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

ID:83488179

大小:740.2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05-3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一(下)半期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Zn—6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流浪地球2》向观众展示了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超级计算机550W等超前的科技幻想,探讨了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等科技伦理问题。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硅—石墨烯—锗高速晶体管”技术获重大突破,C、Si、Ge都是主族元素B.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纤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纤的主要成分是SiO2C.新型陶瓷碳化硅(SiC)可作耐高温结构材料D.富勒烯、石墨烯都是含碳化合物【答案】D【解析】【详解】A.C、Si、Ge都是主族元素,故A正确;B.光纤的主要成分是SiO2,故B正确;C.新型陶瓷碳化硅(SiC)可作耐高温结构材料,故C正确;D.富勒烯和石墨烯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D错误;故选D。2.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

1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A.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为清洁能源;B.正常雨水的pH为5.6;C.NO、NO2、SO2等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D.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详解】A.传统能源会产生C、N、S的氧化物,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为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产生,A正确;B.正常雨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雨水显酸性:pH<7;而酸雨的pH小于5.6,B错误;C.NO、NO2、SO2等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引起引发呼吸道疾病,C正确;D.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点睛】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注意C、N、S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CO、NOx、SO2会导致大气污染,NOx、SO2还会导致酸雨的形成,NOx还会形成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CO2则会导致温室效应,这些物质的作用即产生的危害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D.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化学反应有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生成释放能量,因此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故A正确;B.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因此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有关,故C错误;D.化学反应有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生成释放能量,因此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故D正确;

2答案为C。4.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B.氨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C.氨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作制冷剂D.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答案】A【解析】【详解】A.氨水的主要成分为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A错误;B.氨易溶于水,可形成压强差,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故B正确;C.氨易液化,同时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快速降温,所以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故C正确;D.氨气溶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弱碱,溶液显碱性,所以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故D正确;故答案选A。5.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或B.关闭a,将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c,打开b,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烧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E点时喷泉最剧烈C.喷泉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未充满三颈烧瓶,肯定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D.工业上,若输送氨的管道发生泄漏,可用浓盐酸检测泄漏点【答案】D【解析】【详解】A.CaO溶于水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促使浓氨水分解放出大量氨气,CaCl2

3与氨气结合生成络合物,不能制备氨气,故A错误;B.压强最小时,喷泉最剧烈,C点压强最小,此时喷泉最剧烈,故B错误;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氨气首先聚集在三颈烧瓶的上方;若发现水未充满三颈烧瓶,可能是氨气未将烧瓶中的空气完全排尽,而不能说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故C错误;D.浓盐酸与NH3反应产生的氯化铵是一种白烟,所以可用浓盐酸检测输送NH3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故D正确;故答案选D。6.下列物质转化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B.NH3→NO2C.Fe→FeSD.SiO2→H2SiO3【答案】C【解析】【详解】A.S燃烧生成SO2,因此不能通过一步实现,故A不符合题意;B.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因此NH3→NO2不能通过一步实现,故B不符合题意;C.Fe和S反应生成FeS,Fe→FeS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C符合题意;D.SiO2不溶于水,因此SiO2→H2SiO3不能通过一步实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7.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强氧化性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强氧化性【答案】D【解析】【详解】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表现出酸性;后褪色,表现出强氧化性,正确。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被锌还原生成氮氧化物等,而不生成氢气,正确。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因为浓硝酸具有光的不稳定性,正确。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

4可能是硝酸表现出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而褪色;也可能是硝酸表现出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的碱性,酚酞在中性溶液中呈无色,错误。故选D。8.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答案】D【解析】【详解】A、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B、在酸性溶液中,硝酸盐具有氧化性,能把SO32-氧化生成SO42-,因此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错误;C、硝酸是氧化性酸,和铁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D、二者极易溶于水,压强减小,水面上升,正确。9.如图所示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电池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B.干电池工作时,向锌筒移动C.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质量增重D.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一定是【答案】D【解析】【详解】A.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铅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选项A正确;B.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石墨做正极,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向锌筒移动,选项B正确;

5C.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Pb作负极,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生成PbSO4,反应式为:Pb+-2e-═PbSO4,硫酸铅是固体,负极质量增重,选项C正确;D.若电解质为酸性,则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是O2+4e-+4H+=2H2O,选项D错误;答案选D。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②检验亚硫酸钠溶液在空气中久置是否变质,可以先加硝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③锌与稀硝酸反应主要得到氢气④足量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说明稀硝酸只能将铁氧化为Fe2+⑤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能形成酸雨,酸雨的pH等于5.6⑥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⑥D.①②⑥【答案】C【解析】【详解】①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所以保存在棕色试剂瓶,故①正确;②HNO3具有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先加硝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亚硫酸钠变质为硫酸钠,故②错误;③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一氧化氮,故③错误;④足量的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是因为铁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硝酸铁与过量的铁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硝酸亚铁,故④错误;⑤酸雨的pH<5.6,故⑤错误;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故⑥正确;故答案选C。11.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6A.B.C.D.【答案】C【解析】【分析】如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详解】A.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反应为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故C符合题意;D.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②浓硫酸与铜加热反应后,铜片有剩余,硫酸完全反应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④浓硫酸与过量的铜加热反应后,硫酸会有剩余⑤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⑥浓硫酸与铁加热反应后,铁片有剩余,生成的气体除水蒸气外只有SO2⑦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与Cu发生剧烈反应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SO2具有还原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SO2

