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

ID:8406669

大小:328.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3-20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ABC成都市教科院程一凡2010.8.2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学生:我心目中的语文课,有数学、物理的严密、逻辑;有社会、政治的故事纷呈,纵横古今,时论天下;有美术的细腻性情;有体育的热情奔放、进取精神;还有,语文的浓浓的人文书卷与生活气

2、息。最重要的是感情的触动与心灵的共鸣。不要让我们总从冰冷僵硬的纸上“学习”文字、语言;要让我们的每一个脑细胞(甚至身体的每一根纤维)都感受和接纳我们民族的文字、语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之问题及对策篇问题一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选修一《包身工》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3.把握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述的传统化,忽略方法与过程表述上的繁杂与分割1.认识上:深刻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2.操作上:表述要有机渗透融合,体现

3、语文整体性的特点《包身工》改为:1.通过自读、勾画,抓住关键词语和信息,理清文章脉络;链接背景知识并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2.借助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揣摩并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3.分析比较,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4.在读读议议中,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问题二问题缺乏思维价值浅——设问的大忌碎——设问的通病平——设问的时弊钱梦龙老师说:看到一个傻得可爱的老师,用傻得可爱的问题去训练一群傻得可爱的学生,结果是训练了一群小傻瓜,教师也成了一个大傻瓜。怎样设计好主问

4、题例:《祝福》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来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学生阅读交流: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孟春之日——逼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追问《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什么大堰河值得艾青礼赞?“大堰河的高贵品德通过什么方法体现出来”《小狗包弟》巴金对“包弟”前后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送走“包弟”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这个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故乡》: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为什么?主问题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直指教

5、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怎样问诱问:以提问相机诱导追问:以提问纠正深化反问:以提问归谬反正辨问:以提问比较辨析曲问:以提问“曲径通幽”兼问:以提问“叩其两端”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要有的放矢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严禁利用提问讽刺、惩罚学生课堂提问要有渐进性问题三把教学设计当成教学教条(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生成性的矛盾)所谓生成性,是指课堂教学因许多及时性因素而临时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局面。这种生成性需要教师快速而灵活的处理。

6、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不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案、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对策:1.明确教学设计的特点:预设2.教学设计的文本中要体现生成性的可能况。3.胸中装有生成性,机智灵活变通处理。问题四课堂上问题意识缺失现状:课堂多停留在教师提问层面(1)传统的教学方式催眠了问题意识(2)教师的权威窒息了问题意识(3)对学生疑问处理不当扼杀了问题意识对策:开放提问时空善待提问行为营造心理安全氛围唤醒学生乐问的主体意识进行提问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7、问题意识让学生“读出问题来”问题五文本解读极端淡化拓展随意化搞无中生有的演绎如《故都的秋》,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诗句,变成“秋诗”赏析毫不相关的考证如《短歌行》考证曹操文本拓展要立足于文本问题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极端化阅读解读呈随意化倾向《包身工》《孔雀东南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是“哈姆雷特”对策:异同的联系策略:既要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样也不能忽视求同能力的培养。问题七虚假的过程和形式1.学生主体的虚假性2.自读时间虚假(未给学生足够时间)3.思考时间虚假(有形式而无实质)4.合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