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

ID:83238353

大小:2.09 MB

页数:7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2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4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5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6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_第7页
资源描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_邢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技术差距视角1,23邢彦,杨小辉(1.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84;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3.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摘要: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制造业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3)02-0117-07ThePathChoice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ManufacturingIndustryundertheNewDevelopmentPatternof"Dual-circulation":Basedon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yGapXINGYan1,2,YANGXiao-hui3(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2.CollegeofManagementandEconomics,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ijiazhuangTiedao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43,China)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ygap,thispaperempiricallyexaminesthenon-lineardynamicpanelthresholdeffectofindependentinnovationfromthedomesticbigcycleandtechnologyintroductionfrom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oublecycle"onmanufacturinginnovationperformanceonthebasisoftheindustrypaneldatafrom2006to2020.Theresultsshowthatbothindependentinnovationandtechnologyintroductionhavedoublethreshold.Theimpactofindependentinnovationoninnovationperformanceissignificantlypositive.Inthemediumtechnologygap,technologyintroductiondrivestheimprovementofinnovationperformancepositively.Underthenewdevelopmentpattern,theconceptofopenandindependentinnovationshouldbesetup.Theindustryheterogeneityofthetechnologygapshouldbeconcerned,sothatthedifferentiatedtechnologyupgradingstrategyisimplementedtoachieveadynamicbalancebetweentheindependentcontrolofthecoretechnologyandthetechnologyintroduction.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technologicalupgrading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nufacturingindustry.Keywords:Independentinnovation;Technologyintroduction;Technologygap;Manufacturinginnovationperformance一、引言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规模达到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4%,占全球比重接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是驱近30%,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然而,《中国制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主体。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造2025》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0年以来,中国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2]。那么,如何推进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TJGLQN19-002)。作者简介:邢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杨小辉,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创新、资源与环境政策。·117·

1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时,技现阶段,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术引进才会与其产生互补效应,进而提升创新绩效[11,12]。孙理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劳动力军等(2020)以中国中成药行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内部研发能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国内外不利因素激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国内而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13]。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2)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唐卫红(2019)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研发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创新,一方面,要突出国本投入和国外技术引进具有调节作用,不同技术创新途径对高内大循环的主体中心地位,立足于国内技术需求,强调自主创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而提高[14]。新。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3)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4]董景荣等(2020)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因此,新发展格局下,自主创新在各类创新方式中处于核心地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类型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位[5]。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国外技术引进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放的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需要广泛聚集、利用全球优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势创新资源,通过外源技术引进、FDI等方式为自主创新储备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15]。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外源技术要能够服务于国内自主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要求国内企业具备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新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或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归根到底是技决。对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技术进步路径的争论,现有术差距[6]。