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

ID:8819815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8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_第1页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_第2页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_第3页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_第4页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叩问《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叩问《西游记》之中国文化学号:200804020021专业: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姓名:张定摘要: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西游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集体创作的痕迹,但在其内蕴上却保留着由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智慧和精华。本文试图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来解读《西游记》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人生观、贵和尚中的价值观,以期来指导现实生活。关键词:《西游记》;天人合一;以人文本;刚健自强;贵和尚中《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叙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

2、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其中就蕴涵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郭豫适指出:“《西游记》全书虽说是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它又是一部具有深厚的社会性现实性的文学作品,讽刺揶揄取诸人生世态,许多人物故事包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启悟性,这也正是《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高于那些仅供消闲发噱而没有多少思想底蕴之作的地方。”本文竭力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人生观和贵和尚中的价值观四个方面来解读《西游记》中所内蕴的中国文化。(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老

3、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6的“制天说”。三是《周易》提出的“天人调谐说”。宋代的张载在继承先人关于“天人观”诸多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不可割裂的联系。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主张人既要顺应自然,亦要改造不利于人生存的恶劣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西游记》描绘自然环境,有美境,亦有恶境。对美境,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去描绘它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充满赞美之情。如第1回对花

4、果山的描写:“丹崖怪石,峭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峭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书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没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神猴孙悟空就是在这样的胜境中,受天地之真秀,吸日月的精华孕育而生。这是对“天人合一”境界最完美的阐释。《西游记》不但描写了自然之胜景、圣境,对恶境的描写也不遗余力。在描写恶境的同时却着力凸显了人对自然恶境的改造,以达到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即天与人的合一。在第59-61回中,唐僧师徒四众途遇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山,四周围寸

5、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这环境是何等的恶劣。面对恶劣的环境,吴承恩为唐僧师徒采取的对策是三调芭蕉扇灭火。只见:“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进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6焰,寂寂除光;行者喜喜欢欢,又搧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故国,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一样历史悠久,其承接着“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而来,以“天”为终极依据,是外在的理论框架,是理性和道

6、德的化身。以人为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的外延,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也就是说,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西游记》在第8回阐述唐僧取经的缘起时,就说道:“……;但那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这样就让读者明白了唐僧师徒的取经事业是出于“劝人为善”,教化人类的目的。我们在字里行间就可以解读到吴承恩的“人本”思想。众所周知,猪八戒在《西游记》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贪食、贪色,这本是佛门弟子最大的禁忌。可作者在猪八戒的取经过程

7、当中,不但没有使其有所收敛和改进,反而一味地给予强化。连到最后如来封佛的时候,如来佛祖也顺应猪八戒的秉性,封他为“净坛使者”。有文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赡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西游记》就是这样利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演绎了作者“以人为本”的思想。(三)刚健自强的人生观6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说的“临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

8、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曰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饱读古代圣贤书的吴承恩是无法不受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