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

ID:9031120

大小:2.74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8-04-15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_第1页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_第2页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_第3页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_第4页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S432学校代码:10758密级:公开学号:08020035硕士学位论文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StudyonMoleculeDetectionandCompositeInfectionRegularityAimattheMultiple-pathogensofSoybeanRootRot研究生姓名郑培娥导师姓名及职称郭庆元教授学位门类级别农学硕士专业名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真菌病害所在学院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二○一二年六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

2、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新疆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新疆农业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新疆农业大学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

3、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本文是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豆根腐病多病原的分子判别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001)课题主持人:郭庆元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复合侵染规律研究摘要大豆根腐病(SoybeanRootRot)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是新疆大豆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突出的严重病害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多病原复合侵染的病害,因其土传、多病原复合侵染和初期症状隐蔽等特点而被普遍认为是一类较难

4、防治的病害。为了深入分析该病复合侵染规律,本研究采用ITS区段基因序列比对方法对该病的七种致病菌进行了分子验证;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病原交叉接种方法对主要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方法建立了该病病原菌的分子标记体系和主要病原菌在植株上的消长动态的分子检测方法;并将分子动态监测结果与传统分离监测结果相比较,对大豆根腐病复合侵染规律进行了分析。回接证病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孢霉(Fusarumoxysporum)、茄腐镰孢霉(Fusarumsolani)、禾谷镰孢霉(Fusarumgraminearum.

5、)、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Fusarumsolanivar.coeruleum)、燕麦镰孢霉(Fusarumave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natum)均为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其中尖孢镰孢霉(Fusarum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natum)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致病菌。序列比对结果使七种大豆根腐病致病菌中6种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得到分子验证。七种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Rhizoc

6、tonia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natum)、尖孢镰孢霉(Fusarumoxysporum)适宜生长温度(20~30℃)和最适温度(25℃)基本一致;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适宜在中性偏酸及黑暗条件下生长,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natum)适宜在酸性至中性及光照条件下生长,尖孢镰孢霉(Fusarumoxysporum)适宜在弱酸至碱性及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交叉接种研究初步证明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在复合致病过程中的先导作用。采用六种针对各病原菌种

7、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实验均有特异性条带;经扩增体系优化和灵敏度检测,初步建立了针对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标记体系。在大豆根腐病发病盛期对随机采样的30株大豆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镰孢霉(Fusariumspp.)的检出率为70.0%,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检出率为10.0%,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natum)I的检出率为6.7%。初步证明了镰孢霉(Fusariumspp.)在复合致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采用传统分离鉴定和分子检测方法对大豆植株进行发病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分子检测结果与传统分离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整个

8、生育期镰孢霉(Fusariumspp.)的分离比率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