由于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技术水平、行业基础、要文献未从技术差距视角寻找原因。鉴于现有同类研究的局限素禀赋、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差异,意味着与领先国的技术差性,文章的贡献体现在:一是创新性地剖析了“双循环”新发距不同。因此,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强有弱,技术引进展格局背景下科技创新发展的本质;二是基于行业技术差距视的消化吸收效率也有高有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适角,剖析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研发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宜各行业技术发展的方法和科技创新的路径存在差异。文章从引进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采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行业技术差距视角入手,分别探究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研发和分别检验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技术差距非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线性门槛效应,并探讨两种创新方式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力求揭示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内在效果是否因行业技术差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解释了逻辑,以期为实现中国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要素禀赋说”与“技术赶超说”两种技术进步路径的争论,更渡,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角色转变,实现制造业价值链由重要的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各行业选择适宜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技术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实现制造业科技和政策依据。创新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三、理论机制对于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的影响研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科技创新路径:自主创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新和技术引进1.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对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以内循环为主导、外循环为支观点:第一,激励效应。技术引进有益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撑的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16]。那么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7]。将引进的外部技术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就要求立足于国内技术需求,强调自主创新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知识积累,需要经过消化吸收和模仿后再创新等过程,因此技的核心地位,通过自主科研攻关,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术引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滞后的促进效应[8]。第二,替代在自己手中,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内科技创新水平,确保效应。技术引进会挤出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9]。如果企业对外国家创新链的安全[7]。另一方面,在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部技术形成较强依赖[10],则会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阻目标下,广泛聚集、利用全球优势创新资源与要素,借助国外碍技术进步。先进技术,通过外源技术引进、FDI等方式为自主创新储备知2.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识与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具有“沉默性”,挖掘和(1)基于吸收能力视角掌握这些技术需要借助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17],通过科研攻关,研发投入可以反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对外部创新资源使引进的技术能够服务于国内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的消化吸收能力。较高的研发投入表明企业内部拥有较丰富的跨越式发展。知识积累,有助于识别外部先进技术并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聚集国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即研发投入对引进外部技术和创新绩效之内外资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新·118·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研发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可以实现与自身创新要素的耦合与匹术引进均是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配,通过对技术溢出的消化吸收提升本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4]。2.技术差距对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上,技术引进溢出效应的发挥和自主创新的实施均是有影响机制分析条件的,而与领先国的技术差距是影响行业能否顺利实施自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是中国创新、能否通过技术引进有效吸收技术溢出并充分利用技术后技术进步的两大重要路径。对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技术发优势的关键因素,即技术差距对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影响创进步路径存在“要素禀赋说”与“技术赶超说”两种相反的观新能力的效果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技术进点。“要素禀赋说”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步路径的“要素禀赋说”和“技术赶超说”两种假说,哪一种术,实现技术进步。“技术赶超说”则认为中国已具备一定的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各制造业行业的技创新要素积累,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技术引进术差距。收益下降,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赶超[18]。但已有对于通过上述机制的分析,文章提出如下三个假设:“要素禀赋说”和“技术赶超说”的争论,并未考虑技术差距假设H1:若制造业行业与领先国的技术差距大,则技术引这一因素。与领先国技术差距的大小表明,中国自身技术知识进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假设H1a),而存量的高低,以及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发挥、消化吸收能力和自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不产生作用(假设H1b)。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不同制造业行业,适宜其技术发展假设H2:若制造业行业与领先国技术差距适中,则技术引的创新方法与路径也存在差异,起主导作用的假说也不同。进有利于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假设H2a),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具体来讲,对于自主创新,若与领先国技术差距大,说明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假设H2b)。该行业自身的技术存量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实力,自主研发假设H3:若制造业行业与领先国技术差距小,则技术引进难以对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做出贡献。