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8525

大小:843.6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届高二下•半期考试生物试题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B.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C.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D.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答案】A【解析】【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详解】A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该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完成,故喷施某种激素后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喷施的为赤霉素,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而非受体合成受阻(若受体合成受阻,则外源激素也不能起作用),A正确,B错误;CD、脱落酸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与植物矮化无直接关系,CD错误。故选A。2.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B.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F~A时促进生长,在A~D时抑制生长C.若图甲a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B点,则c点对应浓度在F~E对应的浓度区间D.若图甲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F点,则d点对应浓度可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答案】D 【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A、图甲中,当植物幼苗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c、d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b处),可见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B、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F~A~C(不包含C点)时促进生长,在C~D时抑制生长,B错误;C、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近地侧(c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a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若图甲a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B点,则c点对应浓度在C~D对应的浓度区间,C错误;D、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近地侧(d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b),若图甲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F点,则d点对应浓度可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D正确。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据此,明辨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及其生理效应,分析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3.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下图A、B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率为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若曲线A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则该种群可能达到K值C.若曲线A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第6年时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D.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为死亡率,则前6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 【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详解】A、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正确;B、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如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C、“S”形曲线的增长率最小值为0,不会小于0,C错误;D、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为死亡率,且前6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该时段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6年以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D正确。故选C。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由于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可仅靠这一特征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两种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D.与灌木阶段相比,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优势种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调查植物和青蛙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由于珙桐数量少,因此,在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是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种间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正确;D、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优势种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5.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X和S两个平衡点,r对策物种的曲线只有S一个平衡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图中r对策生物的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图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该生物将会走向灭绝C.图中r对策生物很难灭绝,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生殖力为主【答案】D【解析】【分析】r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甲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详解】A、由图可知,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在该平衡点上下波动,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A正确;B、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灭绝,B正确;C、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样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C正确;D、对于某些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种群数量为主,D错误。故选D。6.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益的生态现象,它不同于灾难,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它会反复出现。较大强度的干拢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引发群落演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扰频次持续增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B.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属于干扰D.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属于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详解】A、结合题意“较大强度的干拢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可知,干扰频次持续增大,可能导致物种数目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A错误;B、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B正确;C、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会反复出现,属于干扰,C正确;D、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A。7.水葫芦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我国畜、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环境的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然而近十几年来,水葫芦由于过度繁殖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研究发现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一旦根系和芽苞被吃掉,水葫芦就无法生存,于是研究人员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数月后,水葫芦开始减少,水质得到改善,鱼类养殖效益大大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后,可能会改变原种群的年龄结构B.该水域中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生物种类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投放草鱼苗控制水葫芦数量方式比施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更环保D.统计该水域底泥中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特征:(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后,对水葫芦的捕食增加,故可能会改变水葫芦的年龄结构,A正确;B、该水域中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生物种类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投放草鱼苗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属于生物防治,比施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更环保,C正确;D、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正确。故选B。8.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农作物传粉具有重要作用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农作物和杂草间构成了种间竞争关系。消费者在对于植物传粉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系统来说可以促进种群繁衍,对于农作物来说可以提高产量。