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2340

大小:34.3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沫若中学2022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不再提倡实行总暴动的“总策略”,转而使用“准备工农总暴动”的提法,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一决定()A.适应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B.促进了革命中心向农村的转移C.拋弃了苏俄城市中心革命论D.表明中共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2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不再提倡进行总暴动,而是强调要准备工农总暴动,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有利于农村革命形势的发展,促进了革命中心转向农村,B项正确;1928年中国社会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未真正抛弃苏俄的革命路线,排除C项;此时中共革命探索依然受制于共产国际,排除D项。故选B项。2.钱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扭转现代化的方向,达到抵制现代化、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采取中体西用思想,即用西方现代化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相符合,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既没有“用现代化的手段”,也不是要“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变革传统的封建统治,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回归传统社会”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先进科技,与“用现代化的手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 宋代文官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数官员都带着其他官职的人员出任,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担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辖的州县,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辖的单位派驻。宋朝这一做法()A加剧了冗官问题B.解决了地方割据C.减轻了财政负担D.增强了治理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宋代文官大多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担任的,可知宋代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使得宋代统治体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冗官现象,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A项正确;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地方出现割据的情况,不能说解决了,排除B项;根据所学宋代冗官现象加重了财政负担,排除C项;根据所学宋代统治体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冗官现象,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A.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C.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各派的主张都与政治现实紧密关联,这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但不代表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排除B项;早在西周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就已经觉醒,排除C项;材料未出现政治统一的信息,故排除D项。故选A项。5.《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诉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舆论导向D.清廷放松了对大众传媒控制【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防止国内情报的泄露禁止向英国人递送《京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已经攫取了《京报》的派发权,这体现了清政府信息主权的丧失,反映了西方侵略的深入,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京报》的内容不由英国人编写,排除C项;《京报》并非大众传媒,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6.唐朝前期在西域部分地区推行均田制,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过,中央政府并不从西域各地拿走赋税,反而对后者进行足够的财政补贴。同时,唐政府还通过“互市”等制度,用以稳定西域贸易。唐朝的这些做法()A.增强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B.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C.奠定了羁縻府州制度的基础D.为两税法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借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对西域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和经济政策的扶持,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稳定边疆民生,赢得当地少数民族民心,进而增强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差异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羁縻府州制度的表现,而非为其奠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两税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可知是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结合所学可知是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以极大发展,D项正确;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土地所有制是公有制,没有改变,排除A项;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土地改革中未涉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功显示出我国()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业领域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以来的中国。材料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载人航空事业的发展,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的增强,C项正确;虽然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但并非世界首次,不能体现“独步”,排除A项;材料未谈到国际空间合作,排除B项;中国载人航空事业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9.罗马在建城时只是个农业小城邦,随着罗马扩张,公元前2世纪中期击败西地中海商业霸权迦太基后,罗马逐渐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罗马城邦也成长为奴隶制工商业繁荣的大帝国。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成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B.整个地中海世界社会经济遭到破坏C.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D.罗马城邦共和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题干中叙述了罗马文明从蕞尔小邦到将地中海纳为自己内湖的庞大帝国的发展,材料显示,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地中海商业、罗马社会经济基础从农业为主转向工商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而体现了文明成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是罗马与迦太基人的战争,这只涉及西地中海地区,B项夸大了,且战争的破坏是一时的,战争带来的文明交往对文明成长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深远的,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罗马共和制的确立,材料显示的是罗马从城邦共和制向帝国、帝制的转变,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随着罗马的扩张和社会经济日益转向奴隶制工商业,罗马社会的两极分化在加剧,公民的社会基础正在被侵蚀,这个过程中不是罗马共和制的巩固与加强,而是共和制日益陷入危机,必然向帝制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10.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记录中,有部分农奴被控告未完成对庄园主的运草任务,农奴坚称未违反庄园义务。法庭查阅有关劳役惯例确认:农奴有义务将牧草垛起,但无义务将草装车。农民和农奴在庄园法庭觉得权利未能维护,可越级向上一级法庭申诉。英国格兰斯塔福德郡就有三个佃农与其领主进行了长达35年之久的争论。这些现象() A.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反映出西欧庄园经济的日益衰落C.为西欧近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D.表明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中世纪欧洲庄园的政治、经济。材料中封建主与农奴和农民之间的纠纷通过法庭进行协调处理,并非完全由封建主自身决定,农奴和农民有维权途径,而且也可以实现维权。这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封建主与农奴和农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近代法律的关系,而且一个案例记录不能作为近代法律制度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11.18世纪,西方学者使用“文明等级论”来审视世界。一些法国学者通过历史分析与语义辨析,将“文明”视为欧洲所特有的-种生活方式,认为其他地区的民众皆无缘于此。这一理论()A.客观分析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B.反映了欧洲文明的转型C.否认了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成就D.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世纪)。据材料可知,18世纪西方学者将世界按照西方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认为西方文明属于文明世界,而其他地区的民众皆无缘于此,这适应了西欧殖民扩张的需要,D项正确;这一分析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排除A项;理论并不能反映欧洲文明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这一理论否认了历史上其他地区发展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12.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B.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美洲地区原有的社会体系走向解体D.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发现之后,美洲和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交流,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跨区域大范围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未涉及美洲的族群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美洲的社会体系的影响,排除C项;在此之前世界文明就呈现多元发展,且材料与维护世界多元文明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多次再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每篇序言,都结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原有思想作了修正和补充。这说明A.暴力斗争理论已过时B.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篇序言,都结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原有思想作了修正和补充”可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C项正确;暴力斗争理论已过时,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没有体现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排除B项;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材料可用于说明()A.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B.