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6363

大小:9.45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3-11-1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6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学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图1)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是天体B.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天体C.正在授课的三位太空教师是天体D.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是天体2.绕地运行的“中国空间站”属于()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可观测宇宙④银河系⑤河外星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地球大气层中运行时,不是天体;三位太空教师在天体内部,不是天体;运载火箭已经进入太空的火箭是人造天体,未进入太空的火箭不是天体。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是天体。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2题详解】中国空间站绕着行星地球转动,因此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不属于河外星系,①②③④正确,⑤错误。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点睛】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哈勃望远镜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离地面约600千米的轨道上,大约每一百分钟环绕地球一周。2021年9月27日,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一个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螺旋星系NGC5728(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哈勃太空望远镜类似于哪一类天体()A.卫星B.恒星C.彗星D.行星4.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螺旋星系NGC5728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哈勃望远镜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大约每100分钟绕地球一周,与月球相似,属于地球的卫星, A选项正确。能够发光发热的是恒星, B选项错误。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C选项错误。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绕恒星旋转的形体,D选项错误。故选A。【4题详解】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螺旋星系NGC5728距地球约1.3亿光年。根据近些年的研究,银河系的直径最大可达20万光年。所以该星系不在银河系内,排除A、B、C选项。 应属于河外星系,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目前,天文学家测出的银河系直径介于10万至20万光年,恒星盘厚度约2000光年,太阳系离银心大约2.6万光年。另据估计,银河系中存在大约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恒星与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4光年。读太阳系示意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的天体Ⅴ是(  )A.金星B.火星C.水星D.木星6.与地球相比,天体Ⅴ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②没有固体表面③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偏高④没有昼夜交替现象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5.A6.A【解析】【5题详解】图中的天体Ⅴ是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结合选项,故可能为水星或者金星;但是又紧邻地球公转轨道,按照排序图中天体V只可能是金星。故本题选择A。【6题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有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适宜的温度;天体Ⅴ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太高,没有适宜的温度。①③对。天体上有无生命存在与天体上有无固定表面、有无昼夜交替关系不大。②④错。故本题选择A。下图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有()①北极星属于c天体系统②d是目前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③金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④太阳是b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8.有关b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天体是地球B.哈雷彗星处在之中C.是太阳与八大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D.目前除地球外还有其他存在生命的天体【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读图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是恒星,不属于c天体系统(c天体系统是地月系),①错误;d是目前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②正确;金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不是a银河系,③错误;太阳是太阳系(b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④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8题详解】b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A错误;哈雷彗星处在b天体系统之中,B正确;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C错误;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不存在其他存在生命的天体,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由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其中,太阳质量占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花是红色的,叶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葡萄是紫色的。我们赞扬它们的美丽,你可曾想过是谁影响着地球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就是太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的能量B.能量主要集中在紫外光区C.是地球上大气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D.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等10.下列人类利用的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A.水能B.天然气C.地热能D.风能11.“万物生长靠太阳”,确实太阳对于我们以地球为家园的人类来说太重要、太熟悉、太亲切了。太阳能量来源于()A.外部核聚变B.内部核聚变C.其他恒星D.银河系中心【答案】9.A10.C11.B【解析】【9题详解】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的能量,A符合题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排除B;地震活动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排除C;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太阳能资源,排除D。故选A。【10题详解】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水能、天然气、风能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1题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量来源于其内部核聚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0.4~0.76μm为可见光区,能量占50%;0.76μm以上为红外区,占43%;紫外区小于0.4μm,占7%)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2020年4月以来,多次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太阳外部结构的三个层次从里到外依次是()A.光球、日冕、色球B.日冕、色球、光球C.光球、色球、日冕D.日冕、光球、色球13.人类肉眼可见的太阳大气层及其太阳活动分别是()A.光球层、黑子B.色球层、耀斑C.色球层、黑子D.日冕层、耀斑 14.“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2C13.A14.B【解析】【分析】【12题详解】太阳外部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3题详解】人类肉眼可见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A正确,色球层和日冕层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或日全食时才能看到,BCD错误,所以选A。【14题详解】“白太阳”是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太阳活动弱,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二者是太阳活动强时的表现,①②错误;当太阳活动弱时,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可能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下图为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图像,据此完成下列题。15.照片中的耀斑这种太阳活动现象出现在()A.色球层上B.日冕层上C.光球层上D.日核上16.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北极地区夏季出现美丽的极光B.我国北方地区风力电厂增产C.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答案】15.A16.C【解析】【分析】【15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照片中的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主要出现在色球层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极光现象出现在极地附近,北极地区夏季出现极昼现象,夏季看不到极光,A错误。太阳活动对风力发电影响小,B错误。太阳耀斑爆发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C正确。与降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降水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太阳活动的标志。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有胎盘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乙甲丙C.乙丁甲丙D.乙丁丙甲18.在甲化石地质年代出现的陆上植物是()A.孢子植物时代B.裸子植物C.海生藻类D.被子植物【答案】17.C18.D【解析】【17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甲化石为恐龙化石,甲化石所在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中生代出现的陆上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一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2018年1月15日,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19.彩虹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生物发展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中生代裸子植物B.中生代哺乳动物C.古生代蕨类植物D.新生代爬行动物20.彩虹恐龙生活的时期()A.海洋面积空前扩大B.形成丰富的煤矿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解】中生代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而得名,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期,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期间祼子植物在陆地占主要地位,极度繁盛,A正确,CD错误;哺乳动物所处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B错误。故选A。【2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彩虹恐龙生活的时期为生活在1.61亿年前,为中生代侏罗纪,祼子植物在陆地极度繁盛,所以是地质时期主要的成煤期,B正确;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海洋面积减小,A错误;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三叠纪开始解体,C错误;无脊椎动物没有全部灭绝,D错误。故选B。