若与领先国技术差距小,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不产生作用(假设H3a),而自主创新对说明该行业的技术水平趋于前沿,在特定技术领域积累的知识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正向作用(假设H3b)。多,行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强,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提升科四、研究设计技创新水平。若技术差距处于中等,说明该行业拥有一定的知1.模型设定识技术积累,具备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实力,可以(1)基准线性回归模型技术创新是新知识的生产过程。Griliches(1979)最早提出了通过新技术的自主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生产函数。Cobb-Douglas作为研究知识产出和技术创新的对于技术引进,通过技术空间效应和学习效应产生技术溢重要理论框架,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公式表示为:出并消化吸收,进而对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若与领先国技术差距大,从技术空间效应角度,说明可供学习的R&Doutput=α(R&Dinput)β(1)先进技术多、模仿空间大、模仿成本低,可以为行业技术水平其中,R&Doutput为研发产出,R&Dinput为研发投入,β为弹性系数,α为常数。的提升提供可能;而从学习效应角度,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与自我积累性[19],若与领先国技术差距过大,则该行此后,在模型中加入人员投入因素,并对知识生产函数做如下扩展: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无法支持其有效地将所获知识进行消化吸收,β1β2抑制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难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20]。Y=A(RD)(HR)ε(2)此外,适宜性技术理论指出,引进的技术只有与自身的创新要其中,Y为创新能力,A为综合技术水平,HR为研发人员素禀赋相匹配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差距过大,引进的投入,β1、β2分别为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的产出弹性技术与自身创新要素不匹配,会导致行业不能完全进行技术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吸收[21]。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创新需求角度,若行业的为了反映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文章在式(2)创新需求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得到满足,则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势基础上加入技术引进项,得到:β1β2β3必会降低,不利于整体创新能力提高;从资源获取角度,若行Y=A(RD)(HR)(YJ)ε(3)业在技术引进上投入过多资金,用于自主研发的资金势必就会其中,YJ为技术引进,β3为技术引进的弹性系数。减少[22],还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现有文献,对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研发若与领先国技术差距小,从学习效应角度,说明引进的外创新、技术引进与人力资本以外,还包括协同创新、购买国内部知识能够与行业的技术需求相匹配,与行业所处的创新环境技术、技术改造和出口导向度。相适宜,有能力对引进技术背后的隐性知识进行学习[23],消化同时考虑到技术创新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且存在一定的吸收程度高,知识扩散与转化速度快。而从技术空间效应角时滞效应,企业新知识的产出与其过去的知识和技术密切相度,技术差距体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边界。技术差距小,关,故在模型(3)中纳入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滞后一期,并两边同说明行业对先进技术的学习空间较小,溢出效应弱,难以对创新时取对数,进而构建得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能力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技术差距处中等水平,从学习效应和LnYit=β0+β1LnYit-1+β2LnRDit+β3LnHRit+β4LnYJit+β5LnCIit技术空间效应角度,说明行业容易识别外部前沿技术,并具备+β6LnGMit+β7LnGZit+β8Expit+εit(4)·119·

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式中,Yit-1为制造业创新绩效滞后一期,CI为协同创新,技术引进(YJ)。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采用技术引进经费GM为购买国内技术,GZ表示技术改造,Exp表示出口导向度,投入来衡量。β5、β6、β7、β8为弹性系数。(3)技术差距(Gap)(2)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技术差距是文章的门槛变量,表示一国某一行业的技术发基准线性回归模型描述的是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展水平。借鉴谢建国等(2020)[26]的方法,文章采用两国某行业的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但是,前文的理论分析指出,受到技术出口相似度指数(Esi)来衡量该行业的技术差距。出口相似度指数差距指标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文章借鉴Hansen取值范围是[0,100],两国某行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越大,表明(1999)[25]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这种变量间的非两国该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结构越相似,则该行业出线性关系。口商品的技术差距越小。出口相似度指数计算方法如下:多门槛模型为:iixxEsi(ab,t)={Σminat,bt}×100(10)yit=μi+λMit+β1′xitI(qit≤γ1)+β2′xitI(γ1γ2)+…ixatxbt+βn′xitI(γn-1γn)+eit(5)其中,Esi(ab,t)为t时期a国某行业以及b国某行业在世界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受门槛变量影响的解释变量;ix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at为a国某行业的i产品在t时期Mit为除xit以外的其他变量;qit为门槛变量;γn为门槛值;βn′xat为不同区段解释变量xit的影响系数;λ为控制变量的影响系ix数;e为随机误差项;μ为常数项;I(·)为指示性函数。的出口额占a国某行业向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百分比,bt为bitixbt结合Hansen(1999)的思想和文章的研究问题,以及行业异国某行业的i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占b国某行业向世界市场质性特征,以行业技术差距为门槛变量,分别构建技术引进与出口总额的百分比。自主创新驱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双重面板门槛模型,如下:(4)控制变量LnYit=β0+β1LnYit-1+β2LnRDit+β3LnHRit+β4LnCIit+β5LnGMit人力资本(HR):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内生技+β6LnGZit+β7LnExpit+β8LnYJit×I(LnEsiit≤γ1)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升消化+β9LnYJit×I(γ1γ2)吸收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水平,实现技术进步与创新绩效的+εit(6)提升。该指标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LnYit=β0+β1LnYit-1+β2LnYJit+β3LnHRit+β4LnCIit+β5LnGMit购买国内技术(GM):制造业企业通过购买国内其他单位的+β6LnGZit+β7LnExpit+β8LnRDit×I(LnEsiit≤γ1)研发成果,例如产品设计、专利、技术诀窍等,提升自身创新+β9LnRDit×I(γ1γ2)能力。该指标采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衡量。+εit(7)技术改造(GZ):企业通过对现有生产工艺、设备等进行改式中,i和t分别表示行业和年份;Yit为制造业创新绩效;造,改善技术条件,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质量,在提Yit-1表示制造业创新绩效滞后一期;HRit为人力资本;RDit为自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创新水平也得到提升。该指标采用技主创新;CIit为协同创新;GMit为购买国内技术;GZit为技术改术改造经费支出衡量。