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

ID:8825950

大小:4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8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_第1页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_第2页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_第3页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_第4页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产能转移吡喹酮唯我独大发布时间:2012/9/149:00:32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市场七日讯吡喹酮上市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多年来,吡喹酮一直作为抗血吸虫病的主力药物和抗其他寄生虫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一线应用,为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线抗寄生虫药物 吡喹酮最先由Seubere等人于1975年首先合成,德国默克(即现在的默克雪兰诺)和拜耳两药厂成功开发出药物制剂。1980年德国默克公司以商品名“Cesol”率先上市的吡喹酮,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吡喹酮上市后,因其高效、低毒、抗寄生虫谱广、

2、口服方便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销售额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很快成为世界上治疗血吸虫病和多种寄生虫病的主要药物。除用于人体外,它也广泛用作动物、家禽等的抗寄生虫治疗。 吡喹酮又名环吡异喹酮、8440,为广谱抗寄生虫病用药,其抗蠕虫谱很广,对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等均有杀灭作用。此外,它对并殖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包虫、囊虫、孟氏裂头蚴、姜片虫、绦虫等也有杀灭作用。其作用特点是疗效高、剂量小、疗程短、代谢快、毒性小和口服方便。毋庸置疑,吡喹酮的问世是寄生虫病化疗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现在,

3、它仍是治疗多种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  《中国药典》自1985年版以来,修订的历版均将吡喹酮收载其中,同时亦被收载于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以及《欧洲药典》、《国际药典》等。目前,吡喹酮已被列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抗吸虫病药物的甲类品种。多年来,每当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南方广大地区遭受洪水袭击后,吡喹酮作为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的一线药物,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产能占全球近半.  目前,全世界有多家公司生产吡喹酮,如德国默克、拜耳、Miles、韩国大宇等,产量最大的是拜耳公司,年产量达50多吨。但

4、是,近年来因环保等各种原因,这些公司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甚至停产。前几年,吡喹酮全世界年总产量为200吨左右。  我国于1977年研发成功吡喹酮并开始临床试验,1982年正式投放市场。30余年来,我国吡喹酮年生产能力和产量均稳步上升。20世纪80年代,我国吡喹酮年生产能力不到20吨,年产量仅为10余吨,到20世纪90年代,年生产能力达到30多吨,年产量20余吨。20世纪末,我国吡喹酮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近50吨,年产量为35吨左右。多年来,南京制药厂、上海制药六厂为吡喹酮的主要生产企业,年产量和出口量占据全

5、国80%以上的份额。21世纪以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有多家企业先后投入吡喹酮的生产,前些时候,浙江海正药业又与国外合作,兴建了年产40吨规模的吡喹酮生产线,这使我国的年生产能力增至150余吨,年产量80余吨,从而成为世界吡喹酮的主要生产国。现在全国共有吡喹酮生产批准文号25个,其中吡喹酮片剂生产批准文号有18个,吡喹酮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7个,原料药主要生产企业有:南京制药厂、浙江海正药业、常州亚邦制药、上海新华联制药、绍兴民生医药、江苏红豆杉药业、安徽省润康药业等。  此外,全国还有多家化工企业也生产吡喹酮

6、原料药作为兽用药并出口,如石家庄嘉一药业和上海嘉一药业最近共同打造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吡喹酮原料药产销集团。上海嘉一公司的吡喹酮原料药已于2011年4月通过农业部GMP认证,产品质量符合USP、EP、CVP等最新版本的标准,产品主要出口到美洲、亚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  长期以来,吡喹酮在国内市场销售较稳定,通常为10~20吨。在南方血吸虫病多发地区遇到大水灾的年份,吡喹酮的销售量就会猛增甚至翻番。因此,多年来,我国吡喹酮的对外出口依赖性很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因受到韩国等国外产品的挑战,出口不畅。19

7、93~1995年间,每年出口量仅为10吨左右。此后,我国吡喹酮出口量不断增长,1996~1998年,年出口量达20吨左右;20世纪末,出口量有较大增长,达到30多吨;21世纪初,我国吡喹酮出口量又有大幅增长,突破了40吨,现在出口量达60余吨。创新工艺提高收率.  长期以来,国内外生产吡喹酮一直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的老工艺。该工艺步骤较长,有7~8步反应;收率较低,总收率仅为15%左右。生产中要用到氰化物、环己亚酰氯等剧毒化学品和高污染物,毒性较大。同时,生产中的高压加氢操作过程,危险性大,易发生事故。而且,三废

8、排放量大,环保治理费用高。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吡喹酮合成新工艺,近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2002年,韩国科技人员研究出一项新工艺,并在韩国申请了专利。该工艺以β-苯乙胺、氯乙酰氯、氨基乙醛缩二甲醇等为原料,反应减少到4~5步,革除了氰化物等。然而该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反应活性低,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会引起副反应,中间体不稳定等,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等。  2005年,我国江苏工业学院单玉华等人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