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三种,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农业生产中应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狗尾草与农作物之间竞争阳光、养料,是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B、消费者对农作物传粉具有重要作用,传粉后可形成受精卵,进而形成种子形成果实,B正确;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而非行为信息,C错误;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的生态学原理,D正确。故选C。9.如图表示生态位分化中的食性分化模式图,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A、B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可降低种间竞争压力B.C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和流入A、BC.生活区域相同的生物,食性也一定相同 D.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自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右图是左图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即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不过两个种群在竞争中都没有灭亡,最终都适应环境而协同进化。【详解】A、由图可知,由于物种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使两个种群捕食重合区域减小,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压力,A正确;B、C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流入A、B的量属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量,B错误;C、生态位不仅决定于生活在什么地方,也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其他生物的关系,所以生活区相同的生物,食性不一定相同,C错误;D、竞争是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D错误。故选A。10.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最初戊的食物有1/5来自于乙,1/5来自于丙,3/5来自于丁。为了促进戊的发展,将戊的食物比例调整为1/2来自于乙,1/4来自于丙,1/4来自于丁。若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理论上现在养活的戊的数量是最初的多少倍?()A.1.4B.1.5C.1.6D.1.7【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以戊体重增加20g,消耗植物计算。(1)调整前: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5×20÷20%÷10%=200;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5×20÷20%÷10%=200;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3/5×20÷20%÷20%÷10%=3000,所以共需要植物为:200+200+3000=3400g。(2)调整后: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2×20÷20%÷10%=500;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10%=250;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20%÷10%=1250,所以共需要植物为:500+250+1250=2000g。则理论上现在养活戊的数量是最初的3400/2000=1.7(倍),即D正确。故选D。11.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1、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详解】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因此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C。12.氮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它们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不断迁移变化。氮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一切生命结构的重要原料,氮循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氮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氮循环是指氮气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所有生物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大气中的氮进行生物合成C.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详解】A、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A错误;B、据图可知,有的生物如固氮菌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B错误;C、图中动植物遗体及排出物通过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所以氨化作用主要靠分解者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C正确;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有的生态系统可不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补充,但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错误。故选C。13.线性基础设施(公路和铁路)建设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但也可能带来环境风险。这些基础设施会打破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自然连接,造成许多物种的生境碎片化。生境片断化间隔距离过大,其灭绝的概率有所增加。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B.对生物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根据碎片化生境的大小来建立自然保护区C.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生物,该生物没有价值D.加强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引起种群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变小和某些物种灭绝【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也强调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A正确;B、对生物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应该把片断化的生境连接起来,改善生物的生境,B错误;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在修建铁路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生物,该生物可能具有潜在价值,C错误;D、题意显示,加强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会打破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自然连接,造成许多物种的生境碎片化。生境片段化间隔距离过大,其灭绝的概率有所增加,故加强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会引起种群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变小和某些物种灭绝,D错误。故选A。14.废水、废料经加工可变废为宝。某工厂利用果糖生产废水和沼气池废料生产蛋白质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产过程中,一定有气体生成B.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主要来源于沼气池废料C.该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D.沼气池废料和果糖生产废水加入反应器之前需要灭菌处理【答案】A【解析】【分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碳源与氮源,统计微生物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详解】A、据图可知,该生产过程中有酿酒酵母的参与,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故该生产过程中,一定有气体生成,A正确;B、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主要来源于果糖生产废水,B错误;C、分析图示可知,该技术中有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过程,该操作的可以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此外也可增大溶解氧含量,故据此推测该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的有氧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C错误;D、沼气生产利用的是厌氧微生物,在连续搅拌反应器中厌氧微生物会被抑制,因此沼气池废料无需灭菌,D错误。故选A。15.黄酒是中国特产,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关于黄酒酿造方法,古遗六法中描述为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絜、泉水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注:曲蘖主要指酒曲,湛炽是指浸泡和蒸煮)。《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酿酒和酿醋所用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不完全相同B.黄酒储存不当可能会变酸且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白膜是由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酒精发酵旺盛时接种大量醋酸菌仍不能大量发生醋酸发酵D.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不接种菌种,而是利用天然存在的菌种【答案】B 【解析】【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详解】A、果酒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前者是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后者是异养好氧微生物,两者的代谢类型不完全相同,A正确;B、黄酒储存不当可能会变酸且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白膜是由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B错误;C、醋酸菌属于异养需氧型,果酒发酵旺盛时缺少氧气,醋酸菌不能将酒精转化为乙醛,所以酒精发酵旺盛时接种大量醋酸菌仍不能大量发生醋酸发酵,C正确;D、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不接种菌种,而是利用天然存在的菌种,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下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相关性最大。(2)顶端优势原理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广泛。除了果树的整枝修之外,还可应用于________。(至少答出一点)(3)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4)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___________。(5)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激素调节和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答案】(1)脱落酸(2)棉花摘心或“茶树打顶”(3)(正)反馈(4)①.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②.生长素在低浓度时抑制器官脱落,在高浓度时促进器官脱落(或“两重性”) (5)基因表达调控、环境因素调节【解析】【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升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了细胞的纵向伸长。