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

ID:83498530

大小:1.33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高2024届5月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葡萄糖、甘油三脂、尿素都可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人体内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是通过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组成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C、小肠吸收的物质,例如葡萄糖、甘油三脂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尿素等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流动着淋巴液,因此其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D正确。故选B。2.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神经纤维未接受刺激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

1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C.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D.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装置a、b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接受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干图2中的B段,C点之后,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详解】A、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钾离子外流形成的,A正确;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此时的电位表现是外负内正的状态,B正确;C、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则接受刺激后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即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C正确;D、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的两极无电位差,因而无法测量到电位变化,因而表现为零电位,不是静息电位的大小,D错误。故选D。3.静止代谢率(RMR)指是动物清醒时,维持正常生理机制及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产热速率和最小能量值。测定栖息于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静止代谢率和体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栖息于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鼠兔之间的体重无明显变化

2B.与高、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免相比,低海拔地区高原鼠免RMR显著降低C.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高原鼠免通过增加RMR使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影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RMR和体重变化的环境因素是氧气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海拔间差异显著,由图分析可知,高海拔和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RMR和体重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详解】A、据图可知,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海拔间差异显著,高海拔和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体重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A错误;B、据图可知,高海拔和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RMR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B正确;B、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高原鼠免通过增加RMR提供足够产热,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才能保持体温恒定,C错误;D、随着海拔升高,环境温度和空气中氧分压逐渐降低,动物面临的生存条件更加苛刻,影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RMR和体重变化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温度、氧气含量等,D错误。故选B。4.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可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但免疫排斥仍是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肝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大鼠的吞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为探讨S蛋白与免疫排斥的关系,研究者将具有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肝脏移植的必要条件是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完全相同

3B.受者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对移植肝脏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C.实验结果表明,S蛋白能够抑制大鼠的肝移植中发生的免疫排斥D.进行肝脏移植术后要注意需要补食增加免疫力的中成药【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器官移植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该排斥反应进行的是细胞免疫。【详解】A、肝脏移植的必要条件是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A错误;B、供体的器官相当于抗原,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对移植的器官产生免疫排斥,B正确;C、根据图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中的AST的含量明显减少,即注入S蛋白抗体后,S蛋白含量减少,则AST的含量减少,肝损伤程度降低,故S蛋白促进大鼠的肝移植免疫排斥,C错误;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进行肝脏移植术后要注意不要补食增加免疫力的中成药,D错误。故选B。5.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再对两种类型拟南芥进行不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为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物质,其化学本质全是有机物B.GA含量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C.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含量低,对ABA的敏感性也低D.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

4【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分析图2: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产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B、突变体中GA的含量低,且在干旱处理和盐处理后存活率均高于野生型,故GA含量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B正确;C、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说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C错误;D、GA含量与拟南芥抵抗逆境生存能力有关,GA还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植株生长状态,所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C。6.2023年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D.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主要)、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详解】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B、沼的渣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使无机盐和CO2流向农作物,达到肥田的效果,促进了物质循环,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C、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碳是以CO2

5的形式在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传递,C错误;D、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D错误。故选A。7.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C.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

6B、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分析图中结果,当有褐飞虱的存在,对稻螟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B正确;C、该实验中的“信息”调节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和互助B.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整体原理C.根据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应该对垃圾直接焚烧处理D.在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生态工程表现的特点为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详解】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间的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甚至包括寄生关系,A错误;B、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B错误;C、根据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不能直接焚烧,C错误;D.在湿地恢复性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D。9.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kg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7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2/3÷10%+3×1/3÷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10.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14152540乔木0001423灌木0341219草本植物2827263034总计2830305676A.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B.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D.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中弃耕农田中不同年份不同植物的种类变化情况可知,乔木和灌木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灌木比乔木先出现;草本植物种类从少到多;这说明该弃耕农田中生物群落在不断演替,其演替顺序是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由少到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功能相应由简单变为复杂。

