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ID:8528516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31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摘要:罗素说过,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上把握时机激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通过注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设置写作训练,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得以迁移、内化,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在课堂

2、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关键词:兴趣体验自我实现语文素养现行教育中,由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同,习惯不同,教师授课培养方向、方式不同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运用等方面差距明显。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就是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又恰恰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体验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来实现。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途径是多种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本文仅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起。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把握课堂时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的能力由于,在语文课堂上学

3、生所处的状态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乐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缄默,甚至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高度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求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如是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以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这句话为旗帜,构建以“趣”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有着自己独特课程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必须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契机,激

4、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制造适当的契机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1、导入把握契机,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朱自清《背影》就可以抓住“背影”这一核心点,提出三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而印象最深刻,最感动人的是哪一次?为什么?”这几问看似简单却直指文章的精彩之处——月台买橘的背影。这样入课时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背影》的突破口是公认的。其他课文也可以制造适当的入课契机。比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就可以从文题入手制造契机“‘伟大’的精神体现在哪里?既然是‘悲剧’作者为何称之‘伟大’?”这样一问,学生直奔“悲剧

5、人物”洞悉其精神所在,以及探究作者的态度。西蒙诺夫《蜡烛》可以用一个填空题的形式来切入文章“作者以蜡烛为题讲述了发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件感人的事,快速浏览文章完成填空:()老妈妈()掩埋()战士,点燃()蜡烛。”以此为切入口,学生提炼文章完成填空,感受此处蜡烛“点燃”的情谊。老师联系当时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环境加以渲染,课堂上学生被感动了一大片受到一次人格的洗礼。许多文章都很容易确定切入口,设置几个简易而本质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由浅而深、层层推进。比如,《行路难》中的“难”。教师只要对文本把握透彻,就能找准突破口,继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过程把握契机,设

6、置互动,吸引学生参与。45分钟的一节语文课在引人入胜的导入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大多有“不过尔尔”的想法,导致中途的情绪已低落反应迟钝。而在此时,老师若滔滔不绝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学生必定“过耳就忘”;若将课堂盲目的“还给”学生,必定造成中途闹场,许多重要的知识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前期的入课铺垫前功尽弃。此时如设置“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师生互动,对问题有横向、深入的探究则又能吸引学生参与。比如,《背影》中从“月台买橘”看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一个大男人几次流泪是否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此时的流泪应该是前文:惨淡家境,父亲赋闲,车站讲价层

7、层点染之后情感的宣泄,此时心中有对父亲的理解、爱、愧疚、深深的自责,可谓百感交集。设置这样的互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老师适时点拨,宏观调控,就可以在沉闷的课堂上掀起波澜。此外,不从“流泪”做文章还可以发动学生找父亲“大爱无言”的细节及自己的理解。这样小小的“百家争鸣”形成了。课堂一下子掀起高潮,学生也从人物的描写中找到感情的流露,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细腻的描写含蓄的表达感情。一举而两得也。在赏析古诗文时尤其需要这样的师生互动,《送元二使安西》中辞浅义深的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可以讨论“更”字之妙。“红杏枝头春意闹”就

8、赏析“闹”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出一幅画面再品味“闹”之妙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