和充填物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必要时可进行现场顶板岩体的载荷试验,载荷试验最大加载可不小于地基设计荷载的2倍;c)当需查明土的性状与土洞形成的关系时,可进行湿化、胀缩、可溶性和剪切试验;d)当需查明地下水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预测土洞和塌陷的发生、发展时,可进行流速、流向测定和水位、水质的长期观测;e)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及其他人工地基或桩端下卧层为红黏土时,应采用原位测试方法查明红黏土的分布及力学性质。42

50DB42/T169-202210.3.9当场地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判定为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地基的不利地段:a)存在洞体或溶洞群,洞径大、浅部岩溶在第四纪覆盖土层中有土洞或松散、饱和砂、砾石层直接覆盖在溶洞之上,且不稳定的地段;b)可溶岩岩面起伏较大,埋藏有较多的漏斗、槽谷等,并覆盖有软弱土体的地段;c)岩溶覆盖土层为黏性土、岩溶地下水在基岩面上下交替变化、上覆土层易形成土洞、地面有可能塌陷的地段;d)岩溶水通道堵塞、排泄不畅或涌水,可能暂时淹没的地段;e)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由于人工降低地下水易引起土洞或地表塌陷的地段。10.3.10当地基属下列条件之一时,对二级和三级工程可不考虑岩溶稳定性的不利影响。a)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的条件。b)基础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岩土厚度虽小于本条第a)款的规定,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1)洞隙或岩溶漏斗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2)洞体为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或II级岩体,顶板岩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跨;3)洞体较小,基础底面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4)平行于基础轴线的长度或直径小于1.0m的竖向洞隙、落水洞近旁地段。10.3.11岩溶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基基础受力层范围内的岩溶、土洞在附加荷载作用下顶板塌陷的可能性评价;b)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评价;c)地基基础附近存在岩溶、土洞,使基础下岩土层沿临空面或软弱结构面滑动的可能性评价;d)基岩和上覆土层内,由于岩溶地区较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易产生新的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的可能性评价;e)单个溶洞规模较大,有多个基础位于其上时,溶洞顶板的强度与稳定性应专门研究评价;f)岩溶场地基坑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除了满足常规基坑评价外,尚应分析和评价溶洞、土洞、红黏土及岩溶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g)岩溶场地隧道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除了满足岩质隧道评价外,对采用矿山法或暗挖法的尚应评价隧道断面影响范围内的洞隙分布及充填物情况对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影响;对爆破振动、抽排岩溶水等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预测施工期间涌水突泥位置及强度并提出处理措施。10.3.12对于有第四系土层覆盖的隐伏岩溶地区,宜按以下原则判别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a)在以岩溶水为供水水源地附近,在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场地,如碳酸盐岩之上有饱和砂、砾石层、软土层和有土洞存在的黏性土层均应视为有可能发生覆盖层地表塌陷的场地,不经处理不得建筑。处理措施中,首先为停止抽采岩溶水,或查明碳酸盐岩之上第四系土层均为黏性土层并有充分试验、分析评价时可限制抽水量、降深,确保岩溶水头稳定在岩面以上的覆盖层中,以确保地基和场地的稳定性;b)在以疏干岩溶水为开发条件的矿区,采区上方的第四系覆盖土层为饱和砂、砾石层时,不得作为建筑场地;覆盖土层为黏性土层但有土洞存在时,不经处理不宜作为建筑场地;远离采区43

51DB42/T169-2022的场地,但确属矿区岩溶水补给区(如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应视为不宜建筑场地;必须用作建筑场地时,应在矿山采取隔水帷幕的前提下,建筑物可采用端承桩并对岩溶洞隙采取堵塞、注浆封堵等辅助措施;c)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应考虑由人工降低地下水引起土洞或地表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区的范围及方向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抽水试验的观测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在已有建筑物附近抽水时,应考虑其影响;d)应评价岩溶场地勘察钻探及桩基、地下工程等施工时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10.3.13岩溶场地勘察报告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要求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岩溶、土洞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b)岩溶钻孔见洞率、线岩溶率;当需评价垂向的岩溶发育规律时,可分析延米线岩溶率;c)岩溶发育程度分区图,洞隙、土洞、塌陷的形态、平面位置和顶底标高;d)岩溶洞隙、土洞特征表;e)岩溶场地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f)评价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g)岩溶治理和监测的建议。10.4滑坡10.4.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滑坡或有滑坡的可能时,应进行专门的滑坡勘察。10.4.2滑坡工程勘察前应取得下列资料:a)滑坡分布区域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及区域水文地质图;b)拟建建筑物的性质、结构特点、荷载、基础形式、埋深,与滑坡的关系等;c)滑坡所在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及地震资料;d)水文地质:地下水状况,出露特征、动态变化。补给与排泄条件及其与滑坡形成的关系;e)人类生产和工程活动:包括水渠、水塘、水田和水库等渗漏情况,建筑、修路、采矿、采石(土)等开挖情况,建筑、堆填和弃渣等加载情况,爆破震动强度等;f)当地治理滑坡的经验。10.4.3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地质背景、性质及其危害程度,查明滑坡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滑坡治理设计参数,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原因,分析评价滑坡的稳定程度,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提出滑坡预防和治理方案建议。10.4.4滑坡勘察的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有影响和危及的邻近地段,其比例尺宜根据滑坡规模选用l:200~l:1000。用于滑坡治理施工图设计时,比例尺宜为1:200~1:500。滑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除应遵守本文件第13章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以下要求:a)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详细圈定各滑坡要素,调查滑坡分布范围、滑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及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b)调查滑坡区地下水的发育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的分布、变迁及植被情况;c)调查滑坡区内外已有建筑物、树木、地表裂缝等的变形、位移、特点及其形成的时间和破坏过程;44

52DB42/T169-2022d)调查当地滑坡史及治理的过程和经验;e)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进行素描、摄影。10.4.5滑坡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沿滑坡主滑方向布置勘探线,确定一条或数条主勘探线,并布置辅助勘探线;垂直主滑线布置控制滑体厚度的横勘探线;当同一滑坡有多个次级滑体时,各次级滑体均应平行主滑线布置勘探线。b)根据滑坡规模、复杂程度及工程重要性,主勘探线的间距宜为40m~80m,辅助勘探线及辅勘探线与主勘探线之间的间距宜取30m。c)每条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间距宜为30m~60m,滑坡主勘探线和滑坡纵向变化大及滑坡前后部宜取较小值。在滑坡体转折处和预计采取工程措施的地段,也应布置勘探点。剪出口难以确定或横勘探线可能作为支挡线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对大型滑坡勘察,勘探点、线间距可适当放宽。d)勘探方法除钻探和触探外,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或探槽;探井、探洞数量占钻孔、探井、探洞总数的比例不宜小于1/4。对深层、超深层滑坡可适当减少。e)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岩质滑坡或最低滑面为岩土界面的土质滑坡,钻孔进入最低滑面以下3m~5m,滑坡有无深层滑面难以判断时,控制性勘探点可根据需要加深;2)对土层内部滑坡,钻孔可加深至下伏基岩中等风化层1m~3m;3)土层滑坡勘探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应大于土层中所见同类岩性最大块石直径的1.0倍~1.5倍;4)可能治理部位的勘探深度应满足防治工程设计的需要,拟设置抗滑桩地段的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为孔位处滑体厚度的1/3~1/2。f)对滑带土应采用无水钻探,并应描述其岩性、结构、构造。g)在滑坡体、滑带、稳定地层中应采取岩土试样。岩样采集位置应主要布置在滑坡可能支挡部位,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应少于3组,但抗剪强度试验的岩样不应少于6组,每组岩样不应少于3件;且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5;滑带土和滑体土数量均不宜少于9组土样,采集位置应主要布置在滑坡主勘探线上。h)在滑坡体上进行钻探(井探),勘探点及勘探方法的选择应保证施工安全。10.4.6滑坡地下水勘察宜分层进行抽水试验或压水试验,测定岩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宜分层观测含水层的水位动态,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试验。10.4.7滑坡勘察的岩土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验应提供滑坡岩土层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抗剪强度指标,滑体土、滑带土的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应包括峰值强度指标和残余强度指标;b)采用室内、野外滑面重合剪,滑带土宜作重塑土或原状土多次剪试验,并求出多次剪和残余剪的抗剪强度;对滑床岩土体应作常规土工试验或岩石物性、强度及变形试验;c)抗剪强度试验应根据滑动受力相似的条件分别采用快剪、饱和快剪、固结快剪、饱和固结快剪或三轴剪切试验;d)采用反分析法检验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10.4.8滑坡的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a)正确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断面,正确划分牵引段、主滑段和阻滑段;45

53DB42/T169-2022b)正确选用强度指标,宜根据测试成果、反分析和当地经验综合确定;c)有地下水时,应考虑水的浮托力和水压力;d)当有地震、冲刷、人类活动、周边建筑等影响因素时,应考虑其影响;e)根据滑面(滑带)条件,按平面、圆弧或折线,选用正确的计算模型;f)当局部有滑动的可能时,除验算整体稳定外,尚应验算局部稳定。10.4.9滑坡稳定性评价应符合《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有关规定外,还应分析滑坡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分析沿其它可能的滑面滑动,从新的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建议。10.4.10滑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符合本文件第17章有关内容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滑坡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b)滑坡的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c)提供滑坡的平面图、剖面图和岩土工程特性指标;d)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预测;e)滑坡防治和监测的建议。10.5危岩和崩塌10.5.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危岩或崩塌时,应进行危岩和崩塌的勘察。10.5.2危岩和崩塌勘察应查明产生崩塌的条件及规模、类型、范围,重点查明岩体节理裂隙、软弱夹层与临空面关系,并对工程建筑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10.5.3危岩和崩塌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尚应满足下列要求:a)搜集已有的区域构造、地震、气象、水文、植被、人为改造活动、崩塌历史及造成的损失程度等资料,了解与危岩崩塌生成有关的地质环境;b)崩塌形成发育、活动历时、陡崖高度、程度、坡度,冲沟发育状况和植被覆盖程度等地形地貌特征;c)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崩塌体及其影响的相邻地段,坡顶应到达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底应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d)崩塌堆积规模及可能造成的危害。10.5.4危岩和崩塌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a)勘探被覆盖或被填充的裂隙特征、充填物性质及充水情况可采用钻探、槽探、井探、物探等手段;b)勘探控制性结构面的钻孔应采用水平或倾斜钻进,钻孔应穿过控制性结构面,深度不应小于可能的卸荷带最大宽度和结构面最大间距;水平或倾斜钻孔宜按从崖脚起算危岩(陡崖)高度的1/2~1/3布置;c)崖顶卸荷带、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采用槽探和井探;d)对危岩带勘察时勘探线应尽量通过危岩体重心,勘探线间距宜为80m~100m;对单个危岩进行勘探时,勘探线应通过危岩体重心;e)勘探点应能控制危岩体的主要结构面,揭露同一结构面的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f)试验样品应在母岩及治理工程可能涉及范围内采集。当结构面中充填土时,应采集土样;g)对危岩体及其母岩、基座应采样作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及变形试验;46

54DB42/T169-2022h)对受抗拉强度控制的危岩应采样作抗拉强度试验,对受抗剪强度控制的危岩应采样作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有条件时应进行现场抗剪强度试验。10.5.5危岩和崩塌勘察为判明崩塌落石滚落的途径、方向、跳跃高度、影响范围及进行落石计算,宜进行现场简易岩块滚落试验和现场人工落石试验;为了对潜在崩塌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应采取岩石试样和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便取得有关设计计算参数。10.5.6当判定危岩的稳定性时,宜对张裂缝进行监测;对有较大危害的大型崩塌,应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崩塌时间、规模、滚落方向、途径、危害范围作出预报。10.5.7对潜在崩塌体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工程类比法、图解法及块体平衡理论法。危岩和崩塌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危岩和崩塌稳定性评价,宜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互相验证。并须考虑暴雨时后部陡倾切割裂缝的静水压力和下部缓倾软垫面的地下水扬压力;b)倾倒式崩塌的稳定性评价须按照抗倾覆模型进行,并以危岩体外部临空面与下部软垫面交点作为作用支点。当抗倾覆稳定系数≤1.3或下垫面倾角小于20°,应进行抗滑稳定性计算;c)多组外倾结构面分离切割形成的崩滑型危岩,可用赤平投影等方法按结构面和临空面进行三维空间组合定性评价,当滑移矢量外倾时,即可判断为危岩,并应提出防治建议,可对结构面的形状、连通性、充填物及抗剪强度等取样测试,并按极限平衡评价公式进行稳定性评价;d)形状突出,后缘切割面已形成,虽未分离贯通但连通率大于50%的地质体应作为坠落式危岩,并应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应采用现场定性评价方法判定岩体的稳定程度,按照经验推荐防治方案。10.5.8危岩和崩塌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遵守本文件第17章的要求外,尚应阐明危岩和崩塌区的范围、类型,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10.6泥石流10.6.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并对工程安全有影响时,应进行专门的泥石流勘察。10.6.2泥石流勘察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10.6.3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测绘比例尺,对全流域宜采用1:1000~1:10000;对形成区和堆积区可采用1:500~1:1000,不需治理的大型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可采用1:1000~1:5000;对治理部位宜采用1:200~1:500。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a)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次降雨总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等情况;b)地层岩性及其风化程度、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c)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d)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分析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规模及对工程的危害程度;e)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47

55DB42/T169-2022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当有地下水出水点时,尚应调查其流量及与泥石流补给关系;f)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和最大粒径;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g)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h)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i)当地防治泥石流的经验。10.6.4当需要对已发生或继发的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最大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10.6.5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可参照本文件附录J的规定执行。10.6.6泥石流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a)泥石流勘察应根据勘察区的物质来源、水源及汇水条件和地形特征对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进行预测;b)泥石流勘察应对泥石流峰值流量、泥石流一次过程总量、泥石流运动距离、泥石流整体冲击力、泥石流大块冲击力、泥石流冲起高度和泥石流弯道超高等进行评价;c)泥石流堆积体和泥石流区滑坡、危岩的稳定性评价按本文件10.4和10.5的规定执行。10.6.7泥石流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a)I1类和Ⅱ1类泥石流沟谷不应作为工程场地,各类线路宜避开;b)I2类和Ⅱ2类泥石流沟谷不宜作为工程场地,当必须利用时应采取治理措施;线路应避免直穿堆积扇,可在沟口设桥(墩)通过;c)I3类Ⅱ3类泥石流沟谷可利用其堆积区作为工程场地,但应避开沟口;线路可在堆积扇通过,可分段设桥和采取排洪、导流措施,不宜改沟、并沟;d)当地震引发崩塌滑坡、上游大量弃渣或进行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的供排平衡条件时,应重新判定产生新的泥石流的可能性。10.6.8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遵守本文件第17章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泥石流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b)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绘制专门工程地质图;c)划分泥石流类型,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d)泥石流防治和监测的建议。10.7采空区10.7.1采空区勘察应查明采空区上覆岩土层的稳定性及地表变形,预测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规律性;判定其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10.7.2采空区勘察应以搜集资料、调查和测绘为主,并应查明下列内容:a)矿层的分布、厚度、埋藏特征和上覆岩层的岩性、构造等;b)矿层的开采范围、深度、厚度、层数、时间、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c)采空区顶板的冒落程度、冒落堆积物的密实程度、空隙及其联通性和积水等;d)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包括地表塌陷、裂缝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48

56DB42/T169-2022e)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f)采空区附近的抽水和排水情况及其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g)搜集建筑物变形和防治措施的经验。10.7.3当工程地质调查不能查明采空区的特征时,应进行物探和钻探。10.7.4采空区应根据开采情况、地表移动盆地特征及变形大小,划分为不宜建筑的场地和相对稳定的场地。并宜符合下列规定。a)下列地段不宜作为建筑场地:1)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2)地表移动活跃的地段;3)特厚矿层和倾角大于55°的厚矿层露头地段;4)由于地表移动和变形引起边坡失稳和山崖崩塌的地段;5)地表倾斜率大于或等于±3mm/m;曲率大于或等于0.2×103/m,水平变形大于或等于±2mm/m的地段;6)第四系覆盖层中分布有饱和粉土、砂性土地层的地段。b)下列地段作为建筑场地时,应评价其适宜性:1)采空区采深采厚比小于30的地段;2)采深小,上覆岩层极坚硬,并采用非正规开采方法的地段;3)地表倾斜率小于±3mm/m;曲率小于0.2×103/m,水平变形小于±2mm/m的地段。10.7.5建筑物应避开采深小、地表变形剧烈且为非连续变形的未经减灾治理的采空区。对次要建筑,可根据建筑物的基底压力、采空区的埋深、范围和上覆岩层的性质等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并根据矿区经验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10.7.6采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遵守本文件第17章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表变形观测资料;b)地貌调查资料,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c)地下开采的时间与空间资料,如采空区深度、范围、矿柱位置及塌陷角等;d)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上覆层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软弱地层的力学性质及地表水、地下水活动规律。10.8地面沉降10.8.1本节适用于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的岩土工程勘察。10.8.2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搜集地面沉降的相关资料,查明其原因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控制和治理方案。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分析地面沉降发生的层位,预估沉降量,提出预防和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10.8.3地面沉降勘察应以调查和钻探为主,必要时开展原位测试、水文地质试验和工程物探。对地面沉降的现状调查,其内容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要求。10.8.4开展勘察工作前,应搜集下列相关资料:a)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高程测量资料;b)场地的地貌和微地貌;c)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成因、厚度、埋藏条件和土性特征,硬土层和软弱层的分布;d)地下水位以下可压缩层的固结状态和变形参数;e)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承压性质,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等水文地质参数;49

57DB42/T169-2022f)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间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g)历年地下水位、水头的变化幅度和速率;h)历年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回灌量,开采或回灌的层段;i)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回灌时地下水反漏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j)地面沉降与分层沉降资料、地面沉降与地下水采灌量的关系曲线等。10.8.5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勘察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a)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地面沉降对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包括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及其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b)根据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分析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绘制工程建设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以及以地面沉降为特征的工程地质分区图。c)对可能持续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d)分析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提出下列控制或治理地面沉降的建议:1)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调整开采层次,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2)对地下水进行回灌时,应控制回灌水源的水质标准,防止地下水被污染;3)条件许可时,可限制工程建设中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4)加强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的观测工作,并满足专门的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发现剧烈地面沉降时,应及时报警,并暂停地下水的开采。10.8.6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应进行下列工作:a)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的开采量,预测地面沉降发生的可能性与发生的层位;b)根据抽水试验、渗透试验、固结试验、先期固结压力试验等,预测地面沉降量和发展趋势;c)分析地面沉降可能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限制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建议。10.8.7对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预测,应根据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及相关地下水位、开采变化等因素,利用数值模拟、相关分析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包括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不同时期的地面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的预测。10.8.8地面沉降勘察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除应符合本文件第17章有关内容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面沉降与地质环境的关系。b)地面沉降区域硬土层和软弱层的分布,主要可压缩层和含水层的变形特征。c)分析评价地面沉降的原因、现状以及危害程度,预测现状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提出工程建设的适宜性、稳定性评价。d)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相关规定,划分场地的地面沉降防控区及工程地质分区图,绘制地面沉降等值线图。e)对地面沉降区域的地基进行分析评价,并提供建议措施及相应的设计参数。f)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应分析地面沉降对桩基产生负摩擦(阻)力的影响。g)根据地面沉降对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的影响,提出地下水控制评价结论及建议。h)根据工程需要,提出采取相关工程措施的建议,预防或减少地面沉降对工程的不利影响:1)对设计高程有严格要求的工程,应考虑建设工程使用寿命内因地面沉降引起的高程损失,提出合理预留设计高程的建议;50

58DB42/T169-20222)对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敏感的工程,根据地面沉降特别是沉降漏斗发生的区域,提出采取合适的地基基础方案或结构措施,避免建(构)筑物发生开裂或倾斜等建议。11特殊性岩土11.1软土11.1.1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软土勘察除应符合本节要求外,尚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11.1.2软土地区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软土地区勘察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b)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土的成因、类型、地基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等级确定。勘探点间距应符合本文件第9章的规定。当土层变化较大或存在暗埋的塘、沟、坑、穴分布时,应加密勘探点。c)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基计算类别按下列原则确定:1)对按承载力计算地基,确定勘探孔深度应以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当基础短边长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宽度的4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2倍;2)对除按承载力计算外,尚需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勘探孔深度,宜取地基压缩层计算厚度以下lm~2m。场地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有极软弱下卧层时,应加深勘探孔深度;3)当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与所建议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桩可能最大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3m,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进入可能最大入土深度之下稳定坚实土层一定深度。d)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个;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数量应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内每隔1m~2m采取试样1件(组)和取得1组原位测试数据,其下间距可适当放宽,在同一场地内每一主要土层参加统计的试样和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e)软土除测试土的常规指标外,还应测试有机质含量。f)软土的力学参数宜采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经验确定。有条件时,可根据堆载试验、原位监测反分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室内宜采用三轴试验,原位测试宜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压缩系数、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固结系数,可分别采用常规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等方法确定。11.1.3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以及地基土受力范围内,软土下卧层为基岩或硬土层且其表面倾斜时,应评价其稳定性。b)工程需要时,对地下工程应查明软土层(尤其是淤泥层和泥炭土层)中地下有害气体的成因、成分、分布、压力、溢出特征及其可燃性等,并分析气体的逸出对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专项勘察。51

59DB42/T169-2022c)软土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和当地经验,并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软土成层条件、应力历史、结构性、灵敏度等力学特性和排水条件;2)上部结构的类型、刚度、荷载性质和分布,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3)基础的类型、尺寸、埋深和刚度等;4)施工方法、加荷速率对软土性质的影响。d)当建筑物相邻高低层荷载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其变形差异和相互影响;当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时,应分析对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e)地基沉降计算可采用分层总和法或土的应力历史法,并应根据当地经验进行修正,必要时,应考虑软土的次固结效应。f)提出基础形式和持力层的建议;对于上为硬层、下为软土的双层土地基应进行下卧层验算;对于泥炭、泥炭质土,应分析和提示水泥土桩成桩可行性;对于需要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宜提出可行的处理工艺和方法,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参数。对于较厚软土分布区,淤泥及淤泥质土应实测先期固结压力,确定固结程度,并分析对桩产生负摩阻力的可能性,对复合地基的适宜性。g)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基坑隆起及坑侧土体位移的可能性及其对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1.2膨胀土11.2.1符合下列条件的岩土应按膨胀土进行勘察:a)富含亲水矿物,吸水显著膨胀、软化、崩解,失水急剧收缩开裂,能往复胀缩变形的黏性土;b)含较多亲水矿物,含水率变化时产生较大体积变化的岩石。11.2.2膨胀土的初判和终判应分别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11.2.3膨胀土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a)搜集建设工程总平面图,工程规模、结构类型、基础埋深等资料;b)搜集当地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干湿季节、干旱持续时间等气象资料,查明大气影响深度;c)调查勘察场地和周边地区的建筑经验和建筑物开裂情况;d)调查地表水的排泄和积聚情况以及地下水类型、水位和变化规律;e)查明膨胀土的岩性、地质年代、成因、分布及颜色、裂隙等外观特征;f)查明有无浅层滑坡、地裂、冲沟以及微地貌形态和植被情况。11.2.4膨胀土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点宜结合地貌单元和微地貌形态布置,其数量应比非膨胀土地区适当增加,其中采取试样的勘探点不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b)勘探孔的深度,除应满足基础埋深和附加应力的影响深度外,尚应超过大气影响深度;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小于8m,一般性勘探孔不应小于5m;c)大气影响深度应由各气候区土的深层变形观测或含水率观测及地温观测资料确定;无此资料时,可按本文件表36及表37确定;52

60DB42/T169-2022表36大气影响深度土的湿度系数ψw大气影响深度da(m)0.65.00.74.00.83.50.93.0注1: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可按表中大气影响深度乘以0.45采用;注2:土的湿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ψw=1.152-0.726α-0.00107C式中:α——当地9月至次年2月的月份蒸发力之和与全年蒸发力之比值(月平均气温小于0℃的月份不统计在内);C——全年中干燥度Kc大于1.0且月平均气温大于0℃月份的蒸发力与降水量差值之总和(mm),干燥度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值。表37大气影响和影响急剧层深度项目郧阳钟祥江陵荆州武汉全年蒸发力之和809.9918.5835.1865.49月至次年2月的蒸发力之和198.7258.5227.4225α0.2450.2810.2720.260Kc大于1.0的月份的蒸发力减降水量差值的总和C99.557.824.626.3湿度系数ψw0.860.880.92-0.900.93-0.90大气影响深度da(m)3.203.103.003.00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m)1.451.401.351.35d)在大气影响深度内,每个控制性勘探孔均应采取Ⅰ、Ⅱ级土试样,取样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大气影响深度以下,取样间距可为1.5m~2.0m;一般性勘探孔从地表下lm开始至5m深度内,可取Ⅲ级土试样,测定天然含水量。11.2.5膨胀土的室内试验除提供土的常规指标外,尚应测定自由膨胀率,当自由膨胀率大于40%时,加做一定压力下的膨胀率(通常采用50kPa)、收缩系数和膨胀力等指标,工程需要时应进行土的矿物成分鉴定。11.2.6重要的和有特殊要求的场地,宜进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剪切试验或旁压试验。对膨胀土应进行黏土矿物成分、体膨胀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各向异性膨胀土,应测定其不同方向的膨胀率、膨胀力和收缩系数。11.2.7进行膨胀土场地的评价,应查明场地内膨胀土的分布及地形、地貌条件,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及土的自由膨胀率等指标综合评价。11.2.8膨胀土场地的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膨胀土场地按地形地貌条件可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平坦场地:1)地形坡度小于5°,且同一建筑物范围内局部高差不超过1m;2)地形坡度大于5°小于14°,与坡肩水平距离大于10m的坡顶地带。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应划为坡地场地。b)对初判为膨胀土的地区,当工程需要时,应计算土的膨胀变形量、收缩变形量和胀缩变形量,并按《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的有关规定划分胀缩等级。c)甲级设计等级和有特殊要求建筑物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宜采用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确定;乙级设计等级建筑物应采用饱和状态下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计算;丙级设计等级建筑物可按本文件附录K并根据已有经验综合确定。53

61DB42/T169-2022d)对边坡及位于边坡上的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验算时应考虑坡体内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均质土可采用圆孤滑动法,有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土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具有胀缩裂缝和地裂缝的膨胀土边坡,应进行沿裂缝滑动的验算。e)对建在膨胀土场地上的工程,宜提供地基处理和维护等方案和建议。f)对膨胀土地基处理措施可按下列原则提出建议:1)平坦场地上的砖混结构房屋,以基础埋深为主要防治措施时,基础埋深应取大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或通过计算确定;2)膨胀土地基处理可采用换土、砂石垫层、土性改良等方法。确定处理方法应根据土的胀缩等级、地方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3)膨胀土地区的工程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和施工季节,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执行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规定,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妥善管理施工用水,保持场地排水通畅,防止施工用水流入基坑或基槽。基础施工宜分段进行,快速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得使基坑曝晒或泡水,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11.3填土11.3.1填土根据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下列四类:素填土、杂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11.3.2填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a)搜集原始地形和地物资料,调查地形和地物的变迁、填土的来源、堆积年限和堆积方式;b)查明填土的分布、厚度、物质成分、颗粒级配,均匀性、密实性、压缩性和湿陷性;c)调查地下水与填土分布的关系及地下水的动态;判定填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1.3.3填土的勘察应在本文件第9章的基础上加密勘探点,确定暗埋塘、浜、坑的范围。勘探孔深度应穿过填土层。勘探方法应根据填土性质确定。当场地内存在厚度较大、填筑时间较长的大面积填土时,宜选择适当的原位测试手段。对由粉土或黏性土组成的素填土,可采用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试验;对含较多粗粒成分的素填土和杂填土,宜采用动力触探法或载荷试验法,查明其均匀性以及强度和变形特性。11.3.4填土的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要求。11.3.5填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a)阐明填土的成分、分布和堆积时代,判定地基的均匀性、压缩性和密实度;必要时应按厚度、强度和变形特性分层或分区评价;b)对堆积期限较长的素填土、冲填土和由建筑垃圾或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组成的杂填土,当较均匀和较密实时,可作为天然地基;由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腐蚀性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不宜作为天然地基;c)冲填土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多为呈软塑~流塑的欠压密土,性质与高压缩性的软土相似,可参照软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d)填土地基承载力应按本文件附录K确定,必要时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e)当填土底面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沿坡面的稳定性,并应判定原有斜坡受填土影响引起滑动的可能性;f)应分析厚层填土的变形情况及地下水变化对填土地基的影响。11.3.6经处理后的填土复合地基承载力宜进行大面积承压板载荷试验确定。54

62DB42/T169-202211.4红黏土11.4.1本节适用于红黏土(含原生红黏土与次生红黏土)的岩土工程勘察。颜色为棕红或褐黄,覆盖于碳酸盐岩系之上,其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黏土,应判定为原生红黏土。原生红黏土经搬运、沉积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于45%的黏土,可判定为次生红黏土。11.4.2红黏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其状态分布、裂隙发育特征及地基的均匀性,其划分、判定标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执行。11.4.3红黏土地区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11.4.4红黏土地区勘探点的布置,应取较密的间距,查明红黏土厚度和状态的变化。对均匀地基勘探点间距宜取12m~24m;对不均匀地基宜取6m~12m,对厚度和状态变化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应取小值;独立基础宜一柱一点,基底面积大的设备基础或礅基均宜取小值;施工顺序上先疏后密,先鉴别土性后取试样。11.4.5勘探孔深度应符合本文件第9章要求,红黏土地基的勘探深度应大于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当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内存在软塑土时,勘探深度应根据需要加深。对土岩组合地基的勘探深度至基岩面或穿过强风化层。土岩组合地基有土洞发育或采用岩面端承桩基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勘探点间距和深度根据需要确定。11.4.6红黏土的室内试验除应符合本文件第16章的规定外,对裂隙发育的红黏土应进行三轴剪切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必要时,可进行收缩试验和重复浸水试验。当需评价边坡稳定性时,宜进行重复剪切试验。11.4.7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a)建筑物应避免跨越地裂密集带或深长地裂地段;b)轻型建筑物基础埋深应大于大气影响急剧层的深度;炉窑等高温设备的基础应考虑地基土的不均匀收缩变形;开挖明渠时应考虑土体干湿循环的影响;在石芽出露的地段,应考虑地表水下渗形成的地面变形;c)红黏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文件17.2及本文件附录K确定;d)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基础形式,在满足本条第b)款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利用浅部硬土层,并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不能满足承载力变形要求时,应建议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e)基坑开挖时宜采取保湿措施,边坡应及时维护,防止失水收缩。11.5混合土11.5.1由细粒土和粗粒土混杂且缺乏中间粒径的土应定为混合土。应根据现场观察并结合颗粒分析结果加以鉴别。11.5.2混合土的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a)查明地形和地貌特征,混合土的分布、成因、下卧层或基岩的埋藏条件;b)查明混合土的组成、均匀性及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c)查明混合土是否具有湿陷性、膨胀性。11.5.3混合土勘察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勘探点的间距和勘探孔的深度除满足本文件第9章的要求外,尚应适当加密加深。除钻探外,尚应有一定数量的探井,直接对混合土的结构进行观察;55

63DB42/T169-2022b)对粗粒混合土宜采用动力触探试验。对细粒混合土,如粗颗粒粒径较小,可进行标准贯入试验;c)对工程重要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一级的工程,当以混合土作为持力层时,应进行现场载荷试验。对安全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混合土边坡工程,应进行现场直剪试验;d)现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和现场直剪试验的剪切面直径均应大于试验土层最大粒径的5倍,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²,直剪试验的剪切面面积不宜小于0.25m²。11.5.4混合土取样及室内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尽量在探井中采取大体积土试样;b)混合土的室内试验除常规试验外,应着重进行颗粒分析、膨胀性和湿陷性试验。11.5.5混合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混合土的承载力应采用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b)对混合土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下伏岩土层的性质及层面坡度,必要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c)混合土边坡的容许坡度值可根据现场调查和当地经验确定,对重要工程应进行专门试验研究。11.6风化岩与残积土11.6.1岩石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其结构、成分和性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定名为风化岩。已完全风化成土而未经搬运的应定名为残积土。11.6.2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a)查明风化岩和残积土的成因类型、组成成分、均匀性及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原岩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节理发育情况与产状;以及是否具有膨胀性、软化性等特殊性质及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b)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带的埋深及厚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可按本文件附录C的规定划分;c)岩脉和风化花岗岩中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分布;d)岩土的均匀性、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分布;e)地下水赋存条件。11.6.3风化岩与残积土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a)勘探点布置应根据岩层和岩脉的产状及分布特点,在层状岩地区宜按垂直岩层走向布置,勘探点间距应按本文件第9章规定的小值布置;必要时,应有部分勘探点达到或深入微风化层了解整个风化剖面。对于一柱一桩基础工程,宜每柱布置勘探点;b)勘探手段除采用钻探取样外,宜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直接观察其结构以及暴露后的变化情况(如干裂、湿化、软化等);c)在探井中或在钻孔中宜用双重管、三重管采取试样,每一风化带不应少于3组;d)采用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原位测试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波速测试、载荷试验和现场点荷载试验;e)室内试验除应按本文件第16章的规定执行外,对相当于极软岩和极破碎的岩体,可按土工试验要求进行;对残积土必要时应进行湿陷性和湿化试验;f)对花岗岩残积土,应测定其中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塑限、液限;g)对于残积土的边坡工程,除进行一般的强度试验外,应进行不排水剪切试验。工程需要时,一级边坡工程应进行现场原位剪切试验。11.6.4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56

