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

ID:9131201

大小:6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8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_第1页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_第2页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_第3页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_第4页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_第5页
资源描述: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徐征(华电能源富拉尔基发电厂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目的:揭幵精祌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方法:通过采用追溯病因法、反复思考法和不断认识法,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反复和长期多年的分析和研宄。结果:经过研究,显示木病病因(发病机制)为:患者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又由于受到一些精祌刺激的诱导,滑入了一个难于自拔的精神“陷阱”。该“陷阱”分为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心理病因引发牛.物病因。心理病因决定能否发病和预防;生物病因决定能否

2、根治。结论:木研究已明确该病具有包括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揭示了引发木病的关键的假暗示机制和“倒刺”效应。木研究发现该病是可以预防的。发现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精神疫苗。木研宄证明该病是不遗传的。【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病因(思维陷阱);生物病因(大脑损伤);可预防;不遗传【】R749.3【】A【】1007-8231(2016)09-0243-03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虽然经过国内外研宄者长期的不懈努力,从心理、社会和生物三方面解释

3、了木病的初歩病因。但对具体的、细节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无从知晓,所以木病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影响了木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工作。木研宄经过长期多年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祌分裂症的详细、具体的研究,使木病病因(发病机制)实现详细化和兵体化。发现木病存在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发现了引发木病的发病机制和精神疫苗。发现并证明了木病可预防,不遗传。木研究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宄病例,男,现年55岁,患偏

4、执型精神分裂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990年10月发病入院治疗,三个月后出院。1996年2月因自行停药,又入院三个月。之后一直维持药物治疗,后来接种了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茁,效果很好,再未复发。1.2方法1.2.1追溯病因法。发病原因何在?对本病例发病的思维全过程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研究。来回答这个为什么?最后答案被一个个找到,病因之谜被一点点揭开。1.2.2反复思考法。对本病例发病的细节进行反复思考,奋了思路就记录下来;对己有的结

5、论也反复推敲、证实,不断完善。最后,一个完整的病因被揭示出来,心理病因与生物病因的关系也逐歩地清晰起来了。1.2.3不断认识法。这里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最后经过反复梳理和研究,取得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结果。2.结果(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是孤僻、敏感、多疑和胆怯等。这样的性格在遇到外界刺激吋,冇可能诱发本病。外界刺激是患病的诱因,但不是患病的决定因素。由于认识与信念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冋的人身上,而引起的反应后果会截然不同。

6、由于外界反复长时间的刺激,加上性格上的弱点,患者产生心因性错觉,总觉得“对方”的表情和语调像是话里有话,在向自己暗示什么。并在长期的刺激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暗示是可以表达意思的,是可以代替语言进行交流的第二语言(或说一般性交流工具)。(这是心理误区)。患者使用的实际是假暗示。暗示就是不用语言,用表情、语调、手势和动作等等表达意思。真暗示也能表达一定意思,但不确定,不完整。需受暗示者慢慢猜测和领会。真暗示是对方给你的暗示。假暗示是对方没给你暗示,而你主观认为是对方给了你暗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对

7、方无意,患者有意的带有患者主观臆测的暗示。患者使用假暗示吋包括两个功能:一是用于交流,当成一般性交流工具;二是用来证明,证实自己的猜疑。由于患者在生活中臆造了一个错误的离奇的故亊情节(由猜疑+假暗示而产生并发展。大猜疑+假暗示构成故亊情节的梗概;小猜疑+假暗示来逐步丰富细节)。患者的猜疑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凭想当然,自以为是,想入非非,糊涂。正常人出现猜疑后,用亊实去证实,证明无亊后猜疑就消失了。而患者是用假暗示去证实,结果猜疑不断扩大。为什么呢?这点在后面再加以说明。妄想过程中,由于患者猜疑情节

8、的“恐怖”性和“保密”性,患者在涉及妄想的内容时始终用假暗示与外界“交流”,不用语言。患者总在猜对方的暗示,假暗示在猜测中“交流”。患者向“对方”发出了假暗示,之后又接收了“对方”的假暗示。(其实对方没向他发出暗示)。患者从开始猜疑,之后被假暗示“证实”,最后对这个猜疑坚信不移。因为他认为对方己向他发出了暗示,证明是“亊实”,眼见为“实”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心理误区)。所以就信以为真,坚信不移。患者对某亊有猜疑,又不能直接去问。“对方”发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