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ID:8995326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4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_第1页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_第2页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_第3页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_第4页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李健民民族中学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福建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12日《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要注重传承少数民族文明,突出少数民族特色,结合课改,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宁德市民族中学作为中国畲族学生数最多的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加强了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何认识与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与

2、民族性格,是弘扬畲族优秀文化无法规避的一项工作。为了能够尽量准确、全面地概括和表述畲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宁德市民族中学曾经邀请闽东畲族的干部群众代表、知名人士、文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1〕;我们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交与会者讨论,认真听取畲族人士的意见。经过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议,初步达成了共识。尽管征求意见的范围有限,与会者的区域代表性也有限,但是我们认为讨论会的共识还是比较客观的。2005年,我们在编写校本课程试用读本《畲族文化简说》时采用了这一成果,对畲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进行了表达。  一、首先是对畲族的民族精神的概括。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认为应该对畲族的文化心理

3、和历史传统进行提炼,尽量揭示出民族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的、谁都可以用得上的空洞的“普遍性”。畲族对自己族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畲族的民族精神。尽管这一种理解不一定是“历史”的,但却是“逻辑”的,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却是“文化”的,这就是关于盘瓠的传说。旧时“在畲族人民中,对于盘瓠的传说,家喻户晓,流传甚广。”〔2〕畲族内部世代传承这样一个关于“忠”和“勇”的传说:高辛时代,宫廷里诞生了一个被叫做“龙麒”(盘瓠)的男性英雄。后来外番入侵,国难当头,龙麒出于“忠”和“勇”的本能,毅然揭了高辛的黄榜,只身前往番营,取了番王首级,为国立了大功,因而得到高辛帝的褒奖。高辛帝践诺将

4、他招为驸马,并赐封为忠勇王。忠勇王与高辛的三公主婚后生了三男一女,然后举家迁往凤凰山垦山狩猎,繁衍出众多畲家子孙,忠勇王和三公主就成了畲族共同的始祖。畲民观念中的民族始祖忠勇王的精神是畲民引以为自豪的人生价值取向,“忠”和“勇”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在畲民的血脉中永远奔流。“忠”就是忠诚,忠于畲族,忠于华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勇”就是勇敢,勇于吃苦,勇于牺牲,勇于拼搏,勇于胜利。一部畲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为了反抗封建官府“靖边方”的政策,敢于和官军拼杀,不屈不挠,可歌可

5、泣。〔3〕元代,畲族人民为了反抗元统治阶级的压迫,不断起义,组成“畲军”,连年征战,反元斗争的烽火几乎燃遍所有畲族社区,如闽南陈吊眼起义,潮州畲妇许夫人和闽北黄华起义,闽、粤、赣交界的钟明亮起义。〔4〕清代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时,有畲族前锋将官蓝理。他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腹部受伤,仍然坚持拖肠血战,击沉敌舰二艘,终于克定澎湖。台湾平定后,蓝理因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康熙帝赞誉他为“破肚将军”。〔5〕……畲族的忠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各个阶段,畲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忠勇”这

6、一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一步升华。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尤为可歌可泣。以闽东为例,这一时期闽东畲族村先后建立了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畲族党员有453人,建立了3个区级、21个乡级和300多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500多人。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东有1442个畲村(占畲村总数的71%)是老区重点村,成为中共闽东特委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被称为“堡垒村”。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前仆后继,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闽东畲族被烧毁村落135个、房屋10500间,畲族党员、

7、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杀害和被摧残致死达5000多人。作为福建省的革命老区之一,闽东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共有5241名革命烈士为创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畲族376名,占该时期闽东革命烈士总人数的7.17%。〔6〕当年曾在闽东苏区浴血奋战的叶飞将军对畲族是这样评价的:“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7〕1938年闽东红军游击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