8【详解】A、群落在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A正确;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正确;C、由于弃耕农田中保留了基本土壤,甚至部分种子或繁殖体,所以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正确;D、从表格中统计年份分析,其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不呈“S”形增长,D错误;故选D。【点睛】11.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采用面粉、黄豆做成酱饼,通过蒸熟、发酵、摊晒,然后将酱饼捣碎同盐汤加入缸中,主要利用黑曲霉发酵,经5~6个月日晒夜露,不断搅动酱缸里的酱,进行“捣缸”,待酱料完全熟化,再进行压榨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面粉中的淀粉和黄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为黑曲霉提供碳源和氮源B.“蒸熟”的目的是使原料中的淀粉变性,蛋白质糊化,以利于黑曲霉正常生长繁殖C.传统酱油制作与家庭制作泡菜、果酒、果醋等通常不是纯菌种发酵D.黑曲霉通过无氧发酵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为肽和氨基酸,增加酱油的鲜味【答案】C【解析】【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详解】A、黄豆中的蛋白质可为黑曲霉提供碳源和氮源,但淀粉的组成元素为C、H、O,故面粉中的淀粉可为黑曲霉提供碳源,但不能提供氮源,A错误;B、“蒸熟”使黄豆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有利于后期发酵,同时起到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的作用,B错误;C、传统发酵技术利用的是原材料或空气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通常是混合菌种发酵,C正确;D、黑曲霉是一种好氧菌,“捣缸”的目的是通风供氧,降低温度,混合均匀以利于黑曲霉进行有氧发酵,黑曲霉有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是蛋白水解酶等,可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增加酱油的鲜味,D错误。故选C。12.培养基制备在微生物培养及动植物细胞体外培养中均起重要作用,错误的是()A.微生物培养基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B.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

9C.将未接种的平板培养并观察有无菌落,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D.培养动物细胞时,培养液添加血清后需立即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答案】D【解析】【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详解】A、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A正确;B、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常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正确;C、将未接种的平板培养并观察有无菌落,若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有菌落生长,则培养基灭菌不合格,若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无菌落生长,则培养基灭菌合格,C正确;D、动物细胞培养液先用高压蒸汽灭菌,再添加血清,D错误。故选D。13.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①过程通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目的是为了获得原生质层B.过程②,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成功的标志是长出新的细胞壁C.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一定是AABBD.过程③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后续的培养过程需提供适当强度的光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①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过程;⑥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详解】A、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①过程通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除去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不是原生质层,A错误;

10B、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灭活的病毒常诱导动物细胞融合,B错误;C、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不一定为AABB,也有可能为AAAA或BBBB,C错误;D、培养过程③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后续的培养过程需提供光照以合成叶绿素,D正确。故选D。14.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下图所示。错误的是()A.给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B.步骤③中的细胞需要再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C.杂交瘤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只能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D.使用ADC的目的是使药物精准作用于靶细胞,避免其他细胞受损【答案】C【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利用的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该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其目的是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在该培养基上B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形成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融合细胞以及未融合的细胞都无法生长,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第二次筛选需要进行单克隆培养和抗体检测,其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详解】A、本实验要生产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应该选择乳腺癌细胞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处理,A正确;B、②表示筛选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一定是需要的,故需要进行③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最终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C、可以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培养,以达到增殖的目的,C错误;

11D、ADC中的单克隆抗体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让药物作用于乳腺癌细胞,而不是正常的细胞,避免其他细胞受损,可以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这个过程依赖于特异性的抗原与抗体反应,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D正确。故选C。15.下图可用来表示多种生物工程技术的流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整个过程中培养基的渗透压都是重要影响因素B.若表示试管牛的繁殖流程,则1、2得到3的过程可以体内也可以体外C.若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多次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以达到筛选目的D.若表示克隆牛的培育流程,获得1、2都需要用到细胞培养技术【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A、若上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流程,形成3的过程表示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去壁过程需要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涨破,3过程已经长出细胞壁,可以降低渗透压,因此整个过程中培养基的渗透压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A正确;B、若上图表示试管牛的繁殖流程,1、2得到3的过程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形成早期胚胎,早期胚胎植入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1、2得到3的过程需要在体外进行,B错误;C、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3表示杂交瘤细胞的形成过程,得到杂交瘤细胞后需要经过专一性抗体检测和多次克隆化培养,以达到筛选目的,C正确;D、若上图表示克隆牛的培育流程,1、2得到3的过程表示供体细胞提供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获得供体细胞和去核的卵母细胞都需要用到细胞培养技术,即获得1、2都需要用到细胞培养技术,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16.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

12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填“r对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3)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2分,填“偏大”“相等”或“偏小”)。【答案】(1)r对策(2)①.S②.环境容纳量(K值)(3)①.e~f②.增大③.偏大【解析】【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题图分析,兔乙中曲线1表示J型曲线;曲线2中0e段表示S型曲线,其中b点表示K/2,种群增长率最大;d点表示K值;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e点种群数量减少。【小问1详解】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所有家鼠属于r对策,且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小问2详解】

