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

ID:9091801

大小:2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7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_第1页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_第2页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_第3页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_第4页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儒家文化与经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家文化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深刻影响浅探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梁亦20110384232世界上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种: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日耳曼模式,以中国、日本味代表的东亚模式。中国现在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吸引了各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历史,这就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了,而儒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它不仅在过去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文化根源。在十七世纪以前,儒家伦理精神对于维持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

2、小农经济形态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伦理与以竞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不相适应,但对于资本主义之后的丰裕社会的调节,对于21世纪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工业化时代,儒家文化同样焕发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自世界走向工业化,以制度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文化成为主流,而这恰恰是近代世家西方现代化过程缔造的一种精神。凡与此不相符的,则被认为使一种落后和保守。因此儒家文化往往遭到怀疑、否定和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在西方,新教伦理促进了物质的发展,而传统的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儒教和道教阻碍了中国资本

3、主义的发展。在21世纪的社会中发扬儒家文化精神,既不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相矛盾,又能与经济发展并行。所以儒家文化是中国在21世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今天人类要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人类需要的文化模式,就必须注意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挖掘。当今经济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化并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社会制度分歧,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宗教积怨、领土纠纷、经济摩擦、政治争论等各种矛盾。为了把站战争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消除带给人类社会重大灾难的战争,世界需要一种“以德报怨”

4、的和平氛围。而不需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相互报复、相互厮打的极端主义。儒家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的理性方式来替代对抗、误解、冲突。如果儒家所宣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同”的理念来处理各种人间冲突、国与国的矛盾,人类就能从毁灭自身的战争和杀戮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对于新世纪的社会正常发展,是有巨大意义的。有人认为,人们希望21世纪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没有杀戮和战争的时间,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拿什么来做保障呢?西方很多有识之士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寻找危机的

5、方略。代表东方智慧的儒家文化点燃了人类希望的火炬,所以人们认为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确是需要一种文化,来钝化一下竞争的压力,消磨掉一些竞争的锋芒,舒展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的社会氛围,使由竞争带来的紧张人际关系得到和谐。由此化解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代经济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但管理除了特定的目标、如企业增加收益,占领市场外,还有一般性的目标,这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发展文化的创造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等。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对深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

6、哲学向度的确切认知,以致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危机:兼并化危机------以损害他人利益的兼并和争夺,机械化危机-------管理者视人如机器,不顾其尊严及精神,社会性危机--------人伦亲情爱意的淡化、人性善良真挚的蜕变、贫富两极的分化,呆滞化危机------企业庞大无法灵活应对社会需求的变迁。对于西方管理,其主导因素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和推销能力,功利性的企业目标。这三个因素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片面的重视却导致了对人性全面价值需求和人性一般潜力的忽视,其发挥的是人的工具理性。相对于西方理性的管理精神,儒家文化则

7、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注重人性的舒展和精神的内涵,它是一种人文理性而非工具理性。人类作为理性的动物,无论是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的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环怀抱着惊人的相似的希望和理想,积淀着人类共同理性的文化传统,并用这些热情的希望和理想不断设计和鼓舞着美好的未来。理想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和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生活着。中国古老的《道德经》中,第一个设计着人类历史上系统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方案,即小国寡民、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社会。儒家《礼记·礼运》中,

8、描述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己者皆有所养,某闭不兴,盗贼不作,外户不闭的大同社会。与此相似的是,晚于孔子百余年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理想国方案,管理者按照正义智慧去管理国家事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