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ID:879828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8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_第1页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_第2页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_第3页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楚辞》(周凤岗)《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文学体制,即指战国后期以楚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制作的一种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体诗。一是指书,即指将战国时期楚人诗作和汉代人用楚辞体写的辞赋整理而成的总集。文学史上所称的“楚辞”,主要是指屈原、宋玉的作品,后人的摹拟之作,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楚辞,但可称为楚辞体作品。《楚辞》的定名较晚,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其为“赋”,其实辞和赋不能混为一谈。“楚辞”是一种真正的诗,主要起抒情作用。“汉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作品,采用叙事形式

2、进行咏物说理,严格地说应当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无论是文法形式,组织结构,还是押韵规律,两者都是不相同的。将这种新体诗称为“楚辞”者是两汉末文学家刘向。楚辞体新诗是由屈原创造的,但这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地的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影响启迪,屈原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熟的楚辞体新诗来的。富有地方色彩是“楚辞”的一个最大特点。宋代黄伯思对这一特点作了很好的注解,他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翼骚序》)古代楚地范围较广,也是一个动态概念。楚人

3、自称是高阳帝颛顼之后代,火神祝融之子孙。从传说中的住地看,祝融之前的祖先都住在我国的南部,其后裔则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一带。祝融后裔有六族八姓,在商代后期,只剩芊楚一族流动于南方。至周代,楚曾为周之属国,在周衰败时,楚始壮大,并不断扩张而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时曾为各国霸主。其版图最大之时,东起于海,西起四川,北起河南,南至湖南。为战国时其它六国版图之总和。屈原的生平与时代屈原,名平,字原。祖籍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属楚地。约生于公元前340~前278年,享年62岁。屈原与楚怀王同一宗室,至鬻熊以后便以熊为氏。楚武王

4、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氏为楚王族三大公族之一,其余二大公族为昭氏和景氏,战国时屈氏在楚王族中的政治势力渐渐衰落。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时七国争雄,斗争异常激烈。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存在三种矛盾,即侯国之间的矛盾、侯国内贵族间的矛盾和农奴与农奴制间的矛盾,且这三种矛盾错综复杂。当时北方齐、秦与南方楚国三者较强,都有统一中国的希望与可能,问题在于谁能处理好这三种矛盾。为寻找出路,各诸侯国对外展开外交攻势,或拉拢或打击;对内试图变法图强。秦国在孝公时因商鞅变法成功而国力大增,这是最终由秦统一中国的根本。而楚国未能取得变法成

5、功,加之楚怀王昏庸无能,变法派屡遭排斥打击,导致政治愈益腐败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终于暴发了以庄NB051为首的农民起义,并使楚国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力量。对外又屡败于秦国,真可谓内外交困。这就是屈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屈原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24岁即登上政治舞台,并颇受楚怀王赏识,曾担任过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国)。其时集内政外交于一身,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外交才能。但由于对内坚持采取“任人唯贤”和“以法治国”的政治主张,对外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终于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强秦离间的双重攻击之下,昏庸

6、无能的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并罢去其左徒之职。怀王24年,被流放汉地。襄王即位后,屈原所受打击更烈,并再次被流放,先后在洞庭湖、沅水、湘水一带过流放生活,历时十多年。最后,屈原自知自己不可能被复用,加之楚国的覆亡在即,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实现,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自投汨罗江而死,以他的自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楚辞》体的整体演化情况1屈原作品介绍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载,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共25篇。其中《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后世学者多认为非其所作,但被《楚

7、辞章句》列为宋玉所作的《招魂》一篇,后世多认为是屈原所作。后世研究《楚辞》者极多,其中有争议的地方颇多,由于篇幅所限,介绍内容只以近代多数人认可的说法为准。(1)《离骚》《离骚》是屈原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世常以“骚体”代称“楚辞体”。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长篇自叙性抒情诗,共373句,2477字。因其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文人常以“骚人”指代诗人。《离骚》即遭遇忧愁之意。创作时间大约在流放汉北之后,怀王入秦之前。作品通过对自己大半生政治斗争生涯的历史回顾和对未来的探索追求,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

8、度”以振兴弱楚的政治理想,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黑暗及相互之间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正不压邪的无可奈何的政治现状,反映了作者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为理想与正义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忧国忧民之情。可以说,屈原的伟大理想、高尚纯洁的品格、不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