13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但低于X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容易灭绝。【小问3详解】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ef(ef段鼠数量减少)。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鼠数量降低相对减少,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增大;鼠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而可用标记重捕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由于鼠的记忆力较强,因此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数偏少,因而根据公式可知,对于鼠类的调查结果应该比真实的数据偏大。17.近年来我国南部平原地区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了90%以上,生活在密林地带的植食性动物薮羚开始冒险进入开阔的平原地区。为探究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给薮羚的行为和其他生物带来的影响,科研人员展开了系列研究。(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划分,薮羚属于_____,研究过程中通常用_____法调查藪羚的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_。(2)研究者分别在密林和平原通过播放食肉动物叫声模拟捕食者存在,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随后利用GPS测定了实验前后48小时内薮羚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说明食肉动物能够影响薮羚的分布,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3)进一步从薮羚的食物组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请结合图1图2的数据,分析薮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可能是_____。(4)下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14图3中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_____和_____。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_____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答案】(1)①.消费者②.标记重捕③.食物链和食物网(2)①.播放无关声音(或不播放声音)②.平原和密林中,实验组薮羚都远离声源,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3)平原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者)的减少和食物的高营养(富含能量、蛋白)(4)①.死亡率②.迁出率③.易地【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这种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1详解】薮羚是植食性动物,植物属于生产者,因此薮羚属于消费者;薮羚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薮羚的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小问2详解】为探究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给薮羚的行为和植物生长带来的影响,通过播放食肉动物叫声模拟捕食者存在,对照组的处理是播放无关声音,排除声音播放本身对实验的干扰;声源模拟捕食者,平原和密林中,实验组薮羚都会远离声源,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说明食肉动物能够影响薮羚的分布。【小问3详解】结合图2分析可知,平原薮羚和密林薮羚的食物组成存在差异,平原薮羚主要以豆科植物为主,密林薮羚豆科和柿树科食物占比相当,且平原薮羚的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与能量均高于密林薮羚,故薮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可能是平原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者)的减少和食物的高营养(富含能量、蛋白)。【小问4详解】图3中AB段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此时间段内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死亡率和迁出率;从图中看出,工作人员将个体原地野外回放,回放是圈养后再放归野外的意思,采取了易地保护的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18.影印法指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见图1)。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研究某细菌抗卡那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实验方案,其中,影印平板培养法是利用绒布“印章”使在一系列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请回答下面问题:

15(1)从物理性质角度,图中扩大培养的过程中应选用_____培养基,分离得到甲培养皿中的菌落方法是_____。(2)与甲组培养基相比,乙组培养基中还应当添加_____,结果如图所示。欲证明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作用而非诱变作用,则应选取图2中的菌落_____(A、B、B1、B1或B2或B3、任意一个菌落)继续培养在空白的丙培养皿中,待长出菌落后影印到含相同浓度卡那霉素的丁培养皿中。若上述丙和丁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_____(“相同”或“不同”),则说明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而非诱变。(3)将筛选得到的变异细菌培养后,用下图方式检测出菌落数目稳定时,每mL菌液中有变异细菌_____个。

16【答案】(1)①.液体②.稀释涂布平板法(2)①.适宜浓度的卡那霉素②.B③.相同(3)6.8×106【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小问1详解】扩大培养时所选的培养基通常是液体培养基;据图可知,甲培养皿中菌落分布均匀,接种方法属于稀释涂布平板法。【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某细菌抗卡那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据甲和乙的菌落分布情况可知,在乙培养基有未长出菌落的情况,故与甲组培养基相比,乙组培养基中还应当添加适宜浓度的卡那霉素;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A处的细菌被卡那霉素淘汰了,而B处的细菌保留了下来(只有B1~B3处正常生长了菌落),则应选取选取与B1~B3位置一致的B处菌落继续培养在空白的丙培养皿中,待长出菌落后影印到含相同浓度卡那霉素的培养皿中,观察两组实验菌落的生长情况:如果和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相同,即丙和丁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相同,则证明变异是在接触卡那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小问3详解】微生物计数时应选择菌落在30-300之间的进行计数,据图可知,稀释104倍条件下,菌落个数符合要求,则每mL菌液中有变异细菌(62+68+74)/3÷0.1×104=6.8×106个。