【点睛】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时代,典型的动物是恐龙,在中生代晚期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阶段。峨眉山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地。科研人员在峨眉山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已灭绝的小型海生有壳的无脊椎动物——软舌螺类化石。读峨眉山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软舌螺主要繁盛于()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可能与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同期形成B.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可能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C.软舌螺类化石类可能在金顶地表岩层中发现D.峨眉山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可能是海洋环境23.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有()A.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B.地壳由岩石组成,就是岩石圈C.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17千米D.地壳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21.B22.C23.C【解析】【2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软舌螺是一种已灭绝的小型海生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已灭绝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于古生代末期灭绝,因此软舌螺主要盛行于古生代,B正确;太古代海生无脊椎动物还未产生,A错误;中生代和新生代,软舌螺已经灭绝,CD错误。故选B。【22题详解】 读图可知,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和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都位于沉积岩甲之上,两寺附近的玄武岩虽没有直接相连,但有可能是同期形成,A正确;读图可知,大峨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丁,位于沉积岩甲之上,沉积岩丁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晚;大乘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乙,处于沉积岩甲之下,沉积岩乙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早,因此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应该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B正确;图中显示,金顶地表岩层为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不太可能保留化石,软舌螺类化石一般只会在沉积岩中存在,C错误;峨眉山地区岩层中有寒武纪时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软舌螺类化石,因此在寒武纪时期当地可能是海洋环境,D正确。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23题详解】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莫霍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B错误;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17千米,C正确;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点睛】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24.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A.S.P波波速明显增加B.S.P波波速明显下降C.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25.图中CD代表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下列有关C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代表古登堡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C.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增加D.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减慢【答案】24.D25.C【解析】【24题详解】 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根据D处横波波速突降甚至消失可以推测该处物质接近液体状态,选D。【25题详解】C界面为地震波进入地内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第一个层面,大约位于地下33千米处,在此位置,纵波、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据此选C。【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下图示意青岛一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西藏日喀则市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27.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B.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C.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28.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A.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日喀则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C.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不同D.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相同.【答案】26.A27.D28.B【解析】【26题详解】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由题干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结合图示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莫霍面之上,属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其厚度与海拔高低成正比,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故AB错误。自上向下,横波经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经过古登堡面时消失,故C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D正确。故选D。【28题详解】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对应的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叫震中,所以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中,不是震源,故A错误。地震发生时,一般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故B正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相同,故C错误。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为烈度,不同地区烈度不同,所以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不同,故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图中反映了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是()A.温暖期偏短B.寒冷期较长C.干湿相互交替D.变化周期一致 30.古生代生物大灭绝时期,气候趋向于()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答案】29.C30.A【解析】【29题详解】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和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古生代生物大灭绝时期为古生代晚期二叠纪。读图可知,在二叠纪时期气候趋向于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总体状况是冰川广布的冰期和较温暖的间冰期交替目前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2)历史时期: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交替。第Ⅱ卷(填空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和____;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____适中,所以温度适宜。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同的运动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轨道的____性和____性。(3)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4)图3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5)图3中④是____面,在地下平均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波速变____(小或大)(6)图3中③是上地幔顶部,其物质状态是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答案】(1)①.地球②.火星③.距离(2)①.共面②.近圆(3)①.日冕层②.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③.极光(4)①.陆地②.海洋(5)①.莫霍②.39~41③.大(6)①.固②.①<②<③【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太阳结构示意图、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为载体,涉及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的圈层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是第三颗行星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温度适宜。【小问2详解】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点:八大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具有共向性;公转轨道接近正圆;其基本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小问3详解】太阳大气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图2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面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小问4详解】图3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更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小问5详解】 图3中④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界面,大致位于地下39~41千米处。在此处,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都明显增加。【小问6详解】读图3可知,③是地幔,其物质状态是固态;上地壳①是硅铝层,下地壳②是硅镁层,硅铝层也称花岗质层,密度较小,硅镁层也称玄武质层,密度较大;③处位于上地幔,密度比地壳密度大。因此图中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①<②<③。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结合相关资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①从地质年代来看,该区域最老的岩层形成于____代。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2)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3)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并形成了广阔的森林。在此年代地层中人类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____。【答案】(1)①.古生②.海洋③.陆地(2)沉积(3)煤炭【解析】【分析】本题以学生研学为材料,涉及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①从地质年代来看,该区域最老 化石为三叶虫岩层,形成于古生代。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所以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恐龙为陆上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小问2详解】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含有化石,多属于沉积岩。【小问3详解】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并形成了广阔的森林。森林在地质作用下常形成煤炭,在此年代地层中人类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