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ID:9253085

大小:61.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4-25

上传者:U-5649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_第1页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_第2页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_第3页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_第4页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过20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  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透过上述规划,你可以窥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是多么宏伟、多么令人振奋!  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2004年起,吉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等。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能。现在,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  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迫、事关生存的事!吉利的前身1997年11月6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 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  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bgeelyuedu.com)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1986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年产值达4800万元的县龙头企业。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么。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全要研发人员来摸索。当时的一位研发成员回忆,那时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条件。在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所有的研发人员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工,每天都是一身的油污、一身的汗水。他说:“在那时,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宵夜的场面司空见惯,人要是累得不行了,就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常见的情景。”就这样,在经历一次次的试制失败,尝试千百回的从头再来后,1991年7月,中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终于研制成功。这一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2年,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1993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1.5亿元!二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如果说,镁铝曲面装饰板的成功研发是吉利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一次实质性尝试,那么,挺进摩托车产业就是吉利朝自主创新的纵深进行的另一次意义深刻的砥砺。1994年,李书福在国外考察期间给家里打来一个电话,明确指示相关人员,尽快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摩托车厂。他说,他把厂名都想好了,叫“华田”。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晓旦,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 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终于在“华田摩托车总厂”诞生!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吉利摩托车的产销量突破了20万辆。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吉利的曲线造车之路转产装饰业和摩托车业的巨大成功,使得吉利的企业资本迅猛增殖,为李书福最终转产汽车和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1997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而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试制过程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畈坠地!1997年,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占70%股份。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产目录” ,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可是,四川吉利的生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6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尽管这样,李书福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吉利由此成为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自1999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26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全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1998年前后,李书福痛感技术人才难得、大专人员难留,决定自己动手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几乎与建设临海汽车基地同步,吉利在基地的附近划出一块土地,创办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两校很快获得了成功。紧接着,李书福开始着手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2000年3月,位于北京昌平的北京吉利大学工程开始动工。6个月后,吉利大学如期开学,以崭新的校貌迎来了首批学子。北京吉利大学的诞生,除了它奇迹般的建设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后对现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相信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而传媒则惊呼,吉利大学的改革,将在中国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地震”。合理布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告诫他的同僚:“ 从世界汽车的发展经验看,年销售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不会例外。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吉利高层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策:“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  跟随什么?超越什么?突破什么?李书福指出,根据吉利现有的实力和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我们只能、也必须跟随国际汽车的发展“路线图”,在发展中寻找战机,倚仗吉利独特的优势,进行战略上的超越和突破。  据此,吉利首先在经济型轿车领域进行突破和超越,并取得了成功。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据了5%的份额,其中自由舰成为年度单一品牌的销售冠军。同时,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ESP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或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200万辆的产能,吉利参照国内外汽车公司成功布局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扩张,用媒体的用语,叫做“剑指2015”。