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7363

大小:46.8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当代考古学理论众多,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古材料(物)来了解古代社会(人)的一门学科。其核心任务可以简称为“透物见人”。如果用这一宗旨来衡量当代考古学理论,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同属于“透物见人”的研究过程,处在不同层次之中,并相互关联。我们称之为“分层关联”的理论结构。目前我们把考古学理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关考古材料特征本身的理论。获取考古材料是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这需要依赖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建立考古材料的时空框架。第二个层次是有关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的理论。在我们通过考古材料去推导古代社会之前,需要了解考古材料是怎么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废弃过程,受到哪些扰动,否则,倘若把所有材料同等对待,就可能无法去伪存真。这个过程包含废弃过程研究、埋藏学、行为考古等理论要素。第三个层次是狭义的“透物见人”的理论,即通过研究各种考古材料去了解古代社会。就研究材料的差异,考古学形成了诸如石器分析、陶器分析、聚落形态研究、墓葬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许多分支。第四个层次是有关人类行为、文化、历史与社会等宏观主题的理论。第五个层次是有关考古学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理论,这是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的理论,它会影响到下层理论的选择,当代考古学中科学与人文两个主题就在这个层次上有重大的分歧。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广泛的包容———包容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乃至不同时代的理论。长期以来,为现代性思想所左右,我们视历史为包袱,把理论的维度单一化,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创新的角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素以包容融合著称,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建设也需要发扬这一优点,把各种来自不同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理论。同时,研究者要注意训练理论提炼能力,能够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合适的理论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之一就是广泛地学习,去粗取精,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我们称之为“反向创新”。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大力发扬的经验。当代考古学理论一个主要的趋势是从二元对立的科学考古学转向反对二元对立的人文考古学。人文考古学强调历史背景关联、物质文化的意义等,而这无疑是身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考古学家所擅长的,同时,它也正可以满足当代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文化需求,契合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我们或可以称之为“文化考古”。文化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理论可以探索的方向,它继承了文化历史考古、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对“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关注,同时它也是联系古今的基本途径———现代人正是通过文化生活与考古学研究相沟通的。(摘编自陈胜前《与时偕行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伟人的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B.当代众多考古学理论可以说同属于“透物见人”的研究过程,其关系为“分层关联”。 C.在通过考古材料去推导古代社会之前,若把所有材料同等对待,就可能无法去伪存真。D.文化考古继承了文化历史考古等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关注,它也是联系古今的途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开放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理论观点未必能给中国考古学理论助力,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C.考古学理论的第五层次会影响下层理论的选择,比较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理论。D.研究者要具有理论提炼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是必要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韩非子》:“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B.《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C.邓小平说:“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D.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4.“反向创新”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值得大力发扬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经验加以分析。5.如何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C3.C4.①“反向创新”具体说来就是广泛地学习,去粗取精,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这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一经验是我们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开门搞研究的结果;也是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的结果。5.①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包容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乃至不同时代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理论。②研究者要注意训练理论提炼能力,能够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合适的理论模型。③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符合当代考古学理论主要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伟人的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错,由材料一第二段中“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一句可知,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比较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理论”错误,文中说“这是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的理论”,并不是说它是最重要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A.强调人的一切命运和荣辱都是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起因都在自身,怨不得别人。B.只是强调学习和包容的重要性。C.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立足本国实际,“改革”即开门搞研究,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强调变法要有勇气。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中信息的能力。(2)根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之一就是广泛地学习,去粗取精,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我们称之为‘反向创新’。