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ID:9045330

大小: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5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_第1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_第2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_第3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_第4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1.《三国演义》诠释史论《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自其成书以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历代读者由于身份、学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及其诠释的立场、角度、理论、方法等不同,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诠释,从而使《三国演义》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创生,并围绕《三国演义》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景观。可以说,《三国演义》的诠释史,就是它的存在史。诠释学理论是西方关于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以“意义”为中心,对诠释活动的目标以及作者、文本、读者等因素在诠释活动中的作用都有所

2、阐述,对人们理解、解释文学作品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诠释学理论的启发之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采取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横纵交错的论述结构,以读者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三国演义》的诠释历史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这些不同诠释背后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论文的写作以期今天的读者对《三国演义》的诠释历史有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三国演义》的诠释;为此后《三国演义》的诠释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论文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部分,导论。我们将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界定论文所涉及的诠

3、释者及诠释文本,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简要回顾西方诠释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即前诠释学、“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从四个方面思考诠释学理论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的关联,并对如何将诠释学理论应用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这一问题作出初步解答。上编《三国演义》诠释史总论。第一章《三国演义》何以成为古代文学经典。本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国演义》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的原因,即漫长的成书过程和广泛的题材来源、作者视域的宽广、历代读者的诠释。第二章,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诠释。本章首先分析了《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诠释情境:尊经

4、崇儒、表彰理学、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文教政策,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清代的实学思潮,《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阅读情况。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的诠释:小说评点中,余象斗评本是“书商型”评点,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偏重于“文人型”评点,毛宗岗评本、李渔评本则偏重于“综合型”评点;文人序跋和笔记主要从伦理教化意义和历史真实性两个角度对《三国演义》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清代文人的序跋和笔记较明代表现出态度上的谨慎性,这主要与清代的文化专制政策有关。第三章,近现代《三国演义》诠释。本章第一节论述了新文化运动之前《三国演义

5、》的诠释情况。清末,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之下,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文人从社会政治需要出发,肯定和抬高《三国演义》韵社会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拥刘反曹”7思想开始提出质疑。新文化运动之前对《三国演义》的诠释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阶段,充满了新与旧、近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纠葛。第二节论述了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三国演义》的诠释情况。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钱玄同等人对《三国演义》持批判、否定态度,这与他们对统文化的批判态度有关。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等人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版本等情

6、况进行了考证。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被用于《三国演义》的诠释当中。第四章,建国以后《三国演义》诠释。本章第一节在分析建国十七年的政治思想斗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这一时期研究者对《三国演义》的诠释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阶级性和人民性是这一时期解读、评价《三国演义》的两大标准。第二节通过分析新时期以来开放、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认为这一时期研究者以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主题诠释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文化学诠释是这一时期的诠释重点。下编《三国演义》诠释史分论。第一章,《三国演义》“拥刘

7、反曹”思想诠释。本章分析了五个不同时期“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情况:明代小说评点者余象斗、叶昼并没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而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则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清初毛宗岗加强了《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使它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关于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动机,我们认为主要是受到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繁盛局面的影响,而不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五四”时期,胡适等人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是彻底批判的。建国初期,研究者主要从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和人民性角度对“拥刘反曹”思想进行解读和评价。新时期以来,

8、研究者一方面追溯“拥刘反曹”思想的历史渊源;一方面从文化学角度对“拥刘反曹”思想进行诠释。第二章,《三国演义》“实用”诠释。首先,我们认为,《三国演义》蕴藏着诠释不尽的智慧、权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