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

ID:8581357

大小:70.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4-02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_第1页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_第2页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_第3页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_第4页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word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 中 国 诗》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总之, 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

2、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

3、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2.抓住特点,多维解读。本文显著的特点是,通篇比较,广引博征,在严谨周密的论述中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

4、幽默睿智。阅读时,要抓住文本特征,从对比手法,引语含意,比喻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解读,体会语言的深刻含意和幽默风趣。课文解读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一个设问句,提出本文探讨的中心课题,即中国诗的一般特征。]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①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①勃莱克:现在一般译作“布莱克”,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 [

5、这里从正面说明探讨中国诗的特征要有一个条件,必须既了解中国诗,又同时了解外国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的观点。(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语出唐代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思是超出事物表象之外,才能高屋建瓴,把握其本质。环中,《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枢,门上的转轴。环,门上下两横槛用来承受枢旋转的洞。)[这里从反面说明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就

6、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意中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高临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

7、材料和诗歌来做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发明,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较,“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而作者的创意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