64DB42/T169-2022a)对厚层的强风化岩石,宜结合当地经验进一步划分为碎块状、碎屑状。厚层残积土可进一步划分为硬塑残积土和可塑残积土,也可根据含砾或含砂量划分为黏性土、砂质黏性土和砾质黏性土;b)在软硬互层或风化程度不同地基上的工程,应分析不均匀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当场地位于斜坡附近,应评价边坡的稳定性;c)对风化岩及残积土的地基承载性能、地基变形特征作出评价;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文件17.2及附录K确定;d)残积土地基的变形计算应采用载荷试验测定的变形模量,也可用原位测试成果估算的变形模量;e)对岩脉和球状风化体(孤石),应分析评价其对地基(包括桩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f)基坑开挖后应及时检验,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边坡稳定、地下水作用、后期风化破坏等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和建议。11.7污染土11.7.1由于致污物质的侵入,使土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异的土,应判定为污染土。污染土的定名可在原分类名称前冠以“污染”二字。11.7.2本节适用于工业污染土、尾矿污染土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土的勘察,不适用于核污染土的勘察。污染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11.7.3污染土勘察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勘察手段,并应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污染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b)查明污染源、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污染途径、污染史等;c)查明污染土分布范围和深度,采用钻探或坑探采取土试样,现场观察污染土颜色、状态、气味和外观结构等,并与正常土比较;d)查明污染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e)查明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污染作用的关系;f)按照有关标准划分污染等级,提出污染土的力学参数,评价污染土地基的工程特性;g)提出污染土的处理意见。11.7.4污染土分布不均一性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以查明污染土分布;污染土的取土样和原位测试数量宜比一般性土增大1/3~1/2,当有地下水时,应在勘探孔的不同深度采取水试样。对采取的土试样应严格密封,以保持土中污染物原有的成分、浓度、状态等。11.7.5污染土的承载力宜采用载荷试验和其他原位测试确定,并进行污染土与未污染土的对比试验。11.7.6污染土的室内试验宜包括下列内容:a)根据土在污染后可能引起的性质改变,增加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b)根据土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特性,进行化学分析、矿物分析、物相分析,必要时作土的显微结构鉴定;c)进行污染物含量分析、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d)考虑土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时间效应,并作污染与未污染和不同污染程度的对比试验。必要时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11.7.7对污染土的勘探测试,当污染物对人体有害或对机具仪器有腐蚀性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11.7.8污染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满足下列要求:a)污染源的位置、成分、性质、污染史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7

65DB42/T169-2022b)污染土分布的平面范围和深度、地下水受污染的空间范围;c)污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评价污染对土的工程特性指标的影响程度;d)工程需要时,提供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教,预测地基变形特征;e)污染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f)污染土和水对环境的影响;g)评价污染土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h)评价污染土作为拟建工程场地和地基的适宜性,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和污染土处理的建议。12地下水12.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12.1.1地下水勘察应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收集资料和勘察工作,查明下列水文地质条件:a)地下水类型和赋存状态;b)区域性气候资料和对地下水位的影响;c)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其对地下水位的影响;d)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污染源及其可能的污染程度和腐蚀性。12.1.2对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12.1.3地下水试样的采取和试验,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12.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12.2.1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方法应根据工程需要,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相关规定加以选择。12.2.2地下水位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遇地下水时应量测水位,对工程有影响的多层含水层的水位测量,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b)测定初见水位,在钻探见到地下水之前,不应注水钻进,稳定水位应在初见水位后经一定的稳定时间后量测;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少于0.5小时,对粉土、黏性土不得少于8小时,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量测稳定水位;c)地下水位的量测必须由编录员或技术人员负责,使用专用水位量测仪量测地下水位并作好记录,量测精度为±2cm;d)测量地下水位时应注意排除地表水进入观测孔、相邻井点抽水等因素的干扰。12.2.3测定地层渗透系数时,针对地层的渗透性能,应采取下列测试方法:a)对渗透性较弱的黏性土和粉土层,可取原状土试样进行室内渗透试验;b)对渗透性较强的砂土、卵石层等宜进行现场抽水试验;c)对渗透性很强的潜水和承压含水层或基坑工程承压水头高于基坑底时,应进行有观测孔的抽水试验;d)为查明岩层的裂隙连通性和渗透性,必要时可进行压水试验。12.2.4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抽水试验方法可按本文件表38选用;58

66DB42/T169-2022表38抽水试验方法和应用范围试验方法应用范围钻孔或探井简易抽水粗略估算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不带观测孔抽水初步测定含水层的渗透参数带观测孔抽水较准确测定含水层的各种参数b)抽水试验宜进行三次降深,宜采用带1个~2个观测孔测定或带1个~2个对比观测孔组测定;c)水位量测应采用同一方法和仪器,读数精度对抽水孔为厘米,对观测孔为毫米;d)当涌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和动水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没有持续上升和下降时,可认为已经稳定;e)抽水结束后应量测恢复水位。12.2.5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和压水试验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有关规定。12.2.6根据工程需要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可进行地下水流速流向、孔隙水压力等参数的测定。12.2.7水文地质测试数据的分析整理,应满足下列要求:a)绘制试验的Q~t、s~t或Q~s曲线,地下水位以埋深、标高值表示;b)根据试验方法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计算取得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等水文地质参数;c)对参数的测试结果应进行分析评价,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12.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12.3.1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对基础、地下结构物和挡土墙,应考虑在最不利组合情况下,评价地下水对结构物的上浮作用;b)对基础工程开挖施工的影响,应评价产生渗水、潜蚀、流砂、涌土、突涌、崩塌、滑移和土体隆起的可能性;c)在地下水位下开挖基坑或地下工程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降水或隔水措施的可行性及其对基坑稳定性和周边环境的影响;d)当墙背为填土或裂隙发育的岩土层时,应根据不同排水条件评价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对支挡结构稳定性的影响;e)验算边坡稳定性时,应考虑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f)地下水活动引起地表变形,对工程造成危害的可能性。12.3.2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进行试验,并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要求进行。12.3.3地下水的防治和建议,可选择下列方法:a)对上层滞水和潜水,可采用“堵、截、引、排”等方法;b)对承压水,应根据工程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可采用止水帷幕或轻型井点降水处理,必要时采用中、深井降水或隔渗方法,亦可组合使用;c)对粉土、粉砂、黏性土交互层中的承压水,应考虑该层土具水平向渗透强于垂直向及难疏干、降水滞后的特征,可采取侧向止水帷幕隔渗,竖向轻型井点或深浅井相结合的降水方法。12.3.4地下水的环境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59

67DB42/T169-2022a)在污染场地,应分析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的防污性能,评价地下水环境脆弱性、未来人群接触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及有害影响;b)需进行施工降水的场地,应评价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3.5地下建(构)筑物的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宜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建(构)筑物的抗浮设防水位宜取地下建(构)筑物自施工期间到全使用寿命期可能遇到的最高水位,该水位根据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各层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b)抗浮设防水位应全面考虑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位,水位变化及水力联系的影响以及建(构)筑物的特征,按最不利情况确定抗浮设防水位。c)对于上层滞水,抗浮设防水位可按使用阶段地下建(构)筑物周边地面设计标高取值。当地表水及上层滞水排泄条件较差时,经常发生渍水的低洼地区,抗浮设防水位可取地下建(构)筑物室外地面设计标高以上0.5m。场地及周边或场地竖向设计的分区标高差异较大时,宜划分抗浮设防分区采用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d)当地下建(构)筑物置于承压含水层中,应考虑其历史最高水位的影响,抗浮设防水位宜按下列情况取值:1)当承压含水层历史最高水位低于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时,应取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2)当承压含水层历史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时,应取历史最高承压含水层水位。e)对处于斜坡上或其他可能产生的明显水头差的场地的地下建(构)筑物,应考虑地下水对地下建(构)筑物产生的非均布浮力,提出相应的抗浮设防水位,必要时进行专门论证,提供抗浮设防水位的专项咨询报告。f)当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条件、场地条件等均很复杂的情况下,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应进行专项论证。g)紧邻江、河、湖泊的地下建(构)筑物,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考虑江、河和湖泊最高水位及水力坡降的影响。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13.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工程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13.2岩石出露、地质条件较复杂场地或中等复杂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13.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前应搜集和研究已有资料、现场踏勘和编写纲要。纲要内容应包括任务与特点、地质与地理概况、工作范围与内容、精度、工作方法与工作量、拟提交的资料、工期安排、人员组织及安全措施等。13.4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时,应搜集以下资料:a)规划、设计、人类活动等与建设工程建设有关的资料;b)测区内有关地形图和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及其解译结果;c)测区内及其附近的地质图、地貌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及其说明书;60

68DB42/T169-2022d)区域地震地质图、断裂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和历史地震中造成的震害,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或资料;e)测区内及其附近工程地质或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尤其是潜在的和已经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岩土工程特性的经验数据;f)测区内及其附近水文地质图、地下位观测和水质分析资料等;g)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植被等资料;调查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的时间、淹没范围;h)当地建筑经验,已有建筑物的结构、基础类型和埋深、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沉降观测资料等;i)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监测数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或资料;j)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包括人工洞穴、地下采空、大挖大填、抽水排水和水库诱发地震等;k)工程事故实例和调查报告。13.5详细勘察阶段应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要求,分别对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地下设施、地表水、地下水露头等进行详细或补充调查和测绘。13.6拟建工程场地及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时,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符合本文件第10章有关规定。13.7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满足下列要求:a)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b)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发展趋势及其分布范围;c)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分布范围;d)对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具有重要影响的邻近地段;e)场地复杂或需追溯地质问题及其界限时,应根据需要扩大测绘和调查范围。13.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内容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13.9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方法应根据测绘的比例尺和地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基槽(坑)的特点确定,对大比例尺、复杂场地和重要岩土工程问题测绘宜采用全面查勘法,对中、小比例尺测绘宜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13.10工程地质测绘精度、所用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地质观测点的布置与密度等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对复杂场地工程地质观测点间距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宜大于2cm、中等复杂场地工程不宜大于3cm、简单场地工程可采用3cm~5cm。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宜为测绘平面图的1倍~5倍。13.11岩体结构面测量统计时,应查明岩体中各组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连续性、充填胶结情况、结合程度等,应实测岩体体积节理数Jv,并可按本文件表39确定相应岩体完整性指数Kv值。表39Jv与Kv的对应关系岩体体积节理数3Jv(条/m)岩体完整性指数Kv<3>0.753~100.75~0.5510~200.55~0.3520~350.35~0.15>35<0.15注:表中所列范围值内的值采用内插法取值。61

69DB42/T169-202213.1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野外编录应满足下列要求:a)实测地层岩性剖面,选择标准层,编制地质柱状图并确定分层和填图单位;地质观测点的记录,应采用专门的记录本(卡片),观测点应统一编号;b)地质观测点的描述记录的内容和顺序宜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等;c)素描图应着重表示主要工程地质内容,注明位置、名称、比例尺及方向;d)拍摄照片时,应记录编号、观测点号及其主要工程地质内容、拍摄方向及参照物标志。13.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成果资料宜包括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各种素描图、照片及文字说明。对岩体中的基坑、边坡、地下洞室等工程,应提供岩体中结构面发育方向玫瑰图或极点等密度图。14勘探和取样14.1一般规定14.1.1当需查明岩土的性质和分布、采取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时,可采用钻探、井探、槽探、洞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应根据勘察项目的技术要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区经验和勘探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选用适宜的勘探方法。14.1.2布置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时应考虑勘探对工程自然环境的影响,防止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钻孔、探井和探槽完工后应妥善回填,其中江河堤防勘探孔封堵必须严格执行本文件附录L的规定。14.1.3静力触探、动力触探作为岩土工程勘探手段时,应与钻探等其他勘探方法配合使用。14.1.4进行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14.2勘探点测量14.2.1勘探点测量内容包括点位测设、坐标、高程测量和成果资料整理。14.2.2勘探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勘探点测量精度应符合《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b)勘探点应设置有编号的标志桩,且应在现场用目视法或量测法进行检查,如有差错,必须重新测放;c)场地存在有挖方、填方等交叉作业时,勘探点位置及高程应及时复测;d)勘探点高程引测点不应采用地形测量散点,应采用控制点,控制点不应少于2个;e)勘探点测量完毕后,观测、计算数据应经检查复核后提出成果资料。14.3钻探14.3.1钻探方法可根据岩土类别和勘察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选用。14.3.2勘探浅部土层可采用下列钻探方法:a)小口径麻花钻(或提土钻)钻进;b)小口径勺形钻钻进;c)洛阳铲钻进。62

70DB42/T169-202214.3.3钻探口径和钻具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成孔口径应满足取样、测试和钻进工艺的要求。14.3.4钻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开钻前,必须核对孔号、孔位,钻机调平、对中、稳固;b)钻探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c)岩芯钻探的岩芯采取率,对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不应低于80%,破碎和较破碎、软质岩体不应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对黏性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的地层应辅以标准贯入器采取土样鉴别岩性和厚度;d)当需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取外径75mm(N型)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钻进;e)定向钻进的钻孔应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倾角和方位角的量测精度应分别为±0.1°和±3.0°。14.3.5钻探操作具体方法及要求应按《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执行。14.4井探、槽探和洞探14.4.1井探和槽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井探宜采用直径为0.8m~1.0m的圆形断面或0.8m×1.2m的矩形断面,探槽的长度、宽度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确定;b)探井深度不宜超过地下水位,探槽深度不宜大于3m,当见水后需继续挖掘时,应采取排水措施;c)当探井和探槽内遇到大块石或孤石,需采取爆破方法挖除时,应采取减小对岩土性质影响的措施;d)当探井采取支护措施时,应从上至下留有足够的观察口,以便现场编录。14.4.2洞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平洞断面形状宜为梯形或拱形。木支护宜采用梯形断面,不支护或喷锚支护宜采用拱形断面;b)平洞断面的规格应根据勘探目的、地质条件、掘进深度、工程措施和掘进条件等因素决定,平洞净断面的高×宽不宜小于1.8m×1.8m;c)洞口位置宜选择在岩体完整、坚固和稳定的部位,并应对洞口进行支护。当在破碎松散岩土开口时,必须加强支护或超前支护等有效措施,以确保洞口安全;d)对平洞需作原位试验地段的破碎和软弱岩土,应采取有效的防震措施。14.5现场编录14.5.1现场编录工作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字迹应清晰可辨,钻探记录按回次逐次进行,探井(槽)、平洞应边挖边进行编录,严禁事后追记或用橡皮擦改,原始记录签署必须齐全;b)勘探深度数据必须用尺量测,严禁采用手测、目估或其他无尺寸刻度的工具估算深度。钻进深度和地质分层深度的允许误差为±5cm;c)现场工作正式开始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进行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14.5.2岩土描述宜符合下列要求。a)描述内容及顺序应符合本文件表40的规定要求;63

71DB42/T169-2022表40岩土层描述内容表地层名称描述内容及顺序名称、颜色、主要矿物成份、胶结物、结构及构造特征、节理裂隙的性质及张开充填情况,产状要素、岩石风化程度、可溶岩断口形状及新鲜面滴盐酸情况、岩芯采取率及RQD指标、回水颜色、漏水和涌水情况、井(孔)壁坍塌或掉块深度等。结构面的类型、性质、产状、平均间距、组合形式、延展情况、结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岩体物性质及充水情况;结构体的类型、形状和大小以及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等。名称、颜色、颗粒粒径、颗粒级配、母岩成份、磨圆度、风化程度、密实度、充填物的名称、性质及其碎石类土含量的重量百分数和胶结性等。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矿物成份、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包含物成份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和胶砂土结性等。粉土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包含物及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黏性土名称、颜色、湿度、状态、气味和包含物、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和结构等。填土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组成成份、夹杂物成份及数量、均匀性、堆积方式和堆积时间等。b)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c)对岩层中软弱夹层、溶隙和溶洞充填物、厚度大于或等于30cm的夹层应单独描述;d)重大工程或有特殊要求时,应选择代表性钻孔分段留样装岩芯盒,对主要持力层、标志层等有特殊意义的层次,可拍摄岩芯照片。14.5.3地层复杂或工程需要时对探井应绘制井壁展示图并标出井壁方向;探槽应绘制探槽两壁展开图,对重要地段应拍摄照片并存档。14.5.4平洞展示图应绘制洞顶和两壁的岩性和构造,其展开格式以洞顶为基准,两壁掀起展开;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绘底板;当方向改变时,应注明转折方向;洞深计算应以洞顶中心线为准,洞口明挖部分应进行描绘,掌子面应绘制素描图。14.6岩土取样14.6.1土试样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取样工具和方法的选取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有关规定的要求。14.6.2在钻孔中采取I、II级土样,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3倍孔径的距离;b)下放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得大于取土器上端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c)取土器应缓慢匀速下放,严禁冲击孔底;d)采用冲击或振动等方式钻进时,应在预定取样深度以上1m处改用回转钻进;e)采取土样宜用静力连续压入法,亦可采用重锤少击法;f)软土中应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样,砂层中宜采用原状取砂器取样,不得使用岩芯管采取I、II级土样;g)对刃口卷折、内壁锈蚀或活塞不灵的取土器不得使用;64

72DB42/T169-2022h)取土器提出地面后,严禁敲打和水冲,应用专用工具取出土样,并立即密封和妥善存放。14.6.3在探井或探槽中采取I和II级土样时,不得在距取样深度上方0.5m处踩踏,以防破坏土的结构。14.6.4岩样可从钻探岩芯中留取或在地表出露的断面上人工凿取,岩样应有代表性,取出后应及时密封。14.6.5试样必须及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填写工程名称、勘探点及土样编号、取样深度、试样特性、取样日期和取样人等内容。14.6.6I和II级土样的封装、运输和储存应符合下列要求:a)土样应直立安放,严禁倒放或平放;b)试样运输前,应由工程负责人检查土样密封质量并与试验委托单和原始记录核对无误后妥善装箱,土样之间应充填缓冲材料;c)试样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震动、曝晒、冰冻和雨淋等。软弱土层的土样储存时间不宜超过一周,其他土样的储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对易振动液化和水分易离析的土样宜在现场进行试验分析。14.6.7试样应和试验委托单同时送至试验室,并由试验人员验收。14.7工程物探14.7.1工程物探可用于解决下列问题:a)探测覆盖层、风化带厚度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态;b)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的空间分布,以及隧道超前预报地质构造和松动圈范围;c)探测地下管线、地下隐蔽工程、古墓及其他埋藏物的空间分布;d)探测滑坡、洞穴、岩溶、采空区等;e)地基与基础施工质量检测;f)场地地基土层的划分与评价;g)探测地下水的埋深、流速、流向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地下咸淡水的界线。14.7.2应用工程物探应具备下列条件:a)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b)被探测对象具有一定的埋藏深度和规模,且地球物理异常有足够的强度,现有物探仪器设备能可靠的观测到其异常分布;c)物探仪器能抑制干扰,区分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14.7.3开展工程物探前应通过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方法的有效性试验,或在同类勘察实践中已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14.7.4物探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明确勘察目的,通过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已基本掌握工区地形、地质、工程状况的前提下,根据探测对象的埋深、规模及其与周围介质的物性差异,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b)通过现场已知点试验、或借鉴以往同类勘察任务和相近场地条件的实践基础上,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c)单一物探推断存在多解性时,可采用综合物探方法;d)坚持方法技术可行、技术条件具备、勘察效果保障、工作周期允许、经济效益最佳的原则筛选物探方法;65

73DB42/T169-2022e)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应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异常解释,并应有已知物性参数或一定数量的钻孔验证。14.7.5物探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a)物探工作的一般程序应是:接受任务,搜集资料(包括地质资料、物探资料、卫星像片和航空像片等),现场踏勘,方法试验,编写设计,野外施工,内业资料整理与解释,编写成果报告,提交资料成果;b)在特殊情况下,可简化上述工作程序或内容合并。14.7.6工程物探测线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a)物探测线布置范围要略大于设定的探测范围,一般要求测线以直线方式分布,相邻线尽量平行;b)物探测线应尽量避开地形起伏、建筑物和干扰源(振动噪声,电磁干扰)影响;c)测线与探测目标体走向垂直,要有2条~3条物探测线穿过探测目标体的异常分布区,每条测线上至少有3个~5个以上的异常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适当加密。14.7.7一般情况下,工程物探配合工程勘察同时进行。特殊情况或必要时,工程物探工作需要单独进行,物探工作的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a)物探工作设计书;b)物探成果报告;c)物探成果图件和有意义的定性图件;d)物探各种现场原始记录。15原位测试15.1一般规定15.1.1原位测试方法应根据岩土条件、工程特点、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设计对岩土参数的要求等因素选用。15.1.2原位测试应与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配合使用,根据原位测试成果和已有工程经验综合分析提供设计、施工需要的岩土参数。勘察等级为甲、乙级的工程宜采用多种测试方法。不得单一使用静力触探试验进行岩土工程勘察。15.1.3原位测试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验和标定。用于标定传感器和测力计的计量设备,必须按国家计量管理规定,定期检验。15.1.4分析原位测试成果资料时,应注意仪器设备、试验条件,试验方法等对试验的影响,结合地层条件,剔除异常数据。15.1.5原位测试的现场操作应遵循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15.2载荷试验15.2.1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载荷试验包括平板载荷试验(含浅层、深层)和螺旋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埋深等于或大于5m和地下水位以上的深层地基土和桩端土;螺旋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15.2.2试验点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特点、基础埋深、技术要求、地基土条件及勘察阶段等综合确定。试验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条件:66

74DB42/T169-2022a)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应布置在基础底面标高处,当地层有变化时,宜进行分层、分区域试验;b)试验点附近应有取土试样的勘探孔或有静力触探原位测试点;c)同类型地层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处,且应有代表性。15.2.3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变形模量、基床反力系数等参数。15.2.4载荷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宜采用刚性圆形(或方形)板,土的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²;软土和粒径较大的填土不应小于0.5m²;碎石类土承压板直径宜取受压层最大粒径的10倍~20倍;土的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宜选用0.5m²;岩石载荷试验圆形承压板的面积不宜小于0.07m²;b)螺旋板载荷试验应采用标准型螺旋形承压板,承压板宜采用厚度5mm、投影面积为0.02m²、螺距为45mm的螺旋形钢板或厚度为5mm、投影面积为0.05m²、螺距为60mm的螺旋形钢板;c)平板载荷试验试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应等于承压板直径;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平洞载荷试验试坑宽度应超过承压板宽度不少于4cm;d)螺旋板载荷试验应在钻孔中进行,在钻至距试验深度20cm~30cm处停钻,并清除孔底被扰动地层。螺旋板头应保证竖直下旋,每旋转一周板头应下旋一个螺距,板头旋至试验深度后,应静止不少于5min后方可进行试验;e)采用千斤顶加荷的最大使用荷载不宜超过其额定量程的80%,压力表的最大使用压力不宜超过其额定量程的70%;压力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1.5级;f)荷载台或反力装置应牢固,其强度或抗拔力不应小于试验最大荷载的1.5~2.0倍;g)反力地锚距试坑边的最小距离,砂土为地锚叶片直径的4倍,软土为2倍,粘性土和粉土为3倍;h)量测沉降的固定点到压板边缘的距离应为承压底板边长(或直径)的1.0~1.5倍;i)承压板沉降的量测可采用百分表或电测位移传感器,精度不低于±0.01mm;j)试验方法一般采用分级维持载荷,即相对稳定法(常规慢速法);有经验地区也可采用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快速法),但不宜用于软粘性土;试验加荷标准、量测精度、稳定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执行。15.2.5载荷试验成果整理应满足下列要求:a)绘制荷载(p)—沉降(s)曲线,必要时绘制各级荷载下沉降(s)与时间(t)或沉降(s)与时间对数(lgt)曲线,根据曲线取比例界限压力和极限压力,并确定地基承载力;b)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附录C、D、H的规定取值;c)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土变形模量应根据ps曲线的初始直线段,可按均质各向同性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弹性理论计算。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MPa),可按下式计算:02pdEI(1)...................................................(2)00s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MPa),可按下式计算:0pdE.........................................................(3)0s67

75DB42/T169-2022式中:I——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85;方形承压板取0.886;0——-土的泊松比(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粉质黏土取0.38,黏土取0.42);d——-承压板直径或边长(m);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s——-与p对应的沉降(m);——-与试验深度和土类有关的系数,可按本文件表41选用。表41深层载荷试验计算系数土类d/z碎石土砂土粉土粉质黏土黏土0.300.4770.4890.4910.5150.5240.250.4690.4800.4820.5060.5140.200.4600.4710.4740.4970.5050.150.4440.4540.4570.4790.4870.100.4350.4460.4480.4700.4780.050.4270.4370.4390.4610.4680.010.4180.4290.4310.4520.459注:d/z为承压板直径和承压板底面深度之比。15.2.6基准基床系数K可根据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平板载荷试验按下式计算:vpK.........................................................(4)vs式中:3K——基准基床系数(kN/m);v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s——与p对应的沉降(m)。15.3静力触探试验15.3.1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软土、素填土及含少量碎石的土层。根据工程需要可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双桥探头。15.3.2根据静力触探试验资料,利用地区经验可进行力学分层,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压缩性指标,判定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评价沉桩可能性和场地地震液化趋势,估算剪切波速等,根据孔压消散曲线也可估算土的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15.3.3静力触探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探头测力传感器必须定期标定,标定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当发现试验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重新标定;重要工程尚应进行检验性标定。标定的方法和各项技术标准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b)试验前应检查探头外壳与顶柱的质量,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当发现锥头的锥面刻痕明显、出现不平整、有明显凹面或双桥探头侧壁摩擦筒直径小于锥头直径时应予更换;c)静力触探试验在与钻孔进行对比时,宜在钻探前进行;若在钻探后进行,触探孔距钻孔不应少68

76DB42/T169-2022于2m;d)设备的贯入能力应满足测试土性、深度的要求,反力必须大于贯入总阻力;e)使用桥压可调记录仪器时,应按探头标定的要求调准桥压值,记录零飘值,然后调零(平衡);使用电阻应变仪时,其灵敏系数指标值应与标定的灵敏系数相同;f)探头应匀速、垂直地压入土中,严禁超速贯入。单、双桥测试贯入标准速率宜为1.2±0.3m/min,手摇式主机的摇把转速应保持均匀;孔压静探试验的贯入标准速率应控制为20mm/s,并不得随意变化贯入速度;g)单、双桥静力触探试验时,探头第一次归零检查应在贯入0.5m~1.0m深度进行,贯入中的归零检查宜按每隔5m进行一次,记录归零读数,直至终孔,终孔时必须记录归零读数;h)当贯入深度超过30m或穿过厚层软土进入硬土层时,宜采用导杆器防止孔斜或断杆;量测触探孔的偏斜角,校正土层界线的深度;i)孔压探头的操作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15.3.4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绘制各种贯入曲线:单桥和双桥探头应绘制ps~z曲线、qc~z曲线、fs~z曲线、Rf~z曲线;孔压探头尚应绘制ui~z曲线、qt~z曲线、ft~z曲线、Bq~z曲线和ut~lgt孔压消散曲线。其中:R——摩阻比;fu——-孔压探头贯入土中量测的孔隙水压力(即初始孔压);iq——-真锥头阻力(经孔压修正);tf——-真侧壁摩阻力(经孔压修正);tuuB——静探孔压系数,ioqBq;qtvou——试验深度处静水压力;0——试验深度处总上覆压力;vou——孔压消散过程时刻t的孔隙水压力。tb)根据贯入曲线的线型特征,结合相邻钻孔资料和地区经验,划分土层和判定土类;计算各土层静力触探有关试验数据的平均值,或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供静力触探数据的空间变化规律。1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5.4.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可分为轻型、重型、超重型三种。轻型动力触探适用于浅部的素填土、砂土、粉土及一般黏性土;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杂填土、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及极软岩;超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密实和很密的碎石土、极软岩及软岩。15.4.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可根据地区经验,进行力学分层,评定土的均匀性和土的状态或密实度,确定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估算单桩承载力,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检测地基处理效果等。15.4.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圆锥动力触探设备的规格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b)圆锥动力触探应采用自动落锤连续贯入,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击~30击;c)贯入深度必须用尺量测,严禁手卡目估;69

77DB42/T169-2022d)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及侧向晃动;e)对轻型动力触探,当N10大于100击或贯入15cm的锤击数大于50击时,可终止试验;对重型动力触探,当锤击数连续三次大于50击时,可终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15.4.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土层密实度和承载力时,应按本规程附录J对锤击数进行修正;b)绘制锤击数与其深度的关系曲线或直方图;c)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15.5标准贯入试验15.5.1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及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也可用于划分残积土与强风化,对软黏性土不宜采用。15.5.2标准贯入试验可根据相关规范及地区经验,评定土类及其物理状态,确定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评价沉桩的可能性,判定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液化,估算单桩承载力和土的剪切波速等。15.5.3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标准贯入试验设备的规格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当贯入器对缝出现扭曲、变形,贯入器刃口出现的缺口(或卷刃),其单个长度大于5mm或总长度大于12mm时,应停止使用;b)钻孔钻至试验深度处,应清除孔底残留土,残留土厚度不得大于5cm;当采用套管护壁钻进时,套管长度不得超过标准贯入试验深度;c)贯入器连同钻杆应缓慢放置到试验深度,严禁冲击孔底,贯入深度应用尺量测,严禁手卡目估;d)贯入时钻杆及导向杆必须保持垂直,避免在孔中摇晃,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e)试验时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进行锤击,预打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50N30.................................................(5)S式中:S——50击时的贯入度(cm)。15.5.4标准贯入试验成果N可直接标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上,也可以绘制单孔标准贯入击数N与深度曲线或直方图。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土的状态、密实度和承载力时,锤击数为未经杆长修正的实测值。标准贯入锤击数据的分析整理应符合本文件17.2的规定。15.6十字板剪切试验15.6.1十字板剪切试验包括钻孔十字板和贯入电测十字板试验,用于测定饱和软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15.6.2十字板剪切试验可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单桩承载力,计算边坡稳定性,判定软黏性土的固结历史。15.6.3十字板剪切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70

78DB42/T169-2022a)十字板板头形状宜为矩形,径高比1:2、板厚为2mm~3mm;b)试验点位置的确定,对均质土竖向间距可为1.0m;对非均质或夹薄层粉、细砂的软黏土,宜先作静力触探,根据土层变化,选择软黏性土进行试验;c)在钻孔中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时必须下套管护壁,十字板头插入钻孔底的深度不应小于钻孔直径的3~5倍,插入到试验深度后,静置2min~3min,方可开始剪切试验;d)测试时供桥电压应与标定时相同,自动记录仪或电阻应变仪调零后方可启动;e)剪切时按顺时针方向宜采用0.1°~0.2°/s速率扭转,在1min~3min内达到最大微应变值后仍继续读1min,得出原状土的微应变值;f)完成原状土剪切试验后,顺扭转方向连续转动6圈,然后重复前款的操作步骤,读出重塑土破坏时的最大微应变值;g)试验深度超过10m时,为防止钻杆弯曲,应安装导轮;为防止底部塌孔和孔底土上涌,除用护壁装置外,也可向孔内注入清水。15.6.4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a)计算各试验点土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灵敏度;b)绘制单孔十字板剪切试验土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需要时绘制抗剪强度与扭转角度的关系曲线;c)根据土层条件和地区经验,对实测强度进行必要的修正。15.7旁压试验15.7.1旁压试验可分为预钻式旁压试验和自钻式旁压试验,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残积土、极软岩和软岩等。预钻式旁压试验不适用于缩孔或不易成孔土层,自钻式旁压试验不适用于碎石类土、残积土。15.7.2根据旁压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可评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根据自钻式旁压试验的旁压曲线成果可测求土的原位水平应力、静止侧压力系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等。15.7.3旁压仪的标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验前应对旁压器弹性膜和旁压仪进行标定;b)当更换弹性膜、弹性膜累计试验次数达20次或在旁压临塑压力小于0.1MPa的地层中试验次数达10次时,应对弹性膜进行标定;c)当接长或缩短导管及更换测压管或注水管时,应对旁压仪进行标定;d)标定时的环境温度应接近试验点地层温度。15.7.4旁压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旁压试验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深度进行,同一拟建场地内不宜少于3个试验孔,各主要地层不宜少于6个试验段。旁压器的量测腔和保护腔均应置于同一土层内。试验点的垂直间距、试验孔与相邻钻孔(或原位测试孔)的水平距离均不宜小于lm;b)预钻式旁压试验孔孔径应比旁压器外径大2mm~8mm,当采用大直径钻具钻进时,必须从试验段以上不小于lm处按试验段的要求成孔;每钻进一段进行一次试验,严禁一次成孔,多次试验;c)自钻式旁压试验的自钻钻头、钻头转速、钻进速率、刃口距离、泥浆压力和流量等应通过试验确定;d)试验前应量测测管水位至孔口的高度及地下水位,将旁压器置于预定深度后应对试验深度再次71

