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ID:8696504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_第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_第2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_第3页
资源描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

2、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2、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3、说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4、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

3、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二)难点: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二、学情分析: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按照我校的《

4、六能阅读法》来学习。根据以上特点,我采用下列学习方法:1、朗读法    2、默读法    3 、质疑法 4、讨论法、三、说教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质疑,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播放蓬莱仙境;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桃花盛开,花团锦簇的景象,询问学生:“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然后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

5、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园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他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二)解题:题目中告诉我们那些信息?“仙湖”、“消失”?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速读课文。(让学生采用以前运用的读书方法)(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沧海

6、桑田浑然一体赞誉萧瑟2、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语言探究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学生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五)延伸拓展1、眼睁睁的看着美

7、景消失多么残忍啊,让我们用智慧插上理性的翅膀,根据文中分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与同学讨论,看看谁说的措施既可实行又有价值。(先小组讨论,造发言,教师及时点评。2、“青海湖水位的下降,月牙泉有干枯之势。”“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看到这些句子,我的心一阵阵巨痛。与其亡羊后再补牢,哪如现在就动手!同学们,让我们找找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点评围绕:政府应发布相应的措施,一旦有人违反应严罚严惩。老百姓要提交思想觉悟,不被一己私欲所左右。学生应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学生可能会提及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手

8、段,教师应给予适当反驳,如人工降雨需要一定条件,消耗人力、财力过多,植树造林所需水从何而来?引导学生应从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六)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七)布置作业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