于是,通过对全国各地市场的调研,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总装基地项目逐渐浮上水面。  有媒体疑问:吉利为何要“四处点火”?有必要“全面开花”吗?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书福对此回答:全国性布局,一小半是无奈之举,一多半是势在必行!  所谓“无奈之举”,是因为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第一天起,就很难获得较大的场地。吉利省内现有三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来的土地。在宁波基地,由于场地狭小,产能稍稍扩大,厂区的道路就都成了停车场。在临海,现有厂区已使用殆尽,无法再建新的生产线。汽车工业是“脚踏实地”的产业,没法向空中或地下发展,因此,吉利要扩张,必须另觅新地。   所谓“势在必行”,是因为吉利的竞争力就在于完全的自主研发和别人很难克隆的低成本。选择在全国东西南北设立新基地,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可以带动当地汽车产业,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其二,也可以减轻国家交通道路的压力;其三,最重要的考量,是保持了吉利汽车的低成本优势,因为就近组装汽车,仅大幅下降的物流成本,就可以有效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对吉利来说,时至今日,要么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结果必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窒息而死。要么突破发展的桎梏,做强企业,化蛹成蝶,最终成为跻身世界跨国公司之列的中国民族汽车代表者。可见,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是吉利这样的民族企业必走的发展之路。退缩不是吉利的性格  按照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短短10年,产能要从20万辆跃升到200万辆,巨大的提升量确实令许多人感到不可能,至少是不可思议。然而,当年又有谁能预料,对汽车几乎一窍不通的吉利,能够成为当今中国自主造车的一支主力军呢?!  所以,对“习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吉利人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没有把握,关键在于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  李书福在吉利20周年司庆时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大胆前进,我们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挑战是什么?无非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和企业文化的竞争。经过20年的实践,吉利已经在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先进技术的掌握、管理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锤炼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充沛的储备。这些经验和储备,使得吉利人面临挑战毫无惧色,保证了新的总装基地一旦成型,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这从新兴总装基地湘潭吉利公司的运作就可以看出端倪。   被湖南省誉为“湘潭速度”的湘潭基地,今年1月开始征地,5月破土动工,不到半年时间已基本建成,确保12月26日产品能够正式下线。不仅如此,湘潭基地的零部件配套厂家本土化也占了相当比例,并且吸引了香港、台湾众多厂商投资。  短短几个月时间,人员、设备、技术、管理全部到位,一座年产10万辆的现代化汽车总装厂拔地而起,诀窍何在?答案很简单:就像细胞分裂一样,从老基地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带着吉利最优秀的基因,接受最新的挑战。  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十年,把产能提升到200万辆不是不可能的!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吉利全国布局的成功实施。  有人曾为吉利担心:民营企业并非财大气粗,你这样四面撒钱亏了怎么办?  吉利高层指出,正是因为吉利是民营企业,决定了它的每一分投资都经过精打细算,没有充分的胜算,吉利是绝对不会盲目烧钱的。  有人表示不解:为什么非要“大干快上”,从容一些不更好吗?  吉利高层认为,事实上外国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完成了生产布局,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留下的空间已经不多,如果我们不采取更快的速度,就很难赶上世界同行,而这将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边缘化!  在最近举行的“方劼与汽车工业座谈会”上,李书福坦言:“作为汽车工业来讲,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起到的关联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地奋斗下去,一定要做成一点事。”  这个事,就是将吉利快速发展起来,以便有资格、有实力和世界汽车巨头抗衡!艰难的上市之路目光锁全柴收购有始无终 确实,困难接踵而来,让李书福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孕育”竟然腹死胎中。2002年开始,吉利控股集团就开始谋求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善于买壳上市的李书福,这次将目光又瞄准了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6月10日,全柴动力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全柴集团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全柴动力股份事宜进行接触,公司将及时披露此事项的最新进展情况。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吉利之所以会锁定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自己的发动机。而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全椒,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当在情理之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吉利即将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之时,对方提出停止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有关领导认为,安徽的上市公司本来不多,不要再轻易被外省公司收购了,因此省领导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2003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惊动了当地政府。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谈成时消息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内地上市无望辗转香港借“壳”内地买壳无望的吉利,只好转而寻求香港上市。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一批精明的上海“炒家”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 抄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当李书福在2002年提出上市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其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20亿、净资产仅200万,负债为1600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2003年4月,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国润控股占46.8%股份,浙江吉利汽车占53.2%股份。2003年10月,吉利控股再次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ValueCentury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其中ValueCentury持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53.2%。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还兑现了2003年4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总投资额由原来的2亿元增至11.27亿元。这样,短短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吉利控股借壳之意显而易见。