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大力发扬的经验”“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分析,“反向创新”具体说来就是广泛地学习,去粗取精,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这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2)根据“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分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一经验是我们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开门搞研究的结果,也是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的结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广泛的包容———包容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乃至不同时代的理论”“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建设也需要发扬这一优点,把各种来自不同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理论”分析,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包容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乃至不同时代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理论。根据“同时,研究者要注意训练理论提炼能力,能够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合适的理论模型”分析,研究者要注意训练理论提炼能力,能够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合适的理论模型。根据“当代考古学理论一个主要的趋势是从二元对立的科学考古学转向反对二元对立的人文考古学。人文考古学强调历史背景关联、物质文化的意义等,而这无疑是身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考古学家所擅长的,同时,它也正可以满足当代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文化需求,契合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分析,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需要符合当代考古学理论主要的趋势。(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守岛老人王培静我当的是海军,部队驻守在渤海湾边。那是我当兵的第五年,刚提干不久,有一天,我开着巡逻艇带着一个战士去海上值勤。那天天气不好,海浪也很大。我们在离公海不远的地方转了半天,见没什么异常情况,看了看表,开始返回。出海时,队长多次叮嘱,天气恶劣,一定要保证安全。在返航的途中,真的出了情况,巡逻艇突然抛锚了。那时的通信设备不好,虽然我们带着无线电装置,但由于风急浪大,发出的信号岸上收不到,试了很多遍都不行,那个小战士被吓哭了。我还算稳得住劲,我说,你哭管什么用!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说是那样说,当时我心里也害怕。巡逻艇在海浪中漂荡了两个多小时,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这时那个小战士喊我:“排长,你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小岛。我们两个都兴奋起来,像绝望的人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我们努力用身体的力量让巡逻艇顺着海浪向小岛的方向漂。我们的巡逻艇还没漂到岸边,小岛上就有一个人发现了我们。他跑过来对我们喊道:“孩子们,船出事了吧?不要着急,我回去拿绳子。”说完他就跑走了。不大一会儿,他拿着绳子跑了回来。登上小岛的那一刻,别说那个战士,我的腿都软了。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跟着救我们的大爷来到他在小岛上的住处,就开始做饭。他说,你们俩真有口福,今天我钓到一条大鱼,好好款待你们。放心吧,部队领导会想办法来找你们的。吃了饭,我和那个小战士听那位老大爷拉家常。小战士好奇地问;“大爷,这个小岛上住了多少人?” “就我一个。”“您为什么一个人住在这个孤岛上?”我接着问。大爷望了望已经安静下来的海,说:“1940年夏天,当时我才16岁。由于母亲死得早,从8岁开始父亲每次出海打鱼都带着我,我慢慢成为他的一个不错的帮手。出事那天,我们像往常一样摇着小船出海打鱼。就是在这小岛的东面,我和父亲正专心致志地下网,听到远处有马达声传来,我们没有特别在意。当听到马达声越来越近时,先是我抬起了头,看见一艘舰艇箭一般向我们的渔船驶来。我忙喊:爹,爹,你快看。爹抬起头来,看到大事不好,扔下手中的渔网,抓起了摇橹。敌人的舰艇撞翻我们的小船后,便冒着白烟扬长而去。父亲没了踪影,我被随后赶到的八路军救上了这个小岛,一个小八路军为救我也被卷进了漩涡牺牲了。3天后,岛上的八路军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了父亲和那位小八路军的尸体。他们两人都被埋在了这个小岛上。“1942年冬天,因战斗形势的需要,驻岛的八路军撤出了小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来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父亲是我党的地下通信员,那次出海实际是去给驻岛的八路军送情报,政府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当时敌人也并不知道他们撞死的是八路军的地下通信员。“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这里边有打鱼的,有军人,有船员……这个岛上有个半碗泉,虽然那泉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好像就是专为我准备的。我要求在这儿守岛,主要是想陪着父亲和救我牺牲的那个战士,我怕他们寂寞,每天都去和他们俩说说话……”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今年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到巡逻艇突然抛锚,“我”虽然也害怕,但仍然“稳得住劲”,作者用简练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军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B.文章在对话中交代老人自愿孤身守岛,陪伴着两位长眠于此的烈士,救助遇到困难的人,令人敬佩,增强情节的真实性。C.作品用回忆的形式叙述老人孤身一人守在岛上的原因,增添了历史纵深感,扩大了内容含量,使故事更有曲折性。D.岛上的半碗泉﹐虽然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象征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甘愿守在海岛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7. “登上小岛的那一刻,别说那个战士,我的腿都软了”,下列对这一细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身为排长虽然要为小战士做榜样,但海上漂泊“我”也很害怕。B.在孤立无援、漂泊几个小时后“我”很疲惫,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C.看到守岛老人,登上小岛,“我”感觉到安全了,卸下重担后格外放松。D.突出“守岛老人”只身守在岛上,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的可贵精神和品质。8.没有结尾段,老人的故事也是很完整的。你认为本文有没有必要保留结尾段?9.李洪华教授评论王培静的小说“充盈着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D7.B8.示例一:有必要保留结尾段。①情节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与开头呼应,首尾衔接紧密,情节完整。②主题上:“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深化主题,表明自己对老人和烈士的敬重。③人物形象上:用“我”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充满感激之情,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老人主动守岛救人的高尚品质。④表达效果上:最后一段更加真实感人,能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示例二:没必要保留结尾段。①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写老人救起的人数,表明老人守岛发挥了巨大作用,照应了整个事件,情节完整。②人物形象上:倒数第二段及前面的话语,使老人的形象已经很鲜明。③主题上:前面叙述老人守岛的经历和原因,已经表达出了对老人的高度崇敬之情了,没有结尾段,主题也非常深刻。④表达效果上:以倒数第二段老人意犹未尽的话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①文章从正面着笔,写英雄人物。老人的父亲在执行任务时牺牲,“我”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老人孤身守岛救助海上遇到困难的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②文章主题重在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如老人看到漂泊的小船,忙着找绳子,忙着拿刚钓上来的大鱼招待,让人感觉像亲人一样。③文章取材虽小,但真挚感人。