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

ID:9088020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7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_第1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_第2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_第3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阳明先生晚年提出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龙溪认为,“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二人“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阳明先生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

2、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阳明先生虽一再叮嘱:“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但王龙溪或许是受到“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一句的鼓舞,

3、最终还是背离了良知四句教的宗旨而别立一个“四无说”:   “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著于有矣。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著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无心之心则藏密”四句,确实说得很高明。王龙溪认为,若意是有善有恶之意,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则心、意、知、物四者一齐皆有,此所谓“四有”,“四有说”只是权法,惟“四无”才是“最上一机”

4、。王龙溪提出“四无说”的用意是要直接悟得无善无恶之心体,“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世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简省力。若在后天动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杂,致知工夫转觉烦难。颜子,先天之学也;原宪,后天之学也”。或如阳明先生所言,“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就不需再做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后天功夫了。   王龙溪鼓吹良知现成说,“良知原是无中生有,即是未发之中……当下现成,不假工夫修证而后得,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但阳明先生却说:“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

5、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孔子自谓军旅之事未之学,此亦不是谦言”;“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履其事而造其理”,圣人去尽个天理,也是致良知的功夫,怎能说“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王龙溪企图一悟良知本体,即能“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阳明先生说:“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虽说“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但当下不是一个时间点,时时都在当下,故知得见在的“几”,便是时时致良知,所谓“时措之宜也”。王

6、龙溪说:“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先师谓象山之学得力处全在积累,须知涓流即是沧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机,不由积累而成者也”。如果学不由积累而成,那么孟子集义以养浩然之气也是虚说了。陆原静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阳明先生回答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不穷理便不能尽性,更有何最上一机?《系辞》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乾坤虽恒易恒简,但也要知“险”、知“阻”才能生物、成物。阳明先生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如果心意知物皆无善无恶,

7、没有是非好恶,如何能“尽了万事万变”?   阳明先生说:“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一句,意味深长。“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天道之是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自能知是知非,知是知非之“知”同时也是“是其是、非其非”之“行”,所谓“好恶就尽了是非”,尽了是非即能尽万事万变,如《系辞》云“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王龙溪则说:“良知二字,是彻上彻下语,良知知是知非,良知无是无非;知是知非即所谓规矩,忘是非而得其巧,即所谓悟也”。王龙溪知是非而忘是非,不去尽万事万变,不去成天下之务,而是落到个人玄悟上去。阳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