79DB42/T169-2022量测和校正;e)试验的加荷速率、加荷标准、稳定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执行。15.7.5旁压试验成果整理应包括对各级压力和相应的扩张体积(或换算为半径增量)分别进行约束力和体积修正,绘制压力与体积曲线,需要时可作蠕变曲线;根据曲线确定初始压力、临塑压力和极限压力,并评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参数。15.8扁铲侧胀试验15.8.1扁铲侧胀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黏性土、粉土和松散~中密的砂土。15.8.2根据扁铲侧胀试验指标,可判别土类,确定黏性土的状态、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等。15.8.3扁铲侧胀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扁铲侧胀试验探头长230mm~240mm、宽94mm~96mm、厚14mm~16mm、探头前缘刃角12°~16°,探头侧面钢膜片的直径60mm;b)每孔试验前后均应进行探头率定,取试验前后的平均值为修正值;c)试验时,应以静力匀速将探头贯入土中,贯入速率宜为2cm/s;试验点间距可取20cm~50cm;d)探头达到预定深度后,应匀速加压和减压测定膜片膨胀至0.05mm、1.10mm和回到0.05mm的压力A、B、C值;e)扁铲侧胀消散试验,应在需测试的深度进行,测读时间间隔可取1min、2min、4min、8min、15min、30min、90min以后每90min测读一次,直至消散结束。15.8.4膜片的率定按下列要求进行:a)用率定气压计对探头抽真空,使膜片从自然位置移向基座,蜂鸣器鸣响后缓慢解除真空,蜂鸣器响声停止瞬间读取A值;b)用率定气压计对探头施加正气压,待蜂鸣器鸣响瞬间读取B值;c)重复3~4次上述操作,记录A及B平均值,取试验前后的平均值为修正值;d)膜片的合格标准为:率定时膨胀至0.05mm的气压实测值A=5kPa~25kPa;率定时膨胀至1.10mm的气压实测值B=10kPa~110kPa。15.8.5扁铲侧胀试验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膜片刚度修正:p1.05AzA0.05BzB.................................(6)0mmpBzB........................................................(7)1mpCzA........................................................(8)2m式中:p——膜片向土中膨胀之前的接触压力(kPa);0p——膜片膨胀至1.10㎜时的压力(kPa);1p——膜片膨胀至0.05㎜时的压力(kPa);2z——调零前的压力表初读数(kPa)。mb)根据p、p和p计算下列指标:012E34.7pp......................................................(9)D10Kpu/......................................................(10)D00vo72

80DB42/T169-2022Ipp/pu.................................................(11)D1000Upu/pu.................................................(12)D2000式中:E——侧胀模量(kPa);DK——侧胀水平应力指数;DI——侧胀土性指数;DU——侧胀孔压指数;Du——试验深度处的静水压力(kPa);0——试验深度处土的有效上覆压力(kPa)。voc)绘制ED、ID、KD和UD与深度的关系曲线。15.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15.9.1现场直剪试验可用于岩土体本身、沿岩土体软弱结构面和沿岩体与其他材料接触面的剪切试验。可分为岩土试体在法向应力作用下沿剪切面剪切破坏的抗剪断试验,岩土体剪断后沿剪切面继续剪切的抗剪试验(摩擦试验),法向应力为零时岩体剪切的抗切试验。15.9.2现场直剪试验可用于测定岩土体、岩土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15.9.3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验可在试洞,试坑、探槽或大口径钻孔内进行,其几何尺寸应满足试验要求,试洞顶部岩土层厚度必须足以承受最大垂直荷重,探槽两壁也应满足斜撑最大推力。b)当需要测试岩土饱和抗剪强度时,可将试体浸水并达到饱和,浸水时间视岩土性质而定,但不宜少于48h。c)当剪切面水平或近于水平时,可采用平推法或斜推法;当剪切面较陡时,可采用楔形体法。d)同一组试验体的岩性应基本相同,受剪切状态应与岩土体在工程中的的受剪切状态或可能滑动状态相近。e)现场直剪试验每组岩体不宜少于5个,剪切面积不得小于0.25m²。试体最小边长不宜小于50cm,高度不宜小于最小边长的0.5倍。试体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最小边长的1.5倍;每组土体试验不宜少于3个,剪切面积不宜小于0.3m²,高度不宜小于20cm或为最大粒径的4倍~8倍,剪切面开缝应为最小粒径的1/3~1/4。f)施加的法向荷载、剪切荷载应位于剪切面、剪切缝的中心;或使法向荷载与剪切荷载的合力通过剪切面的中心,并保持法向荷载不变。g)法向荷载的大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最小法向荷载不应小于剪切面以上地层的自重应力;2)最大法向荷载应大于设计荷载;3)试验荷载应根据岩土的性质或技术要求确定。h)法向荷载、剪切荷载宜按等量分级施加,其施加方法、稳定标准、剪切速率、终止试验标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执行。i)根据剪切位移大于10mm时的试验成果确定残余抗剪强度,需要时可沿剪切面继续进行摩擦试验。15.9.4现场直剪试验成果整理应绘制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曲线、剪应力与垂直位移曲线,确定比例强度、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剪胀点和剪胀强度;绘制法向应力与比例强度、屈服强度、峰值强度、残余73

81DB42/T169-2022强度的关系曲线,确定相应的强度参数。15.10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15.10.1岩石点荷载试验是指利用点荷载仪两个球端圆锥之间,给岩样施加垂直集中荷载至岩样破坏,求取岩石抗压强度的简易试验,适用于各类岩石。15.10.2岩石点荷载试验用于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确定岩石强度的各向异性,为岩石的风化带划分提供依据。15.10.3岩石点荷载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样在采取和制备的过程中,应选择有代表的岩样,避免产生裂隙。同一含水状态下的岩芯试件数量每组应为5个~10个,方形或不规则试件数量每组应为15个~20个;b)当采用岩芯试件作径向试验时,试件的长径比不应小于1.0,轴向试验时,加载两点间距与直径之比宜为0.3~1.0;c)当采用方块体或不规则试块试件作试验时,加荷两点间距宜为30mm~50mm;加荷两点间距与加荷处平均宽度之比宜为0.3~1.0;试件长度不应小于加荷两点间距;d)试验步骤应按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相关要求进行。15.10.4现场点荷载试验成果整理,包括计算岩石点荷载强度I、经尺寸修正后的岩石点荷载强度SIS(50),并按下式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fr。0.75f22.82I.......................................................(13)rs(50)式中:f——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Pa);rI——经尺寸修正后的岩石点荷载强度(MPa)。S(50)15.11波速测试15.11.1波速测试适用于测定各类岩土体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其测试方法包括单孔法、跨孔法、面波法和串式检波器PS测井法。15.11.2波速测试成果可用于场地土类型划分和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确定地基土动力参数、配合其他测试方法综合评价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可根据地区经验进行砂土的液化判别。15.11.3波速测试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试设备和仪器的功能与精度应符合《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的有关规定;b)地表测试时应分别使用垂直和水平检波器;钻孔中测试时应使用三分量检波器,并应紧贴孔壁;并在地面采用叩板法进行地面激振或在孔内采用剪切锤孔内激振;c)测试土层的波速值时,仪器采样间隔应小于0.5ms,测试岩体的波速值时,仪器采样间隔应小于50μs;d)单孔法测试时,孔内测点垂向间距一般为1m~3m,层位变化处需增加测点,并宜自下而上逐点测试;e)采用跨孔法时,孔间距在土层中宜取2m~5m、在岩层中宜取8m~15m;测点间距宜取lm~2m;近地表测点宜布置在0.4倍孔距的深度处,每一测点震源与检波器应置于同一地层的相同标高处;f)当跨孔法孔深大于15m时,应进行激振孔和测试孔倾斜度和倾斜方向的量测,测点间距宜取lm;74

82DB42/T169-2022g)面波法波速测试可采用瞬态法或稳态法,宜采用低频检波器,道间距可根据场地条件通过试验确定;h)串式检波器PS测井法测试,保证孔内有充盈的井液,井液的浓度应保证悬浮式检波器串能顺利下到孔底;检波器串中震源不能少于一个,接收检波器不少于2个,每个间距为1米。15.11.4波速测试成果分析应包括识别波的初至时间,计算振源与测定点的间距,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及距离确定波速,计算岩土小应变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松比并绘制走时、波速与深度关系曲线。16岩土室内试验16.1岩土室内试验的项目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确定;对特种试验项目应制定专门的试验方案。并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其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应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和《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有关规定。各种试验项目和测定参数工程应用见本文件附录M.1。16.2各类工程均应测定下列土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砂土:颗粒级配、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最大和最小密度;粉土:颗粒级配、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黏性土: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注1:对砂土,如无法取得I级、II级、III级土试样时,可只进行颗粒级配试验。注2:目测鉴定不含有机质时,可不进行有机质含量试验;但对拟进行水泥土搅拌法加固的软土,应测定其有机质含量。16.3计算地基沉降的压缩性指标,根据工程的不同计算方法,可采用下列试验方法:a)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各类工程,应采取I级土试样进行压缩固结试验;b)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的压缩模量按分层总和法进行沉降计算时,其最大压力值应超过预计的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压缩性指标应取土的有效自重压力至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压力段的计算值;c)采用考虑应力历史的固结沉降计算时,应采用I级土样进行试验。试验的最大压力应满足绘制完整的e-logp曲线的需要,以求得先期固结压力pc、压缩指数Cc、回弹再压缩指数Cr、垂向固结系数Cv、水平固结系数Ch和次固结系数Cn,回弹压力宜模拟现场卸荷条件;d)当需进行群桩基础变形验算时,对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的土层,应测求土的压缩性指标。试验压力不应小于实际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e)当需要考虑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回弹量,应进行测求回弹模量和回弹再压缩模量的试验,以模拟实际加荷卸荷情况,其压力的施加宜与实际加、卸荷状况一致。回弹模量和回弹再压缩模量的试验方法、稳定标准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标准固结试验的要求。16.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各类工程,应采取I级土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1)计算地基承载力所需的抗剪强度试验的方法应根据施工速度、地层条件和计算公式等选用,尽可能符合建筑和地基土实际受力状况。对饱和黏性土或施工速度较快、排水条件差的土可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UU);对饱和软土,应对试样在有效自重压力预固结后再进行试75

83DB42/T169-2022验,总应力法提供Cuu、φuu参数;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根据其固结程度采用固结不排水(CU),总应力法提供Ccu、φcu参数。2)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应提供摩尔圆及其强度包络线。b)勘察等级为乙、丙级的各类工程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应根据荷载类型、加荷速率和地基土的排水条件确定。1)对内摩擦角φ≈0的的软黏土,可用I级土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黏性土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可进行固结快剪试验,对基坑边坡工程可采用直接快剪试验。c)为验算边坡稳定性和基坑工程等支挡设计所进行的抗剪强度试验,对黏性土宜采用直接剪切、三轴压缩试验。对于一级的边坡和基坑工程,应采取I级土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对于二级、三级的边坡和基坑工程,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提供设计计算的参数宜结合物理性质指标及其它原位测试指标综合确定。岩土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工况合理选用岩土强度指标。16.5采用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时,应采取基岩岩样进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对于在地下水位以下、多韵律薄层状的黏土质沉积岩或变质岩,可采用天然湿度试样,不进行饱和处理;对较为破碎的中等风化带岩石,取样确有困难时,可取样进行点荷载强度试验。其试验标准及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换算关系应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及《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中有关规定执行。16.6当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和地基液化判别时,可采用动三轴试验、动单剪试验和共振柱试验,测定地基土的动剪变(切)模量比~动阻尼比曲线、动剪应变比~动阻尼比曲线、动剪应力比等动强度参数。16.7市政工程的岩土室内试验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a)道路工程为判断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应进行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试验等;软土地区高路堤宜进行固结试验(提供pc、CV、Ch)、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或室内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尚未压实的人工填土,应取原状土试样进行击实试验;b)管道工程为判定土对管材的腐蚀性,应进行土的腐蚀性试验;c)土质隧道工程除常规试验指标外,尚应根据设计需要提供相应土层的回弹指数、地基基床反力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等;d)轨道交通工程土的常规试验除一般项目外,尚应做有机质含量、颗粒级配(组成)、渗透系数、压缩指数、回弹指数、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土的灵敏度、地基基床反力系数(基床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泊松比、固结系数、自由膨胀率等。还要求提供砂土的水上、水下坡角、石英含量等。盾构施工地段应进行三轴剪切试验,包括不固结不排水剪(UU)(C、φ值),固结不排水剪(CU)(C、φ值)。隧道通风设计或冻结法施工,应测定土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当隧道穿过基岩时,需测基岩地层的石英含量。16.8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开样试验之前应按批次核对岩土试验项目委托单和土样标签及数量。如不相符应立即与项目技术负责人联系处理;b)开样后制样前,应对岩土的重要性状做肉眼鉴定和简要描述,内容包括:岩土样完好情况、岩土性质、颜色、包含物、状态、均匀性等;如有重大异常应会同项目技术负责人研究处理;c)切取试样后,宜留部分岩土样贮存于容器内,至少保存至勘察文件提交;d)岩土试验备样记录表应作为原始资料归档。76

84DB42/T169-202216.9提交的岩土试验成果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岩土试验成果提交前,应对照岩土试验项目委托单检查试验项目是否齐全;综合分析各指标是否合理、匹配,对异常试验指标应分析原因,并加以说明;b)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定;c)成果内容包括:试验项目委托单签收回执、开样记录、试验过程记录、计算图表、成果汇总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可参照本文件附录M.2。1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17.1一般规定17.1.1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编制勘察报告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及试验、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原始资料的取得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并真实可靠。17.1.2岩土参数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结合各种测试、试验综合选取,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要求评价其可靠性和适用性。17.1.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阐明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根据工程结构类型、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经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对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应做定量分析;对场地的适宜性、稳定性可仅作定性分析。17.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17.2岩土参数分析和选定17.2.1岩土参数分析和选定应在检查整理钻孔(探井)记录、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成果,合理划分工程地质单元及岩土层位的基础上进行。17.2.2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代表值有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所使用的ps、N、N63.5、N120值应取标准值。压缩性指标、物性指标和判别土的状态时所使用的ps、N、N63.5、N120值应取平均值。地基承载力应取特征值,单桩承载力、桩侧阻力和桩端端阻力可取特征值。17.2.3岩土层的主要测试参数统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岩土参数应按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层统计。样本统计数不应少于6个(组),并检验分层的合理性。土层参数离散较大时,应舍去异常值;当土质不均匀,统计项目变异系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调整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和岩土分层并重新统计。b)在一般情况下,应提供岩土参数的样本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需要时提供岩土参数标准值。c)岩土参数平均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理性质指标应取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2)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N120)的取值:对土质均匀,测试数据离散性较小时,可采用单孔同一土层的平均值;对土质不均匀、测试数据离散性较大,当变异系数大于或等于0.3时,可取单孔同一土层厚度加权平均值或小值平均值;3)土的抗剪强度、压缩性指标、标准贯入锤击数N的取值:对于土质均匀,测试数据离散性77

85DB42/T169-2022较小时,可采用同一土层的平均值;对土质不均匀,测试数据离散性较大,变异系数大于或等于0.3时,应舍弃最大值后取小值平均值。d)岩土参数标准值Xk,应按下式计算:X..............................................................(14)k式中:——统计修正系数;——岩土参数平均值。e)统计修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1.7044.6781()....................................................(15)2nn式中:n——岩土参数的数据数量,n不应少于6个(组);——变异系数,当值较大时,应分析原因,如分层是否合理、试验是否规范等,必要时增加测试数量。注:式中的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统计修正系数也可按岩土工程的类型和重要性、参数的变异性和统计数据的个数等,结合当地经验选用,但不应小于0.75。f)抗剪强度c、φ的标准值,可按湖北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的方法进行统计确定。g)当统计的变异系数大于0.3时,说明该层位岩土性能可能存在一定范围的变化,宜评价其对工程使用的影响。h)岩土参数的统计精度应符合本文件附录N的有关要求。17.2.4岩土参数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宜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其它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地方经验综合确定;对设计等级为乙级及需进行变形验算的丙级建筑物宜采用理论公式、其它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地方经验综合确定;对不作变形验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按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地方经验确定。利用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地方经验可按本文件附录K执行。b)风化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采用岩基载荷试验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并结合本文件附录K综合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可按下式计算:ff........................................................(16)arrk式中:f——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Pa);af——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rk——折减系数,根据地区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r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c)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试桩之前进行估算时,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阻力78

86DB42/T169-2022特征值可参照本文件附录P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大直径端承桩可通过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端阻力特征值。对于嵌岩桩也可通过岩基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端阻力特征值。d)土的抗剪强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计算地基承载力所需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时,应采用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结合其它试验、测试选取指标。乙、丙级可根据其它试验、测试并结合本文件附录Q综合确定;2)基坑工程设计所需的抗剪强度指标,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时,应采用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结合其它试验、测试选取指标。二、三级时可根据其他试验、测试并结合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的有关规定综合确定。e)当采用压缩模量进行天然地基或桩基的沉降计算时,应按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预计的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取压缩模量,或附可压缩土层e-p分层综合压缩曲线。压力为100kPa~200kPa时对应的岩土压缩模量值、岩土的变形模量值,可根据试验测试并结合本文件附录K综合确定。f)对采用多种试验、测试方法所获得的岩土承载力、压缩(变形)模量及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岩土条件及工程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选用合适值。17.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7.3.1房屋建筑工程17.3.1.1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区别进行。对丙级岩土工程勘察,可根据邻近工程经验,结合触探和钻探取样试验资料进行;对乙级岩土工程勘察,应在详细勘探、测试的基础上,结合邻近工程经验进行,并提供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对甲级岩土工程勘察,除按乙级要求进行外,尚宜提供载荷试验资料,必要时应对其中的复杂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结合监测对评价结论进行检验。17.3.1.2场地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定性的评判方法,场地稳定性可划分为不稳定、稳定性差、基本稳定和稳定等四级,其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a)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划分为不稳定性场地:1)强烈全新活动断裂带;2)对建筑抗震的危险地段;3)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段。b)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划分为稳定性差场地:1)微弱或中等全新活动断裂带;2)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3)不良地质作用中等—较强烈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段。c)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划分为基本稳定场地:1)非全新活动断裂带;2)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3)不良地质作用弱发育,地质灾害危害性小地段。d)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划分为稳定场地:1)无活动断裂;2)对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79

87DB42/T169-20223)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注:从不稳定开始,向稳定性差、基本稳定、稳定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17.3.1.3工程建设适宜性可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较适宜和适宜等四级,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评价应符合本文件附录R的规定。17.3.1.4天然地基的岩土工程评价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a)场地、地基稳定性和地基均匀性;b)提供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或变形)模量;c)提出地基持力层建议,需要时验算下卧层强度;d)根据场地和地基条件,对地基基础选型提出建议;e)工程需要时估算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差异沉降,预测建筑地基的变形特征;f)对地下室抗浮进行评价。17.3.1.5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定为不均匀地基。a)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b)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1)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高程的坡度大于10%;2)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c)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最大值E和当smax量模量最小值Esmin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当Esmax/Esmin大于本文件表42中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时,可按不均匀地基考虑。表42地基不均匀系数K界限值同一建筑物下各钻孔压缩模量当量值E的平均值(MPa)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s≤41.37.51.5151.8>202.5注:在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某一个钻孔的压缩模量当量值E应根据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在各层土的层s位深度内积分值Ai和各土层压缩模量Esi(按实际应力段取值)按下式计算:AiEsAiEsi17.3.1.6桩基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提供可选的桩基类型和桩端持力层;提出桩长、桩径方案的建议;b)根据所建议的桩型,提供岩土的桩侧阻力、端阻力和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必要时估算水平承载力和抗拔承载力;c)当有软弱下卧层时,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d)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工程,应提供压缩层范围内各层岩土的变形参数,并宜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桩基沉降量估算;80

88DB42/T169-2022e)对欠固结土和有大面积堆载的工程,应分析桩侧产生负摩阻力的可能性及其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并提供负摩阻力系数和减少负摩阻力措施的建议;f)分析沉(成)桩的可能性,成桩和挤土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的建议;g)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或岩土中有洞穴时,应评价桩的稳定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h)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及施工的影响。17.3.1.7沉(成)桩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锤击沉桩产生的多次反复振动,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及公用设施等的损害;b)对饱和黏性土地基宜分析评价大量、密集的挤土桩或部分挤土桩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造成的影响;c)大直径挖孔桩成孔时,分析评价松软地层可能坍塌的影响、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以及有毒害、有害或可燃气体对人身安全的影响;d)灌注桩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对环境的污染。17.3.1.8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针对可能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b)预测所选地基处理方法对环境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c)提出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d)当场地条件复杂且缺乏成功经验时,应建议在施工现场对拟选方案进行试验或对比试验,检验方案的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e)对地基处理施工质量和施工对周围环境及邻近工程设施影响的监测提出建议。17.3.1.9基坑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a)对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提出建议;b)提供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设计所需的岩土、水文地质参数;c)对基坑工程支护方案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d)对地下水控制方案提出建议,若建议采取降水措施,应预测降水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e)对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模式作出评价;f)分析基坑周边环境条件与基坑工程的相互影响,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g)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危大工程风险。17.3.1.10地下结构抗浮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可能设置抗浮锚杆、抗浮桩的工程,应提供抗浮锚杆设计参数及抗浮桩抗拔系数的建议值;b)当地下结构周边有连续可靠的排水通道(使用期内保持畅通),且排水量及排水速度大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速度时,抗浮设计水位可取排水通道的标高;c)根据抗浮设防水位,结合地下室埋深、结构自重等情况,对抗浮有关问题提出建议。17.3.2市政工程17.3.2.1各类市政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除应符合本文件的一般规定外,尚应根据不同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评价和提供符合要求的勘察报告。市政工程多为线性构筑物,当沿线岩土特征和工程性质复杂时,应分段进行评价。17.3.2.2道路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路基和道路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地基处理方法的建议;81

89DB42/T169-2022b)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划分路基干湿类型和土、石工程等级,提供道路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c)评价高路堤的地基承载力、稳定性,提供地基沉降计算参数,提出地基处理方法的建议,工程需要时应通过专项分析预测路基沉降。高路堤及路堑设置支挡结构时,提供支护方法的建议;d)对路桥接驳过渡段,应分析桥台与路堤的变形差异特征,提出接驳段沉降协调控制的地基处理措施等相关建议;e)对特殊性岩土路基应按本文件第11章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f)既有道路改扩建工程,对原路面开裂、翻浆、隆陷等病害分析原因,提出专项勘察及防治措施建议。17.3.2.3桥涵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评价桥涵边坡及地基的稳定性,对护坡方案提出建议;b)提出桩型选择和桩端持力层方案的建议;提供桥涵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评价成桩可能性及桩基施工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c)当拟采用沉井时,提供井壁与土体间的摩阻力、沉井设计、施工和沉井基础稳定性验算的相关岩土参数;d)评价特殊性岩土、地表水、地下水等对桥涵墩台基础的影响。17.3.2.4隧道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根据沿线区域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评价隧道施工工法和掘进范围内岩土层的适宜性;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段,应提出超前地质预报的建议与要求;b)分析评价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山邻隧道洞口斜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进出洞口、竖(斜)井、导坑、横洞等辅助通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稳定性;c)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有害气体等对隧道设计和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建议;d)可能产生流砂、管涌等危害时,提出防治建议;e)根据沿线地下设施及障碍物专项调查报告,分析评价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不利影响,以及隧道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17.3.2.5室外管道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评价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管道的影响,提供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b)对拟采取明挖施工方案的深埋管道段及工作竖井,提供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及基坑支护、降水工程等设计参数,并评价基坑开挖、降水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c)当采用顶管、定向钻敷设管道时,提供相应工法设计、施工所需参数;对于稳定性较差地层及可能产生流土、管涌等地层,提出预加固处理的建议;d)管道穿越堤岸时,分析破堤对堤岸稳定性的影响和堤岸变形对管道的影响,提供相关建议。17.3.2.6给排水厂站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为地基基础设计、建(构)筑物抗浮、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等提供必要的岩土参数和相应的建议;b)评价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地下水对基础设计及施工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c)对厂区水处理构筑物,评价不均匀沉降以及空载期的抗浮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d)取水头部(排放口)应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以及防冲刷措施的建议;82

90DB42/T169-2022e)泵房部位应针对施工工法(明挖、沉井)进行分析评价。17.3.2.7堤岸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对堤岸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建议;b)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评价对堤岸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地基渗透性变形分析;c)提供基底稳定性验算所需参数,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提出基础方案、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方案的建议;d)对已失稳的堤岸及除险加固地段,应根据搜集的资料(堤岸失稳的范围、类型、规模和崩岸速率、发生险情过程)和必要的专项勘察,分析堤岸失稳的原因,提出加固处理建议。17.3.2.8轨道交通工程详细勘察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明挖法施工参照本章基坑工程岩土分析评价的内容进行。b)对矿山法施工的分析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岩土及地下水的特性,进行围岩分级,评价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提出隧道开挖方式、超前支护形式等建议;2)指出可能出现坍塌、冒顶、边墙失稳、洞底隆起、涌水或突水等风险的地段,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3)分析隧道开挖引起的地面变形及影响范围,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岩溶隧道应评价隧道开挖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4)采用爆破法施工时,分析爆破可能产生的影响及范围,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c)对盾构法施工的分析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岩土层的特性,指出盾构选型应注意的地质问题;2)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以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对盾构施工的影响;3)提出软硬不均地层中开挖措施及开挖面障碍物处理方法的建议;4)分析盾构施工可能造成的土体变形,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5)岩溶隧道应分析隧道漏水、盾构机栽头的可能性,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d)高架线路参照桥梁工程、桩基工程岩土分析评价的内容进行。e)地面建(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f)工程建设对工程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可包括下列内容:1)基坑开挖、隧道掘进和桩基施工等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隆起和土体的水平位移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影响;2)工程建设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区域性降落漏斗、水源减少、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生态失衡等情况,提出防治措施建议;3)工程建设后或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周围岩土体、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建议。17.3.2.9综合管廊工程按照构筑物结构类型,应重点评价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抗浮设计及施工工法等对工程影响及建议。17.4成果报告17.4.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应包括下列内容:a)拟建工程概况;83

91DB42/T169-2022b)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c)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d)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e)场地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参数;f)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需要地下水控制时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g)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h)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i)场地的地震效应评价;j)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k)地基基础分析评价;l)结论与建议;m)相关图表。注:拟建建筑工程概况应包括拟建建(构)筑物位置、高度、层数(地上、地下)、荷载、结构与基础形式、正负零标高、基础埋深等。市政工程概况应包括市政工程线路的起止位置(坐标、里程)、线路长度与路幅宽度、线路类别、设计标高、与其他线路交叉位置、交叉形式和主要支挡构筑物位置等。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相关规定执行。17.4.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诱发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17.4.3成果报告的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等,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17.4.4勘察成果报告应将下列岩土参数分析统计表纳入相应章节(表格式样可参照本文件附录S的要求执行):a)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b)标准贯入及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统计表;c)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d)岩土层剪切波速统计表;e)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f)桩侧土的摩阻力特征值、桩端土的端阻力特征值取值及单桩承载力估算表;g)岩土层抗剪强度、承载力、压缩性指标综合成果表。17.4.5勘察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表:a)勘探点平面布置图;b)工程地质剖面图;c)钻孔柱状图;d)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e)岩石、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f)水、土质分析成果表;g)试验、原位测试成果表。17.4.6勘察报告可根据需要增加下列图表:a)工程交通位置图;b)区域地质构造图;84

92DB42/T169-2022c)工程地质分区图;d)地下水等水位线图;e)基岩面(或其他层面)等值线图;f)分层综合压缩曲线;g)综合柱状图;h)探井(探槽)展示图;i)砂土粉土地震液化判别表;j)各岩土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k)素描及照片;l)市政道路及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m)其他需要的图表。17.4.7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应作为附件附于勘察报告中。17.4.8当任务需要时,对专门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提交专门的试验报告、研究报告或检测报告。对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丙级的成果报告,其内容可适当简化。17.5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17.5.1图件编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图件一律采用计算机绘制,编制软件应经省、部级鉴定通过,符合现行规范要求;b)平面图和剖面图图例、岩土图例、地层年代、第四系土层成因类型等应按本文件附录T的规定执行。未作统一规定的应按有关技术标准执行;c)各种图件应附图签(责任签署栏)并签署完整;d)图件应选用适当的比例尺,幅面大小以表示清晰、方便使用为原则;e)常用表格的绘制应按表述完整、清楚、便于查用的原则进行。17.5.2常用图件的比例尺宜符合下列规定:a)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宜采用1:500、1:1000比例尺;地面起伏或占地面积较大的工程,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以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b)工程地质剖面图宜采用1:100、1:200比例尺,同一报告中同一种图件采用的比例尺宜一致;探井(槽)、平洞展开图宜采用1:50、1:100比例尺;c)静力触探ps—h曲线图横坐标比例宜采用1cm:1MPa、1cm:2MPa;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击数直方图横坐标比例宜采用1cm:10击、1cm:20击。17.5.3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包括下列内容:a)拟建建(构)筑物轮廓线及其与红线或已有建(构)筑物的关系、层数(或高度)、名称或编号、拟建物正负零标高;b)主要控制点位或引测点(不少于两点)的坐标数据及高程;c)勘探点及原位测试点的位置、类型、编号、孔口标高;d)剖面线的位置及编号(剖面线的方向应从左到右、从下到上);e)方向标、比例尺、必要的文字说明及图签;f)市政及轨道交通工程尚应附设计带状地形图,应包含线路及里程、道路、管涵桥梁、轨道交通站位及隧道等相关要素;g)根据情况可添加必要的工程地质测绘内容。85

93DB42/T169-202217.5.4工程地质剖面图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a)剖面编号,勘探孔(井)在剖面上的位置、间距、编号、孔口标高;b)地表线、设计地面标高、地层分层线,终孔深度、高程及地下水位;宜标明基础底标高线、基坑开挖标高线;c)岩土图例符号,岩土分层编号及成因年代,各土层的主要力学指标;d)取样位置及土样的类型,静力触探曲线,标准贯入测试位置及击数,圆锥动力触探击数直方图;e)溶洞、土洞、塌陷、埋葬的古河道、古井、防空洞、孤石等的位置;f)比例尺、标尺,图签;g)地形起伏较大或工程需要时,应标明拟建工程的基础位置界限和场地整平标高;h)市政及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地质剖面图尚应包括:线路及里程等要素,路基设计标高及挖填方位置,设计管道、管涵、管廊及隧道的顶、底标高,轨道交通站位、结构轮廓线及隧道位置等要素;i)市政及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应将勘探孔投影到线路断面上。17.5.5钻孔(探井)柱状图应包括下列内容:a)工程名称及编号,钻孔(探井)编号、直径、深度、孔口高程、地下水位、勘探日期等;b)地层编号、年代和成因,层底深度及标高、层厚、柱状图图例符号;c)取样及原位测试位置及编号、测试数据,岩土包含物及组成的描述,岩芯采取率或岩石质量指标RQD、钻进异常情况等的描述;d)柱状图应能真实反映野外钻探记录,岩土层描述不应千篇一律,应反映个孔差异及工程特性。17.5.6室内试验图表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内容应包括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不同压力段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e-p曲线。如果固结试验不提供成果图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或提供不同压力段的压缩模量。需要时应提供分层综合e-p关系曲线;b)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成果图表内容应包括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e-lgp曲线图、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c)剪切试验应说明试验方法(三轴或直剪)、固结条件和排水条件,并符合下列要求:直剪试验宜绘制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图表,不提供图表时应提供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三轴试验成果图表内容包括主应力差和轴向应变关系曲线、摩尔圆和强度包络线图,必要时提供主应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或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应力路径曲线,并列表提供相应的数值;d)室内岩石试验图表应注明试件编号、岩石名称、取样地点、试件尺寸及试验条件等;e)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成果表内容包括钻孔(探井)编号、水(土)样编号、取样时间、取样深度,水(土)试样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等级的评价结论等。17.5.7勘察报告所附图件应能反映工程基本条件及特点。剖面线应涵盖所有钻孔(井),并较好控制拟建工程外轮廓。控制性钻孔应附柱状图,大型单体建筑、主要工点不应少于3个。86