故事写的是很平凡的守岛老人,但老人身上的质朴、热情以及真诚,充满朴素的人情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 .“象征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甘愿守在海岛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错误,结合“这个岛上有个半碗泉﹐虽然那泉水量不大,但又清又甜,好像就是专为我准备的”分析,半碗泉是老人能守在岛上的生存条件,没有象征意义,犯了故意拔高的错误。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错,结合“出海时,队长多次叮嘱,天气恶劣,一定要保证安全。在返航的途中,真的出了情况,巡逻艇突然抛锚了”“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分析,队长是多次叮嘱,遇到恶劣天气,“我”认为要沉着冷静,没有后悔之意。“后悔不听队长的多次叮嘱”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需要明确观点,可以认为需要保留结尾段,也可以认为不需要保留结尾段。结合文本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理由。如认为需要保留结尾段。抓住“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我当的是海军,部队驻守在渤海湾边。那是我当兵的第五年,刚提干不久”分析,开头叙述这件事情,结尾说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首位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结合“今年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岛上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有长眠在那里的两位烈士”分析,经过了这件事情,“我”了解到了“孤岛”的情况,抽时间去看看孤岛上的人,深化主题,表明我对老人和烈士的敬重。结合“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想念那个老人”“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分析,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我都不能忘怀,时常去看看孤岛上的人,“我”对孤岛上的救命恩人是心怀感恩的,也写出了老人自愿守岛救人的高尚品格。最后一段,写“我”深受启发,时常去岛上看看老人及长眠于那里的烈士等,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更加真实感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认为没必要保留结尾段。结合“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分析,倒数第二段交代来人救起的人数,说明老人自愿守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突出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与前面老人救我及老人讲述别人救他而牺牲的事情相呼应。倒数第二段都是老人说的话,交代自己救助的人数、半碗泉等及自己守岛的原因等,有助于塑造老人人物形象等。结合“1940年夏天,当时我才16 岁。由于母亲死得早……他们两人都被埋在了这个小岛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来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当时敌人也并不知道他们撞死的是八路军的地下通信员”等分析,前面叙述了老人守岛的经历及原因,交代老人的父亲是地下通信员,新中国成立后,老人选择守岛的举动,已经能够表达出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了。且文章倒数第二段以省略号结束,引起读者的思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我们是军人,出了事要沉着冷静。咱们一是要想办法自救,二是要保存体力,等着战友们来救援”“父亲是我党的地下通信员,那次出海实际是去给驻岛的八路军送情报,政府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算起来,加上你们两个,我在这个小岛周围救起的人,差一个不到二十个”等分析,文章写了“我”遇事情时的沉着冷静,写了父亲执行任务时候牺牲了,写了老人自愿守岛,救助了很多遇到困难的人。所写之人身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都是富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都是直接从正面来写的。文章注重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如“我”的沉着冷静,老人的热情等。结合“不大一会儿,他拿着绳子跑了回来”“跟着救我们的大爷来到他在小岛上的住处,就开始做饭”“你们俩真有口福,今天我钓到一条大鱼,好好款待你们。放心吧,部队领导会想办法来找你们的”等分析,老人自愿守岛,随时救助遇到困难的人,看到我们漂泊的小船,拿着绳子跑过来,帮助我们。救助之后,还热情招待我们,宽慰我们,给人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文章所写的是个平凡的守岛老人,交代了老人对我们的救助,老人牺牲了的父亲,为救助老人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等。老人选择自愿守岛,自愿救助其他人,取材虽小,但感情真挚。老人的身上充满了热情、真诚及奉献等。这样的老人带给人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富有人情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谪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D.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B.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的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侯王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C.颜斶不慕荣利。他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的笼络,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D.颜斶主张归真。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2)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14.在和齐宣王关于士和王的争论中,颜斶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0.ACD11.D12.D13. (1)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最圣明的人懂得(该)学些什么,哪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2)我希望回去(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缓缓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来自得其乐。14.颜斶认为士贵王轻。表现出颜斶的自信与自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有”表示肯定的意思,是回答齐宣王的问题,应独立成句,其后A处断开。“昔者秦攻齐”句式完整,“昔者”是时间状语,“秦”是主语,“攻”是谓语,宾语“齐”后C处断开。“令曰”中“曰”领起下文所说内容,其后D处断开。“有……者”是“有……的人”,固定句式,中间不断开。故ACD三处需要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那些更低下的,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C.正确。D.错误。“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错误。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句意:于是颜斶拜了两次辞谢离去。/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可知,他认为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不再保持完整的原貌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原”,本源;“流”,流变;“至”,最;“何……之有”,宾语前置句,“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安步”,缓缓散步;“无罪”,不犯王法;“贞正”,坚贞端方;“自虞”,自得其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可知,在和齐宣王的争论中,颜斶所持的观点是“士贵王轻”(士尊贵,王不尊贵!)。从“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等处可知,表现出颜斶自信和自尊性格特点。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有这种说法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国家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只能徒步行走居住在乡间而已。