但直到2003年11月,李书福、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吉利已经借壳上市”。“因为李总(李书福)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刚说。巧使连环掌幕后控香港上市公司上市之路已经走的到了关键时刻。2003年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股东Proper Glory(以下简称PG)的股权而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之一。2004年1月5日,国润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公司PG的股权发生变化,两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向李书福在英属群岛注册的全资私人公司转让15%和17%的股份。由于PG持有国润控股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的股权后,李书福对国润控股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人。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李书福及吉利控股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而且也不排除正式的公开募股。而在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的股权之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不在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之中,而是“另有它意”。在李书福成为国润控股幕后控制人后,吉利控股曾对媒体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股权是李书福本人的行为,此举并不能代表吉利汽车已在香港上市,并表示所谓吉利借壳上市均属不确切消息。而现在“国润控股”拟更名“吉利汽车”的公告,却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吉利控股的说法陷入了尴尬境地。现在,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如果它行使公开募股的话,所取得的资金,当然可以用于发展汽车业务,而汽车业务同时也是吉利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而更名为“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们选择的对象。李传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一切在寂寞中有了“了断”之后,他成为了真正的幕后主人。上市复下市 下市再上市本该一切继续沉默,可是香港股市那面电子显示器上突然没有了吉利的名字。又是一场变故?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 公告称,因知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就收购控股股东PG公司,这样,吉利集团将变相成为PG公司的惟一股东。另外68%股权而与相关持股人磋商,因此,公司提请联交所于当日10时暂停公司股票交易。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各路专家众说纷纭。然而,全额收购PG股权,无疑会引发对吉利汽车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这是上市法律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法律关。“私有化是近年来香港股市的一个风潮,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份,从而取消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往往由上市公司的惟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份,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的陈文君说。如果实施私有化,以每股0.365港元溢价10%计,吉利集团要掏出近6.6亿港元给公众股持有人。江南证券的分析师朱胜指出,“从纯数学角度计算,贺学初等人持有的PG68%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汽车41%的股权,按每股0.365港元计算,价值6亿多港元。”二者相加,吉利集团需出资12.6亿港元。私有化后,吉利汽车就要下市。按照香港的规定,在外流通股数少于总股本的10%,该上市公司将会下市。这显然有悖于吉利汽车上市的初衷,上市,再下市。转了一圈,吉利没多什么,反而要凭空掏出12.6亿港元,这完全失去了上市的意义,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人们以为这个话题还会被长久传送,可是,李传福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仅四个月,尘埃落定,一切恢复了井然。5月初,吉利放出消息,已经完成了对PG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该公司惟一的股东,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60.68%的股份。吉利,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谁来为民企解痛吉利香港上市,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欣慰,更多的是心痛,为中国民营企业这条上市之路所面临的种种无奈而心痛。改革开放至今,一批民营企业长大成人,他们渴望成熟,渴望有丰厚的资金补身子,渴望自己有一个蜕变。可是“众里寻她千百度” ,想打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的主意不容易,银行贷款更难。他们该如何做大做强?上市,成为必由之路。上市,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是,在哪里的市场融资?又成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一道难过的坎。一段“乱市”之后,民营企业把目光锁定在了海外。难道,真是外边的月亮比自家的圆?企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过上市路的企业都知道,中国为非国有企业设置的上市门槛较高,与此同时,海外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就相对宽松;内地上市等候时间长,要想上市必须经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辅导,前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成为内地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的首选之地,既可得海外上市之利,又享本土市场之便。有专业人士认为,尽管核准制后,民营企业在内地直接上市数量有所增多,但并不能成为未来一两年内新股市场的主角,国企仍将处于相对优先位置。但是,从优化证券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加快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后,民营企业必将逐渐在内地证券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既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所需,为什么在现阶段还要为民企的上市设置诸多苛刻的障碍呢?在很多行业、领域都用了“超赶”这个词,而民营在上市方面为何就不能用“超赶”这个词呢?政府引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先行一步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期待!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呼吁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可是,民营企业仍似一个委屈的私生子,得不到父母最贴心的爱,或许政策不允,或许是市场不许。父母没有细心地、特意地为孩子做一个“贴心小棉袄”,没有针对目前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便利,反而让他们很多路都走得十分艰难,十分痛楚。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为民企解痛?不仅关乎上市。吉利精神 论资金,吉利没有世界巨头丰厚,论人才,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充沛,论技术,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娴熟。那么,是什么使得吉利集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本世纪初世界汽车舞台上一颗冉冉上升的耀眼新星呢?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是“吉利精神”,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这六种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被誉为“六面大旗打天下”的这六种精神,吉利才得以脱胎换骨、化蛹成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六面大旗”,让李书福“打败外国车”的“浪漫精神追求”,才有了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附着。