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

ID:8653630

大小:1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4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_第1页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_第2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word版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毫米的认识》评课稿李永红由武文碧老师执教的《毫米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毫米的学习。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点评。一、教师的教。武老师通过梯度调控和人力资源、基本要素的组合,有效强化关键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落实到位,有几大亮点:1、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武老师设置了

2、3个梯度,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比划出1毫米感受1毫米长度;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老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看或量来感受1毫米的长度。这3个梯度先后有1次、5次、3次强化,使强化次数达到了9次,轻松攻破难点。2、在教学1厘米=10毫米这个环节时,武老师不是按照以往惯例让学生直接观察、数,而是先让学生动手画,画完后再来发现1厘米是多少毫米以及表示5毫米的刻度稍长等特点。这样不光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使知识掌握更加落实到位。3、武老师在让学生在纸尺上比着画毫米刻度时,程度一般的学生只知道在0到1厘米之

3、间画毫米刻度线,程度好的学生知道可在任意一厘米间画毫米刻度线,武老师让学生在任意一厘米间画刻度,尊重学生、彻底放权,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和张扬。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素材让学生汇报,强化0到1厘米之间是10毫米,2到3厘米之间是10毫米,8到9厘米之间也是10毫米,并适时借助电脑演示:数10毫米,再一次对1厘米=10毫米进行了强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既充分的发挥了主导作用,又做到了大力放权,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对课堂进行了有效组织,使得课堂非常流畅。效果很好。二、学生的学。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EE

4、PO学习方式之一,有人说它是EEPO学习方式的灵魂,是实施EEPO有效教育的基石。那么,在低年级阶段要使小朋友建立合作意识,合作产生效益,老师的组织、日常训练是否到位显得尤为重要。这堂课中,武老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提出问题的向度,科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计三次。(1)、从合作过程来看,学生是有组织的、训练有素的。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武老师非常细心,给小组内每个学生都编上了号,明确分工。合作前,再明确具体要求,使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中的两次合作学习,各组成员都能团结在组长周围,服从组

5、长的调配,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学习活动。(2)、从合作效果来看,使效益达到了最大化。如武老师在让学生量完自己线段长度后,要求五人合作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检查每位同学的测量是否正确。于是,组长组织大家进行了两两合作或五人合作检测纠错,通过这种合作交互,弱势学生在强势学生带领下,由每人测量自己的一条线段,扩展到测量2条、3条或4条线段。这样,老师准备的素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但使强化次数攀升,还使弱势学生和强势学生互相得到长进。2、动静转换适当武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小动是5次,如:用纸尺量线段长度、把毫米的刻度画在

6、纸尺上、用直尺第二次量线段长度、单位换算、测量长方形边的长度;中间穿插大动2次,小组共同发现交流两把尺子的不同、小组组织检测每人线段长度的量得是否准确。动静转换适宜,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3、约定自从教了低年级小朋友之后,感觉课堂中的组织教学、和小朋友的约定是那么重要。低年级小朋友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提醒、强化,光用嘴巴不停地说,那一节课就会累得不行,如果和小朋友建立了约定,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符号就能告诉学生该干什么,调动各种感官刺激学生,那效率高又轻松。武老师在课中用了1、2、3坐好,拍、拍、拍(手势)坐

7、正,1、2坐正、画★表扬等多种约定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组织,使得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并没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提出后,总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是组内合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当。三、有待商榷之处1、激励方式稍显单一;2、小组检测完线段长度进行汇报时,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一下正确度量方法或校对一下,可能效果更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