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

ID:83102550

大小:242.1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8-17

上传者:130****3912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1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2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3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4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5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6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7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8页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_第9页
资源描述:

《DB50∕T 1234-2022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重庆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91.120.25CCSP15/19DB50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1234—202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2022-04-06发布2022-07-06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50/T1234-2022目次目次.........................................................................................................................................................................I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监测要求...........................................................................................................................................................15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求...............................................................................................................26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要求...............................................................................................................47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产出要求...............................................................................................................4I

3DB50/T1234-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重庆市地震局归口并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烨、王小龙、陆朝晖、欧阳黎明、王锦喜、王晓锋、何妮茜、高见、邓智、郭晓中、沈金才、李远照、李鹏、黄振华、黄焱羚、贺培、张健强、汪威、蒙春、袁勇、李梦来。II

4DB50/T1234-202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地震台网建设、运行、数据产出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页岩气开发区域地震监测,也可供其他油气开发区域地震监测借鉴。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207.2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GB/T19531.1-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GB/T21075-2007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T31077-2014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DB/T2-2003地震波形数据交换格式DB/T16-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3术语和定义GB/T18207.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shalegasdevelopmentseismicmonitoringnetwork在页岩气开发区域建立的地震台网。[来源:GB/T18207.2-2005,5.2.3,有修改]3.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shalegasdevelopmentseismicmonitoringarea页岩气开发区域及其外延范围。3.3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keymonitoringareaforshalegasdevelopment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域内历史上发生过3级及以上地震的区域或存在潜在发震构造的区域。4监测要求4.1基本要求1

5DB50/T1234-20224.1.1进行规模开发的页岩气开发区域,各页岩气开发建设单位应在开发前至少1年前建成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并投入使用。4.1.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应由地震监测台站、实时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汇集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构成。4.1.3数据处理中心承担观测数据分析处理及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任务。4.1.4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终止运行的时间应在页岩气开发区域停止开采后至少3年,终止前应获得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通过的终止监测评估报告。4.2观测要求4.2.1地震台站的布设数量和分布应满足监测能力和地震定位误差的要求。4.2.2页岩气开发区域及外延范围内应不少于4个地震台站,间距不大于10km。4.2.3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地震台站间距不大于5km。4.2.4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内的监测能力应达到近震震级1.0级(本文件使用震级类型为ML),震中距、深度定位精度应优于3km。4.2.5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的监测能力应达到ML0.5,震中距、深度定位精度应优于1km。4.2.6地震监测台站应能够记录振幅参照GB/T21075-2007的要求。4.2.7宜采用宽频带数字化观测方式,观测带宽至少0.1Hz~40Hz。4.3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要求4.3.1采用实时连续观测方式,数据应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4.3.2台站应具备不少于48h数据的自储能力。4.3.3实时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参照GB/T21075-2007的要求。4.3.4地震观测台站的设计参照GB/T21075-2007的要求。5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求5.1台网布设原则5.1.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布设应充分考虑页岩气开发井位部署的时间及区域。5.1.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监测范围应覆盖页岩气开发区域及外延范围。5.1.3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应结合实际地表形态布设,宜采用均匀网状布设的方式。5.1.4页岩气开发重点监测区应适当增加台站密度,满足重点监测区的监测能力要求。5.1.5地震台站布设应避开高环境噪声、电磁干扰、地质灾害隐患等影响台网监测能力的区域。5.2观测场地勘选5.2.1观测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选址在坚硬、完整、未风化的基岩上;b)应避开洪涝、地质、雷电灾害隐患点及等区域;c)应具备供电和数据实时传输的条件。5.2.2避开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参照GB/T19531.1-2004表1的要求5.2.3观测场地噪声水平应满足GB/T19531.1-2004中4.3的要求。5.3地震台网监测能力估算依据地震台站分布和场地背景噪声测试结果,按照GB/T31077-2014要求中附录A的方法评估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2