94DB42/T169-202218现场检验与监测18.1现场检验和监测应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主要包括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勘察报告应对场地附近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对工程及场地周边环境有影响的地下水、基坑工程提出监测建议。18.2基槽(坑)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基槽(坑)检验可采用触探或其他方法,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在基槽检验中发现基底承载力有异常时,应提出处理措施或修改设计的建议,对甲级设计等级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应采用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的方法进行检验。18.3桩(墩)基工程应通过试钻或试打,检验岩土条件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如遇异常情况,应提出处理措施。当与勘察报告差异较大时,应建议进行施工勘察。对单桩承载力的检验,应采用载荷试验方法;对单桩桩身质量的检测,应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或可靠的动测法等方法。18.4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对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3d且不小于5m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对大直径冲(钻)孔桩,必要时采用钻芯等方法检验孔底岩土情况,如遇异常情况,应提出处理措施;当与勘察报告差异较大时,应进行施工勘察。18.5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应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还可采用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处理后的地基持力层进行检验。18.6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和开挖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确定,勘察人员应对基坑监测方案的重点提出建议。18.7甲、乙级设计等级的建筑物及需要进行沉降验算的丙级设计等级建筑物,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进行水平变形的观测。对于加层、扩建的建筑物,受邻近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物,也应进行沉降或水平变形的观测。18.8现场检验和监测的记录、数据和图件,应保持完整,并应按工程要求整理分析。18.9现场检验和监测资料,应及时向有关方面报送。当监测数据接近危及工程的临界值时,必须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18.10现场检验和监测完成后,应提交成果报告。报告中应附有相关曲线和图纸,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18.11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当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发生未曾估计到的变化时,应进行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察,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87

95DB42/T169-2022附录A(资料性)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A.1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文件表A.1所示。表A.1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工程名称:地点:设计阶段:(本表一式份)基础类型及荷重高度吊车类地面拟采用天然地建筑物重要抗震建筑基础埋条基中柱边柱有关地结构及跨型及荷设计建筑物总荷基或人工地基或构筑性等设防面积置深度柱间距柱间距基处理类型度载标高宽度荷重荷重荷重重(kN)的设想和是否物名称级分类(m²)(m)长×宽长×宽的情况(m)(kN)(m)(m)(kN/m)(kN)(kN)采用变形设计(m)(m)勘察任务委托书年月日任委托单位建设性质务上级批准文号及资金来源说征用土地文号明勘察区已有资料情况介绍委托书附件(一)本任务书均需附相应图纸:初步设计附1:1000~1:2000带坐标地形图,图上画出勘察范围,山区建厂尚需1:5000~联系电话填1:10000地形图,施工图附1:500~1:1000总平面图。要求提交资料日表(二)勘察任务的技术要求可填写在《任务说明》栏内,并说明建筑物的特殊要求(不够可加附页),单体建(构)筑物具期说体设计条件应填写在上表相应栏内。明(三)任务说明中应注明是否属震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委托单位(盖章)联系人:电话:传真:通讯地址:邮编:设计单位(盖章):设计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年月日88

96DB42/T169-2022附录B(资料性)岩土工程勘察纲要B.1岩土工程勘察纲要编制可参照以下内容格式执行。a)岩土工程勘察纲要责任页(或扉页)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勘察阶段:法定代表人:单位技术负责人:审定人:审核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勘察单位名称)年月日89

97DB42/T169-2022b)岩土工程勘察纲要编制提纲要点一、工程概况介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阶段、拟建工程概况等。二、拟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概况在对搜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场地(场区)岩土工程条件进行介绍。三、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及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反映设计意图,确定勘察等级、设计等级,分析勘察技术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四、执行的技术标准五、勘察工作量布置(一)勘察方法:反映本工程采用的全部勘察手段。(二)工作量布置:反映勘探点数量、勘探点性质及各类勘探、试验的目的及内容。(1)钻探工作:提出钻探工作量。钻探深度:要求提出一般性钻孔及控制性钻孔的深度。取样:要求提出取样内容(岩、土、水)、取样数量、取样深度及间隔等。(2)原位测试工作:提出各类原位测试的目的、内容、技术要求及工作量,包括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动力触探、旁压、十字板、波速及地微动测试等。(3)岩、土、水试验工作:提出试验的目的、内容、技术要求及工作量。(4)其它工作: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进行相应的特殊性勘察工作。如涉及深基坑的工程,必要时须进行现场抽水试验等工作。(5)勘探完成后的现场处理。六、勘察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一)拟投入的勘察设备:提出拟投入的勘察设备型号、规格及数量。(二)勘察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质量管理体系、创优计划、工序管理、重点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序等。(三)勘察工作的组织与安排提出该勘察项目的行政负责、项目负责、现场协调人员职责、技术人员的配置与安排等。(四)施工计划与工程安排整个勘察工作的时间进度计划及工作周期。(五)拟采取的质量控制、安全保证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七、勘察报告拟提出的内容根据勘察技术要求,提出勘察报告的基本章、节内容(目录形式)。八、其它有关内容九、附图90

98DB42/T169-2022附录C(规范性)岩、土的现场鉴别C.1各类岩、土的现场鉴别可按本文件表C.1~表C.12的规定执行。表C.1岩石风化程度的现场鉴别风化程度野外特征未风化岩质新鲜,未见风化痕迹。微风化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中等风化块。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强风化用镐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注1:对于沉积岩,标准贯入锤击数N(未经钻杆长度修正)≥35为强风化。对于花岗岩类岩石,标准贯入锤击数N(未经钻杆长度修正)≥50为强风化。注2: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表C.2岩石坚硬程度的现场鉴别坚硬程度等级定性鉴定代表性岩石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未风化—微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坚硬岩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硅质石灰岩等硬质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1微风化的坚硬岩;较硬岩稍震手,较难击碎,有轻微吸水2未风化—微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反应砂岩等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震手,1中等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较软岩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2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枚岩、泥灰岩、砂质泥岩等痕软质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1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易击碎,浸水后手可掰开软岩2中等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较软岩;3未风化—微风化的页岩、泥岩、泥质砂岩等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1强风化的较软岩、软岩;极软岩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2各种半成岩91

99DB42/T169-2022表C.3岩体完整程度等级的现场鉴别现场鉴别特征完整程度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等级主要结构面类型相应结构类型组数平均间距(m)的结合程度完整1~2>1.0好或一般节理、裂隙、层面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1~2>1.0差块状或厚层状结构较完整节理、裂隙、层面2~31.0~0.4好或一般块状结构2~31.0~0.4差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较破碎好节理、裂隙、层面小断面镶嵌碎裂结构≥30.4~0.2一般中、薄层状结构0.4~0.2差裂隙块状结构破碎≥3各种类型结构面≤0.2一般或差碎裂状结构极破碎无序---很差---散体状结构注: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组~2组)间距平均值。表C.4碎石土密实度现场鉴别密实度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可挖性可钻性骨架颗粒质量大于总质量的70%,锹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井钻进极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密实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壁一般较稳定。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骨架颗粒质量等于总质量的锹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中密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颗粒凹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接触。面形状。象。骨架颗粒质量等于总质量的锹镐可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密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取出大颗粒后,砂土立即坍落。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接触。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60%,锹易挖掘,井壁极易坍塌。钻进很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松散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无跳动,孔壁极易坍塌。表C.5砂土的现场鉴别岩土名称观察颗粒粗细干燥状态用手拍后的状态手指粘着感约25%以上的颗粒比荞砾砂颗粒完全分散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麦或高粱粒(2mm)大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粗砂表面无变化无粘着感米粒(0.5mm)大结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颗粒基本分散,部份胶中砂糖或白菜籽(0.25mm)表面偶有水印无粘着感结,胶结部份一拍即散近似颗粒基本分散,少量胶大部份颗粒与粗玉米表面有水印,可见现翻细砂结,胶结部份稍加碰撞稍有轻微粘着感(0.1mm)近似浆即散大部份颗粒与小米粉颗粒基本分散,大部份粉砂表面现翻浆现象显著有轻微粘着感(0.1mm)近似胶结,稍加压即能即散92

100DB42/T169-2022表C.6老黏性土的现场鉴别鉴别项目特征时代成因第四纪晚更世(Q3)及其以前,河流冲积、洪积。分布规律多分布在丘陵、垄岗、河流高阶地等。颜色为黄褐色、褐黄色、褐红色、红褐色,含有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条纹、网纹等,偶含碎颜色及包含物石。天然状态坚硬硬塑黏土干面坚硬.很难掰成块。切面光滑,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用力捏先裂成块。野外特征粉质黏干硬,能掰开或捏成块,切面稍微光滑,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用力捏散成碎块,手按土有棱角。无指印。表C.7新近沉积黏性土的现场鉴别鉴别项目特征分布规律河漫滩和山前洪冲积扇(锥)的表层;古河道;已堆塞的湖、塘、沟、谷;河道泛滥区。颜色颜色较深暗,呈褐、暗黄或灰色,含有机物质较多时带灰黑色。结构性差,用手扰动原状土时极易变软,塑性较低的土还有震动水析现象,淤泥及淤泥质结构及状态土呈流塑状。完整的剖面中无原生的粒状结核体,但可能含有圆形或亚圆形的钙质结核体(如姜结石)包含物或贝壳等;在城镇附近可能含有少量碎砖、瓦片、陶瓷、铜币或朽木等人类活动的遗物。表C.8粉土和黏性土的现场鉴别岩土名称湿润时刀切面手捻感粘着程度湿土搓条情况干土性质感觉有颗粒存在或感一般不粘着物无光滑面、比较能搓成2~3mm粉土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体,干燥后一碰用手很易捏碎粗糙的土条或无粘感以掉感觉不到颗粒的存在能或极易粘着切面稍有光滑、或仔细感觉有少量细物体,干燥后较能搓成0.52~用手捏难碎,用锤黏性土光滑颗粒,有粘滞感觉或滑易剥掉或不易2mm的土条易碎腻感剥掉表C.9红黏土的现场鉴别鉴别项目特征颜色棕红色或褐黄色母岩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岩类岩石,岩层褶皱剧烈,岩石较破碎,易风化残积。致密状的:偶见裂隙(<1条/m);巨块状的:较多裂隙(1~5条/m);碎块状的:富裂隙土体结构与裂隙发育(>5条/m)。具有表面收缩,上硬下软特性。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强度高;地下水位以下一般呈可塑、软塑土体状态与压缩性或流塑状态,强度低、压缩性高。覆盖于碳酸岩系之上,多分布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见于山坡、山麓、盆地或洼地中,其厚度分布规律取受基岩的起伏影响,一般是低处厚,高处簿,变化极大。93

101DB42/T169-2022表C.10膨胀土的现场鉴别鉴别项目特征多分布于较高的阶地上,下接湖积或冲积平原,上邻丘陵山地;在堆积时代上多属更新世,分布规律成因类型为冲洪积、坡积或残积。含多量的蒙脱石、伊利石(水云母)、多水高岭土等(化学成份以SiO2和Al2O3、Fe2O3为矿物成份主)。黏粒含量较高,塑性指数大,一般接近于黏土,土的结构强度高.但在水的作用下其表层颗粒与结构易成泥泞的稀泥,结构强度丧失,并在一定范围内膨胀。干燥时土质坚硬,易裂,具有不甚明显的垂直节理,在现场可见高度2m~5m左右的陡干燥后特征壁,有崩塌现象。表C.11残积土的现场鉴别鉴别项目特征结构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份除石英外,已风化成土状。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分布规律分布于基岩起伏平缓地区,与下伏基岩强风化呈渐变关系。残积砂土:未经分选,具母岩矿物成分,表面粗糙,有棱角,常混碎石及黏性土,其厚度不均。残积岩性及特点残积粉土和黏性土:具母岩矿物成分和结构特点,呈可塑、硬塑或坚硬状态,厚度不均。残积碎石土:碎石成分与母岩相同,未经搬运、分选差,粒径差异大、颗粒呈棱角形,厚度不均。表C.12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的现场鉴别岩土名称有机质含量Wu颜色光泽度包含物特征腥臭味干土性质含腐殖物,含少量未有机质土5%≤Wu≤10%深灰色有光泽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有腥臭味干燥后体积收缩体,浸水后有气泡。能看见未完全分解的深灰色或黑稍有光植物结构,浸水位体有较浓烈腥泥炭质土5%60%黑色外,结构松散,土质干缩现象极为明显泽臭味轻。94

102DB42/T169-2022附录D(规范性)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D.1当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确定碎石土密实度和承载力特征值时,锤击数N63.5应按下式修正:N63.5=α1•N′63.5..........................................(D.1)式中:N63.5——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α1——修正系数,按本文件表D.1取值;N′63.5——实测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表D.1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N′63.5(击)L(m)510152025303540≥5021.001.001.001.001.001.001.001.0040.960.950.930.920.900.890.870.860.8460.930.900.880.850.830.810.790.780.7580.900.860.830.800.770.750.730.710.67100.880.830.790.750.720.690.670.640.61120.850.790.750.700.670.640.610.590.55140.820.760.710.660.620.580.560.530.50160.790.730.670.620.570.540.510.480.45180.770.700.630.570.530.490.460.430.40200.750.670.590.530.480.440.410.390.36注:表中L为钻杆杆长。D.2当采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确定碎石土密实度时,锤击数N120应按下式修正:N120=α2•N′120.........................................(D.2)式中:N120——修正后的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α2——修正系数,按本文件表D.2取值;N′120—实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95

103DB42/T169-2022表D.2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N′120(击)L(m)13579101520253035401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960.920.910.900.900.900.900.890.890.880.880.8830.940.880.860.850.840.840.840.830.820.820.810.8150.920.820.790.780.770.770.760.750.740.730.720.7270.900.780.750.740.730.720.710.700.680.680.670.6690.880.750.720.700.690.680.670.660.640.630.620.62110.870.730.690.670.660.660.640.620.610.600.590.58130.860.710.670.650.640.630.610.600.580.570.560.55150.860.690.650.630.620.610.590.580.560.550.540.53170.850.680.630.610.600.600.570.560.540.530.520.50190.840.660.620.600.580.580.560.540.520.510.500.48注:表中L为钻杆杆长。96

104DB42/T169-2022附录E(规范性)路基土分类E.1应采用统一分类法对路基土进行分类,将土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分类总体系见本文件图E.1。土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特殊土漂石土卵石土砾类土砂米大土粉质土黏质土有机质土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盐渍土冻土图E.1路基土分类体系图E.2路基土分类符号由基本代号组合而成,基本代号及其组合规则应符合本文件表E.1的规定。土类的名称和代号见本文件表E.2。路基土分类符号组号应符合以下规定:

105DB42/T169-2022表E.2土类的名称和代号名称代号名称代号名称代号漂石B级配良好砂SW含砾低液限黏土CLG块石Ba级配不良砂SP含砂高液限黏土CHS卵石Cb粉土质砂SM含砂低液限黏土CLS小块石Cba黏土质砂SC有机质高液限黏土CHO漂石夹土BSl高液限粉土MH有机质低液限黏土CLO卵石夹土CbSl低液限粉土ML有机质高液限粉土MHO漂石质土SlB含砾高液限粉土MHG有机质低液限粉土MLO卵石质土SlCb含砾低液限粉土MLG黄土(低液限黏土)CLY级配良好砾GW含砂高液限粉土MHS膨胀土(高液限黏土)CHE级配不良砾GP含砂低液限粉土MLS红土(高液限粉土)MHR细粒质砾GF高液限黏土CH红黏土R粉土质砾GM低液限黏土CL盐渍土St黏土质砾GC含砾高液限黏土CHG冻土FtE.3路基土分类体系中,粒组应按表本文件表E.3规定划分。表E.3粒组划分粒径界限值mm巨粒组粗粒组细粒组漂石卵石砾(角砾)砂粉粒黏粒(块石)(小块石)粗中细粗中细2006020520.50.250.0750.002E.4巨粒土应按本文件表E.4分类,粗粒组应按本文件表E.5分类,细粒组与有机土应按本文件表E.6分类,对应于土分类的塑性图如本文件图E.2。表E.4巨粒土分类表土组质量(%)符号漂石粒>卵石粒B漂(卵)石巨粒组>75漂石粒≤卵石粒Cb漂石粒>卵石粒BSl巨粒土漂(卵)石夹土50<巨粒组≤75漂石粒≤卵石粒CbSl漂石粒>卵石粒SlB漂(卵)石质土15<巨粒组≤50漂石粒≤卵石粒SlCb注1: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漂石换成块石,B换成Ba,即构成相应的块石分类体系。注2: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卵石换成小块石,Cb换成Cba,即构成相应的小块石分类体系。注3:如有必要,可按漂(卵)石质土中的砾、砂、细粒土含量定名。98

106DB42/T169-2022表E.5粗粒土分类室内鉴别土组质量(%)名称其他成分符号组成符号GW良好级配砾Cu≥5且1≤Cc≤3砾类土砾细粒组≤5GP级配不良砾不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粗粒土(砾粒组质量(巨粒组土粒含细粒土砾GGF5<细粒组≤15含细粒土砾--多于砂砾组质质量少于或等GM粉土质砾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量)细粒土质砾15<细粒组≤50于总质量15%,GC黏土质砾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或A线以上且巨粒组土粒SW良好级配砂Cu≥5且1≤Cc≤3砂类土砂细粒组≤5与粗粒组土粒SP级配不良砂不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砾粒组质量质量之和多于含细粒土砂SSF5<细粒组≤15含细粒土砂--少于或等于砂总土质量50%)SM粉土质砂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砾组质量)细粒土质砂15<细粒组≤50SC黏土质砂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或A线以上注:需要时,砂可进一步细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粗砂——粒径大于0.5mm颗粒多于总质量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颗粒多于总质量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颗粒多于总质量85%。99

107DB42/T169-2022表E.6细粒土与有机土分类土组成分符号组成符号质量(%)名称其他CL低液限黏土B线以左,Ip=7线以上粗粒组≤25CH高液限黏土B线或B线以右CLG含砾低液限黏土位于塑性图A线或黏质土C砾粒≥砂粒CHG含砾高液限黏土A线以上25<粗粒组≤50CLS含砂低液限黏土砾粒<砂粒CHS含砂高液限黏土ML低液限粉土B线以左,Ip=4线以下粗粒组≤25细粒土(细粒MH高液限粉土B线或B线以右组土粒质量多MLG含砾低液限粉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粉质土M砾粒≥砂粒于或等于总质MHG含砾高液限粉土下量50%的土)25<粗粒组≤50MLS含砂低液限粉土砾粒<砂粒MHS含砂高液限粉土CLO有机质低液限黏土B线以左,Ip=7线以上位于塑性图A线或CHO有机质高液限黏土A线以上B线或B线以右5<有机质≤10有机质土OMLO有机质低液限粉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B线以左,Ip=4线以下MHO有机质高液限粉土下B线或B线以右有机质≥10有机土注:细粒土与有机质土中黏土~粉土过渡区(CL~ML)的土可按相邻土层的类别考虑细分。100

108注注21::图式路深图塑性指数/p中中土度中toUJLfla\虚:工1的ooooooo塑性指数/p线ww试7液^之LL验mm限n间——规对w10为——程应10黏蝶7L6》的为20土式gJ含用wA20-仪锥TG水蝶粉求300煤土入wE率式30过得土L4。仪CLOCL4的0-仁渡深2w测40=0液度60定MLp菡区0LSLOPI。限15.7与的溶溺73多50(0释w液5003i塑,w(%)mm0义L限%60性.6手((?)。求67含%60得w册6水)70的L提g率70CKOCH2-0液供锥或MHOSK80换入)限用(算土质8090%公深量)式度,:76901001计0g算m、110至m锥18求A角0得.0的为11013;液0限°的D)B的液42关限/T系仪锥1根6据尖9-《入2土0公22

109DB42/T169-2022表E.7路基干湿状态的分界稠度建议值干湿状态土质类别干燥状态中湿状态潮湿状态过湿状态wc≥wc1wc1≥wc≥wc2wc2≥wc≥wc3wcH1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中湿H2

110DB42/T169-2022附录F(资料性)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和说明F.1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的区域性划分,可参考本文件图F.1。图F.1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109*OO7109*30#no*oo/no*yy111*00,111030,112*00,112°30*113.00,113*y/114*Yfiiroo'115*307116-007图例35'00*地质灾害髙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J2#¥f□J2WO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滑坡.W323J"20囡崩塌>3O泥石流地面塌陷,0000C3麵缝^V;.地面沉降3la40回工作区范围XI040易发分区界线及代号31*W631'004痢门市參30*(/10'40*'省30°↑XT20。荆州市,.,3000‘•I煉煉蟎•之••煉參.Z9砍\、.、>首市29'40-重A.-VV2.29*20*庆f04↑。2/T:〆X•A£rV1tr’v<市%cl»•W—'^29-W108*W109*00,no*w110°»/nr0m*yy112'00r112.30,113.00,114,30,115'00r113*W116°W109-30-^引自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缩小样图)103

111DB42/T169-2022104

112DB42/T169-2022F.2湖北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如下。F.2.1地质灾害易发区依据全省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因素,以及地质灾害分布、稳定性、危险性等,将湖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分成高、中、低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9个,中易发区7个,低易发区5个。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易发区面积34623.62km,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61%。分布于鄂西北中—低山区(丹江口库区、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区);鄂西中—低山区(三峡库区、神农架林区、保康县、房县、远安县等地区);鄂西南中—低山区(五峰县、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等地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鄂州市鄂城区、黄石市西塞山区与铁山区、大冶市等地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中易发区面积57302.02km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81%。分布于鄂西至鄂西北中—低山区及丘陵区(郧西县、郧阳区、十堰市、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竹溪县、竹山县、谷城县、保康县、神农架林区、房县、南漳县、远安县、宜昌市、兴山县、当阳市、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等地区);鄂西南中山区(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鹤峰县、恩施市等地区);鄂东北中—低山及丘陵区(英山县、罗田县、蕲春县、大悟县、红安县、麻城市、京山县、安陆市、孝昌县等地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咸宁市、阳新县、大冶市、黄石市、鄂州市梁子湖区、武穴市、黄梅县等地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低易发区面积58001.26km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19%。分布于鄂西北中—低山区(竹山县南部、郧阳区北部、郧西县东部等地区);鄂西、鄂北、鄂东丘陵岗地及中低山区(黄梅县、武穴市、蕲春县、浠水县、团风县、罗田县、武汉市、赤壁市、嘉鱼县、咸宁市、鄂州市、大冶市、阳新县、麻城市、红安县、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安陆市、广水市、应城市、随州市、枣阳市、襄樊市、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钟祥市、荆门市、当阳市、松滋市、枝江市、宜昌市、京山县等地区);鄂东南丘陵岗地及低山区(黄梅县、阳新县、通山县东部)。F.2.2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密集居住区(城市、集镇、村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通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重要经济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大中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重要农业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特色农业区)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保护对象。共划分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5个,总面积47069.9km²。鄂西南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1)。该区面积20868.85km²,包括恩施市、宣恩县、建始县、巴东县、五峰县、长阳县部分区域。该区由于地质结构中软弱夹层多,边坡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属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降水量丰沛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分布密度大。滑坡、崩塌是本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灾种,重点保护对象是国省干线、铁路、输油输气管线沿线以及大小水电站。鄂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2)。该区面积约10642.94km²,包括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宜都市部分区域。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边坡稳定性差,部分隐患点长期受库水浸泡,在强降水作用下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属于滑坡、崩塌高易发区。滑坡、崩塌是本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灾种,重要保护工程有三峡大坝水利枢纽、葛洲坝水电站,应重点防范长江航线两侧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灾害。鄂西北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3)。该区面积11349.56km²,包括十堰市、竹山县、丹江口市、房县、郧阳区、竹溪县、保康县、谷城县部分地区。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属于滑坡、崩塌灾害高105

113DB42/T169-2022易发区。滑坡是本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灾种,防护对象主要为丹江口库区、国省干线、铁路和大中型水库等重要工程设施。22鄂中武汉地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4)。该区面积2435.57km,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km。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面塌陷危害性大,属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防治的主要地质灾害种类为地面塌陷,防治的重点是保护铁路、高速主干线、城市地下工程与地面建筑安全。鄂东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5)。该区面积1772.98km²,包括黄石市、大冶市、鄂州市和黄冈市部分地区。区内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km²。该区矿业活动频繁,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属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种类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是保护国省干线、重点城镇及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安全。106

114DB42/T169-2022附录G(资料性)湖北省地质图及基岩分区说明G.1湖北省基础地质条件及基岩的区域性划分,可参考本文件图G.1。图G.1湖北省地质图107

115DB42/T169-2022108

116DB42/T169-2022G.2湖北省基岩分区说明如下。I碳酸盐岩为主区(鄂西南、鄂西、神龙架、鄂东南)。主要岩性:灰岩、泥灰岩、灰岩夹硅质岩、含膏盐等。工程地质特征为岩溶现象,可按本文件10.3执行。Ⅱ碎屑岩为主区(鄂东南、鄂西、鄂西南、鄂西北、武汉市)。Ⅱ—1硬质碎屑岩亚区。主要岩性:砾岩、砂岩、石英岩等。工程地质特征为软弱夹层、顺向坡、节理裂隙面、临空面导致的地基滑移问题。Ⅱ—2软质碎屑岩亚区。主要岩性:粘土岩、泥岩、页岩、板岩、煤层等。工程地质特征为遇水软化泥化崩解特性和风干后碎裂特性,顺向坡滑移。Ⅲ岩浆岩为主区。Ⅲ—1侵入岩亚区(鄂东北、大别山区、神龙架)。主要岩性: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橄榄岩、霞石正长岩等。主要工程地质特征为囊状风化(球状风化)以及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深切沟谷等。Ⅲ—2喷出岩亚区(鄂东、鄂东南)。主要岩性: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主要工程地质特征为分布不均匀性和成分的不均匀性,大型喷出岩场地的软弱结构面(接触带)滑移和崩塌。Ⅳ变质岩为主区。Ⅳ—l片岩、片麻岩为主亚区(鄂西北、桐柏山区、大洪山区、大别山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沿片理面或片麻构造面的滑移和崩塌,尤以花岗片麻岩为甚。风化作用沿构造裂隙面延伸较深。Ⅳ—2白云岩为主亚区(鄂东南、神龙架、鄂西南)。按碳酸盐岩为主区开展工程地质工作。109

117DB42/T169-2022附录H(规范性)岩土层的剪切波速H.1除按规定必须进行土层剪切波速测量的场地外,当场地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各类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可参照地区经验取值,见本文件附录表H.1~表H.6。表H.1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剪切波速v(m/s)s土类范围值平均值人工填上90~180140一般黏性土130~240170淤泥质土100~180130粉土140~250180粉细砂170~340240粗砾砂280~440350砂砾卵石350~450390老黏性土210~400310强风化岩石350~880560表H.2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的剪切波速土类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剪切波速v(m/s)s31605180一般黏性土7200922011230132401828023300老黏性土263202934032360注:表中N为标贯锤击数平均值,表H.3亦同。表H.3粉细砂的剪切波速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剪切波速vs(m/s)102001523020250110

118DB42/T169-2022表H.3粉细砂的剪切波速(续)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剪切波速vs(m/s)25260302703528040290表H.4淤泥质土、黏性土的剪切波速土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剪切波速vs(m/s)0.51301.0170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1.52102.02302.52403.02504.0270老黏性土5.03006.0330注:表中νs数据乘以1.1的系数为粉土的剪切波速;表中ps为比贯入阻力的平均值,表H.5亦同。表H.5粉细砂的剪切波速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MPa)剪切波速v(m/s)ss4170519062107230825092701029012310表H.6岩石的剪切波速波速(m/s)风化程度坚硬程度等级范围值和平均值强风化中等风化未、微风化范围值4500~8506500~9008500~1200硬质岩平均值650750990范围值4500~7505500~8507500~1000软质岩平均值550680850极软岩范围值3500~5005000~750(泥岩)平均值400620111

119DB42/T169-2022附录J(规范性)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和特征J.1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和特征,可参照本文件表J.1的规定执行。表J.1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和特征表固体物质一亚严重流域面流量堆积区面类别泥石流特征流域特征次冲出量3类程度积(km²)(m/s)积(km²)43(×10m)基本上每年均有泥严I1>5>5>100>1石流发生。固体物质多位于强烈抬升重主要来源于沟谷的区,岩层破碎风中I21~51~530~100<1滑坡、崩塌。暴发雨化强烈,山体稳等强.一般小于2mm~定性差。泥石流Ⅰ高频率泥4mm/l0min。除岩堆积新鲜,无植石流沟谷性因素外,滑坡、崩被或仅有稀疏草轻塌严重的沟谷多发丛。黏性泥石流I3<1<1<30-微生黏性泥石流,规模沟中下游沟床坡大,反之多发生稀性度大于4%泥石流,规模小暴发周期一般在10山体稳定性相对严Ⅱ1>10>5>100>1年以上。固体物质主较好,无大型活重要来源于沟床,泥石动性滑坡、崩塌。中Ⅱ21~101~530~100<1流发生时“揭床”现沟床和扇形地上等象明显。暴雨时坡面巨砾遍布。植被Ⅱ低频率泥产生的浅层滑坡往较好,沟床内灌石流沟谷往是激发泥石流形木丛密布,扇形轻成的重要因素,暴发地多已辟为农Ⅱ3<1<1<30-微雨强,一般大于4mm田。黏性泥石流/l0min。规模一般沟中下游沟床坡较大,性质有黏有稀度小于4%注1:表中流量对高频率泥石流沟指百年一遇流量;对低频率泥石流沟指历史最大流量:注2: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宜采用野外特征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满足其中一项即可。112

120DB42/T169-2022附录K(规范性)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K.1各类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可根据室内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现场原位测试指标按下列本文件表K.1~表K.28综合确定。表K.1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单位:k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风化程度岩石类别frk(MPa)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坚硬岩frk>601000~15006000~1500012000~24000较硬岩302mm颗粒含量超过20%的土,砂质黏性土为不超过20%的土,黏性土为不含>2mm颗粒的土。113

121DB42/T169-2022表K.4花岗岩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孔隙比e天然含水量土的名称w(%)0.60.81.01.11.220400350300250---砾质黏性土30(350)300250200---40------(200)150---20350300250200---砂质黏性土30300250200150---40250(200)(150)(100)---<30---280240200160黏性土40---(220)20016014050---------(140)120注1:括号内的数值为供内插用;注2: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的划分同表K.3的注2。表K.5残积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变形模量E0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变形模量E0(MPa)14230211625022182702320290242231025243302726350292837032303903532410383443041注:本表适于极软岩、软岩的风化残积黏性土。表K.6残积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3.02503.52804.03004.53205.03605.53806.0400114

122DB42/T169-2022表K.7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密实度稍密中密密实土的名称5N1010N63.520N63.52063.53N12066N12011N12011卵石300~500500~800800~1000碎石250~400400~700700~900圆砾200~300300~500500~700角砾200~250250~400400~600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粗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黏性土或稍湿的粉土所填充;注2:当粗颗粒为中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程度适当降低承载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载力。表K.8一般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液性指数IL孔隙比e00.250.500.751.001.200.6—270250230210—0.7250220200180160(135)0.8220200180160140(120)0.9190170150130110(100)1.0160140120110100(90)1.1—13011010080(70)注: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表K.9一般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385410051206140716081809200102301126012290115

123DB42/T169-2022表K.10新近沉积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液性指数IL孔隙比e0.250.751.250.8120100800.911090801.010080701.19070—表K.11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12(MPa)0.34020.56030.7803.60.91004.51.21205.51.51506.71.818082.121092.4240102.7270112.929012注:以粉质黏土为主的粉质黏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的f值应按下式取值:akf(min)f(avg)fakakak2式中:f(min)为三者f的最小值;akakf(avg)为三者f的平均值。akak表K.12老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12(MPa)13330141436015153901616420171745018184801919510202054021215702222(610)23116

124DB42/T169-2022表K.13老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3.03203.33603.64003.94504.25004.55604.8(610)表K.14老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含水比aw承载力特征值fak(kPa)0.50(630)0.555600.604800.654300.703800.75(350)注1:含水比a为天然含水量与液限的比值;wL注2:本表仅适用于静力触探贯入阻力p3.0MPa的土。s表K.15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101590201202516030190表K.16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天然含水量w(%)承载力特征值fak(kPa)367040654560505555506540117

125DB42/T169-2022表K.17红黏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含水比aw土的名称液塑比Ir0.500.600.700.800.901.00≤1.7350260210170130110红黏土≥2.326019016012010080次生红黏土---23018015012010080注:本表仅适用于定义范围内的红黏土,液塑比Iw/w。rLP表K.18膨胀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孔隙比e含水比aw0.60.91.1<0.53502802000.5~0.63002201700.6~0.7250200150注:此表适用于基坑开挖时土的天然含水量等于或小于勘察取土试验时土的天然含水量。表K.19粉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天然含水量w(%)孔隙比e202530350.6(260)(240)——0.7200190(160)—0.8160150130—0.9130120100(90)1.011010090(80)1.11009080(70)注: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表K.20粉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12(MPa)1.09061.510072.011082.513093.015010注:以粉土为主的粉土与粉砂、粉质黏土互层的fak值,应取三者的fak平均值。118

