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ID:8978115

大小:18.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3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1页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2页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资源描述: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以田园诗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同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成年之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在当时社会思潮与生活环境熏染下,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使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分别在陶渊明身上大放异彩。因而,其诗歌作品多呈现出各式鲜明色彩、富于高洁人品的知识分子对于虚伪、欺诈的官场和世俗社会的鄙弃,除此而外,诗作中还流露出

2、陶渊明本人对于自然、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以下,我将引证陶渊明的诗歌来说明其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人评陶渊明的诗歌具说理、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将情景和事理有机结合,将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之矛盾组合,再运用于说理方式,表现出其旷意闲适的情感,终使得全诗因此创作出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他的《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在此诗中,“穷居”而“时忘”开篇便将主人公愁孤的形象

3、表现出来,之后由“落叶”,而怅然“知秋”更使全诗的孤寂感倍增。陶渊明脑中怀抱的是“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然而现实所对萧瑟让他心中感觉恍然,只感叹“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全诗的基调是灰调,但是诗末陡然出现了一抹希望之色“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这种看似平淡的愿望,却饱含了炙热情感。本诗便深刻的反映出了其诗歌的第一个特点,即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1、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二,便是指其诗歌的实质内涵了。“风格冲淡自然,真纯隽永,语言质朴无华。”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陶渊明诗歌的概况评述。但是要知

4、道,平淡不意味着平凡,质朴不代表简单,陶诗本身用词朴实,明白如话便是他的特色之一,可当深究其诗歌深层含义时,其中无不蕴藏其内心深处对于那份累计陈酿已久的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以及诗人本身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可谓是“朴实中见真意”,这份遗世独立的态度与精神,本就是那些华而不实的歌功颂德及混淆心智的香艳魅词所不能比拟的。就拿陶渊明的《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5、来谈谈。  本诗展示给我们的第一幅景象便是黄昏时分,万物各有所依,偏是那空中一抹云彩,无依无傍,在昏色之中飘荡无依,因而诗人不禁发出感慨“何时见馀晖。”何时?只怕是不复再见了吧。别了孤云,再见的便是旭日染霞之景,同样的,众鸟在云霞中翻飞,独有一迟迟未出,然而未等天晚,却又归还于故林。或许,这一抹孤云同这一只独鸟便是陶渊明自己了罢。诗人选择踏出官场归隐田园,这种生活免不了“岂不寒与饥”的困苦;物质缺失不令他沮丧,可是“知音苟不存。”却使其暗自神伤,没有良友知己也罢,既然如此,“已矣何所悲”,是啊,总是如

6、此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全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深刻表现了陶渊明内心的挣扎与决绝。尤其是末句的“何所悲”,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以上,便是我对于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的浅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