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

ID:8612352

大小:7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3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1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2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3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4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友邦惊诧”论》教案教学要点: 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 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文体常识 1、 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例

2、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m]2、学习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二、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

3、时事短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桥血案”——12月18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月20日,写本文。 四、读课文: 1、 生字: 庸 yōng  兹zī  埠bù  诧chà  毙bì  捣dǎo    殴 ōu      劫 jié    逮dài     诬wū       敷衍 fū yǎn 2、 解词: 不道 攒击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

4、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五、思考: 1、 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3、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2、 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过程: 一、完成思考题: 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 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

5、秩序,悉被破坏。” 4、 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5、 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结构: “友邦惊诧”论 鲁迅 (一)摆出敌论  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   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2~4) (二)批驳敌人的论点   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 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6~7) (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三、具体分析

6、: 第一部分 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 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 第二部分 1、“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 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

7、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 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 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 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 5、“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 “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 6、 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