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吉利精神”的一次经典演绎。谈到当代轿车,不能不谈到自动变速箱。然而,聚集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教授、专家的力量也没能研制出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历史,曾经成为中国汽车人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国外某汽车权威“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的断言,更是让中国汽车人一想起来就如坐针毡!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于相信,李书福的吉利是真想干事的企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三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耗费了110辆试验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吉利自动变速箱的诞生过程,充满着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新、善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色彩,是“六面大旗打天下”的一次完美的形象化诠释。这一诠释,同样体现在吉利CVVT发动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过程中,体现在吉利向世界汽车技术高峰进军的不断攀登中。精神的富有让吉利人面对困难举重若轻。2006年5月6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语重心长地对李书福说:“我支持吉利,就是看中你吉利有一种精神,现在我仍然支持吉利发展。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目前成功的主要是奇瑞和吉利两家,吉利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为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吉利人并不是唯精神论者。 但是,吉利人清楚地知道,在世界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进行持久的封锁中,在全世界的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的合资潮中,在国际汽车市场惨烈严酷的竞争中,如果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无畏精神,吉利就将一事无成! 展望:光彩夺目的美丽追求吉利人20年的发奋图强,给“吉利”这个古老名词注入了许多特殊的、全新的含义。在德国法兰克福,“吉利”曾等同于“中国”,“吉利汽车”曾等同于“中国汽车”。而在中国,一提起“吉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人,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坚持,顽强地对世界发声: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在吉利人的坚持面前,曾经不绝于耳的讥讽、质疑、甚至是中伤,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社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目光重新审视“吉利现象”的意义。——在一次针对吉利的国家级研讨会上,人们这样评价: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的吉利,也是世界的吉利。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亿万百姓带来无尽的福音。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有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吉利自主创新: 2006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城,勉励吉利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4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吉利展台;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海内外舆论一致看好吉利走向世界:吉利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日报》曾于今年6月推出“自主创新?脱胎换骨看吉利”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吉利参展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之际,世界各地传媒展现空前的报道热情。吉利展台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指着吉利自由舰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来自中国的汽车没有天窗,也没有豪华的装饰,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吉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竞技场上猎猎作响的一面中国旗帜。但是,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上一个20年和下一个20年的交接处,一代中国自主汽车人的目光瞄得更远、更高!李书福在为《力量在风中回荡》一书作序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吉利集团打基础的20年,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的20年,那么,今后的20年一定是吉利集团快速发展的20年,是腾飞巨变的20年!”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10年的规划动人心魄: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吉利将采取更大的力度进行人才的延揽和培养。更多像沈奉燮、徐滨宽、智百年……这样的国内外汽车精英,将会相聚吉利,来编织一个绮丽的中国汽车之梦;更多吉利大学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注入吉利的肌体,保证吉利事业进步的活力和永续。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主原则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将和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创新之门将会更加开放。“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将得到更为完美、更富创造性的体现。在与新华社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李书福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吉利的成功经验:“我们最大的‘秘密’,就是‘人才’和‘创新’!”未来20年内,吉利必将腾飞巨变,这是一定的。而“人才”和“创新”,就是吉利登临世界汽车工业之巅的两面巨翼!走向世界,一个美丽的追求。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成功从各处买进并不象征着可以成功把握2010年0五月11日  3月28日晚9时,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事务已经尘埃落定,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100%股权盘绕从各处买进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什么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推测和争论此刻也可以权时划上1个句号  此刻,业界和消费者存眷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能去晋升自立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如许1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可否在连结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夷易近价”?  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易!  