那些更低下的,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的下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颜斶回答说:“不对。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因此能够成就他的道德并在后世传扬功名,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那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即使贵,也一定以贱为根本;即使高,也一定以低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不谷。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诸侯君主用这些称呼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才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吃饭将以上等食物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都穿着华丽的服装。”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不再保持完整的原貌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而是他的身体和精神不再完整独立。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拜了两次辞谢离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见别离者因赠之【注】韩偓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原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16.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鸣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②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一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③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优国忧民意识。【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解题时先要弄清楚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内涵,然后从诗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忧国忧民思想的内涵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流露出诗人忧愤感伤、悲壮深沉的情怀。分析本诗“征人”“戎装”“征马”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战乱的背景,“远别”二字借助兄弟离别展示了战乱之下百姓凄苦的生活,对国事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隐含在叙事、描写之中;“白髭兄弟中年后”“程途万里长”抒写眼前兄弟分别之苦,“怀此恨”“更凄凉”联系自身境遇抒发个人身世飘零之悲。诗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是诗歌具有了广阔而深沉的主题。【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最先发言,孔子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笑他。(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舟”是古代常见交通工具,也是诗人们用以寄托情怀的吟咏对象,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小学而大遗④.吾未见其明也⑤.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礼、遗、明、孤、鉴、琼、顷、扁。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民族以①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② ,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扩大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尚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和国家政治实践,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着中华民族。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③,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任选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②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以启山林)③任重道远19.增强语势,更全面地强调了中华文明巨大作用。20.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或“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推断决心和意志不会轻易改变,故可填写“自强不息”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第二空:依据“筚路蓝缕”推断后文应为“筚路蓝缕”的类似意思的成语,故可填写“跋山涉水”或“栉风沐雨、艰苦奋斗、以启山林”。“跋山涉水”:是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栉风沐雨”: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以启山林”: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苦。第三空:依据“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推断工程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故可填写“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排比修辞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和节奏,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原文用四个“是……的根基,是……的宝藏,是……的精神标识,也是……的精神纽带”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主语缺失,“使”字句的运用让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使”字或去掉“由于”。二是词语搭配不当,“扩大”和“创造力和影响力”搭配不当,改为“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修改后: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或“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能量。然而,__①__?这就要从远古时期谈起。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__②__,才够制造能量。因此,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有点像我们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长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物质,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__③__,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它们生长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强烈的光线灼伤了。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收到这种光,所以看到的植物多是呈现绿色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第3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1.①大自然为什么选择了绿色呢 ②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③所以它的叶子几乎是黑色的22.海洋变成陆地后,因为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不再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将绿光反射出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植物多是绿色的。【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前文说“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然后结合转折词“然而”和横线后的问号可推知,这里是询问叶子为什么是绿色,所以该空可填写“大自然为什么选择了绿色呢”一类的句子。