126DB42/T169-2022表K.21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S1271305110490370250注:本表适用于堆积时间超过十年的黏性土。表K.22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12(MPa)0.5502.01.0803.01.51104.02.01305.0注:本表仅适用于堆积时间超过十年,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的素填土;含砖渣、碎石等在30%以下的素填土。表K.23杂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12(MPa)1402.02803.531105.041506.5注1:本表适用于堆积时间超过十年的建筑垃圾和土为主的填土;注2:表中N为经钻杆长度修正后的锤击数标准值。63.5表K.24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101070201003011540140注:本表只适用于黏性土与粉土组成的素填土。119

127DB42/T169-2022表K.25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单位:kPa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土类101520253035404550中、粗砂180250280310340380420460500粉、细砂140180200230250270290310340表K.26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承载力特征值fak(kPa)ps(MPa)压缩模量ES12(MPa)粉细砂中粗砂3.0110140104.0130180125.0150220136.0170260157.0190290178.0210320199.02303502110.02503802311.02704102512.02904402713.03104702914.03305003215.035053035注:以粉砂为主的粉砂与粉土、粉质黏互层的f值应按下式取值:akf(max)f(avg)fakakak2式中:f(max)为三者f的最大值;akakf(avg)为三者f的平均值。akak表K.27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ak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63.5314041705200624072808320936010400120

128DB42/T169-2022表K.27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ak(续)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63.5114401248013510145401660018660注1:本表一般适用于冲积和洪积的碎石土、其d50不大于30mm,不均匀系数不大于120,密实度以稍密、中密为主;注2:表中N63.5系经钻杆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标准值。表K.28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变形模量E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击)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变形模量E0(MPa)324016432021540026648031756036864042972048108005311850571290060149506216100065注:表中N120系经钻杆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标准值。121

129DB42/T169-2022附录L(资料性)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鄂水利堤函〔2013〕206号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活动,确保防洪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钻探及钻孔封堵活动,适用本规定。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以及堤身、禁脚地、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水位或者设计洪水水位确定。长江、汉汉干堤及重要支堤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一般为距堤内平台脚500米,其中荆江大堤为1000米。第三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钻探,建设单位应事先向钻探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具有勘察资质的勘探单位编制的钻探方案。钻探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钻探目的,钻孔所在堤段的桩号,勘探方法及钻孔平面布置图及一览表,并标明设计钻孔的编号、座标位置、单孔深度、孔口高程及离堤脚的距离。(二)封孔方法、封孔材料及施工时间。(三)保证封孔质量的措施。(四)勘探单位的资质证书。(五)建设及勘探单位的行政、技术负责人、钻探封孔现场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第四条本省境内长江、汉江干堤及东荆河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钻探勘探单位应具有甲级勘察资质。汉北河、府澴河、沮漳河等重要支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钻探勘探单位应具有乙级以上勘察资质。第五条本省境内长江、汉江干堤及东荆河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钻探,由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含省汉江河道管理局、省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对钻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后,报省水利厅审批。其中,荆江大堤距堤内平台脚500米至1000米范围内的钻探由荆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审批;除省汉江河道管理局、省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所辖堤段外的其它江汉干堤,距堤内脚100米以外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的钻探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审批,报省水利厅备案。荆南四河、汉北河、府澴河、沮漳河等重要支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钻探申请,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提出初步意见后,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审批。其它堤防及其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钻探申请,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审批。第六条建设及勘探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要求实施。如确需变动时,必须重新申报,并说明原因。第七条汛期内禁止进行钻探。对已经批准正在实施的钻探,汛期来临前必须封堵到位。如汛期来临仍需钻探的,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报原批准单位审批。第八条建设及勘探单位应认真做好钻孔封堵工作,确保防洪安全。每一钻孔完成资料收集、终孔水位测量后,应按照“谁钻孔、谁封孔、谁负责”的原则,立即进行钻孔封堵,即“钻一孔封一孔”,不得留下隐患。第九条封孔材料应当根据地层土质,按照“以砂还砂,以土还土”的原则确定,即砂层孔段采用粗砂封孔,土层孔段采用风干黏土泥球封孔。如土层中夹砂层,夹砂层也应回填风干黏土泥球。122

130DB42/T169-2022制作黏土泥球所用的土料,黏粒含量宜为20%~40%,塑性指数宜大于17,渗透系数应小于所钻孔原土料。黏土球直径宜为2.0cm~3.0cm,并须风干使用。制作黏土泥球的土料,应送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使用前须出具检测报告。回填砂料应当采用粗砂(黄砂)。封孔材料应在钻探设备进场时事先备好。第十条钻孔封堵根据不同情形可采取如下封堵方法:(一)对于用泥浆固壁的钻孔,采用下套管冲洗封孔法。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地质情况下入套管到孔内最下一层坚实的土层中,并依次记录下入孔中套管的长度。2.用钻具扫孔,把套管内壁上粘附的泥土扫除干净,注意不要因扫孔造成套管脱落。3.在套管中用清水冲孔,将孔中泥浆冲洗干净,使泥球能顺利下沉达到孔底。4.准确测量孔深,作为封孔起始孔深,然后分层回填捣实。5.钻孔下部在砂层中,可采用粗砂回填,每次投入孔内的粗砂厚度不应超过1米,需等到其沉淀,如发生堵塞要用钻杆捣实,边回填,边拔出套管。6.在黏性土层或夹砂层中应采用黏土泥球封孔,严格控制每次投入孔内的风干黏土泥球重量(可参照附表1确定回填量),并用穿心锤或击实器分层击实后,每层击实厚度0.2m~0.6m,边回填,边拔出套管。7.重复上述步骤,分段封填到孔口。8.泥球封孔的孔段应位于套管以下,一边封孔一边起拔套管,依次记录起拔套管的长度,检查是否与下入数相同,否则应及时处理。在封孔过程中,当发现孔内形成浓浆而影响封孔速度和质量时,需重新进行冲洗孔,直到孔口出清水,再按上述方法封孔。9.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段封孔时,可以在投入泥球时向孔内适当加水,便于将泥球捣实,避免泥球架空。10.封孔耗用泥球量不得小于计算所需泥球量,否则应查明原因。(二)对于非泥浆固壁的钻孔,可采用直接封孔法,除不进行清水冲孔和下套管外,其封孔方法与上述相同。第十一条位于一、二级堤防和堤身垂高大于6m的三级堤防内的静力触探孔或者钻孔深度范围内有砂层的静力触探孔,应采用钻机扩孔后,再按钻孔回填要求封堵。其它堤段的静力触探孔,可采用灌注一定压力的水泥浆封堵静力触探孔。第十二条封孔应在终孔当天及时进行,当天封完。封孔时应随时记录封孔深度,如发现封孔不密实或架空、堵塞现象,应查明原因及时纠正。遇到下述特殊情况时应按照如下方法处理:(一)孔内泥浆太浓。封孔时间过长后,孔内泥浆太浓,使泥球不能沉到孔底,需进行冲洗孔;在有砂层分布的孔内冲洗孔时可能造成塌孔,应下套管保护孔壁。(二)钻孔缩孔、堵塞。由于局部孔段为淤泥质土造成缩孔,使泥球堵在上部不能沉到孔底,或者是泥球投入太快造成堵塞,可采用静压或冲击法穿过,严重时可采用钻具扫孔重新封孔。对于钻孔上部存在淤泥质土造成缩孔,也可采用下套管隔离,使泥球能沉到孔底。(三)地下水位过高。遇承压水地下水位过高,甚至涌水出孔口,泥球不能沉到孔底影响封孔质量时,可接套管到一定高度,抑制地下水涌出,在静水头条件下封孔。尽量避免在动水条件下封孔,否则会影响封孔质量,甚至无法投泥球完成封孔。(四)水文观测孔。除按技术要求安装长期观测管外,在土层中应采用半环状回填器进行封孔。在观测一个水文年后,应拔出观测管,采用钻机扩孔,再按钻孔回填要求封堵。第十三条施工记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钻孔编号、开钻终孔日期、孔口高程、孔径、钻进情况、封孔123

131DB42/T169-2022日期、封孔用料、分层击实及孔口处理情况、施工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等。勘探单位的负责人、值班员、记录员均应在施工记录上签字。(可参照附表2填写封孔记录表)钻孔封孔完毕后,可在孔口设混凝土标记桩,以便汛期观察。标记桩长宜为0.5m,断面尺寸0.1m×0.1m,埋入土中0.4m,标记桩上应写明孔号、孔深、勘察单位等。第十四条钻孔施工结束后,建设及勘探单位应对封孔质量进行自检自查。建设单位应按批复要求复核后督促勘探单位将钻孔平面位置图、封孔记录表、封孔柱状图、施工事故处理情况及封孔质量自检自查报告等资料及时报钻探所在地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钻探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应当及时组织封孔质量检查与验收,必要时可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派员参加。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组织封孔质量检查与验收,应当采取检查钻孔封孔记录等资料与开挖和套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钻孔封孔记录等资料应满足以下要求:封孔记录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封孔过程符合规定,孔口埋置标记。经检查封孔记录资料,结合钻探过程对封孔的巡查,判断封孔质量是否合格。对封孔质量有疑问的钻孔,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组织建设及勘探单位对已封堵的钻孔进行开挖检查,鉴定封孔是否密实。如开挖确认封孔质量不符合要求,由勘探单位钻开封孔材料,按技术要求重新封孔。第十五条建设及勘探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复要求进行钻探和封堵,控制好封孔质量。如因钻孔未封堵或者封孔质量不合格造成堤防险情的,由建设及勘探单位承担抢险和整险的所有责任,且勘探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钻探活动;造成严重事故者,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钻探所在堤段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应加强监督管理,指派专人进行旁站式监督,其负责人应至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问题严重应责令立即停工,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同时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专门管理机关报告。如疏予督促检查,或发现严重问题未及时处理和上报,造成事故者,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的规定,凡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124

132DB42/T169-2022附表1:不同孔径每0.2m~0.6m孔段黏土球回填量(kg)孔段长孔径(mm)0.2m0.3m0.4m0.5m0.6m914.67.09.011.413.71106.710.013.316.620.01309.314.018.723.328.015012.419.024.731.037.13注:钻孔回填泥球体积为取土体积的2.5倍,泥球干容重取1.4g/cm计算。附表2:钻孔封孔记录表勘探单位:日期:年月日工程名称钻孔位置钻孔编号钻孔深度m钻孔结束时间月日时孔口高程m封孔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回填材料回填过程、回填质封孔时间钻孔孔径起止孔深量,事故及处理等情钻孔柱状示意图月日时分(mm)(m)况名称数量(kg)注:回填过程、回填质量,各封孔材料总数量;下套管长度;事故及处理情况,孔口处理(标记桩),验收质量说明。项目负责人:机长:记录:验收:第页共页125

133DB42/T169-2022附录M(资料性)岩土室内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M.1各种岩土室内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与工程应用,见本文件表M.1。表M.1岩土室内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试验类别试验项目测定参数工程应用含水率含水率ω密度密度ρ土的基本参数计算。比重比重G液限wL液限塑限wp黏性土的分类,判定黏性土状态。物理性塑限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颗粒大小分布曲线粉性土和砂土的分类,确定黏粒含量,判别液化,颗粒分析不均匀系数Cu=d60/d10评价流砂、管涌可能性,盾构选型及裂缝宽度验2曲率系数Cc=d30/(d60·d10)算。灼失量有机质含量Wu有机质土的分类。水理性渗透渗透系数kv、kh土层渗透性评价,降水设计。e-p曲线压缩系数α沉降计算。压缩模量Ese-logp曲线先期固结压力Pc土的应力历史评价,考虑应力历史的沉降计算。超固结比OCR固结压缩指数Cc回弹指数Cs地基基床反力系数K(也称基床系数、计算地下结构承受垂直荷载和侧壁承担水平荷基床反力系数、地基反力系数、地基载。力学性抗力系数)固结系数Cv、Ch黏性土沉降速率和固结度的计算。内摩擦角φq地基承载力计算;黏性土地基骤然加荷时的稳定直剪快剪黏聚力c性验算。内摩擦角φ直剪固快天然地基承载力计算,基坑及边坡稳定性验算。黏聚力c内摩擦角φv直剪慢剪边坡长期稳定性验算。黏聚力cv三轴不固地基承载力计算;施工速度较快,排水条件差的内摩擦角φu结不排水黏性土的地基稳定性验算;桩周土极限摩阻力计黏聚力cu剪(UU)算;桩端下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126

134DB42/T169-2022表M.1岩土室内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续)试验类别试验项目测定参数工程应用总应力内摩擦角φcu三轴固结施工速度较慢,考虑上部荷载引起地基强度增总应力黏聚力ccu不排水长,固结后地基稳定性验算;一级基坑稳定性’有效应力内摩擦角φ剪(CU)验算。’有效应力黏聚力c三轴固结内摩擦角φd排水剪非常缓慢建造的地基稳定性验算。黏聚力cd(CD)无侧限抗压强度qu饱和软黏性土地基强度计算,施工期稳定性验力学性抗压强度灵敏度St算。静止侧侧压力系数ku静止侧压力计算。压力系数最大干密度pmax击实填土压实质量控制。最优含水率wop浸水后吸水膨胀量δw路面基层和底层材料以及各种土料的强度检承载比承载比CBR2.5或CBR5.0测。-4~-1动三轴应变幅1010范围的动强度、动弹地震反应分析,地基液化判别。动单剪性模量Ed、阻尼比λ动力性-6~-3应变幅1010范围的动剪切模量共振柱地震反应分析,地基液化判别。Gd、阻尼比λ自由膨胀率自由膨胀率δef膨胀土判定,膨胀土的膨胀潜势分类。膨胀率膨胀率δep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计算。膨胀土特收缩率收缩系数λ地基土的收缩变形量计算。殊试验膨胀力膨胀力pe确定地基土膨胀力。岩石力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岩石地基承载力和嵌岩桩单轴抗压单轴抗压强度fr学性单桩承载力计算,围岩分类。127

135DB42工M./T程2编16号土9-:工20试22验成果汇总表土(的工样名程表称名称):,天可然参状照态本土的文物件理表性M指.标2。表M.2土工液试验成果固汇结总表快剪报自告日期有:20砾m0年%m0.~2.m50月m0.~0砂日报%m2.5粒5颗告粒编0组号m.~0.%m072成:552第000粉T%m.0~.0Gm07粒页55-1<共0黏%m.m0粒0页5备注

136DB42/T169-2022附录N(资料性)岩土指标统计精度N.1相关岩土参数的统计精度,应符合本文件表N.1的要求。表N.1岩土指标统计精度指标名称单位精度含水量%小数后一位3重度kN/m小数后一位比重小数后二位孔隙比小数后三位饱和度%整数液限塑限%小数后一位液性指数小数后二位塑性指数小数后一位体、线缩率%小数后二位收缩系数小数后二位含水比小数后二位自由膨胀率%整数膨胀率%小数后二位膨胀力kPa整数颗粒含量%小数后一位-1压缩系数MPa小数后二位压缩模量MPa小数后一位内摩擦角°(度)小数后一位黏聚力kPa小数后一位灵敏度小数后一位-n渗透系数cm/s小数后一位×10无侧限抗压强度kPa整数不排水抗剪强度kPa整数比贯入阻力MPa小数后二位标贯击数击小数后一位动力触探击数击小数后一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整数桩端阻力特征值kPa整数桩侧阻力特征值kPa整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小数后一位标准差小数后二位变异系数小数后二位统计修正系数小数后二位129

137DB42/T169-2022附录P(规范性)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阻力特征值P.1各类岩土的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阻力特征值,可根据室内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现场原位测试指标按下列本文件表P.1~表P.8综合确定。表P.1混凝土预制桩桩侧阻力特征值q单位:kPasia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及N(击)、N63.5(击)、ps(MPa)值混凝土预制桩桩侧阻力特征值qsia填土—10~14淤泥—6~8淤泥质土—9~150.75<IL≤115~200.50<IL≤0.7520~30黏性土0.25<IL≤0.5030~350<IL≤0.2535~40IL≤040~500.7<a≤16~16w红黏土0.5<a≤0.716~37wps≤111~20粉土1<ps≤2.520~28ps>2.528~40稍密10<N≤1518~25粉细砂中密15<N≤3025~35密实N>3035~45中密15<N≤3027~37中砂密实N>3037~48中密15<N≤3037~48粗砂密实N>3048~58稍密5<N63.5≤1530~50砾砂中密(密实)N63.5>1558~69圆砾、角砾中密、密实N63.5>1080~100碎石、卵石中密、密实N63.5>10100~150软质岩残积土25<N<3550~60硬质岩残积土35<N<5070~80强风化软质岩N≥3580~120强风化硬质岩N≥50110~150注:a为含水比,aw/w。wwL130

138DB42/T169-2022表P.2混凝土预制桩桩端阻力特征值qpa单位:kPa桩入土深度(m)土的土的状态及N63.5名称(击)、ps(MPa)值h≤1010<h≤1515<h≤30h>300.50<IL≤0.75400~800700~1000900~13001100~16000.25<IL≤0.50700~1000900~14001200~18001700~2000黏性土0<IL≤0.251000~15001400~22001900~25002400~2900IL≤01400~19001800~25002400~28002600~31001.0<ps≤2.5500~800700~1000900~15001400~1700粉土ps>2.5600~11001000~15001400~18001700~2000稍密500~900800~13001100~15001400~1700粉砂中密、密实700~11001000~16001500~23002200~2800细砂1300~20001900~25002400~29002700~3300中砂1800~26002500~33003100~39003700~4200中密、密实粗砂2800~37003600~42004100~49004800~5200砾砂3000~50004500~5500角砾、圆砾3500~60005000~6500N63.5>10碎石、卵石4500~65005500~7500软质岩强风化2000~4000硬质岩强风化2500~5500注1:本表适用于桩端进入持力层3d左右时的端阻力;注2:以压桩力或贯入度控制桩长,且以桩身强度控制设计时,当桩端进入低压缩性土层较深时,表内数据可提高30%~90%,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大时取大值,并应通过静载试验验证。131

139DB42/T169-2022表P.3沉管灌注桩或夯扩桩桩侧阻力特征值q单位:kPasia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及N(击)、N63.5(击)、ps(MPa)值沉管灌注桩或夯扩桩桩侧阻力特征值qsia填土—8~11淤泥—5~7淤泥质土—8~110.75<IL≤111~150.50<IL≤0.7515~23一般黏性土0.25<IL≤0.5023~30老黏性土0<IL≤0.2530~34IL≤034~410.7<a≤16~15w红黏土0.5<a≤0.715~35w稍密ps≤18~16粉土中密1<ps≤2.516~25密实ps>2.525~34稍密10<N≤1515~20粉细砂中密15<N≤3020~25密实N>3025~38中密15<N≤3021~29中砂密实N>3029~38中密15<N≤3029~38粗砂密实N>3038~46砾砂中密(密实)N63.5>1546~55132

140DB42/T169-2022表P.4沉管灌注桩桩端阻力特征值qpa单位:kPa桩入土深度(m)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及N63.5(击)、ps(MPa)值5≤h≤1010<h≤15h>15一般黏性0.50<IL≤0.75300~600600~700700~900土0.25<IL≤0.50600~800800~10001000~1200老黏性土0<IL≤0.25800~11001100~14001400~1800IL≤01100~14001400~17001700~20001<ps≤2.5500~800800~10001000~1200粉土ps>2.5600~900900~12001200~1400稍密500~900900~13001200~1500粉砂中密、密实700~11001100~16001400~2100细砂1000~15001400~19001800~2400中砂1500~19001900~25002500~3100中密、密实粗砂2200~29002900~37003700~4300砾砂2500~4200圆砾、角2900~4600N63.5>10碎石、卵3300~5000表P.5夯扩桩桩端阻力特征值q单位:kPapa土的名称桩端土的比贯入阻力ps0(MPa)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qpa1.55002.06002.5700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3.08004.09005.011001.59002.01000粉土3.011004.013005.015005.515006.016007.01700砂土8.01900(粉、细砂)9.0210010.0230011.02500注:表中桩端土的比贯入阻力计算值P按下列公式确定:S0当ps1≦ps2时,ps0=(ps1+ps2)/2当ps1>ps2时,ps0=ps2式中:ps1——桩端标高以上4d(d为桩端直径)范围内土的贯入阻力的平均值;ps2——桩端标高以下4d范围内土的贯入阻力的平均值。133

141DB42/T169-2022表P.6钻孔桩桩侧阻力特征值qsia单位:kPa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及N(击)、N63.5(击)、ps(MPa)值水下钻(冲)孔桩qsia干作业钻(挖)孔桩qsia填土—9~139~13淤泥—5~85~8淤泥质土—9~149~140.75<IL≤1.019~2519~260.50<IL≤0.7526~3226~33一般黏性土0.25<IL≤0.5032~4133~42老黏性土0<IL≤0.2541~4641~47IL≤047~5048~520.7<a≤1.06~156~15w红黏土0.5<a≤0.715~3515~35w稍密ps≤1.012~2112~21粉土中密1<ps≤2.521~3121~31密实ps>2.531~4131~41稍密10<N≤1511~2311~23粉细砂中密15<N≤3023~3223~32密实N>3032~4332~43中密15<N≤3026~3626~36中砂密实N>3036~4736~47中密15<N≤3037~4737~47粗砂密实N>3047~5849~60稍密5<N63.5≤1525~4530~50砾砂中密、密实N63.5>1558~6556~65圆砾、角砾中密、密实N63.5>1067~7567~75碎石、卵石中密、密实N63.5>1070~8575~85软质岩残积土—N<3540~5040~50硬质岩残积土—N<5060~7060~75注1: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注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可按干作业钻(挖)孔桩数据使用,有工程经验时可适当提高。134

142DB42/T169-2022表P.7钻孔桩桩端阻力特征值q单位:kPapa水下钻(冲)孔桩干作业钻孔桩土的名称土的状态10﹤h≤15﹤h≤10﹤h≤5≤h≤10h>305≤h≤10h>151530150.25﹤IL≤200~300300~400400~500400~500400~500700~800800~9000.5一般黏性土800~1000~0﹤IL≤0.25300~500500~600600~700700~800600~800老黏性土10001300900~1200~IL≤0400~600600~700700~800800~900800~90012001400中1﹤ps≤100~200200~300300~400400~450300~500500~700700~800密2.5粉土密800~ps﹥2.5200~300300~400400~500500~550600~800700~900实1000稍密150~200200~250250~300300~350200~400500~700700~800粉砂中密、密实200~300300~400400~500500~550400~500600~800800~9001000~1200~细砂300~400400~500500~600600~650600~80012001300900~900~1400~1600~中砂中密、密实400~500500~700700~90010001200160019001000~1200~1300~1400~2000~2300~粗砂700~900110013001400180023002600砾砂N63.5﹥15700~10001000~15001600~2500角砾、圆砾900~11001100~17002000~2700N63.5﹥10碎石、卵石1000~15001500~19002200~3200软质岩残积N<35400~600500~900土硬质岩残积N<50500~800600~1100土注1:人工挖孔桩按干作业钻孔桩取值,对一般黏性土及老黏性土,宜将表中数据降低15%~30%使用;注2:二、三级阶地垅岗地区老黏性土,当基底不浸水时,端阻取降低后的高值,高阶地沟谷、高低阶地交界地带及施工条件差时取降低后的低值;注3: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可按干作业钻孔桩取值;注4:h为桩入土深度(m)。135

143DB42/T169-2022表P.8钻(挖)孔桩桩端阻力特征值qpa、桩侧阻力特征值qsia单位:kPa风化程度饱和单轴抗压岩石类别强度标准值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frk(MPa)qpaqqqqpaqsiasiapasia坚硬岩frk>601800~2600100~1706000~15000350~90012000~24000800~1500较硬岩30<frk≤601000~200090~1304500~12000270~8008000~18000480~1100较软岩15<frk≤30800~160080~1103000~6000180~3505000~9000250~600软岩5<frk≤15600~120050~901500~3500100~2003000~5000150~300极软岩frk≤5500~90040~801000~200070~1202000~3000120~180注1:孔底沉渣厚度应小于50mm;注2:对强风化岩,当含泥量(风化残积土)较少时,取表中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注3:对完整、较完整的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石,取表中上限值;较破碎的中风化、微风化岩石,取表中下限值;注4:对破碎的中、微风化岩石可采用现场试验确定桩端阻力,当无法进行试验时,可在下限值的基础上折减降低使用;注5:嵌岩深度大时,其侧阻力、端阻力取表中较高值;反之取较低值;注6:岩石的桩端阻力尚应根据岩层的地质年代、产状和工程经验综合考虑确定;注7:场地施工条件差遇水软化的软质岩石,或嵌岩深度较浅时,表中数据应适当降低;注8:极软岩取天然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P.2基桩的抗拔系数,可按本文件表P.9取值。表P.9抗拔系数λi桩型土、岩类别λi砂土0.5~0.7预制桩黏性土、粉土0.7~0.8砂土0.4~0.6黏性土、粉土0.5~0.7泥浆护壁的冲孔、钻孔、旋挖灌注桩强风化岩0.7~0.8中等风化、微风化岩0.8~0.9注1:桩长ι与桩径d之比小于20时,λi取较小值,反之取较大值;注2:砂土、粉土密度较小、黏性土状态较软者,λi取较小值,反之取较大值;注3:风化程度越强取较小值,反之取较大值;注4:表中λi值在有充分试验依据的条件下,可根据地区经验作适当调整。P.3桩侧土负摩阻力系数,可按本文件表P.10取值。136

144DB42/T169-2022表P.10负摩阻力系数ξn土类ξn值饱和软土0.15~0.25黏性土、粉土0.25~0.40砂土0.35~0.50注1:在同一类土中,对于挤土桩,取表中较大值,对于非挤土桩,取表中较小值;注2:填土按其组成取表中同类土的较大值。137

145DB42/T169-2022附录Q(资料性)利用p、N的标准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sQ.1计算地基承载力所需的抗剪强度指标,可利用原位测试指标(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标准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的地区经验,见本文件表Q.1~表Q.5,并结合室内剪切试验s指标综合确定。表Q.1砂土有效应力内摩擦角标准值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内摩擦角k()153220352537303935414043表Q.2粉土c、标准值直接快剪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MPa)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kk1.515212.014232.513253.012293.51131注:淤泥质粉土的c、值可按表中数值适当折减。表Q.3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c、标准值直接快剪土类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kk316952111一般黏性土7261393115113716135415155715176016老黏性土196317216518236819138

146DB42/T169-2022表Q.4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c、标准值静力触探比直接快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土类贯入阻力黏聚力ck(kPa)内摩擦角k()黏聚力cuk(kPa)内摩擦角uk()ps(MPa)0.41151630.81592651.22111357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1.625134492.0301452112.4351560132.8401668153.055168083.566179011老黏性土4.07818100154.5901911018表Q.5残积黏性土c、标准值直接快剪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击)黏聚力ck(kPa)内摩擦角k()133417153818174319194820215221235721256122276622297123317523338024358425注:本表适用于极软岩、软岩风化而成的残积黏性土。139

147DB42/T169-2022附录R(规范性)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R.1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评价,应符合本文件表R.1的定性分级标准。表R.1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标准分级要素级别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治理难易程度1)场地不稳定1)场地平整很困难,应采取大规模工程防护措施2)地形起伏大,地面坡度大于50%2)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差,地基专项处理及基础3)岩土种类多,工程性质很差工程费用很高不适宜4)洪水或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有严重3)工程建设将诱发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应采取大威胁规模工程防护措施,当地缺乏治理经验和技术5)地下埋藏有待开采的矿藏资源4)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很大,且费用很高1)场地稳定性差1)场地平整较困难,需采取工程防护措施2)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于等于2)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较差,地基处理及基础工25%且小于50%程费用较高适宜性3)岩土种类多,分布很不均匀,工程3)工程建设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机率较大,需采差性质差取较大规模工程防护措施4)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地表4)地质灾害治理难度较大或费用较高易形成内涝1)场地基本稳定1)场地平整较简单2)地形有一定起伏,地面坡度大于2)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一般,基础工程费用较低10%且小于25%3)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采取一般工较适宜3)岩土种类较多,分布较不均匀,工程防护措施可以解决程性质较差4)地质灾害治理简单4)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地表排水条件尚可1)场地稳定1)场地平整简单2)地形平坦,地貌简单,地面坡度小2)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优良,基础工程费用低廉于等于10%3)工程建设不会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适宜3)岩土种类单一,分布均匀,工程性质良好4)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地表排水条件良好注1:表中未列条件,可按其对场地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比照推定;注2:划分每一类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类别,符合表中条件之一时即可;注3: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140

148DB42/T169-2022附录S(资料性)岩土参数指标统计表S.1勘察成果报告中岩土参数分析统计表,其表格式样可参照本文件表S.1~表S.6。表S.1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含孔含水压缩压缩黏聚力内摩水重度隙液限塑限塑性液性地层岩土量系数模量擦角项目比比ωLωP指数指数编号名称ωα1-2Esc3e(kN/m)(%)(%)IpILa-1(%)w(MP)(MPa)(kPa)(°)nmaxmin表S.2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表试验次数变异系数统计修正标准值Nk地层编号岩土名称maxmin标准差n系数(击)表S.3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试验次数变异系数统计修正标准值psk地层编号岩土名称maxmin标准差n系数(MPa)表S.4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统计变异试验次数标准差修正标准值地层编号岩土名称项目指标maxmin系数n系数frk(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141

149DB42/T169-2022表S.5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综合成果表土工试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综合取值地层岩土fakEspsfakEsNkfakEsfakEs编号名称(kPa)(MPa)(MPa)(kPa)(MPa)(击)(kPa)(MPa)(kPa)(MPa)表S.6抗剪强度标准值综合成果表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综合取值地层编号岩土名称ckkckkckkckk(kPa)(°)(kPa)(°)(kPa)(°)(kPa)(°)142

150DB42/T169-2022附录T(规范性)图例和代号T.1平面图和剖面图图例T.1.1平面图图例(图T.1)图例规格J12编号O钻孔3mm线粗0.3mm19.73孔口标高K15编号Cl取土样钻孔3mm线粗0.3mm19.21孔口标高a取水样钻孔3mm线粗0.3mm取土、取水样钻孔3mm线粗0.3mmT16□23.12T14a24.74n666

151DB42/T169-2022T.1.1平面图图例(图T.1)(续)图例规格简易抽水试验井边长3mm×3mm箭头长1.5mm线粗0.3mmC7编号@静力触探试验孔3mm线粗0.3mm20.45孔口标高S4编号©十字板剪切试验孔3mm线粗0.3mm20.13孔口标高©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孔3mm线粗0.3mm型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孔3mm线粗0.3mmB8编号(D标准贯入试验孔3mm线粗0.3mm21.36孔口标高©P5©19.17P5©19.17

152DB42/T169-2022T.1.1平面图图例(图T.1)(续)图例规格tt水井长4mm宽3mm线粗0.3mmL3编号O利用已有资料钻孔3mm线粗0.3mm93.67孔口标高地质点1.5mm已有建(构)筑物及层数线粗0.3mm层数黑点0.5mm拟建建(构)筑物及层数线粗0.5mm层数黑点0.5mm地质剖面线及编号字高4mm线粗0.5mm线长5mmK330.12VTUrrV77^77

153likklS=OIN|//A///mm0.1宽mm3.0粗组mm5.0粗线孔钻点探电J定确数击按长mm3.0隔间mm3.0粗线数击锤和置位验试入贯准标El"//////mm0.1长头箭mm3.0粗线mm0.5长线置位验试压旁mm3.0粗线mm0.2长线置位验试切剪板字十mm2×mm2长边置位样岩取mm3.0粗线mm0.2置位样土动扰取O//////格规例图)续()2.T图(例图图面剖2.1.T2202-961T/24BD

154纖:△bC0o0石卵0OoaB石块6^oBoO石漂o°oCB)分细不(土石碎o0^<1^mm0.8距间fh二〉土填冲列排°54斜号符mm3.0粗线°54斜倾fp土填素mm3距间mm3.0粗线格规号代号符纹花称名的土)续()3.T图(号代和例图的土2.T2202-961T/24BD

155DB42/T169-2022T.2土的图例和代号(图T.3)(续)土的名称花纹符号代号规格线宽0.3mm粉土M倾斜45°实、虚线间距2mm虚线粗0.3mm;粉质黏土CM线长2.0mm间距2.0mm黏土C线宽0.3mm右斜45°角淤泥mu波纹长3mm~4mm淤泥质土+m波纹长3mm~4mm泥炭DXXXXXXXXXVVVVV

156*mm3距间线VVmm3.0粗线rbVVV岩砾角VVVVVOOPgcoooo岩砾ooooooobv/岩砾角山火ft岩灰凝β岩武玄τ岩面粗格规号代号符纹花称名的土)续()4.T图(号代和例图的石岩3.T2202-961T/24BD