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已往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呈现大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降落10.6%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首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mm公寓电子杂志,昕薇电子杂志,知音杂志放空,以及采购成本太高是以,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阐扬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宽以中国为代表的最近鼓起市场,减低成本、拓宽产物线李书福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目前,VOLVO的产物线还很窄,大多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在力量,从各处买进不仅只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在,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实的融入中国元素,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100%技能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次,100%股权从各处买进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干技能,转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能含量不高,不敷安全”的印象,从而晋升品牌价值业上海有色金属网镍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铅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铝价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能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哄骗沃尔沃形成本身的全球战略,阐扬沃尔沃的孵育器功效,“养鸡取卵”  但是,技能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能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本身的利益,东道国当局、被从各处买进企业及其利益相干方可能针对技能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定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  经验缺少,市场复杂沃尔沃怎么“管” ?  吉利虽则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许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增进长城润滑官方网站,统一润滑,中国润滑网作用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举行融合,如何哄骗吉利在中国的销售收集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收集帮忙吉利举行海外扩张,将是决议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罗巴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加后的回落期,对于从各处买进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制止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倒霉于吉利的本钱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降落,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转变沃尔沃运气的最大难题  是以,从以上分析来看,“签字表收到”只是新挑战的出发点,一切才刚刚起头,这不仅只是钱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  其实就我个人观点,我还是比较支持吉利从各处买进沃昆明旅游网ynshow尔沃的有个网友讲述了1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故事:有位寂寞的白叟,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议搬到敬老院去白叟颁布发表他标致的住宅购买者闻讯簇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代价还在不断攀升白叟深陷在沙发里,满目郁闷,是的,要不是康健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渡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1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来到白叟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随便走走,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赐顾帮衬您!”  白叟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代价卖给了他   李书福当初不过是1个120元创事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筋斗的年轻人他的几次起Hardware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力气质:面对时机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完成梦想,未必非得要刻毒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领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李书福就是如许的一名小伙子!所以这次我们也应该相信他,可以再次创造奇迹也期盼他能够再一次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乃至夷易近族工业的崛起,挑起大梁!  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然后还要面对大三难关:人才关,经营关,品牌关  沃尔沃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人才,如何留下这些精英是对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的一次巨大磨练虽则此刻国际上就业市场很不景气,但是对于那一些身怀核心技能或专业优势的真君子才而言,从来都不用担忧无处可就这些研发、管理、财政、市场等方面的精英,才是沃尔沃真正有价值的财富,离开了这些人,沃尔沃就不过是澳柯玛电动脚踏车,脚踏车旅行网,锂电池电动脚踏车1个空壳子的品牌,加上几条生产线和几座办公楼而已,怎么算都值没完18亿美元  沃尔沃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1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档车制造商福特为啥子亏几十亿美元也铁了心要卖沃尔沃?因为她们论证过,“继续持有沃尔沃的危害更高”国际上,首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纵然企稳可期,但是回升乏力加上,吉利在国际市场也缺少运营的经验和能力,起码不会比福特更超卓,所以短期内,沃尔沃能寄以期望的只有中国高档车市场   如果未来你开一辆沃尔沃还不比开一辆公共有面子,那末25万元的沃尔沃还会有竞争力吗?当初,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王荣祥坚定沃尔沃国产,理由之一就是担忧品牌受损此刻来看,他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沃尔沃缺少奔驰S级、宝马7系这mm公寓电子杂志,昕薇电子杂志,知音杂志个档次的顶级豪华车型,豪华形象本来就不深切,国产然后,价位的下探,加上北欧设计风格的生成不张扬,沃尔沃国产然后,销量虽则有所晋升,但是品牌形象确实是有所降落的这种降落如果能换来销量的大幅晋升倒也不错但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是,豪华品牌一朝失去高端定位,直接参与到公共市场的竞争,往往处于越发倒霉的场合排场从各处买进并不等于成功所以吉利离成功另有很长的一段间隔要走我们也将一直存眷吉利的步履,期待他能更上一层楼。吉利汽车融资:收购沃尔沃以小博大在吉利汽车发展历程中,融资始终贯穿始终。特别是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这桩“以小博大”的并购案,将其融资财技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应该说,从诞生到现在,吉利频繁的融资是应对快速扩张的无奈之举,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因为缺乏顺畅的银行贷款渠道,只能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化的融资去解决。不过,其融资方式在解决其资本问题的同时,也可能给其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地方融资+资本市场自1997年正式进军汽车行业的吉利,因为其民营身份加上并不被看好的前景,没有银行愿为其贷款,这使其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融资道路。