6DB50/T1234-20225.4台站建设5.4.1台站包括地震计墩、观测室、观测设备及辅助设备。5.4.2地震计墩建设应按照DB/T16的要求执行。5.4.3按照观测要求,观测室可建造山洞观测室、地下观测室、地面观测室、井房或一体化观测机柜。5.4.4山洞观测室、地下观测室、地面观测室、井房的建设应按照DB/T16的要求执行。一体化观测机柜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防雷应按GB50057-2010设防;b)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应符合GB50343-2012中C等级的雷电防护有关要求;c)应采取防潮和防尘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d)观测室内日温度变化应满足仪器要求,相对湿度按照GB/T21075-2007的要求执行,并配备温度传感器,制定高温控制措施。5.4.5观测设备包括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的要求。表1观测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主要功能或用途主要技术指标频带宽度:0.1Hz~40Hz1.三分向一体结构;灵敏度:2000Vs/m地震计2.应具有标定信号输人功能;动态范围:≥120dB3.应具有摆锤锁止与开锁功能。非线性失真:≤1%最大输出电压范围:±20V1.应具远程校时的功能;满量程输入信号:±20V2.应具有标定信号输出功能;动态范围:≥135dB数据采集器3.应具有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频带范围:0Hz~60Hz数据传输功能。采样率:≥100Hz5.4.6辅助设备包括电源设备、通信设施和监控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辅助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主要功能或用途主要技术指标UPS不间可接入市电或太阳能供电,具有直输出功率:500VA断电源流供电与电源管理功能最大供电时间:≥72h电源电源控制具有防过流、过压、浪涌和反接保根据地震计及数据采集器额定工作电设备器护措施功能流、电压配备。用于给设备供电,具有屏蔽防雷功供电线缆/能移动通信有效数据传输速率:≥1Mbps用于数据传输和网络监控通信网络最大数据传输延时:≤2s设备网络传输有效数据传输速率:≥1Mbps支持不同网络运营商设备最大数据传输延时:≤2s1.支持夜视、日夜自动转化功能;360°水平旋转监控摄像2.支持定时抓图与事件抓图功能;监控设备防水、防尘级别:达到IP66头3.防雷、防浪涌、防突波功能;分辨率:≥720P4.具有实时传输视频的功能。5.5数据处理中心3

7DB50/T1234-20225.5.1数据处理中心应设在固定的场所,通信畅通、供电有保障、便于运行管理的场所,建筑物防雷应符合GB50057中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要求。5.5.2数据处理中心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等软硬件。5.5.3数据处理中心主要设备配置按照GB/T31077-2014表3相关要求执行。5.5.4数据处理中心应具有以下功能:a)台站观测数据实时汇集、交换与共享;b)事件自动处理分析;c)人机交互事件处理分析;d)数据整理及归档、地震编目;e)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功能;f)远程监控台站的功能;g)观测数据在服务器在线存储时间不少于3个月。6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运行要求6.1试运行6.1.1地震台站及数据处理中心设备联调完成后,应对设备及软件参数进行测试和检查。6.1.2试运行时间应不少于连续3个月。6.1.3试运行期间系统运行中断超过24h,应视为试运行中断,在故障排除或技术更新后,需重新开始试运行。6.1.4试运行满足运行率≥95%,且试运行报告经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转入正式运行。6.2正式运行6.2.1台站的故障中断时间不超过24h,月运行率不低于95%。6.2.2台站的运行仪器每季度至少标定一次,地震计的自振周期与阻尼的变化率按照GB/T21075-2007的要求执行。6.2.3应及时处理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及地震事件,汇集和整理流动测量数据及资料,定期编制观测报告。6.3加密观测6.3.1页岩气开发地震重点监测区域内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趋势,应在地震集中活动区周围增设临时地震台站,开展加密观测。6.3.2页岩气开发监测区域内发生ML3.0及以上或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震时,应启动加密观测。6.3.3加密观测宜将地震监测设备部署在靠近震中的地方,以提高余震的定位精度。6.4数据交换与共享6.4.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监测数据应与市级地震主管部门共享。6.4.2应共享的监测数据包括:连续波形数据、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地震目录及震相报告等。6.4.3连续观测数据共享采用实时传输方式。6.4.4连续数据卷和事件数据卷的交换格式应符合DB/T2的要求。7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产出要求7.1原始观测数据4

8DB50/T1234-2022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台网原始观测数据的产出按照GB/T31077-2014中7.1.1要求执行。7.2地震目录7.2.1应包括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内的所有地震事件。7.2.2应提供以下要素: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参考地名、与震中位置最近的开发平台距离信息。7.2.3应每月编制地震目录。7.3观测报告7.3.1分为年报、月报和日报。7.3.2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台网运行维护情况和产出情况;b)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内的所有地震事件;c)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震级;d)台站代码、主要震相名称、震相对应的到时、记录类型、记录清晰的初至方向、记录仪器型号、震中距、方位角、测定震级最大幅值、周期、震级类型、震级等。7.3.3除7.3.2外,月报还应包括当月的地震活动分析,年报应包括当年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分析等内容。7.4地震事件分析报告7.4.1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区域内发生最大震级ML3.0及以上的震群活动或2天内发生多次有感地震事件,应编写地震事件分析报告。7.4.2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活动性分析、震情趋势分析、震中监测范围内页岩气开发活动。7.5资料及数据归档7.5.1建设单位应归档保存页岩气开发地震台网的基础资料、运行维护信息及观测数据。7.5.2基础资料应包括:页岩气开发地震台网技术设计报告、竣工报告、试运行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意见。7.5.3运行维护信息应包括:仪器参数、运行日志及维护记录。7.5.4观测数据应包括:原始观测数据、地震目录、观测报告及分析报告等。7.5.5资料和数据应按年归档,永久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