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ID:8833020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_第1页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_第2页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_第3页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_第4页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摘要: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外语发展的先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教育学者,专家学者,教师团队等为此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共同的探索历程,这一过程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的大的前提,使得在实施和改进一些教育方案,教育方针政策上走了一些弯路,但探路者依旧坚持在此路上寻找希望,寻找光明,不放弃,为的是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能够在中国英语发展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关键词: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兴起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

2、强的侵略掠夺中浴血奋斗而站立起来的历史当中一代又一代外语教育工作者刻苦探索“教育救国”和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闭关锁国的晚清腐朽政府,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开始力主兴办学习“西文”与“西艺”的“新教育”。所谓“西文”,即培养外国语翻译人才。所谓“西艺”,即培养掌握“洋枪”、“洋炮”、“洋机器”的科技和军事人才。所以,学习“西文”的京师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馆,初设英文馆。紧随其后,位于上海的上海方言馆和位于广州的广州同文馆也分别于同治二年和同治

3、三年先后开馆。京师同文馆的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之弟,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而第一批“西艺”学堂的开办则晚了四年以上,分别是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造船厂奏设的中国第一所“西艺”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和次年在上海开办的第二所“西艺”学堂——上海机器学堂。这时,京师同文馆已经先后陆续开办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基本上成为一所当时急需的主要语种齐全的“外语学院”。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得结论,中国近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教育”始于外语教育,

4、更始于英语教育。光绪九年(1884年)正值甲申,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的TheMethodistEpiscopalChurch,South(监理会)将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存养书院正式以BuffingtonInstitute(博习书院)挂牌,以纪念Buffington捐资办学之举。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西式大学。博习书院后来与KungHangSchool(宫巷书院)和Anglo-ChineseCollege(中西书院)于1900年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的东吴大学,在BuffingtonInstitute

5、的旧址上成立。从1879年的存养书院到1900年的东吴大学,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前提也是外语教育先行。由于当时的社会体制所限,从京师同文馆建立至建国前,虽经彻底的改朝换代,但教育体系始终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在国立中学和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光绪28年(1902年),晚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学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在《章程》中,第一次对全国各地陆续兴办的“新教育”统一了标准,尤其是对当时四年制中学

6、堂“以英文为主”的“外国文”教育统一了课时、课程进度和授课内容。此《章程》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分别于光绪29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一共修订了两次,除明确了外国语的“主课”地位外,还将中学学制增加到了五年。由于课时一直稳定在每周九节左右(根据文理科分别稍作调整),所以使得当时的外语教育水准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那个时期受益的年青学子很多都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学术大家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流砥柱。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国民政府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7、部完整的从《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到《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三课时的英语读法、书法、作法和语法课程。这一系列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纳氏文法》和《纳氏文法读本》等经典教材和师资力量的保障之下,使得当时小学毕业生的英文水平甚至可以达到今天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而当时小学毕业生的国学水平更是今天的高学历人士甚至学者文人很难企及的。随着1913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中央政府正式冠名《中学校课程标准》的问世,标志着支撑中国封建社会从隋炀帝元年(公元605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到

8、光绪31年(1905年)慈禧太后诏书天下废除为止的整整1300年的科举考试从法律的角度完成了先破而后立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只有八年,却见证了世界上唯一延续的建筑在古老文明基础上的封建皇朝的寿终正寝和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教育是国脉维系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革命走过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而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开馆到《标准》颁布前的半个世纪里,领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是中国近代才正式兴起的外语教育。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