1719.如图是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胚胎干细胞(iPS细胞),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的流程。(1)黑鼠的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转化为iPS细胞,使细胞的全能性_____(“提高”或“降低”或“不变”),细胞培养过程中应将其置于_____的气体环境中,培养过程中若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可用_____处理贴壁细胞后进行传代培养。(2)灰鼠体内受精过程中,精子触及卵细胞膜以及精子入卵后,会发生_____反应和_____反应阻止多精入卵。(3)若想获得更多胚胎供体,可用_____激素对灰鼠进行处理;在胚胎移植前,应对图中的灰鼠和白鼠进行_____处理,为灰鼠胚胎移入白鼠体内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4)科学家同时还利用图中的三只鼠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克隆鼠Y。在该过程中,通常使用_____法使黑鼠的体细胞和灰鼠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但是克隆鼠Y和克隆鼠X的性状不完全相同,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答案】(1)①.提高②.95%空气和5%CO2③.胰蛋白酶(2)①.透明带反应②.卵细胞膜反应(3)①.促性腺激素②.同期发情(4)①.电融合、PEG诱导、灭活的病毒②.核移植技术需要卵细胞,卵细胞的细胞质基因对性状有一定影响(细胞质基因不止来自于黑鼠的体细胞)【解析】【分析】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小问1详解】黑鼠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转化为

18iPS细胞的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类似,是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的过程,iPS细胞与小鼠内细胞团一样,具有全能性,该过程结束后,细胞的全能性提高。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培养过程中若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可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细胞后进行传代培养。【小问2详解】灰鼠体内受精过程中,精子触及卵细胞膜时,会发生透明带反应,拒绝其他精子进入卵细胞,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过程,即卵细胞膜反应,即会发生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阻止多精入卵。【小问3详解】若想获得更多胚胎供体,可用促性腺激素对灰鼠进行处理,使其排除更多的卵子。在胚胎移植前,为灰鼠胚胎移入白鼠体内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则胚胎细胞供体(灰鼠)代孕母鼠(白鼠)需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小问4详解】促使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机械振荡、电刺激、PEG诱导、灭活的病毒诱导等。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克隆鼠X和克隆鼠Y的性状不是完全相同,因为克隆鼠X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黑鼠的卵细胞,克隆鼠Y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灰鼠的卵细胞,卵细胞的细胞质基因对性状有一定影响。20.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资源要素投入对粮食产量提升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亟须转基因等前沿技术新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2023年,我国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试点已进一步扩大。如图所示是转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s大豆培育时利用的质粒和目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用PCR获取抗除草剂基因时,连续扩增循环4次,需要的引物数为_____个,在引物中加入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时,应加在引物的_____端。(2)已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amHI、BclI、Sau3AI、HindⅢ识别的碱基序列分别为G↓GATCC、T↓GATCA、↓GATC、A↓AGCTT,质粒与含抗除草剂基因的DNA片段中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时选用的限制酶为_____。若质粒中无位于左侧的HindIII

19切割位点,则对限制酶的最佳选择为_____。双酶切处理的优势是_____。(3)若转化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所用载体与图1最大的不同是农杆菌的Ti质粒中一定含有_____片段,并且用于切割Ti质粒的限制酶切位点应该位于该片段内。筛选出转化成功的细胞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在不同时期使用的培养基存在差异,不同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是_____。【答案】(1)①.30②.5'(2)①.BamHI、Sau3AI②.BamHI、HindⅢ③.防目的基因或载体自身环化或反向链接(3)①.T-DNA②.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小问1详解】引物参与子链DNA的合成,即新合成的DNA单链数等于所需引物数量,扩增n次,新合成DNA单链为2n+1-2,即所需引物数为2n+1-2,连续扩增循环4次,需要的引物数为25-2=30个。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应位于目的基因的两端,DNA聚合酶只能在子链的3'端开始延伸,即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因此,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应在引物的5'端。【小问2详解】BamHI、BclI的酶切位点位于抗除草剂基因(目的基因)的一侧,Sau3AI、HindⅢ的酶切位点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必须选用每侧的各一种酶对目的基因进行切割,如果用HindⅢ切割质粒,会缺少启动子或终止子,若用BclI和Sau3AI一起切割,一是会破坏两个标记基因,二是抗除草剂基因可能插至两个BclI切出的切口中,根据图中启动子的转录方向,目的基因将不能被转录,故只能选BamHI、Sau3AI进行切割,但由于这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相同,容易发生自身环化现象,故若质粒中无左侧的HindⅢ切割位点,应选BamHI、HindⅢ进行切割。双酶切处理可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和质粒的切口处形成不同的黏性末端,因而可以避免目的基因或载体自身环化或反向链接,这是双酶切的优势所在。【小问3详解】

20若转化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所用载体与图1最大的不同是质粒中一定含有T-DNA,同时,用于切割质粒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应位于该片段的内部,这样抗除草剂基因才能随着T-DNA转移至植物细胞中。筛选出转化成功的细胞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脱分化和再分化阶段使用的培养基存在差异,不同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是使用激素的比例和浓度,脱分化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适中,再分化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偏高,利于根的形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偏低,利于芽的形成。

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