【小问1详解】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的目的是稀释脱落酸的浓度,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小问2详解】顶端优势原理可应用于茶树打顶或棉花摘心,以促进侧芽发育为侧枝。【小问3详解】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促进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4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果实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在促进果实生长方面,三者是协同关系。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在低浓度时抑制器官脱落,在高浓度时促进器官脱落。【小问5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1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请根据下列坐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1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2)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图1中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为调查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第1~5年间种群数量呈___(选填“J”或“S”)型增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型。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选填“<”“=”或“>”)死亡率。(4)为调查某种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调查组采用标记重捕法,在两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2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估算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估算值。【答案】(1)Ⅰ(2)①.e②.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3)①.J②.λ为大于1的固定值③.衰退型④.等于(4)①.56只/公顷②.小于【解析】【分析】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图2中,当λ>1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小问1详解】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马缨丹大量繁殖,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对应曲线I。【小问2详解】e点为K/2,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因此,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图1中e点后进行。【小问3详解】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第1~5年间,λ为大于1的固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第15年时,λ<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保持稳定,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小问4详解】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个体总数=再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总数,推出该范围内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总数)÷再次捕获标记个体数=(32×14)÷4=112只,估算出该有害动物密度为112÷2=56只/公顷,但是,由于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所以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因此,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即事实上有害动物的密度为小于56只/公顷。18.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要保护山、水、林、田、草、湖等一切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下图为某村的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两个部分构成。农田中,玉米作为生产者之一,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玉米秸秆可以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培养蘑菇等,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经处理后可做成人工饲料喂鱼,这些做法主要依据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些昆虫在远处通过识别玉米植株的颜色来搜寻食物,靠近后则利用玉米植株释放的气味来辨别食物,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4)昆虫与蛙之间存在着“被吃”与“吃”的关系,食物链上相邻物种之间总是能为对方提供大量有用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5)为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控制虫害等,这说明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组成成分、营养结构②.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2)循环(3)物理信息、化学信息(4)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由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问2详解】 通过设计实现不断循环,是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即遵循循环的原理。【小问3详解】昆虫识别玉米植株的颜色即为物理信息,利用玉米植株释放的气味来辨别食物即为化学信息。【小问4详解】当昆虫数量增加时,青蛙数量增加,由于天敌增多,昆虫数量下降,导致青蛙食物减少数量也随之减少,如此循环往复,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小问5详解】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的输出,为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需要源源不断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期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下表为流经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值(单位:J·cm-2·a-1)。生物类型甲流入分解者未被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人工输入生产者41597190第二营养级7.91.112X6第三营养级6.50.86.20.510第四营养级10.5102(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J·cm-2·a-1),(2)据表分析,X是_____(J·cm-2·a-1)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点)【答案】(1)180(2)①.4②.16%③.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或“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或“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1详解】通常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另外对于有人工能量投入的生态系统,则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之和。结合表格数据分析,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41+5+97+19=162J•cm-2•a-1,人工输入有机物的总能量=6+10+2=18J•cm-2•a-1,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人工输入有机物的总能量=162+18=180J•cm-2•a-1。【小问2详解】由表格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为19J•cm-2•a-1,有机物输入的能量为6J•cm-2•a-1,则表中X=19+6-7.9-1.1-12=4J•cm-2•a-1,因此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19+6)=16%,可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表现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小问3详解】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0.物质A是土壤中一种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污染物。若在培养基中加入物质A,则其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1)某研究小组欲用两种培养基筛选土壤中能高效降解物质A的细菌(目标菌),两种培养基的配方如下:培养基配方Ⅰ牛肉膏、蛋白胨、水、无机盐、物质AⅡ氯化钠、硝酸铵、其他无机盐、物质A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在Ⅰ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是___________。Ⅱ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_____。②用Ⅰ号培养基从土壤悬浮液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下图所示)。若要得到目标菌,应选择_______ (选填“甲”或“乙”)菌落进一步纯化,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2)另一研究小组欲对土壤中能降解物质A的细菌进行计数,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①该方法所用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_______________。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②若在④的各组平板上统计的菌落的数量为108、120、138个,则10g土壤中能降解物质A的细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个。通过这种方法统计到的活菌数通常会比实际值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牛肉膏、蛋白胨  ②.物质A③.乙④.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物质A,而甲菌落没有形成透明圈(2)①.选择②.湿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③.1.22×108④.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解析】【分析】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其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此法所计算的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的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法。【小问1详解】①物质A是土壤中一种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污染物,不含氮元素,因此在Ⅰ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是牛肉膏、蛋白胨。Ⅱ号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有机物是物质A,培养基中其它物质不含碳。②用Ⅰ号培养基从土壤悬浮液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乙菌落进一步纯化。因为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物质A,而甲菌落没有形成透明圈,说明无法降解物质A。【小问2详解】 ①另一研究小组欲对土壤中能降解物质A的细菌进行计数,则培养基上应以物质A作为唯一的碳源,故所用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