造;Expit为出口导向度;YJit为技术引进;Esiit为出口相似度指协同创新(CI):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加入创新网络,与数,取值越大,技术差距则GAPit越小,是门槛变量;I(·)为指具有技术优势的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等部门协同,通过示函数;γ1和γ2为门槛值;εit为随机误差项。开展合作研发、委托技术开发等方式[27],整合外部优势研发资2.变量选取源,创造和获取新知识与技术,以积累和更新知识存量,实现(1)创新绩效(Y)技术变革,取得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创新绩效产出[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文章借鉴侯建、陈恒(2017)[28]的研究,采用制造业各行业外部研科技创新水平,文章将制造业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发经费支出来衡量。(2)自主研发(RD)和技术引进(YJ)出口导向度(Exp):出口是技术扩散与知识外溢的一个重要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是文章重要的解释变量。自主研发是途径,基于客户对出口产品的反馈,制造业企业可以对产品进创新主体凭借自身力量开展原始创新,通过持续的研发活动,行优化与改进,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与创新绩效,该指标采实现行业技术研发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1]。用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额来衡量。考虑到技术知识的陈腐化率,文章使用研发资本存量作为3.数据说明R&D投入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方法如下:文章选择2006—2020年的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R&Dit=Eit+(1-δ)R&Di(t-1)(8)由于部分年份数据缺失,删除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R&Di0=Ei0/(g+δ)(9)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三个行业。同时,为了保持其中,R&Dit表示研发资本存量;Eit表示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橡胶制造业与塑料制造业合并为橡胶和g为E的年均增长率,δ为折旧率,参考现有研究,将其设定塑料制造业;将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为15%。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后以27个制造·120·

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业行业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术差距门槛参数估计值为3.9517和4.2043,似然比统计量(LR)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购买、等于零。当各个门槛估计值处于95%置信区间时,似然比值小技术改造、制造业出口额、R&D人员全时当量、外部研发经费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对应图中各条虚线),说明门槛支出、内部研发经费支出数据来自《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估计值与实际门槛值相等。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中国工25业统计年鉴》,在统计技术差距这一变量时,将SITCRev3的三20位产品代码与中国工业行业进行对照,各国贸易数据来自LR15UNComtrade数据库。Statistics10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结果,创新指数排名前十50的国家分别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荷兰、丹麦、芬兰、3.544.5新加坡、德国和韩国,本研究基于SITCRev3的三位产品代码,FirstThreshold测算了2006—2020年中国与上述高创新水平国家的平均出口15相似度。表1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LR10Statistics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5变量均值中位数方差最小值最大值观测值Y16.5016.502.0113.0719.563780YJ11.0610.944.604.4216.373783.544.5HR14.6214.652.5810.6017.80378SecondThresholdRD10.2910.322.056.7715.41378图1技术引进的两个技术差距门槛估计值和置信区间CI10.6210.652.893.9214.86378Esi4.094.110.103.244.61378GM9.9910.012.422.7113.6737825GZ12.1912.844.974.3316.1437820Exp14.2114.432.998.5018.75378LR15Statistics10五、实证结果与分析51.门槛值估计0根据面板门槛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利用STATA15进3.544.5FirstThreshold行实证分析。首先,进行门槛效应的检验,表2是以技术差距15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后得到的F值及相应的BootstrapLR10P值和10%、5%、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从表2可以看出,Statistics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技术差距5双重门槛效应的检验。0门槛效应检验后,需要对门槛值进行估计和检验。表3是3.544.5以技术差距为门槛变量时,门槛值的估计结果及95%的置信区SecondThreshold图2自主创新的两个技术差距门槛估计值和置信区间间。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引进的两个技术差距门槛值分别是4.0191和4.1324,自主创新的两个技术差距门槛值分别是2.参数估计3.9517和4.2043。根据估计出的两个门槛值,将样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间,即技术差距大、技术差距中、技术差距小,分别检验在不表2技术差距门槛效应检验同的区间内,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创新绩效以及自主创新对创新技术差距临界值变量门槛F值P值10%5%1%绩效回归系数的差异,参数估计结果见表4。单一门槛9.220.338014.484818.630024.9335基于技术差距的计算方式,出口相似度指数取值越大,则YJ双重门槛16.11*0.064013.900617.990225.6762三重门槛10.760.754032.558337.194450.4702技术差距越小。通过表4模型(1)的参数估计结果可知,当技术单一门槛8.220.326015.919719.475226.2488RD双重门槛17.29*0.062014.564818.323528.2946差距大时(即Esi≤3.9517),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三重门槛6.260.606022.143826.642040.1856响显著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关系数为0.1281,表3技术差距门限值估计结果及其置信区间表明自主创新每提升1个单位,创新绩效提升0.1281个单位;变量技术差距门槛门槛估计值95%置信区间当技术差距处中等水平时(即3.95174.2043),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仍在双重门槛4.2043[4.1356,4.2087]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相关系数进一步增大,为0.4628。假设借助似然比函数图,从图1~2可以看出,当技术引进的技H2b和H3b得到验证,但与假设不同的是,当技术差距大时术差距门槛参数估计值为4.0191和4.1324时,自主创新的技(即Esi≤3.9517),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121·

