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

ID:8999664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_第1页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_第2页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_第3页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_第4页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新教育的建构主义诠释摘要: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创新的本质是超越自我,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对客观主义的反叛,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是以主体性为导向的原则,创新教育的评价是动态开放的多元评价。建构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创新教育的新视角。关键词:创新教育;建构主义;诠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并没有因为创新教育研究的深人而真正超越传统教育的守成性和维持性。这一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创新教育研究视角的反思。大多数研究在外观上虽指向“创新”,但其用以理解“创新”的基本理念仍

2、囿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的范畴。如,一提创新教学模式,许多人都会引用吉尔福特的“三维智慧结构理论”。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教育,势必摆脱不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使得创新教育在现实中始终不能表达其应有的内涵。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寻找一个新的可能展现“创新”本质的视角重新诠释创新教育,是推动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建构主义理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的观念依托。因此笔者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诠释。一、创新的本质:超越自我要理解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对“创新”的理解。简单地说,“创新就是产生某种新的东西”〔1〕。但这种“新的东西

3、”是对人类而言的首创还是对个体而言的首创,仍在社会各界存在着许多争议,如果创新教育的要旨在于前者,那么教育所面临的就将是“如何培养大批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的问题了,这似乎并不现实。如果创新教育的要旨在于后者,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这便大大拓宽了其在实践中的生存空间。如同布鲁纳对“发现”的阐释一样——“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活动,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2〕。我们对“创新”也应从个体的角度作出解释,即人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与动作,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这对个体自身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一种首创,进

4、而为个体起正为全人类作出前所未有的首创奠定基础。由此,个体自身的超越与“类”的超越在“自我超越”中逐渐归于统一。5我们对创新的本质可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理解。一方面,个体通过对经验世界理解的再次合理化,实现对固有水平的纵向超越。个体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建构独特的经验世界。这一经验世界在同化、顺应过程中从平衡到失衡到再次平衡.新的平衡是通过经验改组或再次发现达到的对个体而言是更合理、更具有开创性的平衡。这一超越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个体在与他人磋商的过程中实现对“个人”经验世界的横向超越。个体是社会的存在,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只

5、有在社会协商的过程中,在整合他人建构与自我建构的基础上,个体才能超越“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产生对世界的新认识。正如牛顿所说的,他所以能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巨人”确切地说就是“大众”、“他人”。牛顿正是在走出个人经验世界的基础上,在借鉴、修正前人对世界的认识成果并加以整合和磋商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创造性建构。因此,创新就是个体超越原有经验并超越个人经验的过程。二、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对客观主义的反叛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宏观存在的,知识是对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它可以内教育音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通过掌握稳定的结构

6、性的知识来认识世界。一直以来,传统教育在客观主义科学哲学观的支配下,将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对世界的这一客观假没及由此推演出的许多相关命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削人类创造性的发展,其中关于知识、学生、教师的假设则是导致传统教育走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使教育走向创新,就必须实现知识、学生、教师等基本理念的转变。首先是知识观的转变。(1)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非绝对不变的独立的外部世界。学习者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也许并不行合教师的期待,但对他自身而言,这种建构却是有意义的。个体的每一次认识都是以自己的

7、方式不断使经验合理化、不断接近真实世界的过程。个体内部经验的不断合理化为“创新”提供了空间。(2)知识是个体的社会建构。我们虽然强调知识的“个体性”,但并不否认其“社会性”。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这种交往需要以知识理解的“契约”(即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为前提,同时又在交流中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3)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因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个体与他人进行磋商达成的社会建构。而这种“合理化”与“社会建构”郎必须由个体自己完成,别人无法替代。所以,学习就必须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主功建构过程。其次是学生观

8、的转变。既然我们对知识作上述理解,相应地说,学生就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