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757

大小:1.60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阳泉一中2023年高二分班考试试题地理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客观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2023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三)傍晚,天幕中上演了“月伴金星”天象--明亮的金星与一弯蛾眉月极近距离相伴,我国均适合观测。下图为某摄影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下表为金星和地球的相关数据。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金星地球轨道半径(地球=1)0.721公转周期225天1年自转周期243天23时56分相对质量(地球=1)0.821相对体积(地球=1)0.881平均温度(固体表面)℃48032大气主要成分CO2、N2N2、O21.“月伴金星”所在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 2.与地球相比,金星表面温度高的原因主要是()①密度更小②距离太阳更近③自转周期更长④公转速度更慢⑤温室气体更多A.①②B.②④C.③⑤D.②⑤【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得,“月伴金星”所在天体系统,包含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级别最低的一级为地月系,故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2题详解】一般来说,离太阳越近的行星温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与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温度更高,故②正确;金星的大气层非常厚,而且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温室效应更强。故⑤正确;金星的密度、自转周期与温度关系不大,故①③排除;金星的公转速度更快,故④排除;故D正确;故选择D。【点睛】金星与地球差异:大小和质量:金星和地球的大小和质量相差很大。金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0.9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0.82倍,密度比地球高很多。自转和公转:金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都很长,自转周期为243地球日,公转周期为225地球日。而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365.25地球日。大气层: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而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金星的大气层非常浓密,地球的大气层相对较薄。温度:金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达到了约462℃,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之一。而地球的表面温度平均约为15℃。2022年中国大陆科研人员在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生存于早白垩纪渤海舞龙化石。该恐龙是肉食性恐龙,体长约0.5米,其四肢均保存有羽毛痕迹,尾部末端长有两条长尾羽。下图是渤海舞—龙化石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渤海舞龙生活在()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4.渤海舞龙生活的地质年代()A.海生藻类繁盛B.裸子植物开始出现C.形成现代地貌格局D.重要的煤炭成矿期【答案】3.C4.D【解析】 【3题详解】渤海舞龙化石生存于早白垩纪,白垩纪是中生代中的最后一个纪,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4题详解】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故排除A;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类种子植物,可能起源于约3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晚期,故B排除;在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开始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这导致了地壳运动的剧烈变化,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地貌。故C排除;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故D正确;故选择D。【点睛】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已经完全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著名的孔子鸟产生。剑龙在早白垩世就灭绝了,而在晚白垩世,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却迅速发展,特别是角龙,晚白垩世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短时间就进化出了丰富的种类。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5.图中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6.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海水温度大体上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③曲线符合;海水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现双峰值,①曲线符合;海水密度大致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自赤道向两极递增,②曲线符合。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6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曲线分别是①③②,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海洋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海洋的盐度是由南北纬30°向两边递减;海水密度在南北方向的变化是自赤道向高纬海区递增。因此,赤道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海水温度较高;赤道地区大气对流强,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密度小。读图验证,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基本的水文特征,许多海洋现象都与这些特征有关。关于这个内容,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重点要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例如,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其差异导致了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此外,洋流、河川径流和海域轮廓等,也会对海水的盐度产生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比较复杂,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系。二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例如,不同海区,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对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及18时24分,土耳其连续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7.土耳其()A.位于板块张裂地带B.地跨亚、非两大洲C.热带草原面积广大D.以高原、山地为主8.地理信息技术在土耳其地震灾害中应用正确的是()A.遥感技术——统计具体伤亡人数B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D.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制定灾区重建计划【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土耳其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地带,A错误;地跨欧亚大洲,B错误;土耳其位于中纬地区,热带草原面积少,C错误;根据图示陆高信息可知,土耳其多高原山地,D正确。故选D。【8题详解】遥感技术,即遥远的感知,作用是对某地区地面信息进行面状获取,不能统计具体伤亡人数,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B正确,D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确定震中位置,但无法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C错误;故选B。【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完成下面小题。9.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①土壤肥沃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③人为干扰较小④植被类型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0.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是()A.增加原土壤的肥力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C.