157DB42/T169-2022T.3岩石的图例和代号(图T.4)(续)土的名称花纹符号代号规格片麻岩gn片岩sch板岩sl大理岩mb石英岩qz千枚岩ph*千*¥*i

158DB42/T169-2022T.4地层年代代号及色标地层年代代号及色标应符合本文件表T.1的规定。表T.1地层年代代号及色标表界系统代号色标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下更新统Q1新生界上新统N2新近系中新统N1渐新统E3古近系始新统E2古新统E1白垩系(分上、下二统)K可参照《地质图用色标中生界侏罗系(分上、中、下三统)J准及用色原则三叠系(分上、中、下三统)T(1:50000)》(DZ/T0179)二叠系(分上、中、下三统)P执行。石炭系(分上、下二统)C泥盆系(分上、中、下三统)D古生界志留系(分四统)S奥陶系(分上、中、下三统)O寒武系(分四统)∈震旦系(分上、下二统)Z新元古界南华系(分上、中、下三统)Nh古元古界Pt1太古界Ar注1:时代不明的变质岩系代号为M;注2:前寒武系代号为An∈;注3:前震旦系代号为An2。151

159DB42/T169-2022T.5第四系成因类型代号及色标第四系成因类型代号及色标应符合本文件表T.2的规定。表T.2第四系成因类型代号及色标表成因类型代号色标ml人工填土Q浅黄al冲积Q浅绿pl洪积Q浅橄榄绿dl坡积Q桔黄el残积Q紫eol风积Q黄l湖积Q绿sef泥石流堆积Q紫红h沼泽沉积Q灰绿m海相沉积Q蓝mc海陆交互沉积Q天蓝gl冰积Q棕fgl冰水沉积Q深绿b火山沉积Q暗绿del滑坡沉积Q果绿o生物沉积Q褐黄eh化学沉积Q灰pr成因不明沉积Q橙al+pl注1:可用混合符号,例如:Q;al注2:地质年代与成因符号可联合,例如:Q4。152

160DB42/T169-2022本文件用词说明a)为便于在执行本文件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b)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或其他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153

161DB42/T169-2022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B42/T169-20xx条文说明154

162DB42/T169-2022目次1范围..............................................................................1572规范性引用文件(略)..............................................................1573术语和定义........................................................................1574符号..............................................................................1575总则..............................................................................1576基本规定..........................................................................1587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及勘察纲要......................................................1587.1勘察阶段......................................................................1587.2勘察等级......................................................................1597.3勘察纲要......................................................................1608岩土分类..........................................................................1608.1岩石的分类与鉴定..............................................................1608.2土的分类与鉴定................................................................1619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1629.1一般规定......................................................................1629.2房屋建筑工程..................................................................1629.3市政工程......................................................................1639.4山区工程......................................................................1679.5垃圾填埋场....................................................................1689.6桩基工程......................................................................1699.7地基处理......................................................................1709.8基坑工程......................................................................1719.9边坡工程......................................................................17210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17410.1一般规定.....................................................................17410.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17410.3岩溶.........................................................................17410.4滑坡.........................................................................17510.5危岩和崩塌...................................................................17610.6泥石流.......................................................................17710.7采空区.......................................................................17810.8地面沉降.....................................................................17811特殊性岩土.......................................................................17911.1软土(略)...................................................................17911.2膨胀土.......................................................................179155

163DB42/T169-202211.3填土.........................................................................17911.4红黏土(略).................................................................17911.5混合土(略).................................................................17911.6风化岩与残积土(略).........................................................17911.7污染土.......................................................................17912地下水...........................................................................18012.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18012.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18012.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180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18214勘探和取样.......................................................................18214.1一般规定(略)...............................................................18214.2勘探点测量...................................................................18214.3钻探.........................................................................18314.4井探、槽探和洞探(略).......................................................18314.5现场编录.....................................................................18314.6岩土取样.....................................................................18314.7工程物探.....................................................................18315原位测试.........................................................................18515.1一般规定.....................................................................18515.2载荷试验.....................................................................18515.3静力触探试验.................................................................1851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8615.5标准贯入试验.................................................................18615.6十字板剪切试验...............................................................18615.7旁压试验.....................................................................18615.8扁铲侧胀试验.................................................................18615.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18715.10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18715.11波速测试(略)..............................................................18716岩土室内试验.....................................................................18717岩士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18817.1一般规定.....................................................................18817.2岩土参数分析和选定...........................................................18817.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8917.4成果报告.....................................................................19217.5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6418现场检验和监测...................................................................192附录K(规范性)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194附录P(规范性)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特征值.............................................198附录Q(资料性)利用p、N的标准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199s156

164DB42/T169-2022条文说明1范围本次修订增加了市政工程,因此,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山区工程、垃圾填埋场、桩基础、地基处理、基坑工程、边坡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中市政工程所涵盖的范围较广,除道路、桥涵、隧道、室外管道、给排水厂站、堤岸等市政工程外,还包括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市政工程。对于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及其桥隧工程等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可参照使用。我国目前工程建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个层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因此,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除了执行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略)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提出的术语主要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的有关内容编制,第3.4条“勘察纲要”及第3.13条“岩土参数”由于是重要的岩土工程勘察术语,本文件特别予以解释。4符号本文件提出的符号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常用的符号,分为岩土基本物理参数、岩土变形参数、岩土强度参数、触探及标准贯人试验指标、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它符号等六部分,值得提出的是,N作为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指的是不作杆长修正的值,N10、N63.5、Nl20均为动力触探修正击数,XK为岩土参数标准值,适用于各类指标标准值计算,为统计修正系数。由于本次修订增加了扁铲侧胀试验,因此符号中增加了侧胀土性指数ID和侧胀水平应力指数KD。5总则5.1本文件是在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以下简称《2003规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2003规程》是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的使用周期,在当时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修订完成的背景下,由省建设厅组织省内主要勘察单位,于2003年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2003规程》自颁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全省岩士工程勘察工作,统一工作方法与要求,提高勘察成果的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一些相关的国家规范作了修订改版,湖北省地方标准有必要相应作出修订。此外,《2003规程》自颁布以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需要补充或完善的技术规定,如岩溶勘察究竟如何进行,不同坚硬程度岩石的覆盖层厚度取值问题,地下结构抗浮设计水位优化等;另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不断进步,近年来一些岩土工程勘察新技术逐步应用(如157

165DB42/T169-2022扁铲侧胀试验),积累了一些经验,需加以总结并作为地方标准。本次修编基本保持了《2003规程》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但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补充和修改,既注意了与国家和湖北省现行规范的协调,同时增加和修改了有关章节的内容,突出体现了湖北省近几年来的科研技术成果和经验总结。5.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第五条规定,“从事工程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因此,本条规定,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6基本规定本章内容是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7号)、《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53号修改)等相关规定以及湖北省勘察设计行业的有关规定,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有关问题,为加强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和管理工作而提出的要求。本文件中,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仅提出了技术工作方面的规定,也提出了技术管理工作方面的要求(包括本文件第6章、第7章)。6.1本条内容源自住建部《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53号修改)第三条。工程勘察单位的基本工作准则,即必须依法进行勘察工作,并对勘察工作质量负责任。6.2本条内容源自《工程勘察通用规范》(报批稿)第2.0.1条。6.3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以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为依据,并强调岩土工程勘察应采取多种勘察手段,并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综合评价。6.4本条内容源自住建部《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53号修改)第七条和《工程勘察通用规范》(报批稿)第2.0.2条。对勘察相关资料进行保存,有利于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出现问题分析,也是真实性的保障因素。7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及勘察纲要7.1勘察阶段7.1.1本文件规定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按相应的勘察阶段进行,通常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及施工勘察四个阶段,这是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数十年勘察工作的经验总结而提出的。勘察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从粗到细、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同时不同设计阶段阶段对勘察成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分阶段进行勘察工作是应遵循的原则。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工程项目,勘察阶段宜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进行,当工程规模较小、场地条件简单且无特殊要求时,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丙级的工程项目,可合并勘察阶段,按详细勘察的要求进行勘察,对工程规模较大、场地条件较复杂的工程,工程需要时也可按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进行勘察。复杂场地或复杂地基的工程项目,可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施工勘察。7.1.2~7.1.5说明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工作要求:可行性研究勘察是为工程规划选址及方案比选提供依据;初步勘察的重点是评价场地稳定性问题;详细勘察是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详细岩土工程资料(参数)及工程评价意见,施工勘察是针对施工中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进行的勘察,以158

166DB42/T169-2022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某一或某些具体岩土工程问题。7.2勘察等级7.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是勘察行业最高等级规范,相当于母规范,故应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7.2.2对于勘察分级,主要考虑工程规模大小和特点,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来确定。由于涉及不同的行业,除房屋建筑工程外的工程类型的相应等级还应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等规范进行划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只给出了原则性的划分标准,原规程DB42/169-2003未对相关建筑工程的勘察等级进行细化,本次规程修订涉及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基坑工程及边坡工程等,涉及面较广。本文件所涉及的各类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可参考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条文说明表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勘察工程规模和特征、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及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破坏后果很严重:130层(含30层)以上或高于100m(含100m)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2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3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4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5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6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7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甲级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8快速路和主干路、特大桥、大桥、隧道、采用顶管或定向钻方法施工的室外管道和明挖法施工基坑开挖深度大于8m的室外管道、大型和中型给排水场站、桩式堤岸和桩基加固的混合式堤岸等市政工程;9轨道交通工程的车站主体、各类通道、地下区间、高架区间、大中桥梁、地下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站;10大型和中型垃圾填埋场;11地质环境复杂且安全等级一级、二级的边坡工程,以及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且安全等级一级的边坡工程;12其他破坏后果很严重的重要工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破坏后果严重:1除甲级和丙级外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基坑工程;乙级2地质环境复杂且安全等级为三级、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且安全等级为二级、以及地质环境简单且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工程。159

167DB42/T169-2022条文说明表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续)勘察工程规模和特征、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及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破坏后果不严重:1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6层及6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物;2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m的基坑丙级工程;3场地复杂程度三级(简单)且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三级(简单)的支路、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道路与地面工程、小桥、涵洞及人行地下通道、明挖法施工基坑开挖深度小于5m的室外管道、土堤等市政工程;4场地复杂程度三级(简单)且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四级的轨道交通工程的地面停车场、次要建筑物;5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且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工程,以及地质环境简单且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的边坡工程。注1: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划分为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的工程以及《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所适用的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均不低于乙级。注2: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确定的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属一级(复杂)或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属一级(复杂)的建筑工程、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确定的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属一级(复杂)或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属一级(复杂)的市政工程、以及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确定的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属一级(复杂)或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属一级的轨道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均应定为甲级。注3:需要说明的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将高度超过250m的超高层建筑等三类建(构)筑物划分为特级,我们考虑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未提出勘察等级为特级的内容与要求,为保持与国标一致,本规程也不划分出特级,但对于高度超过250m的超高层建筑等的勘察,尚需参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的有关规定。给排水场站大、中、小型项目划分可参照本文件条文说明表4确定。垃圾填埋填埋场大、中、小型项目划分可参照本文件条文说明9.5.1按建设总容量进行划分:Ⅰ类总容量及Ⅱ类总容量为大型,Ⅲ类总容量为中型,Ⅳ类总容量为小型。7.3勘察纲要勘察纲要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重要的技术文件,是指导完成勘察工作的设计书,勘察人员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按相关要求执行。具体有以下方面内容:7.3.1~7.3.2提出勘察纲要编制的要求和应具备的条件。7.3.3提出勘察纲要编制应包括的内容,并提出了勘察纲要编制要点与格式样本(本文件附录B)。7.3.4~7.3.5说明勘察纲要及其变更的审批、技术及安全交底、下达外业工作任务书的基本管理程序要求。8岩土分类8.1岩石的分类与鉴定原《2003规程》将岩土的分类、岩土的现场鉴别均置于附录中,本次规程修编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将岩土分类纳入正文、将岩土现场鉴别内容归于附录。岩土分类的内容分为岩石的分类和鉴定、土的分类和鉴定两节,在原《2003规程》的基础上,本文件岩石的部分增加了表3,土的部分增加了表12、表13及表15。8.1.2根据湖北地区经验认为,全风化岩石结构基本破坏,大部分已风化呈土状,全风化与残积土难160

168DB42/T169-2022以区分,所以,本文件不含《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的全风化,沿用多年来湖北地区对风化带的划分方法,将岩石的风化程度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岩石风化带是逐渐过渡的,往往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有些情况不一定能划分出完全的等级。一般花岗岩的风化分带比较完全,而石灰岩、泥岩等常常不存在完全的风化分带。这时可采用类似“强风化—中等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等语句表述。同样,岩体的完整性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表述。第三系的砂岩、泥岩等半成岩,处于岩石与土之间,划分风化带意义不大,不一定都要描述风化程度。8.1.3~8.1.5岩石的坚硬程度直接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质有关,其重要性是无疑的。岩体的完整程度反映了它的裂隙性,而裂隙性是岩体十分重要的特性,破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完整岩石大大削弱,尤其对边坡和基坑工程更为突出。划分出极软岩十分重要,因为这类岩石不仅极软,而且常有特殊的工程性质,例如某些泥岩具有很高的膨胀性;有的泥质砂岩有很强的软化性﹙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可等于零﹚;有的第三纪砂岩遇水崩解,有流砂性质等。划分出极破碎岩体也很重要,有时开挖时很硬,暴露后逐渐崩解,作为边坡极易失稳。8.2土的分类与鉴定8.2.7本文件黏性土的分类仍保留老黏性土、一般黏性土和新近沉积黏性土,这是因为湖北地区的老黏性土无论其承载力和变形性质往往都较一般黏性土为好,如果采用一般黏性土的承载力来评价老黏性土,势必得出承载力偏低的结果。关于一般黏性土与老黏性土的划分,主要根据其沉积年代,勘察报告中的定名仍然按黏土或粉质黏土定名,后缀年代成因符号。老黏性土必需是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但也不是绝对所有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都远好于一般黏性土,如老黏性土中常夹有的软弱层、古河道及古湖泊地段的老黏性土下段时常存在软塑至可塑的灰色黏性土等。关于老黏性土的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取值,本文件附录K根据湖北地区成熟经验,对于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大于或等于3MPa或标准贯入锤击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3击的土按老黏性土取值,对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小于3MPa或标准贯入锤击数平均值小于13击的土仍按一般黏性土取值。8.2.10本文件表11是按孔隙比与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相对应关系判别粉土密实度的地区经验,本文件表12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按粉土含水量划分粉土湿度的分类表。8.2.13本次修订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6.2.2条,增加了红黏土的状态分类。8.2.1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中只涉及到“膨胀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文字叙述中是“膨胀岩土”,涉及到定量判别时是“膨胀土”;《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文字叙述中“膨胀岩土”、“膨胀土”、“膨胀岩”三个名词都存在,但涉及到定量判别时仍是“膨胀土”。考虑到缺少膨胀岩的地区经验,本次修订仍采用膨胀土进行叙述。由于《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与《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膨胀土膨胀潜势分类有差别,此处不罗列膨胀潜势分类表,不同工程类型应按相应规范执行。8.2.16残积土系由不同的母岩就地风化而成、未经搬运的土,属于特殊类型土,其工程性质与老黏性土、基岩强风化有差异,应根据其成因、颜色、结构、颗粒物质组成等主要现场特征,加以鉴别,对残积土和基岩强风化还应根据现场原位标准贯入锤击数进行划分。8.2.17本次修订增加了土的有机质含量分类及土的有机质含量分类的现场鉴别特征。8.2.18本次修订增加了市政工程中道路路基土的分类,按本文件附录E执行。161

169DB42/T169-20229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9.1一般规定9.1.2对工程建设而言,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重点应在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相适应的详细勘察阶段,所以本章所介绍的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主要是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要求。9.1.3本条是针对我省的勘察工作现状所提出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工作方法,即对位于江河低级阶地及与其相似的平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及基坑工程的勘探手段可侧重采用静力触探,但需与钻探取样配合使用。9.2房屋建筑工程9.2.1本条是各类房屋建筑工程详细勘察的总要求。对于本条第7款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相关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规定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执行。9.2.7关于本条第a)款“采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的理解和执行:由于静力触探既是一种勘探手段,也是一种现场原位测试手段,故静力触探孔的数量可纳入勘探孔的数量之中,但对于一个勘探点而言,如果既采取了土试样,又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及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综合对比孔),其勘探孔数量只能计1个;当房屋建筑工程及其基坑工程勘察一并进行时,仅为基坑工程布置的勘探孔可不纳入房屋建筑工程的勘探孔总数之中;冲洪积平原地区的基坑工程在静力触探孔深度满足要求且相应房屋建筑工程勘察的不扰动试样及试验数据满足要求时,仅为基坑工程布置的勘探孔可主要或全部采用静力触探作为基坑工程的勘察手段。关于本条第b)款“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不扰动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的理解和执行:主要土层是指天然地基、复合地基或桩基的持力层和主要压缩层及基坑开挖深度两倍范围内的土层;不扰动试样数量或原位测试组数是指经合理剔除异常数据后可提供参与统计的数据应不少于6件(组);对能够采取不扰动试样的地层应尽量采取不扰动样,难以采取不扰动试样的地层也可采用原位测试数据;每一主要土层取不扰动试样数或原位测试组数两者中至少有一种不少于6件(组);对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单栋建筑物,由于勘察工作量较少,有时部分地层难以达到6件(组)的要求,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组数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但应不少于3件(组),且需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必要时可利用场地邻近的已有资料;对大型场地工程,不能仅满足只取6件土试样或6组原位测试数据的要求,应有足够数量的土工试验或原位测试数据,以反映指标的均匀性和代表性。9.2.8本条为采取岩石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要求。岩石试样一般采取钻探岩芯样,完好的岩石试样的采取与岩体的完整程度关联,对破碎和极破碎的岩石,由于无法取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只能进行原位测试或现场点荷载试验,工程需要且基岩埋藏较浅时可进行岩石地基载荷试验。对强风化软质岩石,当性质接近土时,可取样进行土工试验。9.2.9本条为依据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对桩和墩的区别作出的区分,对墩基础端阻力特征值的采用作出的规定,具有实际操作价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162

170DB42/T169-20229.3市政工程9.3.1.1本节是本文件修订增加章节。本文件按道路、桥涵、隧道、室外管道、给排水厂站、堤岸、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分别提出勘察要求,但实际上一个大型市政工程往往包含多个分部分项,如新建道路工程同时包含排水、桥梁、隧道等,勘察时应综合考虑其工程项目特点,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工作量,并有针对性分类、分段评价。各类市政工程分类见本文件条文说明表2、条文说明表3、条文说明表4。a)道路分类见本文件条文说明表2。条文说明表2道路分类表道路分类道路功能快速路为城市中大流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注:表中道路分类系引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b)桥梁分类见本文件条文说明表3。条文说明表3桥梁分类表桥梁分类单孔跨径L0(m)多孔跨径总长L(m)特大桥L0>150L>1000大桥150≥L0≥401000≥L≥100中桥40>L0≥20100>L>30小桥20>L0≥530≥L≥8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注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的行车道长度;注3: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之间桥中心线长度或桥墩中线与桥台台背前缘线之间桥中心线长度为准;拱式桥以净跨径为准。c)给排水工程等级,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4确定。条文说明表4给排水工程等级工程等级建设项目大型中型小型净水厂≥1010~5<5给水工程泵站≥2020~5<5处理厂≥88~4<4排水工程泵站≥1010~5<5注:表中单位为万立方米/日。地表水和地下水如需要处理才可供水,按净水厂规模确定;如不需要处理,直接取地下水,按泵站规模确定。d)堤岸根据筑堤材料、结构类型划分为三级(类):一级(I类):桩式堤岸,系指以桩作为堤岸或桩基作为堤岸基础的堤岸;二级(II类):圬工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然地基堤163

171DB42/T169-2022岸,这类堤岸以重力式、半重力式为主;三级(III类):土堤,包括堤岸采用浆砌石或干砌块石勾缝的护坡堤岸。9.3.1.2为使勘察方案科学合理,勘察前了解拟建工程的性质是必要的,如收集拟设计的道路、排水、隧道等纵横断面图,方可有针对性的确定勘探孔深度并进行合理的地基基础评价。城市内市政工程较多涉及到地下管线及已有设施,其存在对工程设计、施工及钻探影响较大,为保证安全亦应收集。业主应根据市政工程建设管理要求专项委托有资质单位完成地下管线及设施等调查工作。9.3.2.1道路是线型工程,大多数情况下勘探点沿道路中线布置;当道路较宽、路幅范围内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为控制道路横断面方向岩土条件的变化,采用在道路两侧之字型布点方法、地层变化较大时甚至双排、多排布置相对合理;当路基岩土条件复杂时,布置一定数量的横剖面是为了详细查明道路横断面方向路基的变化情况。当路幅内有排水工程时,可兼顾管道工程布置勘察工作量;当设计有预留道口延伸较远时,道口亦应布置勘探点。在含有有机质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沉实的近期回填土以及软土分布地段应重视已有地质资料的搜集与现场踏勘工作,针对性布置勘探点。路基范围内局部分布的软土,在上海、天津道路勘察时规定对浜、塘底淤泥应查明分布范围,控制暗浜、塘边界的勘探点间距宜为2m~3m,而不需要对大面积的软土区域均按20m~40m的间距布置勘探点。城区内城市建设往往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按本文件表17勘探点间距勘探可能无法准确查明路基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条件,经常导致设计变更。为满足地基处理设计要求,城区内勘探点间距可加密至50m左右,勘探孔深度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即可。根据湖北省地区经验,软土勘察手段宜以静力触探、十字板等原位测试勘察手段为主,以减少土层扰动及利于仔细分层。勘探孔深度:道路行车荷载作用工作区影响深度一般载重汽车约为1.5m,重型汽车一般达3m左右,个别重型自卸汽车行车荷载大,工作区深度近4m,故规定一般路基勘探孔深度宜达原地面以下5m,对挖方地段考虑通常路基条件相对较好,勘探孔宜达路面设计标高以下4m。道路工程通常对填土、软弱土需要采取地基加固措施,对可液化土层根据液化严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地基处理,软土路基一般需要验算路堤稳定性及地基变形,本条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规定涉及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土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但不一定需要钻穿,其理由是部分城市填土或软土厚度很大,即使采取地基处理,其处理深度也不一定揭穿填土或软土,以满足地基处理或沉降计算的要求即可。对岩石挖方段,控制性钻孔进入设计标高下一定深度以查明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是有必要的,以利于施工方法选用、工程计量等。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及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区域采用U型支撑的地下道路(路堑段)存在基坑开挖支护及抗浮设计,勘探工作量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应要求。9.3.3.1勘探点一般在基础轮廓线的周边或中间布孔。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每个墩台一般可布置1个钻孔。如桥跨小、桥墩多,应配合原位测试,宜采用隔墩(桩)布置钻孔。对跨度大的特大桥的主桥,每个墩台勘探孔数量一般不应少于2个。悬索桥及斜拉桥的桥塔、锚定基础、高墩基础,勘探孔宜按本文件条文说明图1中的4、5、6布置。当岩土条件复杂时,根据现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的具体情况按设计要求研究后合理确定。164

172DB42/T169-202223456a)方形布置23456(I)b)圆形布置条文说明图1每个墩台多个勘探点布置示意图《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考虑到详勘阶段桩位的难以确定性,故对原有“以可溶性岩石为桩基持力层时详细勘察应逐桩钻探”做了修改,规定“岩溶发育复杂的桥位,应在桩位确定后逐桩进行钻探”。市政工程桥梁桩位布置方案受各种因素影响确定时间较晚而详细勘察要求先行进行,故大部分市政工程岩溶地区的桥梁勘察更难以在详勘阶段做到一桩一孔,可逐墩布置钻孔且钻孔尽可能落在初步设计的桩位上,并提出施工阶段逐桩进行钻探建议;当桩位已确定而不会有大的变动时方可有条件在详勘阶段逐桩钻探以可溶岩为持力层时钻探深度一般应进入桩端以下完整灰岩5m~10m在

173DB42/T169-2022隧道中心线隧道中心线CD横断面线e—©—e\_横断面线ot

174DB42/T169-20229.3.9.1综合管廊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从岩土工程勘察角度应该属于室外管道,但工程安全等级较高,属于重点设防类,涉及到地基基础、基坑支护、抗浮设计等问题,施工方法包括明挖、暗挖(顶管、盾构)等。本条款参照广东省地方规程结合本地区经验编制,勘察工作量布置相对室外管道要严格。9.3.10.1房屋建筑工程的常规勘探方法(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等)同样适用于市政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但市政工程也有其一些特殊测试、试验要求,如高路堤软土十字板测试、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等,金属管道的土壤电阻率测试,公路桥梁、隧道、地铁等采用工程物探手段、地应力测试、地温测试、电阻率测试等,应根据工程特点选用。9.4山区工程湖北省江汉平原四周均为低山丘陵区,而西部、南部为重丘山区,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专门列出一章“山区地基”,考虑到山区地基的复杂性,勘察工作有其特殊性,本节对山区工程勘察工作进行了规定。9.4.1工程勘察范围限于拟建建设场地,局限性较大,不能完全反映山区工程勘察的有效性,必须适当扩大勘察范围。9.4.2山区建(构)筑物地基的压缩层内常有起伏变化很大的基岩,在不大的范围内,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土层,地基的压缩性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悬殊,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多种岩土组合的地基对建(构)筑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山区不均匀地基,就典型的不同岩土组合地基条件,按基岩表面的倾斜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单向倾斜岩土地基,如本文件条文说明图3a,这类地基的工程勘察应查明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因压缩层厚度不同,引起建(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工程调查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如本文件条文说明表5可不作变形验算,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设计时,地基变形一般能满足建(构)筑物的使用要求。在不满足表中条件或如本文件条文说明图3b的岩土组合地基类型,对土层的勘察深度应满足变形验算的要求,并建议在本文件条文说明图3b的情况的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缝,将建(构)筑物分隔开,使其一部分座在岩石上,另一部分座在岩土组合地基上,否则差异沉降难以控制,极易造成建(构)筑物的倾斜变形;相背倾斜岩土地基,如本文件条文说明图3c,这类地基包括大块孤石地基,当其顶点接近或出露地面时,会产生与相背倾斜岩面相同的问题。这类土岩组合地基的岩土工程问题比较复杂,产生的工程事故较多,即使基岩倾斜坡度满足本文件条文说明表5的数值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一般在基岩顶点位置基础和上部结构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对此类地基,工程勘察时一般应建议设置沉降缝,再分别按单向倾斜岩层地基的情况估算地基变形。因此,对土层的勘探深度应满足变形验算的要求,当底部岩石坡度很大时,勘探孔进入基岩的深度应满足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必要时应评价土层沿基岩面失稳的可能性;条文说明表5下卧基石表面容许坡度值具有15t和15t以下吊车四层和四层以下的砌体承重上覆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的一般单层排架结构结构,三层和三层以下的框fak(kPa)带墙的边架结构无墙的中柱柱和山墙≥150≤15%≤15%≤30%≥200≤20%≤20%≤50%≥300≤40%≤40%≤70%167

175DB42/T169-2022a)单向倾斜基岩面b)单向倾斜基岩面部分出露c)相背倾斜基岩面d)相向倾斜基岩面条文说明图3不同基岩面倾斜形态的岩土组合地基示意图相向倾斜岩土地基,如本文件条文说明图3d,这类地基岩土工足要求,一般对建(构)筑物的程问题比较简单,只要差异沉降不良影响较小,满据工程调查没有物体型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当建产生很大的问题,但这是在建((构)筑物体型复杂对地基的作构)筑为防止建(构)筑物局部变形较用是不同的,地基具有不同的基大工程勘察时底反力,应建议增加基础刚度减少整体弯曲产生的次应力

176DB42/T169-2022注:以上规模分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9.5.2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可将垃圾填埋场分为山谷型、坡地形和平原型等类型。对于岩质边坡需查明边坡岩层产状、结构面发育程度及其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9.5.3本条垃圾填埋主体设施具体包括:防渗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垃圾坝,渗沥液导流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及处理系统,封场工程及监测设施等。配套设施主要包括:进场道路,备料场,供配电,给排水设施,生活和管理设施,设备维修、消防和安全卫生设施,车辆冲洗、通信、监控等附属设施或设备等,勘察工作范围应根据具体工程项目总平面布置和设计要求确定。筑坝材料和防渗覆盖用土源的勘察可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执行。9.5.6垃圾填埋场对防渗要求较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规定填埋场天然地-7基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cm/s,且场底及四壁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因此,勘探点应均匀布置,便于准确查明填埋库区地层的分布规律。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5m的要求是根据填埋场防渗要求规定的,是勘探孔深度的最低要求。勘探孔同时作为填埋库区设施勘探点时,其深度尚应满足相应设施勘探要求。9.5.7鉴于现行有关勘察规范对垃圾填埋场坝体勘察工作均未作出具体规定,考虑到其与尾矿坝的相似性,所以本条是在主要参考现行尾矿坝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由于坝的稳定性对填埋库区和库区下游的安全有着得要影响,本条对坝的勘察作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勘察时也应作为重点进行。9.5.11取土样和原位测试数量应根据能否保证试验数据具有代表性确定,应根据试验和测试项目要求、填埋场规模、地层特点及在工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综合确定。本条规定的取土和原位测试数量是必须满足的最小值,且取土样和原位测试的数量应同时满足要求,为确定填埋垃圾的物理力学性性,宜进行现场重度测试,原位测试手段应采用现场直接剪切试验和大板静载荷试验,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6组。9.6桩基工程9.6.1本节适用于已确定采用桩基础方案时的勘察工作。本条是对桩基勘察内容的总要求。9.6.8依据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第10.1.5条及第10.1.6条规定的原则,这是湖北省多年来对桩基勘察设计的经验总结,也是工程勘察推荐采用桩基类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a)本条对桩端持力层选用作了原则性规定。当建筑体型复杂、荷载不均或对变形要求严格时,不应采用桩端置于高压缩性土层中的摩擦桩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桩基变形。b)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规定不应推荐选用压缩性差异较大的土层作桩端持力层,和不宜采用部分摩擦型桩和部分端承型桩,是因为桩基差异沉降不宜控制。c)岩溶地区的桩基,当岩溶层面上覆盖较厚的老黏性土层、桩端下老黏性土有足够厚度、下伏岩溶不致影响上覆土体的稳定性时,可利用其作为桩端持力层。当必须采用嵌岩桩时,岩溶发育区应逐桩进行施工勘察。d)对夯扩桩、振动或锤击灌注桩、复合载体桩桩长的限制,是考虑保证施工安全和成桩质量的需要。当场地条件、施工机械能力以及施工经验均具备时,应经过技术论证和成桩试验后适当加长。对夯扩桩、沉管灌注桩、复合载体桩由于成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产生桩体受损,地面上隆、桩体上浮等较为普通,故对其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控制,在淤泥、淤泥质土及fak≤70kPa的场地仅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尤其当桩身穿越淤泥,淤泥质土或fak≤70kPa饱和软质土层时,应进行成桩试验,因上述软169

177DB42/T169-2022土的流变性容易使桩体产生严重缩径乃至断桩的质量事故。此外挤土灌注桩当穿越上述土层时,应当采取减慢拔管速度、保证管内混凝土高度和适当增加桩顶混凝土灌注高度等提高桩体混凝土凝固前抵抗软土回缩挤压的综合措施,以保证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e)对不应采用人工挖孔桩(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以及对挖孔护壁形式和材料要求及挖孔桩深度均作了明确规定,是为了确保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安全。当护壁参与桩(墩)身抗压计算式,砼护壁强度等级与桩(墩)身相同。人工挖孔实施前尚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技术论证。f)对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灌注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fak<70kPa饱和软土时,应对上述软土进行换填或加固,目的是为了提高软土场地高层建筑桩基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g)根据武汉地区经验,高层建筑桩基由于部分工程桩注浆管因故堵塞,经静载试验其竖向承载力约为同一工程后注浆设计承载力估算值的2/3,其他抽验正常后注浆工程桩的静载荷试验的承载力与设计要求基本一致,约为非后压浆桩承载力实验值的1.3倍左右。同时在不少后压浆桩基工程中,注浆量及承载力离散型较大,为确保后压浆桩基工程总体质量,应慎重确定后压浆桩单桩承载力。当静载试验单桩承载力超过同类非后压浆单桩承载力静载实验值或后压浆桩预估计算值的1.3倍时,不应盲目采信,应经分析后适当降低设计单位承载力,提高系数不应大于1.3。对嵌岩桩端后压浆桩,后压浆作为对桩底薄层沉渣的技术处理措施,不考虑单桩承载力的提高。h)本条款为采用预应力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的高层建筑高度及层数的限制规定,强调高度超过75m的高层建筑采用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时应通过专项论证。i)本条款为高层建筑在软土场地采用预应力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的限制规定,与本条第6款类似,强调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承台底和承台周边软土应进行加固处理。9.7地基处理9.7.3地基处理勘察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地基沉降计算的要求;承受竖向荷载的复合地基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地基附加应力小于或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应力20%的深度,对高压缩性土可取地基附加应力小于或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应力10%的深度;需验算地基稳定性的勘探孔深度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5m或穿透软弱土层进入硬土层3m。9.7.8本条为桩土复合地基推荐采用水泥土搅拌法应遵循的原则规定。a)对于泥炭土、有机质含量大于5%或pH值小于4的酸性土,水泥在上述土层有可能不凝固或发生后期崩解。因此必须进行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b)对软土地区,地基处理的任务主要时解决地基的变形问题,即地基设计是在满足强度的基础上以变形控制的,因此,水泥土搅拌桩的桩长应通过变形计算来确定。实践证明,若水泥土搅拌桩能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强度相对较高的持力层,则沉降量是很小的。对某一场地的水泥土搅拌桩,其桩身强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水泥土桩从承载力角度,存在有效桩长,单桩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当软弱土层较厚,从减少地基的变形量方面考虑,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下卧强度较高之土层,在深厚淤泥及淤泥质土层中应避免采用“悬浮”桩型。c)本条款根据软土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应用经验确定。由于水泥土强度为2MPa时,一根直径500mm的搅拌桩,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仅为120kN左右,复合地基承载力受水泥土强度的控制,170