7⑨向5mL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足量Cu并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被还原的H2SO4和生成的SO2气体均小于0.045molA.①②⑤B.①④⑨C.⑥⑦⑧D.③④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①正确;②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成稀硫酸,稀硫酸不与铜反应,②错误;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③错误;④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成稀硫酸,稀硫酸不与铜反应,但能与铁反应放出H2,④正确;⑤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等气体,氨气是碱性气体,和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⑤错误;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浓硫酸与铁加热反应后,铁片有剩余,生成的气体除水蒸气外还有氢气和SO2,⑥错误;⑦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与Cu不反应,加热时才能反应,⑦错误;⑧浓硫酸中的硫为+6价,二氧化疏中的硫为+4价,无中间价态,二者不反应,浓硫酸可以干燥SO2,⑧错误;⑨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后与Cu不再反应,向5mL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足量Cu并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被还原的H2SO4和生成的SO2气体均小于0.045mol,⑨正确;答案选B。13.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A.920kJB.557kJC.436kJD.188kJ【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ΔH=-484kJ/mol,设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484=2x+496-463×4,解得x=436,故C正确;故答案为C。【点睛】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

8,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14.下列各组离子在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A.具有强氧化性,与亚硫酸根离子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与会生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溶于水为蓝色,CuS难溶,且在有的存在下,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无色且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D正确;故答案为:D。1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Na2SO3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利用腐蚀法制作印刷线路板:C.用稀硝酸溶解FeS固体:D.用醋酸除去水垢:【答案】A【解析】【详解】A.亚硫酸钠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硫酸钠,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B.利用腐蚀法制作印刷线路板:2,故B错误;C.用稀HNO3溶解FeS固体的离子反应为NO+FeS+4H+═Fe3++S↓+NO↑+2H2O,故C错误;D.醋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故D错误;故选A。16.已知:。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9、,且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A.肯定不含B.肯定含有C.肯定含有D.肯定含有【答案】B【解析】【分析】,说明亚硫酸根的还原性大于碘离子还原性,无色溶液,说明原溶液中没有亚铁离子,向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说明含有亚硫酸根。【详解】A.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为无色,说明溴水与亚硫酸根反应生成硫酸根和溴离子,而无法确定,故A错误;B.滴加少量溴水,溶液无色,说明溴水与亚硫酸根反应,则溶液中肯定含有,故B正确;C.根据前面分析溶液中肯定存在亚硫酸根,肯定不含亚铁离子,溶液中还剩下三种阳离子、、,由于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则说明肯定不含有,故C错误;D.根据前面分析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若含有碘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和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一定含有,若不含有碘离子,则可能是、、三种中的两种,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2分)17.氨(NH3)是重要的含氮化合物。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三套实验装置:(1)三位同学制取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请写出氨气的电子式___________。(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而不用排水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A.氨难溶于水B.氨极易溶于水

10C.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大D.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假设他们的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的同学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收集不到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检验氨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B.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红【答案】(1)①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2)BD(3)①.乙②.NH3+H2SO4=NH4HSO4或2NH3+H2SO4=(NH4)2SO4(4)A【解析】【小问1详解】三位同学都采用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的方式制备NH3,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氨气的电子式为。【小问2详解】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此外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选BD。【小问3详解】乙同学的装置中计划用浓硫酸干燥氨气,但是氨气与浓硫酸反应,因此乙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氨气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SO4=NH4HSO4或2NH3+H2SO4=(NH4)2SO4。【小问4详解】氨气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18.硝酸在生产生活及国防建设中非常重要,工业制备硝酸的流程如下:(1)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1(3)硝酸工厂产生的氮氧化物的尾气需处理后才能排放,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应为NO+NO2+2OH-=2NO+H2O,2NO2+2OH-=NO+NO+H2O。下列措施能提高NO和NO2去除率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4)也可用Na2CO3溶液吸收氮氧化物尾气制备NaNO2、NaNO3。工艺流程如下:已知方程式:Na2CO3+NO+NO2=2NaNO2+CO2。母液Ⅰ进行转化时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母液Ⅱ需回收利用,合理的处理方法是转入流程中___________中(填“中和液”或“转化液”)。【答案】(1)4NH3+5O24NO+6H2O(2)3Cu+8H++2NO=3Cu2++2NO↑+4H2O(3)BC(4)①.将亚硝酸钠氧化为硝酸钠②.转化液【解析】【分析】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氧化生成NO,NO氧化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小问1详解】②反应为NH3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小问2详解】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小问3详解】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会导致NO、NO2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充分,不能提高NO和NO2的去除率;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能使NO、NO2与NaOH充分接触发生反应,能提高NO和NO2的去除率;