列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据材料“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则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D项正确;资本主义在这之前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体系的形成,列强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而资本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5.罗斯福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也曾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以及“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说明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非常重要,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联合国作用的发挥,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而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排除C项;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在本质上是世界大国主导国际事务,这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6.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的“缩小”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从没有如此接近。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全球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单一的全球社会中一律平等的多元文化。该学者强调()A.世界和平与繁荣造就文明多元化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多元化C.全球化要与文明多样化协调统一D.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并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全球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单一的全球社会中一律平等的多元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需要文明的多元化,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全球化要与文明多样化协调统一,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文明多元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排除A项;造成文明多元化的因素较多,经济全球化知识其中之一,且该论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治多极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改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材料三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见材料);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见材料);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见《纲》上P38)等。(答出其中2点)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见材料),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见《选1》P30)。(每个角度)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参考《选3》P5或《选1》P33)。(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答出其中2点)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见《选1》P35)。(3) 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见材料)(言之成理者即可)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见材料或《选1》P39、40)【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隋唐(中国)。第一小问进步,根据材料“自由报考”可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根据材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结合所学科举制的作用可知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第三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知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中期(西方)。第一小问理念,根据材料“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并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可知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西方文官制度建立背景从工业革命、民众愿望、战争等分析可知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小问3详解】本题为原因、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缘由,根据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可知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可知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可知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材料二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答案】(1)历史条件: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国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中国的士大夫积极参与西学传播;近代科学兴起。(2)主要内容:物质文化;儒家文化;政治制度。(3)推动作用:加强了全球联系;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拓展;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西方)。关于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由材料“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可知,中国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由材料“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可知,中国的士大夫积极参与西学传播;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西学东渐现象是在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下,欧洲列强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以传教士为先锋,以交流文化,传播科技为名义。因此,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还有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近代科学兴起。【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中国)。关于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由材料“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文化;由材料“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制度;由材料“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可知,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文化。【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清时期中西。关于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材料“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补;由材料“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世界联系加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拓展;欧洲人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几个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C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C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C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C中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摘自魏燕慎《亚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力量崛起,中心转移”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标题:新力量崛起,推动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论述:14-15C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悄然兴起,敢于追求财富的探险家大批涌现;他们在葡、西封建政府支持下,环球探险,掠夺财富,开辟市场。新航路开辟打破隔绝,使世界连为整体;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7C荷兰最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快速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18C英国崛起,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英国商品源源不断从大西洋西岸运往世界各地。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长达两个多世纪。19C末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赢得先机,成为工业强国,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迅速崛起。世界商业中心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大西洋西岸。21C中国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崛起,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阔步前进。太平洋沿岸已成为世界商业贸易最繁忙海岸。太平洋成为世界商业中心的趋势,已日渐明朗。结论:综上所述,每个新商业中心、经济中心的形成,都离不开新力量崛起和催化。当代中国之崛起,以成为世界瞩目焦点,必将引领世界潮流。【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5——21世纪(世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首先,围绕“力量崛起,中心转移”这一主题,根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C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C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C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C中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观点为:新力量崛起,推动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其次,围绕提炼观点“新力量崛起,推动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从14——15世纪、17世纪——18世纪、19——21世纪等几个阶段和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如:14——15世纪,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悄然兴起,敢于追求财富的探险家大批涌现;他们在葡、西封建政府支持下,环球探险,掠夺财富,开辟市场。新航路开辟打破隔绝,使世界连为整体;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7世纪,荷兰最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快速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18C英国崛起,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英国商品源源不断从大西洋西岸运往世界各地。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长达两个多世纪。19世纪末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赢得先机,成为工业强国,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迅速崛起。世界商业中心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大西洋西岸。21世纪中国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崛起,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阔步前进。太平洋沿岸已成为世界商业贸易最繁忙海岸。太平洋成为世界商业中心的趋势,已日渐明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