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

ID:9069072

大小:6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6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_第1页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_第2页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_第3页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_第4页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窗体顶部窗体底部作者:冷蕖发表日期:2002-08-0323:47:41返回《心理杂谈》快速返回作者:Sysiphysus发表日期:2002-08-0314:10:11返回《锐思评论》快速返回 本质之爱与偶然之爱    ----有感于萨特与波伏瓦长达50年之久的存在主义之爱 “一种本质的爱----表达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特点,还有各种偶然的爱----就是我们与别人之间的爱”,萨特与波伏瓦如是说。没有任何法

2、律的约束却又比在任何法律和誓言约束下的夫妻更为亲密、没有共同的居所且各有各的情人却又永远不会走出对方的生活,经历了50年风雨的洗礼互相照顾共同奋斗,这是在我了解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文学家、政治活动家让-保罗.萨特与文学家、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一生的感情生活后的印象。这种关系象什么?情人?知己?战友?夫妻?或许是兼而有之?1929年,巴黎索尔邦大学,萨特结识了波伏瓦,随着相互的了解,他们迅速的发现了双方许多共同之处,一起共创生活的想法自然的产生了。让我惊讶的是,在相识之初,萨特即向波伏瓦坦诚相道,自己是多伴侣化的,不想将自己限

3、制在一个女人身上或一个恋爱事件上,而波伏瓦理解了这一点,并接受了。面对萨特的坦诚,我不禁为不断困扰当今社会的两性关系而汗颜----在爱人面前信誓旦旦、在法律面前自诩清白,可又在诱惑面前忍不住扯下那层唯有靠舆论道德才能够维持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不忠与背叛似乎随时都会在“围城”的内外爆发...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会庆幸上天赐给了萨特一个如此“善解人意”的女人,我们很可能会大赞偶然性为何如此钟情于萨特和波伏瓦。但恰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中两人却正是那种只愿意做自身命运的主人与灵魂的宰的自由斗士。现代人似乎一直在混淆着“道德的爱情”与“爱情的道

4、德”两者的界限,本应成为爱情主体的当事人似乎反而随时有可能沦落为他人眼中的附属物。在父辈道德的干涉下一个“孝子”似乎只能为自己的家庭婚丧嫁娶,在同辈道德的影响中“单身”似乎随时有可能沦落为“有病”或“清高”的代名词,而有了子女的则似乎更要考虑是否要为下一代而做出“伟大的牺牲”以减轻“良心”和“舆论道德”的压力...爱情本身是什么似乎已无足轻重,但又常常在夜深人静一人独处时顾影自怜,做司马牛之叹。沦落为他人眼中道德的爱情原本就易为外物所困扰,但偏偏还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抱有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幻想,毕竟对“永恒的不变”的追求潜伏于每个骚动不安

5、的人的心里,可如果要让我们遵守“爱情的道德”----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却又会给我们带来了做一个“真实的人”所要承担的风险。于是我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求自我安慰----找到一些能够说明自己很无奈的理由。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萨特著名的论断,“只有自由的、并且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人,才会假装自己是不自由的”。而萨特,作为一个遵从自身信仰去生活的人,他的“真实”就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他的行动中,例如,萨特的学生博斯特回忆他对萨特的印象时,谈到萨特曾在做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的前夕,和他的学生喝醉了,最后去了一家妓院,“被一个高大结实的妓女背上了楼”。考虑到这属于个

6、人隐私,并可能有损于萨特的形象,博斯特对萨特说该内容可以删掉,但萨特表示没有必要,就让它那样展现在公众面前。他认为这没什么,就因为这是事实。但回首看看现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似乎多数人都可以分为这两类:一种人将爱情理想化,幻想着双方历劫患难、海誓山盟的情感可以“一万年不变”,并将其升华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似乎活着、存在着的最终依靠就是这段“伟大”的感情,似乎自己的付出就理应得到回报,此类多为血气方刚、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但最终多数都会在残酷的现实中慨叹“真情不再,人心不古”;另一种人则将其庸俗化,简单等同为一种责任,等而下之者甚至决不会相信世间

7、存在相爱双方可以为之生死不渝的情感,爱情也是可以待价而沽的,好一些的充其量,他们又怎么会相信那种只有在小说或戏剧中才会出现的“超现实”的东西呢?其生活又多易陷入味同嚼蜡、履行义务、程式化,此类人的世界多半是缺少丰富的色彩与创造力的。但他们恰恰没有想到一个只受责任引导的人会把生活仅仅看作一种职责,而责任一旦被当作主要的追求目标,在最好的情况下,会产生束缚作用;在最坏的情况下,则会导致失望和挫折。可如果意义被当作生活主要的追求目标时,责任也会随之得到实现,体现在具体的每个人身上,就在于我们是否还愿意多问一个“为什么”。或许正如尼采所说,“知

8、道我们‘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克服一切‘怎样’的问题”。爱情的经验法则说明:只有对人生的追求、生活的态度一致或近似的人才有可能更好或更为长久的走在一起。而萨特、波伏瓦的爱情模式来源于他们对信仰共同的追求。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