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

ID:8388724

大小:1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3-2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_第1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_第2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_第3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_第4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试行稿)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的病毒检测技术、病情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可参考执行。2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病毒粒体球状,直径70~75nm,病毒基因组由10片段dsRNAs组成。该病毒可在传毒介体白背飞虱体内增殖,循回期(从获毒至可传毒的间隔时间)5~7天,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分钟。2.2

2、传毒介体携带可以侵染水稻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昆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毒介体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成虫与若虫皆能传毒,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2.3传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经白背飞虱,由一植物传至另一植物的过程即为传播病毒或传毒。2.4获毒亲和性植物经白背飞虱取食获得病毒的过程。2.5持久性传毒又称循徊型传毒或增殖型传毒,是介体传播病毒的一种方式。白背飞虱在毒源植物上经较长时间吸食获得病毒,经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循徊期后即可传毒。

3、获毒后,白背飞虱持毒期长,终身带毒,部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2.6带毒率田间调查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白背飞虱虫量占白背飞虱调查总虫量的百分比率。2.7显症通常水稻感染SRBSDV一段时间后表现症状,一般15天左右达显症高峰,亦可出现多个显症阶段。2.8病丛率发病显症病丛数占调查总丛数的比例,表示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2.9病情指数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2.10见病面积指田间出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面积总和。2.11发生面积指田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实际发生

4、病丛率大于3%的田块面积总和。3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3.1带毒率测定方法采用浙江大学研发的dot-ELISA检测试剂盒或采用商品化PCR试剂盒测定白背飞虱的带毒率情况(见附录D)。每批次检测白背飞虱数量应在100头以上(如果1次采虫不足100头,可采用连续几天收集或采集的虫体标本进行检测)。然后逐个检查反应类型(带毒白背飞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公式(1)计算带毒率。—11—通过公式(1)计算带毒率。……………………………………………………………………(1)式中:H——带毒率;S——带毒虫

5、量;Z——检测总虫量。3.2越冬白背飞虱虫口密度调查及带毒率检测3.2.1调查时间:每年2月中旬至翻耕前调查1次,各地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3.2.2调查地点:稻飞虱常年可越冬区域或间歇越冬区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3.2.3调查方法:在再生稻苗、落谷苗、稻桩、田边和沟边杂草(游草)等越冬场所调查,用网扫法(针对成、若虫),每点扫10复网次(左右摆幅3m,总共30㎡以上),如果收集到的白背飞虱低于50头,增加扫网次数。将收集到的飞虱进行种类鉴定,并将其中的白背飞虱进行带毒率检测。检测结果填

6、入附件A中表A1并及时上报。3.3灯下白背飞虱带毒率调查检测3.3.1调查时间:华南稻区3-8月(海南3-9月),西南和江南稻区4-8月,长江中下游稻区6-8月。在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逐日收集白背飞虱,每周集中检测1次;如遇白背飞虱集中迁入峰,则单独检测峰日白背飞虱。3.3.2调查地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省份(或可能发生省份)。3.3.3调查方法:采用自动虫情测报灯,逐日收集白背飞虱,将每日白背飞虱样品置于1.5ml尖底或2ml平底小离心管中。为防止虫体腐烂,管内再放入适量经70%酒精浸润的纸巾或棉

7、球,盖紧管盖。管壁标明地点和日期,初处理后及时进行检测。如灯下监测出现白背飞虱明显迁入峰,则需要对迁入峰日的白背飞虱带毒情况进行单独检测。检测结果填入附件A中表A2、表A3并及时上报。4水稻田间发病情况调查4.1系统调查4.1.1调查时间:自白背飞虱迁入水稻秧田高峰后起(一般早稻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稻5月下旬至6月上旬,晚稻7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10天调查1次(可结合白背飞虱虫量调查同时进行),至水稻齐穗期结束。4.1.2调查方法:水稻本田期,在白背飞虱带毒虫量高、常年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病比较重、有代

8、表性的地区,选取不同抗感病品种、不同播栽期的类型田各1块进行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40丛,记载发病丛数、严重度(分级指标参考附录C),根据公式(2)和(3)分别计算病丛率、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附件A中表A4。通过公式(2)计算发病丛率:…………………………………………………………(2)I——发病丛率(%);Pi——发病丛数;Pm——调查总丛数。通过公式(3)计算病情指数:—11—………………………………………………(3)A——病情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