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ID:9066618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6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_第1页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_第2页
资源描述: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初步功夫在于凝神,入手要诀唯属观照。白玉蟾云:“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倘不知凝神,虽坐到老死,亦丝毫无益也。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气者,先天之真气也,无形无象,生于虚极静笃之时;穴即先天气之本根。所谓凝神气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气穴,不令神往外驰,所谓太阳移在明月中也。神凝则火聚;火聚于下则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济之要诀,亦凝神气穴之妙谛也。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绝之义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

2、生气之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所谓胎息者是也。盖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于气穴,与气混合一处,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气伏,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乃息归于气根矣。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然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向外,仍与神融合一处,神恋气,气抱神,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结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凝神须识窍“。故凝神气穴,首要得着玄关。此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关不开。此关不开,无以炼精化气,不能见本来面目。故欲识此窍,须于入坐时放下身心,闭目先视眉间。稍静,再将两目从眉间缓缓下

3、移,朗照脐下,不必定其地处,但以下田作一虚空境界即可。要紧识这个朗字。朗则神清,如月映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耗。清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也应如是。学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竞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要知目光朗彻下田,性光也随之聚于气穴,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为无有。能朗彻其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此即春讯。朗照到至虚至静,忽然一动,心中为之一觉,正玄关开辟时也。乘机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便是得着玄窍,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丹田发暖,耳后生风,虚室生白,皆一阳初动之征机也。一切玄妙,皆基于

4、此。然亦须俟精力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受魔一柄矣。故高哲之士每于睡足之际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虚之气细缊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  夫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夫知止者,心有所归也。初坐时心不能定,念不易止。必有所归依,而后始臻于定。譬如写字,则心必定于字;读书,则心必专于书。倘无所止,犹如逐风柳絮,将见飘无定所矣。故若入坐时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

5、孤阴独处,安望造化生乎!是以古之学道者虽重无为,而无为中尚知有为。譬如妙心澄彻而有时念生,必从无为中寻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之地也。既止于至善之地,则心有专向而不外驰也。《道德经》中“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说,已将修身要道和托出。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无欲观妙,即无人无我,无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觉之时也。有欲观窍为无心观妙之用,无欲观妙为有心观窍之体。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即无欲观妙也,无为也;又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即有欲观窍,有为也。然有为者,非有所为,不过使目光常顾至善之地,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驰骤,如一轮皓月印于

6、澄泉之间,便得之矣。性光凝于真气之中,即如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借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有欲观窍之神功也。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聚既久,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太上曰:“金玉满堂,莫能守之”,盖言后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观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神不凝则元气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观为唯一无二之妙旨。一离了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

7、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知此则丹无不成。  道之始终,全在静观。非观不静,非静莫观。只观不静,观亦无用;只静不观,静也徒然。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一离乎观,即遇魔。矣;一经正观,万魔即退。不静观则神不朗,而观一著迹,又生燥也。止者何?将我之真意止于至善之地也;观者何?将我之目光温煦至善之地也。目光与真意常止于斯。观而后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后观,其观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身心得静耳。否则,终是水底捞月而矣。  静观时,心要虚,神要明,光必朗彻。神。光明朗,则无昏沉之虞;心虚念止,则有天然之乐。倘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烦燥。

8、入昏沉则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