减少对土壤的破坏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形为坡地,地形适宜,土壤剖面较厚,工程量小,更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②正确;其次,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③正确;同学们主要是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构成,与土壤是否肥沃以及植被类型是否多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植被类型多,①④错。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10题详解】通过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十壤原本形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C正确、A错误;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与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下表为2017-2019年四大城市群人口年增长率和2020年人口密度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辽中南人口年均增长率(%)10.50.6-2人口密度(人/km2)77136142837111.各城市群人口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交通C.历史D.经济12.辽中南人口年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老化B.生活成本太高C.环境质量下降D.育龄妇女减少【答案】11.D12.A【解析】 【11题详解】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图中四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年均增长率最高,说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中拉力(或吸引力)作用强,人口以迁入为主,使得人口密度在各城市群中最大;长江中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在各城市群中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密度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由统计数据可看出,辽中南人口年增长率呈现负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随着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速呈现下滑,在去产能、经济转型的情况下,大量人口流出,使得辽中南人口年增长率呈现负数的变化,A正确;辽中南的经济增速下滑,造成生活成本及物价不高,B错误;辽中南产业转型后环境质量上升,C错误;人口流出,可能使育龄妇女减少,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不是辽中南人口年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四个地铁站平均客流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商业设施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站点最可能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是()A.①B.②C.③D.④14.图中站点③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D.文化区 【答案】13.B14.A【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得,②站点附近工作日和周日平均客流量最大,周围500米范围内商业设施数量较少,因此可以推断最有可能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是②,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1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得,③站点附近购物和金融类商业设施比重最大,其次为餐饮,因此③地最可能为商业区,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点睛】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受自然、经济、历史、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现代城市根据各功能对环境、社会、技术经济等条件的要求,为避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相互干扰,为有利于生产和环境保护,并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条件,将城市按一定功能划分为若干功能区。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内部一般分为中心商业区、行政区、工业区、文化(娱乐)区、居住区、仓库码头区、游憩区和郊区。山西省大同黄花多生长在火山群下,深厚的土层、冷凉干燥的气候等条件培育了其肉厚、蕊多、色泽金黄的优良品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大同黄花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土壤肥沃B.水能丰富C.劳动力充足D.历史悠久16.为提高大同黄花知名度和销售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改变气候条件B.提高产品价格C.大量施用化肥D.增加电商销售【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可知,大同黄花生产的有力自然条件中需要的是身后的土层和冷凉干燥的气候,因此有力的自然条件是土壤肥沃,故A正确;水能丰富并不是其生长的条件,故B不选;劳动力和历史悠久属于人文因素,不是自然因素,故CD不选。答案选择A。【16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要提高其知名度和销售量,主要依靠的是社会人文因素,而改变气候只能是改善其生产的条件,故A不选;提高产品价格,可能带来的是反向效果,故B不选;大量施肥,将影响黄花的质量,故C不选;增加电商销售,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宣传导向,增加知名度和销售量,故D正确。答案选择D。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价格等。无害通过权是指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他国领海的权利。下图为各类海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属于领海范围海域的是()A.①B.②C.③D.④18.图中①②③④海域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7.B18.C【解析】【17题详解】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从海基线量起12海里的水域是我国的领海,它和陆地领土一样都是我国的领土。结合图示信息可得,②属于领海范围海域,故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18题详解】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的权利。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因此领海以外的海域,外国非军用船舶可以通过,①海域属于内海,故不能通过,因此②③④可以,故C正确。故选择C。【点睛】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从海基线量起12海里的水域是我国的领海,它和陆地领土一样都是我国的领土。对于领海,沿岸国可制订法律规章加以管理并运用其资源。外国船舶在领海有“无害通过”权,就是一个船只在不损害沿海国国家和平以及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通过。但是对于军事船只来说,只有在沿海国的许可下,才可以通过。我国有四大领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公路里程比是指公路实际长度与起讫点间线段长度的比值。2018年8月,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北京大七环”全线贯通,这标志着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正式成型(如图)。“大七环”中仅通州—大兴段就建有15座立交桥。完成下面小题。19.与南方大城市相比,北京的公路立交桥设计坡度较小,其自然原因最可能是()A.地质地形较复杂B.降水少,路面不易积水C.水文条件较复杂D.冬季低温,路面易结冰20.京津冀地区公路里程比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聚落B.河流C.文化D.资源【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北京的地质条件较为稳定,地形平坦,与南方大城市没有明显差异,A错误;路面不易积水,立交桥也可设计成坡度较大,坡度较大可以减少立交桥的占地面积,降低成本,因此降水少、路面不易积水不是导致北京的公路立交桥设计坡度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B错误;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与南方大城市相比,降水少,河流少,水文条件与南方相比并不复杂,C错误;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路面容易结冰,坡度过大,运营安全性差,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 京津冀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人口密集,聚落密度大,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公路实际长度长,公路里程比大,A正确;京津冀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河流少,河流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小,对公路里程比的影响小,B错误;文化对公路里程的影响很小,C错误;京津冀地区资源密度不大,对公路里程比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地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一般分布在山谷和盆地边缘。