5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可见,无论技术差距如何变化,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环下的自主研发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均是促进制造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伴随技术差距的减小,影响系数增大。原业科技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因可能在于,行业技术差距越小,说明该行业的技术水平越趋径。但由于各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差距存在差异,那么在“双循向前沿,自身积累起来的技术、知识越多,研发能力越强,对环”新发展格局下,适宜各行业技术发展的方法和科技创新的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越显著。路径有所不同。文章基于2006—2020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从表4模型(2)可以看出,当技术差距大时(即Esi≤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将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研究技术引进和4.0191),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当技术差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得到如下结论:距处中等水平时(即4.01914.1324),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引进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由显著为负变为显著为正再转变作用,但不显著。假设H1a、假设H2a、假设H3a均得到验证。为不显著。可见,对于技术差距小或大的行业(即Esi>4.1324原因可能在于,技术引进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树立了标杆[29]。或Esi≤4.0191),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并未产生积极作存在一定技术差距的行业,说明其拥有可供模仿的技术空间[30],用,甚至产生负向影响,只有中等技术差距的行业(即4.0191加之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使先进的外部技术可以更好地与行4.2043),此时自主创出,反而会降低自主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降低自主研发的积极新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最大,为0.4628。对于中等技性,只有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改善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术差距的行业(即4.01914.1324),自主创新有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的提升,而技术引进则未发挥作用甚至产生负向影响,此时表4技术差距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技术赶超说”发挥正向积极作用;而对于技术差距中等的行模型(1)模型(2)变量业(即4.0191γ2“要素禀赋说”和“技术赶超说”两种假说,哪一种发挥正向(0.000)(0.113)0.4388***0.4334***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各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差距,HRit(0.000)(0.000)0.1391***0.1409***前文的理论分析得到验证。此外,创新绩效滞后一期、人力资CIit(0.000)(0.000)本、协同创新、购买国内技术、技术改造、出口导向度均对制0.1442***RD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0.000)0.0105YJ(0.464)GM0.0638***0.0686***0.1281***0.1430***0.4628***it(0.003)(0.001)RD0.0558***0.0567***GZit-0.0221**0.1826***0.0246(0.000)(0.000)YJ0.0463**0.0445**Expit(0.026)(0.032)EsiR20.94610.94653.95174.01914.13244.2043Esi取值增大,Cons1.4529***1.5182***技术差距缩小(0.006)(0.004)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P值。图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综合影响示意图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2.政策启示1.研究结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聚集国内外资新理念,正确把握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始终坚持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开放式自主创新。国内大循自主创新的同时,更加理性地引进技术。同时,依据制造业各·122·

6“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行业自身的禀赋条件以及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为不同行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2):83-93.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8]张杰,陈志远,吴书凤,等.对外技术引进与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实现技术升级与[J].经济研究,2020,55(7):92-105.赶超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9]彭峰,李燕萍.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5):44-52.第一,对于自主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10]BettisRA,BradleySP,HamelG.Outsourcingandindustrialdecline[J].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自主创新合力。政府需做好顶层设计,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1992,6(1):7-22.通过完善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创新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创新[11]李想,徐艳梅.引进购买外部技术对专利产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各种创新力量等,为自主创新响的异质性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保驾护航;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激发企业创新活2019,40(11):113-124.力,加快技术优化与升级的步伐;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12]马永军,张志武,赵泽.技术引进、吸收能力与创新质量———来自中研发人员科研立项,给予研发人员持续的资金支持,促进高校和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21,9(2):59-73.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13]孙理军,张曼婷,周国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制机制,提高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中成药制造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机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究,2020,40(5):68-76.策法规,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具体运行细则,搭建科技中介[14]唐卫红.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方式优化研究———基于对我国高服务平台;建立目标用户市场需求反馈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方技术产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9):149-152.向,加速研究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的步伐,改善科技创新效能。[15]董景荣,樊坚强,张文卿,等.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第二,对于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大的行业(即Esi≤4.0191),2020,37(3):72-80.例如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技术差距小的行业(即Esi>4.1324),[16]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例如食品制造业等,需要弱化甚至放弃对外技术的引进,始终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J].改革,2020(12):5-15.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才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科技进步、促[17]屈晓娟.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J].商业研究,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对于中等技术差2021(3):26-36.距的行业(即4.019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