178DB42/T169-2022盲目提高水泥土搅拌桩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已造成不少工程事故。鉴于水泥土桩桩身强度的限制和被加固土的承载力限制,故提出本条款的上限值,以策安全。9.7.9复合地基勘察尚需针对采用的竖向增强体类型按本文件表24提供相应的参数。软黏土含水量高于70%,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5kPa时散体材料桩(墩)或灌注桩扩孔严重,采用这些桩(墩)时需要测定软黏土的含水量和不排水抗剪强度。采用水泥作为粘结材料的桩受腐蚀性地下水、腐蚀性土的腐蚀,水泥与地基土拌合时水泥的粘结质量受有机质含量、土体pH值的影响。因此,采用水泥作为粘结材料的桩应查明地下水、土的腐蚀性,水泥与地基土拌合时应查明地基土的有机质含量、pH值等。欠固结软黏土对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刚性桩的复合地基有影响,因此,应查明软黏土的超固结比。填土路堤和柔性面层堆场下复合地基应进行稳定分析,应查明稳定分析需要的抗剪强度指标,包括载荷填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刚度较大基础下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填土路堤和柔性面层堆场等工程的复合地基可能需要进行固结分析,需要时应查明软黏土的固结系数。9.8基坑工程9.8.1由于目前湖北省对于基坑工程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存在基坑工程界定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有些市政工程基坑甚至不进行勘察和基坑支护设计就开挖施工,但由于市政管沟窄而长,在坑内作业时出现沟槽垮塌等事故时较难逃避,近年来出现了较多这样的安全事故,故将挖深超过3m(含3m)的沟槽也归入深基坑中。因此本条对基坑工程做出了明确界定。9.8.2基坑工程是较为特殊的工程,有时与上部主体建筑一同存在,无上部建筑时又独立存在。一般情况下,基坑工程勘察可结合上部主体建筑一起勘察。对于独立结构的地下室工程,不可能结合上部主体建筑一起勘察,因此应单独进行基坑工程勘察。9.8.3~9.8.4搜集资料对于基坑工程勘察较为重要,特别是搜集勘察及其邻近场区已有勘察、支护与地下水控制设计、施工、监测资料。由于基坑开挖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基坑勘察的范围应包括基坑开挖范围,以及基坑开挖可能影响的范围。9.8.5本条提出的技术要求是基坑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勘察过程中必须作为勘察重点,勘察成果应能满足这些要求。对于基坑周边环境的调查,是基坑勘察的基础和基坑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本条第5款提出调查基坑周边相当于基坑深度2倍~3倍范围内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基础型式与埋置深度,道路、地下管网、地下人防及其他地下障碍物的现状等环境条件。9.8.6本条对基坑工程勘察勘探工作布置做出了基本规定。a)对于软土和互层土地区的基坑工程勘察,出于土层鉴定和划分的需要,勘察手段宜侧重以静力触探为主,但勘探孔深度应能满足基坑勘察要求。当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当场地位于江河阶地过渡地段,上部土层变化较大时,宜布置静力触探对比孔。b)本款中的“条件允许”是指勘察期间基坑边界外的现场能满足勘探孔施工的要求。c)勘探孔间距除与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基坑开挖深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勘察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照工程经验,基坑工程勘探点间距取中等复杂程度地基等级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15m~35m是合适的。对于重要工程,或遇深厚软土层、填土层、浅部粉土、暗沟、暗塘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勘探点间距应适当加密。d)勘探孔深度除满足基坑工程的变形验算和支护系统稳定性计算的要求外,尚需满足地下水控制设计要求,因此本款规定当需降水或截水设计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含水层。171

179DB42/T169-2022e)本款规定的主要土层是指与基坑工程的变形验算和支护系统稳定性计算直接相关的连续分布土层。f)若不对基坑工程勘探孔及时回填,可能对后期工程建设或江河堤防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本款规定勘探孔结束后,应及时对勘探孔回填封孔。9.8.7~9.8.8用于基坑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计算的土层抗剪强度参数,应根据岩土工程条件、施工工法和周期、稳定性计算方法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宜与稳定性计算理论方法的假设条件、施工工法的应力条件相一致;剪切试验的方法应与分析计算的方法配套(土水合算采用总应力强度指标、土水分算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试验的排水条件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符合设计采用的标准,并应在勘察报告中说明;必要时作残余抗剪强度试验。对超过3m厚的素填土宜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对兼作主体结构外墙的地连墙,应采用静止土压力进行结构受力计算时,需提供静止土压力系数。9.8.9本条规定的“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是指勘察场区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地下水控制设计要求。当临近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排条件与勘察场区相同时,可利用该临近场区的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建设单位将水文地质勘察单另委托时,应在勘察报告中说明,并尽可能应用其水文地质参数。9.8.11需要强调的是,2倍~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分层应详细划分,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宜采用1:100;对于人工填土中的软弱夹层应单独分层。另外,对于黏性土与砂土之间过渡的互层土,一般不宜将互层土中黏性土、粉土、砂土的抗剪强度最低值作为基坑支护设计抗剪强度参数建议值。9.9边坡工程9.9.6边坡工程勘察范围除边坡分布的场区外,尚应包括边坡稳定性分析涉及的范围,以及边坡失稳后可能影响的范围。9.9.7~9.9.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是边坡工程勘察的基本手段之一,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再有针对性布置勘探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了满足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的需求,边坡工程(特别是岩质边坡工程)的勘探线一般是垂直于边坡走向布置的。值得说明的是,边坡工程勘察勘探孔深度除满足边坡稳定性分析外,尚应满足边坡支护结构设计的要求。9.9.12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评价之前,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当边坡破坏机机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a)采用圆弧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RiF........................................................(1)stTiN(GG)cosPsin()...................................(2)iibiiwiii172

180DB42/T169-2022T(GG)sinPcos()..................................(3)iibiiwiiiRNtgicl..................................................(4)iiii式中:Fst—-边坡稳定性系数;ci—-第i条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黏结强度标准值(kPa);i—-第i条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l—-第i条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ii、ai—-第i条计算条块底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G—-第i条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m);iG—-第i条计算条块滑体地表建筑物的单位宽度自重(kN/m);biN—-第i条计算条块滑动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iT—-第i条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m);iR—-第i条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m)。ib)采用平面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VcostgAcF................................................(5)stVsin式中:3—-岩土体的重度(kN/m);c—-结构面的黏聚力(kPa);—-结构面的内摩擦角(°);2A—-结构面的面积(m);3V—-岩体的体积(m);—-结构面的倾角(°)。c)采用折线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Riii1n1Rn................................................(6)FstTiii1n1Tncos()sin()tg.......................................(7)iii1ii1i式中:—-第i条计算条块剩余下滑推力向第i+1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i对存在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组合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并取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系数。对多级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d)对存在地下水渗流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应按下列方法考虑地下水的作用:1)水下部分岩土体重度取浮重度;2)第i计算条块岩土体所受的动力压压力Pwi按下式计算:PVsin[1/2(a)]...............................................(8)wiwiii式中:173

181DB42/T169-20223rw—-水的重度(kN/m);3V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水下体积(m/m)。3)动水压力作用的角度为计算条块底面和地下水位面倾角的平均值,指向低水头方向。10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10.1一般规定10.1.1近年来,因抽汲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突显,本规程将地面沉降纳入专门勘察。10.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10.2.3在实践过程中,软弱土厚度多大可判为不利地段,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不好规定也不应该有明确规定。因为对不同工程项目而言,软弱土本身有一定相对性。对场地“软弱土”应在查明其出露的具体厚度、工程性状、埋藏深度、均匀性等情况的条件下,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特点,来判断场地软弱土在地震发生时对拟建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程度。如果不利影响较大,就应判为不利地段。例如我们工程实践中常常遇到厚度不大(如3m)的填土或淤泥质土,下伏较好的地基土,如果该建筑物基础置于较好的地基土,从抗震安全角度考虑对建筑物影响不大,场地可划分为一般地段或有利地段。如果该建筑物基础置于软弱土上,从抗震安全角度考虑对拟建筑物影响较大,应划分为不利地段场地较合适。液化土,分轻微、中等及严重,地基液化等级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采取不同的抗液化措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4.3.6条,建筑抗震设防为丁类建筑对轻微及中等液化土可不采取措施,丙类建筑对轻微液化土也可不采取措施。其余情况采取抗液化措施包括全部(部分)清除液化沉陷、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等。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同一液化土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应根据液化土对拟建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判定是否划为不利地段。同一场地,存在中等液化土,对修建丁类建筑物来说,可判为一般地段,对丙类、乙类或甲类建筑物,应判为不利地段,并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10.2.6对于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孔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相比略偏少。这是因为多年来湖北省域内做了大量的各种土层的剪切波速测试,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建立了利用N、ps平均值确定土(岩)层剪切波速的经验方程。10.2.7当采用估算法提供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时,可计算至20m深度,当在20m范围以内见基岩时,可计算至基岩面,其基岩面的确定标准,不能仅以风化面为基准,应按剪切波速大于500m/s基岩风化面为标准进行计算。10.2.10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4.3.4条的规定,将液化判别深度加深到20m,对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物,可只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土的液化。10.3岩溶10.3.2岩溶发育与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运移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岩溶发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均匀性。场地岩溶发育程度的分类等级,可相当于划分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即岩溶强发育地段相当于一级(复杂)场地和地基,岩溶中等发育地段相当于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和地基,岩溶微发育地段相当于三级(简单)场地和地基。为了尽可能使分级便于操作,对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微发育等级分别列出了一些判别条件,这些条件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岩溶发育程度等级要根据实际条件及时修正。174

182DB42/T169-2022本文件表35各等级的岩溶发育特征中,有一项符合者即可判定为相应岩溶发育等级。10.3.3本条规定了岩溶勘察的工作方法和程序,要坚持以岩溶工程地质调查研究为先导的工作程序;遵循从面到点、分区对待、先已知后未知、先地面后地下、先控制点后一般点、先疏后密以及评价中先定性后定量的工作原则。岩溶勘察阶段的划分应根据任务委托和工程需要进行,湖北省内岩溶发育程度不一,其勘察工作大多在详勘和施工勘察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强调选址场地的适宜性,初步勘察强调场地的稳定性,施工阶段勘察强调补充勘察的必要性。10.3.4~10.3.8对岩溶详细勘察、施工勘察及专项勘察作了较具体的规定。岩溶发育地段对于大直径嵌岩桩或抗拔桩可采用一桩一探;拟定深度内遇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溶洞时,应穿过洞底板进入稳定岩层不少于5m;岩溶发育区钻孔施工完后必须进行压密注浆加固处理。10.3.5第4条宜根据场地物性条件采用有效的物探方法,物探的方法较多,现将高密度电法、电磁波CT、探地雷达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波法在岩溶勘察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特点列出本文件条文说明表6进行说明:条文说明表6多种物探方法在岩溶勘察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特点自身影响抗干扰物探方法探测岩溶类型最大探深外部影响因素适用范围因素能力全充填溶洞、半充铺装路面、裸露基适用于浅部隐伏岩溶一般装置类型、填溶洞、大范围溶岩、较大地形起伏、精度探测;无法探测无充填高密度电法约200m供电电流较强蚀发育区(发育有地下游散电流、极溶洞;可正常铺设电极条件大小溶隙、溶缝等)距、最大电极数下均可施工全充填溶洞,半充视钻孔深度而定适用于隐伏岩溶高精度探收发距、测点距、外电磁波CT法填溶洞,溶隙、溶(一般50m~探测频率强测;无法探测无充填溶洞;部强电磁干扰缝、溶槽等100m)仅适用于布置钻孔工区土岩接合面全充填适用于隐伏岩溶高精度探覆盖层较厚5m,探测天线探地雷达法溶洞,半充填溶洞,覆盖层厚度一般测;可探测无充填溶洞;仅覆盖层较薄15m频率地下脱空等适用于覆盖层较薄区域局部断裂引起岩体适用于隐伏岩溶低精度大裂隙发育,大范围雷雨天气、面、裸露音频大地电磁范围圈定;无法探测无充填溶蚀发育区(发育约1000m基岩、各类人文电磁探测频率弱法溶洞;可正常铺设电极条件有溶洞、溶隙、溶干扰、测点距下均可施工缝,溶沟、溶槽等)10.3.9~10.3.12规定了岩溶、土洞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内容,针对单个较大规模的溶洞,溶洞顶板的强度与稳定须进行专门研究;针对第四系土层覆盖的隐伏岩溶地区原则上规定了岩溶地面塌陷可能性的判别及相应防治措施。10.4滑坡10.4.4考虑到一般工程建设中滑坡的长度、宽度一般不超过1000m,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相关要求,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根据其规模选用l:200~l:1000,治理部位宜为1:200~1:500;大型、特大型滑坡比例尺可适度放宽。10.4.5本条对滑坡勘探工作量布置作出了一般性规定,它适合规模较大的滑坡勘察。对于规模较小的,175

183DB42/T169-2022其勘探点的间距应适当缩小,以查明滑坡要素为原则。对于大型滑坡宜选用物探方法,并应设立地表和深层的位移观测点,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滑坡治理需要。滑坡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置要求见本文件条文说明表7。条文说明表7滑坡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置要求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置要求适用于了解滑体结构,滑面(带)的深度、个数、地下水位埋深及水量,观测深部位移,钻探采集滑体、滑带及滑床岩、土、水试样适用于确定滑坡周界、后缘滑壁和前缘剪出口附近滑面的产状及裂隙延伸情况,有时也槽探可用作现场大剪及大重度试验的试坑适用于观察滑体结构和滑面(带)特征、采集原状土样和进行原位大剪、大重度试验。井探主要布在滑坡的主滑线附近适用于地质环境复杂、深层、超深层的滑坡。了解滑坡内部特征,采集原状土样和进行洞探原位大剪、大重度试验。洞口宜选在滑坡两侧沟壁或滑坡前缘。平洞可兼作观测洞,也可用于(平洞或倾斜)汇排地下水,常结合滑坡排水整治施工布置常用高密度电法。用于探测滑体厚度、岩性的变化、下覆基岩起伏和断裂破碎带的分布,电法勘探了解滑坡区含水层、富水带的分布和埋深。在滑坡规模较大、物性差异较大、地形地物变化较物探小时采用。勘探线建议布置在主滑线上、剖面线间及支挡工程轴线附近常用浅震反射波法。用于探测滑坡区基岩埋深,滑面位置、形状。在非人口密集区滑坡地震勘探规模较大时采用。勘探线建议布置在主滑线上、剖面线间及支挡工程轴线附近10.4.7在《03规程》的基础上,明确了滑体土、滑带土的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应包括峰值强度指标和残余强度指标;对滑床岩土体除作常规土工试验或岩石物性、强度试验外,还须作变形试验。10.4.8滑坡稳定性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7a)滑坡体内如已形成统一地下水面或渗透系数大于1×10m/s时,应考虑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7当滑体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m/s时,可不考虑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b)对岩体完整或较完整、滑面缓倾、后缘有陡倾裂缝的岩质滑坡,应考虑降雨入渗在后缘裂缝形成的静水压力,以及在滑面形成的扬压力和超孔隙水压力;c)当有可能产生局部滑动时,除验算整体稳定性外,尚应验算局部稳定性;除考虑滑坡沿已查明的滑动面滑动外,还应考虑沿其他可能的滑动面和剪出口滑动。对涉水边坡尚应分析塌岸后滑体的稳定性变化;d)对每条主、辅勘探线和每个潜在的滑动面均应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当稳定系系数小于安全系数时应算出剩余下滑力(推力)。10.5危岩和崩塌10.5.3~10.5.4本条规定危岩和崩塌勘察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着重分析研究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其他条件。其勘察工作量布置宜根据其基本条件、形成机理、规模来合理布设。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如本文件条文说明表8。176

184DB42/T169-2022条文说明表8崩塌形成机理分类类型岩性结构面地貌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峡谷、直立岸坡、倾倒式崩塌直立岩层多为垂直节理直立层面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倾倒悬崖多为软硬相间的岩陡坡通常大于滑移式崩塌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滑移层55°黏土;坚硬岩层下上部有垂直节理,下部为鼓胀伴有下沉、鼓胀式崩塌陡坡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有较厚软岩层近水平的结构面滑移、倾倒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拉裂式崩塌上部突出的悬崖拉张拉裂岩层张裂隙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大于45°的陡坡自重引起的剪切力错落向临空面的结构面10.5.7危岩稳定性评价等级可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9进行划分。条文说明表9危岩稳定程度等级划分表崩塌类型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坠落式F<1.01.0≤F<1.51.5≤F<1.8F≥1.8倾倒式F<1.01.0≤F<1.31.3≤F<1.5F≥1.5滑塌式F<1.01.0≤F<1.21.2≤F<1.3F≥1.3注:F为危岩稳定性系数10.6泥石流10.6.3泥石流勘察一般不需进行勘探或测试工作,重点是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查明是否有形成泥石流的几大要素(泥石流沟谷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存在,要求测绘和调查的范围要包括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及可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全部范围。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应根据泥石流规模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0分别对泥石流全域、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采用不同的比例尺。泥石流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内容除《03规程》规定的外,还需调查一次降雨总量,分析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规模及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等内容。条文说明表10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的比例尺按泥石流的规模泥石流全域(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及汇水区)泥石流形成区及堆积区小型1:500~1:20001:200~1:500中型1:2000~1:50001:500~1:1000大型1:5000~1:100001:500~1:1000注:不需治理的大型泥石流,其形成区和堆积区地质测绘与调查的比例尺可采用1:1000~1:5000。10.6.4泥石流勘探线一般按十字形布置,纵向勘探线沿堆积扇脊背布置,并伸入到流通区沟谷内部,达到能表示流通区平均纵坡为止。横向勘探线沿总体地形等高线延伸方向布置,达到堆积扇的边缘。纵、横勘探线交点宜在堆积扇重心位置。一次淤积范围的勘探线比照上述方法布置。泥石流影响区内两岸的滑坡、危岩和崩塌、不稳定斜坡、次级泥石流沟等不良地质灾害体若须采取防止措施时,其勘探测试应按本规程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布置。10.6.6本条规定泥石流勘察评价要求及内容,包括其形成条件、泥石流爆发可能性预测、泥石流特征177

185DB42/T169-2022参数以及物源区不良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等内容。10.7采空区10.7.5小窑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主要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相关要求执行,首先是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划定地表裂缝、塌陷范围,其次是确定安全距离。地表裂缝或塌陷区属不稳定阶段,建筑物应避让,并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应大于5m~15m。当建筑物位于采空区影响范围之内时,要进行顶板稳定分析,且要在自然塌落影响范围之外,自然塌落角前后不接,第四纪松散层可接。但目前顶板稳定性的力学计算方法尚不成熟。因此,本规程未推荐计算公式。主要靠搜集当地矿区资料和当地建筑经验,确定其是否需要处理和采取何种处理措施。但近年来由于工业用地趋紧,也在经减灾治理的浅埋老采空区上设建了一些重要工业设施(如热力电厂、水泥和超高层建筑等),从十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效果良好,因此,经治理的老采空区也是适合建设的场地。10.8地面沉降10.8.1~10.8.4常年抽吸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具有沉降速率大、年沉降量大(几十至几百毫米)和持续时间长(一般持续几年到几十年)的特征。本条阐述了地面沉降岩土工程勘察的适用范围,包括两类情况:第一,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的原因是场地及附近存在因抽吸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第二,场地及附近存在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可能对建设工程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产生不良影响。不包括由于构造运动、地震、滑坡、岩溶地面塌陷等原因造成的地面降落,也不包括由于地基土的固结沉降及工程活动引起的局部地面沉降,如大面积堆载、填土固结、基坑开挖与降水、基础沉降等引起的地面下沉。地面沉降勘察有两种情况,一是勘察地区已发生了地面沉降;二是勘察地区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两种情况的勘察内容是有区别的,对于前者,主要是搜集地面沉降的相关资料,调查地面沉降的原因、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控制和治理方案;对于后者,主要是预测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和估算沉降量。地面沉降勘察资料收集、调查及工作布置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相关要求执行。10.8.5对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现场调查工作十分重要。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域,地面沉降大,沉降漏斗附近沉降量变化大,易导致建(构)筑物的开裂或倾斜等。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其成果能综合反映到以地面沉降为主要特征的专门工程地质分区图上。从该图可以看出地下水开采量、回灌量、水位变化、地质结构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控制地面沉降的基本措施是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全国范围内的许多地区采取压缩用水量、人工补给地下水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综合措施,已取得基本控制地面沉降的成效。在这三种主要措施中,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位恢复是控制地面沉降的最主要措施。向地下水进行人工回灌时,要严格控制回灌水源的水质标准,以防止地下水被污染。考虑地面沉降的岩土工程勘察与专项地面沉降的研究与调查有区别,本条提出了对重点区域与层位加强观测的要求,即对地面沉降严重区段且可能对建设工程造成严重影响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观测工作,地面沉降观测要满足专门的水准测量精度要求。10.8.6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一般指具有下列情况的地区:a)具有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模式,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断陷盆地等;b)具有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结构,即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厚度很大;c)根据已有地面测量和建筑物观测资料,随着地下水的进一步开采,已有发生地面沉降的趋势。178

186DB42/T169-202210.8.7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主要是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即预测地面沉降量和沉降过程。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很多,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由于地面沉降区地质条件和各种边界条件的复杂性,常采用半理论半经验方法,实际工程中,通常寻求某地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的相关性进行地面沉降的预测,也有根据历年地面沉降的观测资料进行长期预测。10.8.8本条规定了地面沉降勘察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的的主要内容。11特殊性岩土11.1软土(略)11.2膨胀土11.2.4本文件表36及表37是我们根据地区气象水文观测资料,经统计计算列出的郧阳、钟祥、江陵荆州和武汉地区的大气影响深度和急剧层影响深度,供工程勘察时参考。11.3填土11.3.3填土的均匀性及密度宜用触探测定,辅以室内试验。轻型动力触探适用于黏性、粉性素填土,静力触探适用于冲填土和黏性、粉性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粗粒填土。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的密度、压缩性、湿陷性可采用室内试验确定,但应特别注意填土的特点,不可机械的套用天然土的试验方法,杂填土的密度可采用大容积法确定;填土的均匀性,可以采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11.4红黏土(略)11.5混合土(略)11.6风化岩与残积土(略)11.7污染土11.7.8污染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和腐蚀等级的划分,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要求执行。污染对土的工程特性的影响程度可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1划分。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采用强度、变形、渗透等工程特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条文说明表11污染对土的工程特性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工程特性指标变化率(%)轻微﹤10中等10~30大﹥30注:工程特性指标变化率是指污染前后工程特性指标的差值与污染前指标之比。污染土和水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应结合工程具体要求进行,无明确要求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进行评价。179

187DB42/T169-202212地下水12.1地下水的勘察要求12.1.1地下水勘察应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除本条的四款要求外,尚应掌握勘察场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以满足抗浮设计和基坑支护设计的要求。但一般情况下详勘阶段不可能观测到场地地下水年变化规律和长期动态规律,只能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缺乏常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的地区,当工程需要提供地下水位长期变化规律时,宜在初勘阶段设置长期观测孔,进行至少一个水文年的地下水位观测,提供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12.1.2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详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7.1.5条。12.2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12.2.3地层的渗透性能可根据渗透系数k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2进行划分:条文说明表12地层的渗透性能类别渗透系数k(m/d)特强透水k>200强透水10≤k≤200中等透水1≤k<10弱透水0.01≤k<1微透水0.001≤k<0.01不透水k<0.001利用压水试验参数计算天然岩(土)层单位吸水量时,可按下式计算:QW.........................................................(9)LP式中:2W——单位吸水量[L/(min•m)];Q——钻孔压水的稳定流量(L/min);L——试验段长度(m),一般为5m~10m,不大于10m;P——试验段压水时所加的总压力(MPa)(MPa换算为水柱高度m)。12.2.7对水文地质参数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主要从测试孔和观测孔的孔位布置是否合理、测试孔过滤器设置是否正确、观测孔完好程度及试验数据量测精度等方面,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应进行分析。12.3地下水作用的评价12.3.1在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中,地下水的影响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勘察中应当对其作用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评价与结论与建议。12.3.2本条系选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l第12.1.3条的内容。本文件对工程场地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未作专门规定。12.3.3地下水对桩基工程、基坑工程、边坡工程、不良地质作用等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已分别在本文件的相应章节中作了规定。本次修订强调了粉土、粉砂、黏性土交互层(夹花层)中弱透水层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并提出该层地下水处理措施。12.3.4强调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目前工程建设基坑开挖基坑采用深井降水,造成周边建筑及地180

188DB42/T169-2022面沉降甚至拉裂,由此提出地下水对环境及水资源保护的要求。12.3.5地下建(构)筑物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是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抗浮设防水位是地下建(构)筑物使用期间可能遇到的最高水位,这个水位显然不是勘察期间实测到的场地最高水位,也不完全是历史上观测或记录到的历史最高水位,而是地下室使用期间可能遇到的最高水位,也就是说这个水位是岩土工程师根据场地条件和当地经验预测的、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水位,而地下室未来几十年使用期间,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很大,也就给岩土工程师确定合理的设防水位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本条主要给出地下水抗浮设防水位取值的主要原则和取值办法。另外近年来施工过程中地下室整体上浮时有发生,应引起地下室结构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岩土工程师在抗浮评价中有必要提醒设计与施工人员关注此类问题,并在设计文件强调,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基坑抽排水,防止地下室发生上浮。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期间的抗浮设防水位宜由设计与施工人员综合考虑确定,可按勘察时实测的场地最高水位,并根据季节变化导致地下水位可能升高的因素,以及结构自重和上覆土重尚未施工时,浮力对地下结构的不利影响等因素综合确定。地下建(构)筑物的抗浮主要是地下水的影响,但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基底土层分布、地下水的作用综合评价,在基坑回填土未夯实的情况下或地下室周边为富水的深厚杂填土等透水土层,虽基底为黏性土层或基岩,但雨水等地面水通过未经处理好的肥槽渗入基底,在雨水等地面水的长期作用下,常产生地下构筑物发生浮起、结构损坏的事故;当地下建筑物基底以下为相对隔水层,下部赋存承压水,当承压水最高水位高于基底标高,考虑地质钻孔等封闭不严及沿桩周渗水等因素,各层地下水联通,承压水有可能进入地下建筑物基底,因此,地下结构抗浮情况复杂,目前很难收集长期观测资料,我省地下室因地下室浮力作用使之开裂、变形及破坏等情况常有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地下室使用期间的抗浮设防水位宜按最不利情况取值。上层滞水水位变化无常,且不可能获取上层滞水的历史最高水位,因此宜取地下建(构)筑物使用阶段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为上层滞水抗浮设防水位。对场地低洼地区,在雨季易产生水涝,或长期渍水,可能形成对地下建(构)筑物的倒灌,为保证对地下建(构)筑物的安全,抗浮设防水位取室外地面标高以上0.5m。本条第d)款主要针对第四系砂土层,即:当地下建(构)筑物置于承压含水层,承压含水层历史最高水位低于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时取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高于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时取历史最高承压含水层水位。本条第d)款第1)小款中“取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考虑了侧壁滞水的影响,当地下建(构)筑物置于渗透性强的砾卵石等碎石土含水层,承压含水层历史最高水位低于地下室周边地面设计标高,且侧壁滞水静水压力能及时消散时,可取承压含水层历史最高水位。由于目前建设规模和工程场地占地范围日益壮大,同一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地条件等变化较大,地表水与上层滞水、承压水等各类地下水随着季节性的变化及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交互作用,勘察期间存在设计条件不明确等情况,详勘阶段地下室使用期间的抗浮设防水位的提出存在一定难度和不确切性,比如山区斜坡场地,室外场地高差较大,可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竖向分区情况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当同一项目不同区域可能设计成不同室外标高,在场地具有比较完整地的排水系统时(地上、地下),可以将上一个台阶区域的抗浮设防水位按下一台阶的室外标高取值,但在勘察期间一般较难取得竖向设计分区标高,勘察报告只能提出建议;当场地位于山前坡地地带,含水层水位可能受雨水洪水补给,当场地地势低洼,且处于当地防洪水位下等情况时,均应与设计协调沟通,因此,当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条件、场地条件等均很复杂的情况下,抗浮设防水位的取值及抗浮设计宜进行专项论证。对紧邻江河、湖泊一级阶地的地下建(构)筑物,承压水的标高与江河、湖泊水位紧密相关,据荆州大堤荆州段及洪湖段承压水位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距长江不同距离的承压水位与长江水位的关系181

189DB42/T169-2022如下式:-axY=Ae...................................................(10)式中:Y——距长江边某点承压水位(m);A——长江水位(m);X——某点距长江边距离(m);a——衰减指数,荆州0.00011~0.00041,均值0.00023,国家点0.00026;江陵0.00014;洪湖0.00012~0.00030。经计算承压水的水力坡降基本呈线性变化,坡降率为3‰~10‰,武汉长江紫都楼盘两年观测结果承压水的水力坡降率为5‰~10‰,由于承压水位变化与场地土层性质、分布及长江水位维持时间等因素相关,在防洪控制区(武汉距江边500米)建议承压水头坡降率为5‰~8‰。三峡蓄洪后2000年~2011年12年间汉口站最高水位为25.62m(黄海高程),最低水位11.50m,长江警戒水位为25.21m,长江历史最高水位为27.64m。长江最高水位的确定,武汉市考虑三峡蓄洪影响,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在长江警戒水位25.21m与长江历史最高水位为27.64m之间取值。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13.1~13.3勘察外业工作任务书是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前,应详细研究外业工作任务书,以便明确工作范围、深度及重点。现场踏勘是在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期工作,其目的在于了解测区的地质概况,以便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测绘和调查纲要,拟定可行的现场工作方法和工作量。一般情况下测绘纲要包括在工程勘察纲要内,必要时或特殊要求情况下,也可单独编制。13.4~13.6对地下设施调查主要包括场地内及其周边的地下管线(给水、排水、电信、电力等)、地下人防工程、隧道、建筑物基础等。13.7本次修订在原来内容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增加了第一款,强调工程地质测绘应满足勘察任务书和勘察技术要求。对原第4款调整为第5款并进行了修改,主要因为条文关于适当扩大调绘范围的前提条件不够准确。在一般情况下,测绘和调查范围通常应大于建筑场地面积或勘察范围,但也不宜过大,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满足工程建设要求为前提。13.10由于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内容和精度取决于场地复杂程度,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也要求按照场地复杂分别进行,但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为此,本文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2条所规定的场地复杂程度划分标准,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分别作出了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要求。14勘探和取样14.1一般规定(略)14.2勘探点测量14.2.2为了便于钻探资料的积累和重复利用,应尽可能采用国家坐标、高程系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施工坐标。地形测量散点系外业测量的观测点,属于无坐标数据,现场无标识,而且其高程可能随时产生变化的观测点,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高程引测点。182

190DB42/T169-202214.3钻探14.3.4为准确判定岩土层的埋藏状态和特性,控制钻探回次进尺是一有效办法,本条规定的标准是参照国家标准并结合我省经验而制定的。14.4井探、槽探和洞探(略)14.5现场编录14.5.1本条是有关钻探成果的标准化要求,钻探野外记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野外记录应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持有记录员证)承担。为了杜绝编录工作中的不正确方法,本条将常被忽视,专门提出,以便引起重视,确保编录成果的真实可靠。14.5.2本条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第3.2.5条、3.3.7条中涉及的对岩土的描述的规定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实际工作中尚应按岩土层的具体特征增减描述的内容。14.6岩土取样14.6.2钻探过程中,岩芯管内的土芯不可避免地会被压密和扰动,因此从岩芯管中取的土样只能作为III、IV级土样。特别是对老黏性土采用岩芯管取样作为I级土样,在某些地区不是个别的现象,致使土的强度、固结试验参数明显偏低。14.7工程物探本节内容仅涉及采用工程物探方法的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目的在于指导非物探专业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结合工程特点选择适宜的工程物探方法。各种工程物探方法具体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应执行相关现行工程物探规程。当前常用的工程物探方法详见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3。条文说明表13工程物探方法应用范围表方法名称应用范围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自然电场法2.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1.探测地下洞穴;充电法2.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3.探测地下洞穴;电阻率测深法4.探测含水层分布;直流电法5.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6.测定沿线大地导电率和牵引变电所土壤电阻率电阻率剖面法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高密度电阻率法3.探测地下洞穴;4.探测含水层分布;5.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183

