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ID:868225

大小:62.0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09-21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1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2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3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4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院校:系部:专业:班级:姓名: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水平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农地流转不顺畅等因素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乡差距拉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我国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的必要选择。本文从我国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趋势和特点入手,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应对策略。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而且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加活跃。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1993)的统计指出,全国几个主要的农村劳动力流出省分别是四川、河南、甘肃、安徽、湖南、广西、河北等经

3、济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而就业机会少的省。其中四川、河南、甘肃、湖南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量分别是180万、200万、120万和90万。周捷(2008)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调查数据指出,农民工进入第二、三产业,多数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服装、制鞋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人力资本投入少,需要廉价劳动力。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

4、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难题,更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战略成败的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

5、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

6、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

7、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

8、,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