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

ID:8828243

大小:9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8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_第1页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_第2页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_第3页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_第4页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部参赛--《三峡》教学设计--刘传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初中语文《三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查找有关三峡的文字图片资料,解决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4、教师准备:准备作者的有关资料和三峡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做成课件。教学课题:《三峡》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

2、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教材分析《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课文虽然只有一百五十多个字,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本,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湍,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全文描写动静结合,景中融情,情随景生。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写三峡总貌时,重点放在了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群山上。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虽然课文开头落笔于七百里山势,但是既然出自《水经注》,还是要以写水为主

3、的,所以在写夏、春、冬、秋四季景色时,作者都刻意地描绘了水。写水时先写迅疾凶险的夏水,再写风平浪静的春冬之水,最后写水枯谷空的秋景。夏水暴涨,来势猛烈,惊心动魄。春冬之时,雪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森森的古柏,飞流的瀑布,这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晓畅,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文章再起波澜,萧瑟的秋天,三峡林寒涧肃,凄清悲凉。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全文各层之间,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扣人心弦。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虽为文言文,但语言浅显易懂,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美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

4、、赛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读的过程中达到“理解”,从而流利的“背诵”,使学生经历一个“朗读——理解——背诵”的过程,要读出赞美之情,读出自豪感。二、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那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

5、峡神秘的面纱(出示三峡图片)。板书课题、出示学习任务。二、检查预习1、给下加点的字注音。郦()道元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素湍绿潭()飞漱其间()属引凄异()2、试着将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三、走进三峡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的字字响亮。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一要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若有把握不准的字音,可以对照注释上的读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二要读准节奏。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6、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百度搜索)三峡录音http://www.5156edu.com/page/07-09-14/27738.html2.二读课文,品味三峡的美(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

7、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现在我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注出来,待会我们在全班交流。(时间5分钟) (2)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经看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来看前两段。解难释疑1. 那这两段写了三峡的什么呢?山、水2. 山的特点呢?山的特点:长、多、高峻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