191DB42/T169-2022条文说明表13工程物探方法应用范围表(续)方法名称应用范围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2.探测地下洞穴;激发激化法3.划分松散沉积层序;4.测定潜水面深度和含水层分布;5.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3.探测地下洞穴;频率测深法4.探测河床水深及沉积泥沙厚度;5.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6.探测地下管线1.探测基岩埋深;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电磁感应法3.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交流电法4.探测地下洞穴;5.探测地下管线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3.探测地下洞穴;地质雷达法4.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5.探测河床水深及沉积泥沙厚度;6.探测地下管线跨孔电磁波1.探测岩溶洞穴;层析成像(CT)法2.探测隐伏断层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折射波法2.探测河床水深及沉积泥沙厚度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反射波法3.探测地下洞穴;4.探测河床水深及沉积泥沙厚度;5.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1.探测小煤窑采空洞穴;跨孔透射波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层析成像(CT)法地震波法3.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及基岩风化带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层序和基岩风化带;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瑞雷面波法3.探测地下洞穴;4.探测地下管线1.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地层界线;TSP法2.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3.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岩溶发育情况1.探测河床水深及泥沙厚度;声呐浅层剖面法2.探测地下或水下隐埋物体184

192DB42/T169-2022条文说明表13工程物探方法应用范围表(续)方法名称应用范围1.划分地层界线;2.划分含水层;地球物理测井(含电测井、放射性测3.测定潜水面深度和含水层;井、电视测井、声波测井、地震压缩波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类别;测井、地震剪切波测井等)5.计算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及卓越周期等;6.测定放射性辐射参数;7.测定土对金属的腐蚀性1.探测热力管道;红外辐射法2.探测断层、破碎带;3.探测地下热水15原位测试15.1一般规定15.1.2布置原位测试工作时,宜在具有代表性或主要地层采取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有助于提高勘察质量。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工程勘察单位在原位测试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并建立了很多相关关系式,因此可直接根据用原位测试经验公式估算得到相关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参数。由于单桥静力触探不能采集岩土芯样,只能依据比贯入阻力曲线间接判断土的类型,严格讲只能进行土的力学分层,且贯入阻力曲线有时具有多解性,因此本文件规定,不得单独采用静力触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15.2载荷试验15.2.2本条为新增内容,主要规定了载荷试验点的选择要求。试验点选择是否合适,对试验结果的代表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试验点时,应根据试验要求和试验点的代表性综合确定。15.2.4千斤顶、压力表属液压设备和仪表,出厂时均有额定最大量程,根据工程经验千斤顶的最大使用量程一般不宜大于额定最大量程的70%,否则可能产生漏油、卸压,仪表损坏、计量精度下降等问题,因此在试验前应根据加载量和试验压力,选择合适的千斤顶和压力表。试验采用的压力表精度一般为1.5级,(即误差1.5%)或0.4级(误差0.4%)。工程实践证明1.5级压力表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岩土工程勘察对载荷试验的要求,因此本规程规定采用1.5级压力表,0.4级压力表可作为试验用表。有经验的地区,是指有沉降相对稳定法与快速法对比资料充分且已有相关关系的地区。快速法只能用来确定土的承载力,不应用来确定土的变形指标。15.3静力触探试验15.3.1~15.3.4静力触探可作为原位测试手段,也可作为勘探点。当以勘探点为主要目的时,宜采用双桥静力触探试验,便于划分地层,并可按比贯入阻力p=1.1×锥尖阻力q进行换算。当以测试土的sc力学性质为主时,可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试验。185

193DB42/T169-202215.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5.4.4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初始阶段,动力触探锤击数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应地表或孔底发生变形(开裂、隆起等)现象。当贯入深度达到临界深度时,锤击数才趋于稳定。根据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为2击~50击时,其临界深度为0.5m~1.0m。因此,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当自地面开始贯入或钻进深度不大于1.5m时,连续贯入深度不宜小于1.5m;钻进深度大于1.5m时,连续贯入深度不宜小于1.0m。超前滞后范围内的值不能反映土的真实力学性质,在资料整理时,均应予以剔除。超前滞后的厚度与土的性质及软硬差异有关。上硬下软土层,一般超前约0.5m~0.7m,滞后约0.2m;上软下硬土层,一般超前约0.1m~0.2m,滞后约0.3m~0.5m。15.5标准贯入试验15.5.1标准贯入试验不仅适用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而且根据湖北省地区经验,已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残积土和软岩和极软岩强风化。15.6十字板剪切试验15.6.4十字板剪切试验所测得的不排水峰值抗剪强度,一般认为偏高,土的长期强度一般只有十字板峰值强度的60%~70%。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当地经验,对十字板测定值进行修正,供设计采用。15.7旁压试验15.7.4旁压试验技术要求应强调以下两点:a)试验时必须保证旁压器的测量腔和保护腔在同一地层中。若放置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岩土层中时,将会发生因土质条件差异,使弹性膜破裂,不能试验;既使不破裂,加压后较软的岩土体会产生低模量的较陡斜率曲线,继后的膨胀则由较硬的岩土体抵抗,于是又会获得较大模量的缓平斜率曲线,这样的试验曲线将无法使用;b)成孔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旁压试验能否成功并影响试验成果的质量。孔壁垂直、光滑、呈完整的园柱形,可使试验在接近轴对称的平面应变条件下进行。如果孔壁岩土体受到振动,产生坍孔、缩孔时,将会影响旁压试验曲线的形态;试验孔径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其成果和判释。15.8扁铲侧胀试验15.8.2通过总结和归纳本地区扁铲侧胀试验成果,采用扁铲侧胀试验划分土类、判别黏性土状态、确定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等经验关系如下:a)扁铲侧胀材料指数ID划分土类的标准如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4:条文说明表14材料指数ID划分土类土类材料指数ID淤泥、淤泥质土≤0.1黏土黏性土0.1~0.55粉质黏土粉土粉土及互层0.55~1.2粉砂、粉土、粉质黏土互层砂土粉砂1.2~2.9186

194DB42/T169-2022b)黏性土状态按参数m判别如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5:条文说明表15用m值判别黏性土的状态判别值塑性状态m≤0.53流塑0.53<m≤0.62软塑0.62<m≤0.71硬塑m>0.71坚硬注:m=(lgE+0.748)/lgI+7.667),ED单位为kPa。DDc)第四系全新世黏性土扁铲侧胀水平应力指数KD与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关系公式为:0.54.K0=0.33KD...........................................................(11)注:上式不适合新近沉积黏性土。d)一般黏性土压缩模量,其相关关系为:ES=RMED................................................................(12)当ID≤0.6时,RM=0.14+2.36lgKD.......................................................(13)e)似弹性阶段土的水平向基床反力系数计算公式如下:KH=Δp/Δs............................................................(14)15.9现场直接剪切试验15.9.3试验法向荷载级别一般为100kPa、200kPa、300kPa、400kPa,但试验时应考虑岩土特性、上覆地层自重压力、荷载以及技术要求进行调整。15.10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15.10.3为了使试验成果较好的反映岩石的性状和强度,试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a)选择与岩性状态一致的代表性岩样,同时也应避免在采、制样过程中产生新的裂隙,使试验结果产生差异;b)加荷点的选择和受力方向,应尽量符合岩体在原位的应力状态。15.11波速测试(略)16岩土室内试验16.1规定岩土室内试验应遵循的规范标准,本文件附录M说明了一些常用试验项目和测定参数工程应用供岩土工程师参考。16.2本条规定的是最基本的试验项目,一般工程都应进行。16.3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应与压缩试验方法相对应。a)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工程一般对地基沉降变形计算要求较为严格,土试样质量对压缩性指标影响较大,因此要求土样为I级。b)采用分层总和法进行地基沉降计算时所采用的压缩模量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之和压力段的压缩模量值。187

195DB42/T169-2022c)测量土的先期固结压力试验,对土的质量要求很高,稍有扰动会造成e-logp曲线的曲率不明显,求不到先期固结压力,故要求I级土样;此外最大压力应加至出现较长的直线段,以满足准确求得Pc和Cc值的要求。d)桩基持力层一般埋深较大,变形验算时试验压力应同本条第二款。16.4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与施工工况、地层条件和计算方法相适应。16.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岩石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性,是求取岩基承载力的方法之一;对岩层较破碎或构造裂隙节理较发育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建议做些点荷载强度试验;如针对武汉地区广泛分布的志留系坟头组岩层,采用单轴抗压试验强度指标严重偏低。16.7市政工程内容十分广泛,其岩土室内试验要求各有侧重,差异较大,建议针对不同工程详细参阅相关规范标准。16.8对岩土样开样时间规定是为了避免岩土样放置时间过长风干失水;核对委托单是为了强化管理;做岩土样描述一是岩土样是非均质的,二是保证物理性和力学性试验选样一致性;留样是对试验结果可追逆性。17岩士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17.1一般规定17.1.1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编写成果报告的基础,加强原始资料的编录工作是保证成果报告质量的基础条件。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整理、分析、鉴定不够重视,不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将会导致分析评价的失误。本条强调,对岩土工程分析所依据的一切原始资料,均应真实可靠,并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认为无误后方可使用。17.1.2岩土参数的选用,是岩土工程勘察评价的关键,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用,并按下列内容评价其可靠性和适用性:a)取样方法和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b)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c)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比较;d)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应当指出,由于土的不均匀性、分层的不合理及仪器设备、试验操作等因素影响,使土的试验和测试参数往往出现一定的离散,导致均值失去代表性和真实性。所以,应按工程地质单元、区段及层位对统计参数进行可靠性检验,在确保分层合理的前提下,判别统计数据中带有粗差的应予舍弃的异常数据,确保土的试验指标、测试参数的可靠性。判别舍弃异常数据有不同的检验标准,常用的有正负三倍标准差方法,Grubbs方法,极差分析方法和极差比等方法。17.1.3规定了定性分析是评价的首要步骤和基础,不经定性分析不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对工程选址及场地对拟建工程的适宜性、场地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可仅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可采用定值法,对岩土体的变形性质、岩土体的强度、稳定性(包括斜坡及地基的稳定性)宜作定量分析。17.2岩土参数分析和选定17.2.1进一步强调整理分析原始资料、合理分层的重要性。188

196DB42/T169-202217.2.2土的工程特性指标代表值采用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代表值取用方法已与其他国家标准相协调,对于原位测试指标,当利用其判别土的状态时,应取平均值;当利用其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指标时,应取标准值,标准值取其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另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采用单桩极限承载力、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因此,使用时应说明配套规范。17.2.3~17.2.4本条参照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08—37—94对岩土参数平均值的取值方法做了具体规定。不考虑土的均匀性和离散程度,统一取平均值的方法是不合理和不安全的,为此,规定当变异系数大于或等于0.3或多种试验方法获得的岩土承载力、压缩性指标当极差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应取小值平均值。采用抗剪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强调进行国际上常规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方法,取消了89规范规定的室内直剪试验。直剪试验与三轴剪切试验相比,受力条件复杂,无法控制排水。但考虑到湖北省的具体情况,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故本文件仍保留了室内直剪试验方法。基坑工程对一般黏性土、粉土、残积土可利用室内直剪试验方法提供支护结构设计所需的c、值,根据基坑工程的工程特点和多年来武汉地区基坑工程的实践经验,与武汉地区基坑规范配套参数较一致,而利用室内固结快剪c、值偏高。但对于饱和软黏土其直剪试验c、值偏低,建议采用有效自重压力下进行预固结后的剪切试验。根据武汉地区固结快剪与直接快剪的对比资料,初步统计对一般黏性土固快试验抗剪强度是直接快剪的1.29倍~1.40倍(或近似等于1.35倍),老黏性土为1.07倍~1.14倍(或近似等于1.10倍)。另外武汉地区老黏性土层存在竖向裂隙,及基坑开挖暴露后的强度衰减,老黏性土的基坑设计参数应对室内试验粘聚力进行一定折减,且最高不宜大于50kPa。对江河低级阶地广泛分布的黏性土、粉土、粉砂互层土的抗剪强度,基坑设计参数应取三者c、的小值(处于坑壁时)或小值平均值。17.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7.3.1房屋建筑工程17.3.1.2场地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前提。场地稳定性评价可以从活动断裂、抗震地段类别、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三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17.3.1.3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治理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从场地稳定性、地形坡度、岩土均匀性及工程性质、洪水及地下水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场地治理难易程度主要从场地平整难易、地基及施工条件、工程建设诱发次生环境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治理难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需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量评价时,应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应符合《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的有关规定。17.3.1.5本条为引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第8.2节天然地基评价的内容,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地基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基础,故应对地基均匀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本文件表42列出的“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为借鉴北京地区的一种定性评价地基不均匀性的定量方法,该不均匀系数指地基土本身满足规定的勘察精度条件下的土的压缩性不均匀,不包括结构调整、设计计算和施工误差的影响;多层建筑的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可参照高层建筑的判别标准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关于桩基和桩土复合地基的地基均匀评价,相关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未有相关具体规定。对于桩基,189

197DB42/T169-2022群桩最终沉降量计算采用等代实体基础,按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进行,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桩基的地基均匀性也可采用等代实体基础按本条进行评价;当桩端以下均为低压缩性地基土层,本条第2款不适用;当桩端位于中、微风化岩层中时,中、微风化岩层一般视为不可压缩,嵌岩桩一般不进行沉降验算,从压缩性的角度,可视为均匀地基,但同一单体建筑以多种岩性的中、微风化岩层为桩端持力层且岩石坚硬程度及完整程度有较大差异、或桩端持力层下存在风化强烈的软岩夹层时应予以说明。对于桩土复合地基,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由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组成,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故复合地基的地基均匀性评价包括加固区土层和桩端平面以下主要压缩土层范围,又本条中地基不均匀系数的解释为不包括结构调整、设计计算和施工误差的影响,故复合地基的地基均匀性评价可加固区地基比照天然地基、桩端以下地基比照等代实体基础进行。17.3.1.7主要考虑在城市桩基施工中沉(成)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目前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中所需要分析评价和治理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工挖孔桩存在受地质条件限制、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大量抽水容易造成周边建筑损害等缺陷,各地已逐步限制使用人工挖孔桩。17.3.1.10抗浮设防水位(抗浮水位)是勘察单位根据各地下水含水层水位的变化特征提出的不利抗浮水位。抗浮设计水位是结构设计单位根据抗浮设防水位,结合专项排水设计(措施)、隔渗措施等确定的结构抗浮设计水位。专项排水措施包括通过专门通道向地下室内排、或向市政排水通道排泄(外排),但是专项排水措施应确保建筑物使用期间的畅通。17.3.2市政工程17.3.2.2道路关乎居民的日常生活,一旦损坏将造成较大不利社会影响,故道路对路基、边坡稳定要求一般应高于公路。平原地区软土路基若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路基沉降、失稳、开裂、及管涵破裂渗漏等,甚至于出现较大面积的地面塌陷,路桥接驳过渡段路基沉降相对较大以致于出现桥头跳车情况,因此须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和工程性质,评价其对路基影响及提出合理地基处理建议。山区路基承载力一般能够满足要求,边坡稳定则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勘察应重点查明边坡岩土层的工程性质,不仅仅在路基范围内,尚应扩大到边坡影响范围。路基车辆荷载影响范围往往只有3m左右,但软土区路堤(即使路堤高度只有3m~5m)本身稳定和沉降影响深度却可达到10m以上,因此软土路基勘察和评价深度一般宜加深。当根据地区经验深部存在岩溶、土洞可能影响到路基稳定性而判为不稳定场地时,应提出合理建议。各岩土层的土、石工程等级是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费用预算、结算的一个依据,可参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确定。其它市政工程与此同,但轨道交通工程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附录F提供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其中软土的施工工程分级可定为II级)。17.3.2.3设计单位主要依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进行桥涵设计,相对应地多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提勘察技术要求。《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中地基岩土分类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大致相同。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查表获得的承载力特征值偏高,湖北省地区应参考地区经验提承载力特征值f;单桩轴向受a0压承载力应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提供公式估算,摩阻力标准值可参照地方经验提供。土与沉井壁间的摩阻力标准值应根据实践经验或实测资料确定;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根据土的性质、施工措施,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6选用。190

198DB42/T169-2022条文说明表16井壁与其土体间的摩阻力标准值(kPa)土体类别沉井外壁与土体间的摩阻力卵石18~30砾石15~20砂性土12~25硬塑黏性土、粉土25~50软塑、可塑黏性土、粉土12~25软土10~12泥浆套3~5注:本表适用于深度不超过30m的沉井。17.3.2.4隧道一旦出现事故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工程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勘察报告应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下分段评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建议及注意事项,以便于使用。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段,提出超前预报的建议和要求也是必要的,以减少施工中出现事故的概率。隧道的地下水涌水量预测可根据隧址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水文地质比拟法、水均衡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有较详细介绍可供参考。17.3.2.5顶管管壁与周围土体摩阻力应根据实践经验或实测资料确定;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根据土的性质、施工措施,按本文件条文说明表17、条文说明表18选用。条文说明表17顶进管道与其周围土层的摩擦系数土层类型湿干黏土、粉质黏土0.2~0.30.4~0.5砂土、粉土0.3~0.40.5~0.6条文说明表18触变泥浆减阻管壁与其土的平均摩阻力(kPa)触变泥浆土的种类混凝土管钢管软黏土3~53~4粉性土5~84~7粉细砂8~117~10中粗砂11~1610~1317.3.2.6给排水厂站中有泵房、沉淀池、氧化沟等多是地下或半地下构筑物,抗浮问题比较重要,抗浮设计水位应综合考虑构筑物特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场平标高等因素确定,并提出抗浮设计建议,若采用抗拔桩时提供相关侧摩阻力、抗拔系数等地质参数。17.3.2.7堤岸的稳定性是勘察设计的重点,特别是软土分布区,经常发生边坡整体失稳现象。河水冲刷及快速退水也往往会造成堤岸崩塌,勘察报告应提出边坡支护、坡面防护建议。17.3.2.8设计单位主要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等进行轨道交通设计,相对应地多参照《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提出勘察技术要求。《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中地基岩土分类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大致相同。勘察报告中除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外,地基承载力应参考地区经验提基本承载力σ0、极限承载力Pu,桩周土的极限摩阻力fi、桩尖土的极限承载力R可参照地方经验提供。桩承载力应分别根据《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191

199DB42/T169-2022计规范》TB1009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提供公式估算。除车站抗浮外,对隧道抗浮问题也应重视,特别是矿山法施工的隧道。2011年8月南京地铁二号线就因降暴雨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混凝土隧道道床上浮约10厘米,涉及范围约20余米,造成列车无法行驶。勘察报告应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下分段评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建议及注意事项。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段,提出超前预报的建议和要求。17.3.2.9综合管廊是线性工程,包含附属结构,可分别按室外管道工程、建筑物工程结合不同施工方法分别评价,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但不容许有较大的差异沉降;地下工程存在抗浮问题,抗浮设计水位取值可参考最新的《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结合本省地方经验确定。特别注意本省多大江大湖,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临湖临江地段抗浮设计水位取值需要专门论证。17.4成果报告17.4.4规定在勘察成果中应将岩土参数相关统计表纳入相应的章节,这是武汉地区多年来工程实践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规定对湖北省勘察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会起到良好的作用。17.5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17.5.3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坐标标注点不应少于两个,具有可追溯性,及利于测量系统的恢复。剖面图的方向:横剖面从左到右,纵剖面从下到上,斜向剖面以45º为界分。17.5.5钻孔柱状图应根据钻探原始记录的内容编制,其细致程度应高于剖面图。诸如土层颜色、矿物成分和含量的变化,夹层描述,钻进过程中进尺速度变化、跳钻、掉钻、失水涌水等现象的描述,均应在柱状图中如实反映,并反映个孔差异及工程特性。17.5.7剖面线的布设应能控制场地地层变化及拟建物轮廓边线。当地层变化较大时,沿地层变化方向应适量布设剖面线。单项工程应有一定数量的钻孔柱状图。特别是基岩作为持力层,且岩性变化大时,应能充分反映岩性、完整程度、钻进特征等情况,以期对桩基施工有指导作用。18现场检验和监测18.1岩土工程勘察存在不确定性,岩土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沉积与地质作用,本身存在空间的变异性,地层变化与勘察报告存在偏差在所难免,在施工期间勘察人员应对地基土进行检验与验证,对桩基及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进行验证。监测工作对保证工程安全和人身安全有至关重要作用。例如: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工程监测,边坡、滑坡、崩塌监测等。勘察人员应提出现场检验和监测的要求和建议。18.2地基土的检验,是必须做的常规工作,通常由勘察人员会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共同进行。下列情况应着重检验:a)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时;桩基持力层顶面标高起伏较大时;b)基础平面范围内存在异常土质,或有坑穴、古墓、古遗址、古井、老基础时;c)场地存在破碎带、岩脉以及湮废河、湖、沟等时;d)在雨季、冬季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工,土质可能受到影响时。检验时,一般首先核对基槽或基础的位置、平面尺寸和坑底或桩底标高,是否与图纸相符。对土质192

200DB42/T169-2022地基,一般可用肉眼鉴别、微型贯入仪等简易方法,检验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必要时可在槽底进行轻型动力触探。坑底下分布有砂层时,且承压水高于坑底,应特别慎重,以免造成冒水涌砂。当岩土条件与勘察报告出入较大或设计有变动时,可有针对性进行补充勘察。18.3、18.4桩长设计一般采用地层和标高双控制,并以勘察报告为设计依据。但在工程实践中,实际地层情况与勘察报告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故应通过试桩,检验岩土条件是否与设计时预计的一致,在工程桩施工时,也应密切注意是否有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18.6基坑支护设计施工通常采用信息化流程,勘察人员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了解相对全面深入,在勘察报告中应对基坑监测方案的重点提出建议。18.8、18.9、18.10此三条是对检测、监测原始资料及成果报告提出的要求,原始资料要真实可靠,相关责任人签字齐全,存档备查。成果报告要内容完整,分析有据,结论及建议明确,并及时提交。检测、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先口头向相关方预警,随后出具书面文件。193

201DB42/T169-2022附录K(规范性)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K.1本文件表K.1~表K.28为各类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当根据室内试验物理力学指标、现场原位测试指标分别查取的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存在差别时,应综合分析确定。a)本文件表K.1岩石地基承载力,由于影响岩体承载力的因素多而复杂,即使是同一地质年代、同一类型、同一风化程度、同一地区的岩体,其承载力仍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所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要求采用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由于受现场试验条件的限制,当无法进行现场试验时,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体,可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根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按下式计算确定:ff........................................(15)arrk式中取值强调由地区经验确定,无经验时,按岩体的完整程度给出了一个范围值:对完整r岩体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取0.1~0.2。经过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和湖北地区已有的现场试验对比情况分析证明国家规范给出的折减系数范围值是安全的。本次补充了表中硬质岩石的地基承载力,中风化岩体取0.15,微风rr化岩体r取0.20~0.30,最高值fa取24000KPa,即相当于frk=80MPa的坚硬岩乘以r=0.3。表中软质岩石的地基承载力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较软岩中风化的上限值是根据地区试验资料调高至4000KPa。对软岩、极软岩中微风化岩石的地基承载力,原2003版的P.0.1表中给出的范围值基本符合地区情况,本次仅做了局部微调,中风化岩体值相当于0.15~0.20,r而微风化岩体的值相当于0.20~0.40。r对完整、较完整的中、微风化岩体,可取表中上限值或较高的值,较破碎的中、微风化岩体,可取表中的下限值或较低的值。对破碎的中、微风化岩体地基承载力,可采用现场平板载荷试验或点载荷试验确定。无法试验时,可在表中下限值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经验进行折减降低使用。强风化岩石地基承载力按照风化后的同类土考虑,基本上沿用《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规程》DB42/169-2003版本的资料,根据地区强风化岩石载荷试验资料做了局部调整。b)本文件表K.3、表K.4花岗岩残积土承载力表,按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01-2010进行了局部调整。c)本文件表K.5、表K.6残积土承载力表分别按f=119.87+7.81N和f=180.96+33.92ps的回归akak经验公式进行调整修改。原2003版的表P.0.6按dw确定fak的表,根据多年的工程经验,明显偏低,予以删除。d)本文件表K.17红黏土承载力表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66-2018。e)原2003年版的碎石土表P.0.7~表P.0.9在同一条件下三表中的fak值差异很大,故删除了表P.0.9,保留了表P.0.8的fak、E0的对应值。砂土、粉土、黏性土等承载力表基本上沿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年版的资料,仅对同类土表与表之间的相互衔接,作了微调。f)岩土承载力、压缩性指标建表所依据的对比试验经验公式汇总如下:1.7340.7241)粉性土:f43.07ew.......................................(16)0194

202DB42/T169-20220.543E5.260p.............................................(17)ss0.495f102.28p............................................(18)ks1.37250.4522)一般黏性土:f176.68eI1...............................(19)0Lf14.89226.053N.......................................(20)kf30.8700.0822p.......................................(21)ksE2.13p2.03...........................................(22)ss1.4833)老黏性土:f216d..............................................(23)0wf4.7727.18N............................................(24)kf157.92p122.26.........................................(25)ks4)黏性土:E0.61093.992p.........................................(26)ssE0.9993.6576p..........................................(27)ss5)E~E经验关系:s0淤泥质土:E1.3980.917E,E1.26~1.80E........................(28)0s0s一般黏性土:E1.5921.700E,E1.83~2.2E......................(29)0s0s老黏性土:E14.5181.489E,E1.97~2.83E.......................(30)0s0s0.646)砂类土:中粗砂【R】=0.238p0.12...................................(31)s粉细砂【R】=0.0197p0.6559...................................(32)s7)残积土:f119.877.81N..............................................(33)k.E10.130.66N................................................(34)0f180.9633.92p..............................................(35)ks8)强风化岩石:E36.760.02f.............................................(36)0ak2上述公式中的f0、fk单位为KPa,Es、E0、ps单位为MPa,砂类土公式中的ps单位为kg/m,2【R】容许承载力单位为t/m。195

203DB42/T169-2022g)本文件附录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在对以往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根据武汉地区载荷试验p-s曲线对应关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表的。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实际即为地基承载力的允许值,因此,对一般黏性土、淤泥质土、粉土依据载荷试验p-s曲线相当于s/b=0.02时所对应的载荷值取作的基本值进行了如下调整:一般黏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的基础上下调16%,淤泥质土下调25%~30%,粉土下调l5%;老黏性土、砂土、碎石类土和风化岩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是依据载荷试验p-s曲线上的比例界限值与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参数之间建立的统计关系,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本相当,所以未作调整。h)利用原位测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或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Nl20,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ps)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1)N(或N63.5、Nl20、ps)=..............................................(37)式中:——标准贯入自由落锤锤击数N(或单孔同一土层N63.5、Nl20、ps)平均值;——统计修正系数,不应小于0.75。2)统计修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1.7044.6781................................................(38)2nn式中:n——-据以查表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或单孔同一土层的N63.5、Nl20、ps)参入统计的数量,n不应少于6个;δ——变异系数。i)利用标贯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性指标时的N值,规定为未经杆长修正的标准值,标贯试验的落锤方式应采用自由落锤。标贯试验成果的修正是个复杂的问题,依据目前对N值的牛顿碰撞理论和弹性杆件弹性波动理论两种传统的修正方法,可能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鉴于原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明确规定对标贯试验不作杆长修正,新修订的2001版规范仍保留这一规定不变。另外,本规程采用N值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统计回归公式所依据的是未经杆长修正的平均值,所以本规程规定在标贯试验成果中应采用不作杆长修正的N值。《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设计规范》TJ7—74开始利用标贯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当时所采用的标贯试验落锤方式是手拉绳方法,即依据手拉绳标贯试验的锤击数与载荷试验建立的N—[R]关系,并沿用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本文件所引用的利用N值确定地基承载力、压缩性指标表均系根据标贯试验不同落锤方式的对比试验成果,对手拉绳锤击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j)本文件所引用的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粉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的地基承载力、压缩性指标表,在编制时,主要是利用武汉地区几十年来所积累的载荷试验资料。湖北的其他地区目前尚不具备建立承载力表的条件,对于地质条件与武汉地区相类似的江汉平原的局部地区,可以参照使用,其他地区应严格遵守本文件l7.2.4和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196

204DB42/T169-2022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当地地层条件,结合上部结构的特点,在表中数值的基础上乘以修正系数,修正系数应根据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k)本文件表K.12、表K.13、表K.14中老黏性土取值超过450kPa的,建议在综合取值时考虑折减,并参照地区工程经验及现场试验综合确定,或进行专项研究。197

205DB42/T169-2022附录P(规范性)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特征值P.1本文件表P.1、表P.2混凝土预制桩桩侧、桩端阻力表系引用湖北省地方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本文件表P.6、表P.7钻孔桩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系引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qsik、qpk值除以分项系数并参照DB42/169-2003的原表Q.0.5、Q.0.6综合修订给出的。本文件表P.8嵌岩钻(挖)孔桩端阻力、桩侧阻力表的修订和补充主要参考了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广东省地基设计规范》等对风化岩石的qpa=C1·frk、qsia=C2·frk的桩端阻力系数C1、桩侧阻力系数C2的取值,结合湖北地区的试桩资料,并考虑地下水影响和岩体完整程度综合确定给出的。硬质岩石的中风化岩石的C1采用0.15、C2采用0.015~0.02;微风化岩石的C1采用0.20~0.30、C2采用0.015~0.03;软质岩石的中风化岩石的C1采用0.20~0.40、C2采用0.015~0.02;微风化岩石的C1采用0.30~0.60、C2采用0.02~0.04。根据岩体的完整程度,分别取值。对完整、较完整的岩体,可取表中上限值或较高的值;对较破碎的岩体,可取表中下限值或较低的值。对破碎的中、微风化岩体的qsia、qpa值,可采用现场桩的载荷试验确定,当无条件试验时,可在表中下限值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经验进行折减,降低使用。198

206DB42/T169-2022附录Q(资料性)利用p、N的标准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sQ.1本文件表Q.1~表Q.5是根据武汉地区66项工程勘察资料、680组标贯锤击数、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与土的抗剪强度的对比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获得淤泥、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粉土和软岩残积黏性土的c、—N、ps经验关系和回归方程。a)砂土N—关系由于受取原状砂样限制,砂土的N—的对比资料少,本文件表Q.1中N对应的值按=20N+15公式算得,并根据有限的N—对比资料进行了改正。b)粉土ps—c、关系本文件表Q.2粉性土ps—c、是根据47组对比试验资料、得下列建表方程:c=17.601-0.846ps,r=0.68...............................................(39)=20.225lgps+17.438,r=0.78...........................................(40)c)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ps—c、关系本文件表Q.4是根据268组对比试验资料,得下列建表方程:1)直接快剪淤泥、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C=7.906+11.059ps,r=0.73,n=87...........................................(41)老黏性土C=23.419-11.341ps,r=0.76,n=46..........................................(42)淤泥、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11.747lg(ps×l0)-1.283,r=0.74,n=133...............................(43)2)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淤泥、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Cuu=30.578ps+2.524,r=0.73,n=68.........................................(44)uu=28.427lg(ps×l0)-9.883,r=0.67,n=68...............................(45)老黏性土Cuu=22.746ps+11.762,r=0.72,n=43.......................................(46)uu=57.352lg(ps×l0)-77.701,r=0.63,n=43.............................(47)d)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N—c、关系本文件表Q.3根据l30组N—c、试验资料,得下列建表方程:一般黏性土C=8.038+2.654N,r=0.84,n=42...........................................(48)老黏性土C=40.475+1.421N,r=0.82,n=44..........................................(49)一般黏性土、老黏性土=6.871lgN+7.722,r=0.69,n=44.........................................(50)e)残积黏性土N—c、关系199

207DB42/T169-2022本文件表Q.5根据28项工程勘察资料,l48组N—c、对比试验结果,得下列建表方程:-0.9255C=3.146N,r=0.77...................................................(51)-0.292=8.675N,r=0.62...................................................(52)上述利用原位测试确定土的抗剪强度的经验方程,都是依据武汉地区对比试验结果统计回归建表的,对地质条件与武汉地区相类似的江汉平原的局部地区可参照使用,其他地区应严格遵守本文件l7.2.4的规定,并结合试验和地区经验加以适当的修正。2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