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热点: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

国考申论热点: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

ID:8838987

大小:73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9

国考申论热点: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_第1页
国考申论热点: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_第2页
资源描述:

《国考申论热点: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中国孝文化【背景链接】曾几何时,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唱出了众多父母、游子的心声。我国自古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常回家看看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今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违法。法律一经实施,这句话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人看出了此中的商机,顺势推出了“代看望父母”的服务。尽管这项“跑腿服务”有数十家网店在经营,浏览量也达上千,但成交量始终为零。可见,多数的子女还处于观望阶段。【标准表述】[现状分析]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孝道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作为一个伦理

2、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当时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尊祖敬宗;二是传宗接代。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然而正是这一古代的本能性行为,在如今,却需要通过法律的强制规定来履行,这一规定背后所折射出的当下孝文化的落寞却引人深思。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满足,但与此同时,却也引发了社会道德方面的危机,中国社会由传统的邻里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外,面对陌生人,各种坑蒙拐骗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多选择了不

3、信任;在内,面对父母,多了用物质满足代替了精神慰藉,越来越多的人把孝心等同于金钱,以为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对父母尽孝。另一方面,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父母与子女的距离越来越远,几代同居的家庭更是少见,使得原本就受到威胁的亲情连接又有了距离的隔阂。正是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传统的孝文化在一点点流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护传统道德文化,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情感,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加了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违法。可见,这一规定背后由其出台的社会根源。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然而,这一法律的出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孝文化面临的危机吗?答案似乎不然。且不说部分子女本身条件有限,距离父母

4、较远,经济条件不允许,但就看距离父母较近的子女来看,为了生活奔波,维持新家庭的生计,也难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此法律刚出台不久,就有部分服务机构跃跃欲试,企图钻法律的漏洞,虽然这些服务机构的作用暂时还没有彰显出来,倘若这一法律强制执行下去,势必会有部分企业趁势发展,但这能从根本上去释义孝文化吗?很显然,这是偏离孝文化的根本含义的。[对策]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常回家看看”、“孝顺”本身是一种道德需求,更多的是侧重于儿女要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道德性的需求还是需要从行动者内心深处有感而发的行为,而不是单靠法律的硬性规定来强制执行。从这种意义上讲,化解孝文化危机需从转变观念入手,应通

5、过感动人心的事例触发人类内心最脆弱、最柔软的神经,变强制性约束为自发、自觉的行为,这才是促使孝文化得以长久的根本之道。【可用妙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