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

ID:8572460

大小:2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1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_第1页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_第2页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_第3页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_第4页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试析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诗英译中的运用——从《无题》的两段译文谈起论文关键词:汉诗英译 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论文摘要:理想的翻译应是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作者的意图、读者的反应三方面的完全吻合.这种吻合也可以说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三方面的完美结合.汉诗英译也不例外.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汉诗英译进行再认识,希望译者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1言语行为理论J.L.Austin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吉内行为(或称说话行为)(1Ocutionaryact),言外行

2、为(或称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或称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a言内行为就是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言后行为就是言内行为或言外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Austin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或她实际上同时完成了上述三种行为。例如A对B说:Could扣upassmethelcnife?(请把那把小刀递给我。)A所做的言语行为并不仅仅是言内行为,即不仅要求B理解这几个宇的字而意思,而

3、且在作说话行为的同时,作了一个“请求”的施事行为。B领会了A的意图后,把小刀递给A而完成了言后行为(Austin,2002)。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  2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诗英译的启发Hatim,B认为,翻译不是翻译词语或语句,而是一个由一系列言外行为巧妙有机结合的文本(Hatim,B,2001)。译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译文尽量与原文保持最大的等值量,即在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中的等值量。理想的翻译应是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思想内容,读

4、者的感受或反应三方面完全吻合(赵明,1999)。将翻译的上述三方面标准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三种行为相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言语行为理论里的一言内行为就是话语的表达和话语的本身,或者说是话语的字而意思,它对应于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言外行为就是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话在听话者身上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目的,它可对应于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思想内容。言后行为就是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它可对应于读者的感受或反应。汉诗英译虽然比一般的翻译困难,但其依然适用翻译的一般标准。如赵甄陶先生对柳宗元

5、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的译文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OnaboatoldmaninCloakandhat,Anglesaloneinstreamandsnow."(赵甄陶,1999)。赵甄陶先生的译文和原文一样,在用词.上较为简约,每行音节数控制在九个以内。原诗前一分句用了名词短语,译文中也用了名词短语。原诗后一分句用了动词短语,译文中也用了动词短语。从而使得译文和原文的全句都形成了一个主谓结构。这段译文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和原文极为相

6、似,两者在言内行为上近似达到了一致。原文的音形特征和语言形式在译文中得到了保留和适当修饰,原诗的风格及原作者自己的风格得到了忠实传达。特别是译文在最后一句中以“alone”译“独”,堪称神来之笔。使原诗的整体意境展露无遗。译文读者能通过阅读深刻体会到原作者的心绪和情感。所有这些都证明,原诗神韵通过赵先生匠心独运的传译,在泽文中得到了再现。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的同时,译文读者也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换吉之,译文和原文的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都达到了一致。通过以L: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7、赵甄陶先生的译文和原文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这三方面相对达到了一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翻译的理想境界。  3李商隐诗歌的两种译文分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在诗歌翻译中,使译文与原文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方而都达到一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意欲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可以称之为诗歌翻译的第一层次。但要达到第一层次是极为困难的,因此译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第几层次,即译文与原文在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上的两者合一。如果上述两个层次都无法达到时,译

8、者还可选择第三层次,即尽力使译文在取效行为上与原文一致。笔者试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对两种译木从这三个层次加以比较分析。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翼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许渊冲译文:It’sdifficultforustomeetandhardtopart;Thecastwindistooweaktoreviveflowersdea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