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

ID:8984410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4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_第1页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_第2页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_第3页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_第4页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_第5页
资源描述:

《《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碧岩录》公案7-9义解---原觉法师《碧岩录》公案【七】——法眼啐啄原文: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义解:有一个僧人名叫慧超,问法眼宗的祖师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佛。”法眼文益说:“你是慧超。”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这则公案,我先给大家举两个类似的公案。第一个公案:有一位叫玄则的和尚,在法眼禅师寺院里作监院,但从来不进禅堂参学。一天,法眼问玄则说:“你怎么不进禅堂参学呀?”玄则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已经在青林禅师那里开悟了吗?”法眼说:“你说给我听听吧!”玄则说:“我问青林禅师‘如何是佛’,青林禅师回答‘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说:“他说得很好,就怕你理

2、解错了呀!你能说得再清楚一些吗?”玄则说:“丙丁是火,以火求火,就像我是佛还要再去求佛。”法眼说:“玄则你果然理解错了呀!”玄则一气之下,不辞而别离开了寺院。法眼望着玄则远去的背影说:“这个人如果能回来还有救,若不回来就没救了。”玄则走到半路,自己反思,法眼是位名师应该不会骗他,于是又回来了。法眼说:“你尽管问我好了,我替你解答。”玄则便问:“如何是佛?”法眼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听后就开悟了。另一则公案:有一位天台德韶禅师,长久以来,一直在疏山匡仁禅师那里参学,自认为开悟了,就带着师兄弟四处参访。到了法眼那里,他不进禅堂,只叫师兄弟们随众进入。有一天,法眼升座说法,

3、有一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法眼说:“曹溪一滴水。”那僧听了失望地退下了,可天台德韶听后,当下就大彻大悟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三则公案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一则公案:问的人是慧超,回答的也是慧超;第二则公案:回答的是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所代表的就是火,能求的本身就是火,所求的还是火;第三则公案:问的是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所答的仍然是曹溪一滴水。这三则公案的共同特点是:能求的与所求到的正好是同样的东西。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一则公案提问的是一个人,而回答的是前来提问人的名字。此时的名字并不是做代词使用的,而是做名词使用的,也就是指的慧超这个人。能求的与所求的正好是同样的东西,这正好是不

4、增不减,也正好是能所合一。能求的与所求到的就因为是一模一样的,就像两个相同的影子一样,重叠在一起了,而且融合得天衣无缝。这个“无缝状态”所代表的就是无所住境界,也就是没有任何相对的知见,这正好就是本来面目。能问的,是能够妄动的“无明”,所代表的就是能生宇宙万物与生命的本体;所回答的,正是所生的万物。能生的与所生的正好不增不减、一模一样。这与经书中所讲的宇宙实相,不是正好一致吗?为什么玄则第一次听到“丙丁童子来求火”的答案没有开悟,而第二次还是同样的答案却开悟了呢?因为第一次求法,是属于心外求法,所以没有求到;第二次虽然也是心外求法,但所求到的与第一次正好是一样的,就正好是不

5、增不减、能所合一了。法眼禅师是在“不增不减”的基础上,又演绎了一次不增不减;在“能所合一”的基础上,又演绎了一次能所合一。这次,玄则是真的领悟到了。禅宗是把理论真正地应用到了现实上。而学习佛理的人,却把理论用于口舌之上了,这也是很多人不能开悟的原因。因为,理论已经与实践脱轨了,可自己却感觉自己还很聪明呢!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呀!《碧岩录》公案【八】——翠岩眉毛原文:翠岩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云门云。关。义解:有一年夏末,翠岩禅师向徒众开示说:“我整个夏天都在向你们说法,各位看我的眉毛还在吗?”保福从展禅师说:

6、“做贼的人心虚。”长庆慧棱禅师说:“眉毛又生了。”云门禅师说:“关。”眉毛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能幻化万物的佛性。为什么翠岩禅师要问徒众,自己的眉毛还在不在呢?因为,在问这个问题之前,他已经给徒弟们讲了一个夏天的开示了,所以,最后要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听懂了。同时也是看看大家是不是被他所说的法给迷惑了。保福从展禅师说:“做贼的人心虚。”因为佛性本身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因此,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既可以说在,也可以说不在。但是,如果单一地认为是在或是不在,就都属于偏激了。在与不在,只是翠岩在故意迷惑人的。所以,保福从展禅师说翠岩

7、是在做贼。为什么要说心虚呢?如果自己被迷惑了,就相当于是心已经虚了。但是翠岩已经开悟了,怎么能被迷惑呢?所以,此时的“心虚”,也指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谁是“贼”呢?这个“贼”到底偷到什么了呢?又是从哪里偷的呢?这个“贼”指的就是密宗的“密”;也是禅宗的“本来面目”;净土宗的“净”;天台宗的“止”;律宗能生“持戒”与“守戒”功能的“那个东西”;显教所说的能生万物的那个佛性。“贼”虽然是有形有相的生命,但为了偷东西不被发现,就必须要隐藏起来。时隐时现正符合非有非无、不生不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