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

ID:8805359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

2、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

3、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

4、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②由学生齐读;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5、。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

6、。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

7、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

8、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