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

ID:9143723

大小:5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9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_第1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_第2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_第3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_第4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本文阐述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情况,提出在髙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教学管理观中,应该体现出多样化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和个性化的学生观;在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屮,要树立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以学生参与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以学生选择为机制的教学管理环境,造就以学生发展为木的教学管理队伍,以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体性教学管理观GA0450-9889(2017)0200057-0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己进入大众化阶段,面

2、对着学校规模扩大和学生人数增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个性需求表现出多样性,主体性意识增强,使得教学管理与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成为高校管理中的热门课题。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教育不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不可能适应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根木任务是培养人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必须改革精英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确立主体教学管理观,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和践行主体教学管理观,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高

3、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的主体性高校主体教学管理观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认识的必然结果,国内外的教育理论界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学生的主体性研宂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国外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国外在对高校学生培养以及一些教育理论屮都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研究。早在19世纪,德国的洪堡就力图按新人文主义的方针改革教育制度,主张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的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将教育制度引向单纯陶冶人的方向。他创办柏林大学的观念,后来成了德国大学的楷模。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和关注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

4、差异,“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屮找到了它自己生长的手段”。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1929年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力,学生通过接受火学教育获得主动性的思维,大学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这就要求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实行开放政策,以

5、便满足不同类型人们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学分制和个性化思想也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本质和要求。(二)我国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纵观我国的教育历史,尊重学生发展一直是教育家弘扬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学派私学中所推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仍对现代教育有较大影响,其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体现了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基木思想。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创办于19世纪末,在教育中就出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比较民国教育与君主教育时指出:“

6、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可以认为,“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冃前,主体教学管理观已成为高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三)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学生主体性。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的需求,必然会带

7、来教学管理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学生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屮体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学生的主体性反映了人的基本属性、学生的主体需求和教学管理的主体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个人主体形式出现在自然和社会中,以个人主体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从而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各种关系,这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主体特征。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员,是以高校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个人主体参与为过程,以个人价值目标为取向,在高校中生活和学习的

8、,这是学生在高校屮的主体特征。在高校教学管理屮,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是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一方面与中介客体之间存在“主体一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在活动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环节,在认识和改造中介客体的同时,也建构了自身。另一方证学生的主体性蕴含着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管理的主体,这是学生在高校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