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

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

ID:8576300

大小:1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1

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_第1页
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_第2页
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2沪教版九上《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理解每句话的含义,背诵全曲。2、反复诵读,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曲的主题,品味它的音韵美。3、感受曲作的意境,以及它抒发的孤寂愁苦之感,提高文学素养。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曲的题目。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全曲。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整首曲子。3、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杂剧有

2、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荐福碑》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另有散曲见于《雍熙乐府》诸曲集,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4、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5、学生默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鸦。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3、。2、“小桥流水人家”——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3、“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从侧面写出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名词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4、“夕阳西下”——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5、“断肠人在天涯”——卒彰显志,正面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四、合作探究:对《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意境应如何理解?明确:《天净沙·秋思》写旅人的情怀。开

4、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纯粹写景。作者只单纯地说了六种景物的名称,便让一幅秋野黄昏行旅图的背景活现在读者眼前:天色已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几只寒鸦。地上一条清溪,溪上架着小桥,不远处便是数椽幽静的茅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这幅画面的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地写到旅人,写到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

5、,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会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就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五、教师小结:《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写景——秋思悲凉、惆怅之

6、情;抒情——写景铺垫、游子之悲。————寓情于景、羁旅之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