12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能保证NaOH的量充足,确保NO和NO2被充分吸收,能提高NO和NO2的去除率;故答案选BC。【小问4详解】碳酸钠溶液中通入NO和NO2,反应生成NaNO2,加入中和液蒸发结晶分离出NaNO2,母液Ⅰ中主要成分为NaNO2,通入空气将亚硝酸钠氧化为硝酸钠。母液Ⅱ中主要含有硝酸钠,要回收利用,合理的处理方法是转入流程中的转化液。1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制备SO2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Q的名称为_____;装置c中品红溶液褪色,可证明SO2具有_____性。(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3)装置c中KMnO4溶液褪色,可证明SO2具有_____性。(4)探究:探究SO2在KI溶液体系中的反应产物实验开始后,发现装置d中的溶液迅速变黄,继续通入SO2,装置d中出现乳黄色浑浊。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存在反应:SO2+4I-+4H+=S↓+2I2+2H2O。但有同学提出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与SO2发生反应:SO2+I2+2H2O=SO+2I-+4H+。为进一步探究体系中的产物,完成下列实验方案。①取适量装置d中浊液,向其中滴加几滴_____溶液(填试剂名称),振荡,无明显变化,浊液中无I2。②将装置d中浊液进行分离,得淡黄色固体和澄清溶液:取适量分离后的澄清溶液于试管中,_____,出现白色沉淀,产物溶液中存在SO。综上可知,SO2在KI溶液中发生了歧化反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答案】(1)①.圆底烧瓶②.漂白(2)安全瓶,防止倒吸(3)还原性(4)①.淀粉溶液②.先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③.

133SO2+2H2OS+2SO+4H+【解析】【分析】由装置可知,a中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制备二氧化硫,b为安全瓶,可防止倒吸,c中品红褪色,检验SO2漂白性,d用于检验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如反应,可生成碘,溶液变黄色,e中SO2被氧化,体现SO2还原性,f为尾气处理装置。【小问1详解】仪器Q的名称为圆底烧瓶,装置c中品红溶液褪去,可证明SO2具有漂白性;故答案为:圆底烧瓶;漂白;【小问2详解】装置b的作用是安全瓶,防止倒吸;故答案为:安全瓶,防止倒吸;【小问3详解】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极易被还原而褪色,装置e中出现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甚至褪去,即可证明SO2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性;【小问4详解】实验Ⅰ用于证明浊液中无I2,则可用淀粉溶液检验;实验Ⅱ将浊液进行分离,得到淡黄色固体和澄清溶液,要证明发生SO2+I2+2H2O═SO+2I-+4H+,可检验硫酸根离子,方法是取适量分离后的澄清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可观察到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则可证明产物中有SO,综上可知,SO2在KI溶液中发生了歧化反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O2+2H2OS+2SO+4H+。故答案为:淀粉溶液;先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3SO2+2H2OS+2SO+4H+。20.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如下探究。(1)请填写有关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编号实验装置实验现象1锌棒逐渐溶解,表面有气体生成;铜棒表面无现象

142两锌棒逐渐溶解,表面均有气体生成;电流计指针不偏转3铜棒表面的现象是_______;电流计指针_______①通过实验2和3,可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②通过实验1和3,可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③若将3装置中稀硫酸换成乙醇,电流计指针将不发生偏转,从而可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2)分别写出实验3中Zn棒和Cu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Zn棒:_______。Cu棒:_______。(3)实验3反应过程中若有0.4mol电子发生了转移,则Zn电极质量减少_______g【答案】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形成闭合回路③.有气泡产生④.偏转⑤.有电解质溶液⑥.Zn-2e-=Zn2+⑦.2H++2e-=H2↑⑧.13.0【解析】【分析】【详解】实验1和实验2均没有构成原电池,实验3中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失电子,锌棒逐渐溶解,铜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则铜棒表面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且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1)①实验2和3相比电极不一样,因此可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实验1和3相比实验3中构成闭合回路,由此可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形成闭合回路;③若将3装置中硫酸换成乙醇,电流计指针将不发生偏转,由于乙醇是非电解质,硫酸是电解质,因此可得出原电池形成条件是有电解质溶液;(2)锌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则Zn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则Cu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15(3)实验3中锌是负极,铜是正极,则电流是从Cu棒流出,反应过程中若有0.4mol电子发生了转移,根据Zn-2e-=Zn2+可知消耗0.2mol锌,则Zn电极质量减轻0.2mol×65g/mol=13.0g。

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