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

ID:83507325

大小:563.9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1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2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3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5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6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_第7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沫若中学2021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A.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B.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C.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D.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2.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这体现出()A.蜀地的地域性特征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集权体制初步形成D.人和自然和谐统一3.陶器是中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的古代遗物。由此可知陶器()A.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B.初步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C.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居民稳定的生活状况D.可以印证当时已经出现明显贫富分化4.《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5.

1《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孔子乘车马周游列国老子将青牛出函谷关A.在当时民间有一定影响B.两者立场不同互相矛盾C.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6.《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7.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士阶层的迅速崛起B.政治权力明显下移C.法治秩序开始崩塌D.贵族等级意识分明8.“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中国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进而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这指出了()A.华夏农耕文明高度依赖灌溉B.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C.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增强D.治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9.“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10.《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

211.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12.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13.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B.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D.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14.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15.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16.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的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B.统治的疆域范围进一步拓展C.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D.阻碍了各地原有文化的发展17.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3A.农耕技术的推广B.富国强兵的需要C.社会秩序重建D.商品经济的发展18.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19.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A.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严重衰落C.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D.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20.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21.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A.体现外儒内法B.强调天人感应C.彰显黄老治国D.突出天时地利22.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如图)多呈现社会生活,且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Failedtodownloadimage:https://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editorImg/2023/5/5/b3495b23-a991-4fa4-a174-39b6684efdb5null]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23.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A.保护农业发展B.彰显皇帝权威C.打击商人利益D.整顿商业环境2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4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念,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