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

ID:8386956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23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_第1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_第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2.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知识梳理】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

2、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

3、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3,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

4、具体研习课文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明确: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

5、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明确: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

6、“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

7、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3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

8、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