第②空,横线后的内容中,以红藻为例,说其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再结合下一段的“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强烈的光线灼伤了”,可推知,这里是说以前海洋里的植物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所以该空可填“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一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第1段的内容,再结合横线前说的“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可知,该空可填“所以它的叶子几乎是黑色的”一类的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概括第3段的意思,然后再组织语言,以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出来。第3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它们生长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强烈的光线灼伤了”,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植物生长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不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二是“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完全没有吸收利用绿光,而是将其反射出去;三是“我们眼睛接收到这种光,所以看到的植物多是呈现绿色的”,我们看到的植物多是呈现绿色的。第一、二方面的内容与第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因果关系。据此整合梳理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薛蟠身陷囹圄时,其妻夏金桂托宝蟾向薛蝌送来果品,拉开了嫂子勾引小叔子的序幕。此时,薛蝌心头转念:“那金桂素性为人毫无闺阁理法,况且有时高兴,打扮的妖调非常,自以为美,又焉知不是怀着坏心呢?”(注:妖调,yāodiào,妖冶,妖媚而不庄重)(见于《红楼梦》第九十回“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送果品小郎惊叵测”) 材料二: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三:社会失序是当前的严峻挑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生活,以“秩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秩序是自由的基础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由和秩序也不例外。正如材料中薛蟠因违背秩序而身陷囹圄,夏金桂因违反人伦秩序而遭人轻视,失序,必然会导致个人自由受损、社会运转混乱。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深刻地理解到:秩序,其实是自由的基础。然而,如今,我们却发现,社会失序是当前的严峻挑战。这在当今网络世界显得尤为严重。作为人类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自由”的标签: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不再被自己真实的身份所约束和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表达权的自由。然而,过度的自由便是不自由,许多网民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或制造谣言,或诈骗钱财,或传播色情,或宣扬暴力,或侮辱他人,如果任由这种“言论自由”发展下去,则大多数遵纪守法者的“言论自由”将受到严重侵犯。因此,为网络建立秩序已经成为保障网络自由的迫切需要。有秩序,就需要立规矩,完善立法。法律是底线,不容突破;法律是红线,不容碰触。须知,互联网可以颠覆一切,但它绝不能颠覆法律;互联网是一片自由之地,但它绝不能成法外之地。但当下,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法律还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这就难免使网络出现了种种乱象。比如:在我国慈善法出台之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爱心,在互联网上大肆行骗。所以,立法机关就更需要把完善立法摆在网络秩序建设的头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网络自由的边界、网络秩序的规则,使网络秩序建设有法可依。有秩序,就需要讲规矩,加强普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普及的时间还不长,网络法治建设的水平还不高,不少网民误以为网络世界是百分之百绝对自由的乐园,误以为在虚拟世界里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自由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常常滥用网络。如网络上各种人身攻击、侮辱谩骂、人肉搜索,虽为网民所津津乐道,但其实已经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这就充分说明了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保障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不光要立规矩,而且要讲规矩;不光要立法,而且还要普法。 有秩序,就需要守规矩,强化执法。邓小平同志曾使用十六字概括依法治国的精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谈的是立规矩,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谈的是守规矩。当前,不少无经营资质的餐饮商户在外卖平台上大行其道,一方面暴露出部分餐饮商户缺乏规矩意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相关部门执法乏力。要营造一种人人守规则的良好氛围,既需要广大网民严格自律、依法上网,也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约谈、处罚。网络如同一匹野马,天性自由奔放;而秩序则像一根缰绳,可以牢牢地控制和驾驭住这匹野马。不难想象,若缰绳不牢,则野马必成为脱缰之马,失去控制。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网络自由,就必须要紧紧抓住网络秩序这个关键,在网络上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还网络一片晴朗的天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试题的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关于规则、秩序的话题。材料一选用了《红楼梦》中典型的负面人物——夏金桂勾引薛蝌的事件,说明其不合立法秩序的行为而产生的伦理混乱。此外,从材料中薛蟠身陷囹圄的背景,也可看出违背社会秩序对个人产生的严重后果。材料二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可以视为对材料一中现象的一种解释。没有规范、全凭好恶,会导致秩序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混乱。在此基础上,费孝通指出了“礼治社会”这样一种维持秩序的方法,分析了其优势和弊端。而材料三,则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的话,指出了对当前社会失序的沉重忧虑。社会失序是对中国社会的一个严峻挑战。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效应对社会失序问题的挑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并正视这种挑战,选择正确的思路来应对这种挑战。所以,三则材料的关系是:材料一、材料三为同质性材料,均涉及“社会失序”的问题,其原因是道德滑坡;材料二虽然主要强调“规范”的重要性,但变相交代材料一、二中问题出现的原因——“规范”的缺失,以及问题解决的落脚点——“规范”的树立,即以礼法(法律)解决“社会失序”问题。今日“讲规矩”,是对规范的呼唤;今日反腐等重拳,是对规范的依循和维护,都为了社会有序。试题要求以“秩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可以首先说明,追求秩序是一种合理性的做法。因为秩序符合正义论中的机会平等原则,秩序的存在本身能够让这个社会的流动变的更加有序,让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可针对材料中反面案例,指出我们应该维护好秩序,以及当今社会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到平衡控制好秩序呢?对此可提出解决方案:首先我们个人要学会在秩序中寻找到平衡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从国家、政府、媒体等多个角度去展开探究。立意: 1.规范才是言行和秩序的尺度。2.守护规则,维护秩序,释放自由。3.规范缺失极易引发社会失序。4.以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应对失序这一挑战。5.让规范成为自我克制(约束)、社会有序的支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