水文的影响体现在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的影响体现在交通运输线应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的影响体现在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主观题(3小题,共40分)21.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了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并得出以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由此实验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地面热量差异→大气____运动→同一水平面上____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下面示意图中已画出高空等压线,用箭头标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方向以及近地面等压线。(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体现了热力环流原理,如“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有____、____等。(4)在山谷中,往往在白天测得空气污染比夜晚更严重,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答案】(1)①.垂直(上升或下降)②.气压(2)箭头@等压线(3)①.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②.人口多且密集;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等(4)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在谷地形成下沉气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夜晚山谷受热力环流影响,谷底气流上升,则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解析】【分析】本题以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现象的解释、热力环流的绘制、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小问1详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由此实验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地面热量差异→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得,等压线高压处向上凸,低压处向下凸。可以判断火焰上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近地面则相反,由此推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方向以及近地面等压线如下: 【小问3详解】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公认的有:①城市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热力性质,地面反射率降低,比热容降低。②人工热源的影响。③城区大气污染重,温室效应强。④城市化后地面硬化,积水迅速成为地表径流随管网排走,蒸发弱。⑤建筑物密集,导致漫反射强且风速小不利于热量扩散。因此答案可多填为①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②人口多且密集;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等。小问4详解】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在晴朗的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在谷地形成下沉气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夜晚山谷受热力环流影响,谷底气流上升,则有利于污染物扩散。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药向阳,喜温暖,耐寒,适宜在河流淤积质土壤中生长。河南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地势平坦,有多条国道穿过,交通便捷;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气候大陆性明显,黄河冲积滩地面积广,土壤中有机质较多。该地山药基本为生态种植,温县铁棍山药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药效高,自古以来就是山药中的上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下图为温县地理位置图。 (1)简述温县铁棍山药品质优的原因。(2)分析温县发展铁棍山药种植的社会经济条件。【答案】(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山药营养物质的积累;土壤条件好;生长期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采用生态种植,化肥、农药使用少。(2)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突出,市场认可度高;交通便捷,便于山药外运;周边城市多,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解析】【分析】本题河南温县地理位置图为背景,结合山药的相关资料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农作物的生长品质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根据材料信息,温县气候大陆性表现明显,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山药营养物质的积累;温县境内冲积滩地面积广,土壤中有机质较多,土壤条件好;夏季生长期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机质丰富;冬季气温低,虫卵不易越冬,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且土壤肥沃,化肥使用较少,多采用生态种植,产品绿色健康,品质高。【小问2详解】温县铁棍山药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药效高,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突出,市场认可度高;根据图中信息,温县地势平坦,有多条国道穿过,交通便捷,便于山药外运;温县山药自古以来就是山药中的上品可以看出,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临近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多,市场需求量大。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淄博位于山东中部,南北狭长,是近代中国工矿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山东第一个煤矿(淄川碳矿)、第一个火电厂都在淄博。新中国成立后,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带来的能源优势,高能耗的重工业在淄博迅速崛起,如:山东铝厂、金领铁矿等。2010年后,淄博95%的煤炭、化工行业原材料需由外地供给。2017年在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建设中,GDP跌幅居全省第一。疫情结束之后的2023年五一期间“淄博烧烤”成为顶流,与之匹配的出现了“烧烤专列、烧烤地图、烧烤公交、烧烤巡逻、烧烤协会、烧烤节、烧烤门票、烧烤半价酒店”等烧烤新生名词,与此同时,短视频的传播促使淄博烧烤持续走红。下图示意淄博位置及交通状态。(1)简述淄博发展重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2)指出2023年“淄博烧烤”走红的主要原因。【答案】(1)位于山东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优越;淄川煤矿,矿产资源丰富,动力充足;有色金属冶炼、矿产资源开发等企业聚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起步较早,工业基础雄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2)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完善、管理到位、宣传力度大、信息网络助推。【解析】【分析】本题以淄博相关相关信息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工业区位、“淄博烧烤”走红原因、商业集聚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淄博“位于山东中部”,原料及货物运输便利,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优越,市场广阔。"山东第一个煤矿位于淄博,矿产资源丰富。第一个火电厂在淄博”,重工业发展动力充足。“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带来的能源优势,高能耗的重工业在淄博迅速崛起”,有色金属冶炼、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企业聚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此外,由于起步早,一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另一方面工业基础雄厚,发展迅速。位于东部地区,工业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小问2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