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ID:8859700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_第1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_第2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_第3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_第4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编者按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

2、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

3、,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

4、,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

5、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愿意写”,就是要变“他人”(老师,家长……)“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喜欢写,渴望写,甚至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其实这样的要求,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孩子们尤其强烈,但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开导。我们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对话”的概念。我们几乎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向学生反复强调这

6、样一个观念: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其实,孩子们早就本能地在进行这样的与大自然“对话”了,我们不是随时可以听见孩子和他心爱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说“悄悄话”吗?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的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经常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也即与他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

7、(家长,老师们)却不理解这一点,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日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