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经理江崇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地方融资和公开的资本市场是其融资的两条主要渠道。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吉利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在于其遍布全国的十大生产基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吉利汽车在全国疯狂圈地,连续在湘潭、兰州、慈溪、济南、成都、桂林等地正式投资或者规划建设生产基地,加上其原先在宁波和台州的四大生产基地,总共拥有十大基地的吉利汽车已经成为全国车企之最。其实,这正是其融资的奥妙所在。利用地方政府发展汽车产业的冲动,吉利不仅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零地价拿地,享受着“三免两减”的税收优惠,而且还可以以此为条件向地方政府借款。以2006年建立的兰州基地为例,吉利和兰州市政府有一个《专项资金借款合同》,兰州市约定向吉利借款1.7亿元,以支持兰州吉利汽车项目建设。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此前所说的,“建设基地不需要花很多钱”。自2003年吉利借壳在香港上市之后,资本市场也成为其融资的一个主要途径。李书福去年曾透露,其从香港资本市场调用资金20多亿元人民币。这笔钱对吉利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用于吉利宁波工厂设备更新、路桥基地的建设,以及山东工厂、新品研发等。 吉利汽车(00175.HK)在去年9月还向高盛旗下的一家基金公司定向发行可换股债券和认股权证,若认股权全面行使,吉利将可筹资25.86亿港元,据悉募集资金将用于应付公司的资本开支、集团潜在的收购事项及一般企业用途。另外,吉利多基地格局和上市融资是相辅相成的。吉利的每一个新基地、新项目进入上市公司之时,都是一次资产重估和溢价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让吉利其后的发展、获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增加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地方融资的双刃剑在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中,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吉利收购沃尔沃耗资15亿美元,如果单纯依靠其资本积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知道2009年吉利汽车的利润不过才11.8亿元。根据最后披露的数字,在15亿美元的收购资金中,11亿美元来自于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兆圆”)融资平台,占了接近80%。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中,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人民币41亿元、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另外,在项目运作中,有30亿元是成都市政府的资金。而作为交换条件,国产沃尔沃可能需要在成都、大庆和上海嘉定分别建立工厂。吉利兆圆作为融资平台,其实也在吉利汽车和沃尔沃之间设立了一道风险隔离墙。一旦沃尔沃出现任何闪失,吉利汽车业不会被拖下水。这种融资安排,使吉利撬动了沃尔沃,但是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在收购之后的国内生产基地选择上,吉利很是纠结。这也是为什么自8月份收购完成之后,迟迟未能公布生产基地的原因。之前,吉利汽车的10大基地虽然为其解决了资本问题,但现在这种多基地格局也使其供应链不堪重负。江崇龙认为,作为豪华车来说,本身产销量就不高,再将生产分散在三个地方,无疑将推高成本、增加国产化的风险。《浙江日报》述评:李书福执掌沃尔沃吉利演绎海外并购经典案例  浙江日报杭州8月2日讯 今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终于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当初预计三季度交割,一切都在计划中进行。”今天下午,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学良告诉记者。  少付了3亿美元   2亿美元票据加上13亿美元现金,吉利为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支付了15亿美元,这比3月28日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时宣布的18亿美元要少3亿美元。  据吉利透露,最终交易价格还将根据收购协议针对养老金义务和运营资本等因素做出调整。收购资金来自吉利控股集团、中资机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  作为交易的组成部分,沃尔沃与福特将继续保持密切的零部件相互供应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继续提供对方需要的零部件。  国际化团队亮相  自2010年8月16日起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将接替斯蒂芬·奥德尔,正式就任沃尔沃轿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副首席财务官汉斯·奥斯卡森将会替代斯图尔特·罗利担任公司代理首席财务官。奥德尔和罗利将赴福特欧洲任职。  据了解,新董事会可谓“中西合璧”,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汉斯-奥洛夫·奥尔森,以及沈晖、汉肯·塞缪尔森、赫伯特·德梅尔博士、约恩·方斯·施罗德、霍建华等出现在董事会名单中。  除此之外,董事会还包括沃尔沃工会指定的其他三名代表。新董事会将在交易完成之际开始履行职责。  收购完成后,沃尔沃公司将会保留其瑞典总部以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在董事会授权下,管理层将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  据了解,这桩收购能够完成,不仅经历了漫长的谈判过程,还经过了40多个国家的审查。  经典并购案例  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大学教授金雪军指出,吉利完成收购沃尔沃,是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实施资产并购的经典案例。  金雪军认为,由于人民币处于上升期,而国际上其他一些经济体还处在低谷,现在是海外并购的良好时机。另外,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提升空间,而实施海外并购,不失为提升管理、品牌、团队的一次历练。  他也提醒其他欲效仿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要考虑市场和产业的对接,比如吉利这次产业对接是比较清晰的,也就是说,收购的项目是否与产业发展意图相吻合。其次,是人才和资金的保证,这其中既包括收购时的资金、团队,也包括收购后的营运资金和管理团队。 《光明日报》: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是第一步  本报北京8月3日电 8月2日,英国伦敦,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在此举办交接仪式,正式将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资产交割给吉利。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了所有法定程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的第一宗案例,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汽车业的“山乡小伙儿”最终将“国际名媛”娶回了家。吉利的创新与造车理念和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领先技术将实现融合,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的话来说,这是一件“一举多赢”的好事。  成为中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今年3月28日,吉利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将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  由于沃尔沃轿车公司总部位于瑞典,又是福特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因此吉利收购沃尔沃要通过欧盟和美国政府的审批。7月6日,欧盟通过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在此之前,该交易通过了美国政府的相关审查;7月26日,我国商务部也正式批复核准了这一收购项目。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副所长卢青春说,这场复杂的跨国收购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完成,显示出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已具备了国际化素质。同时,欧盟、美国和中国政府齐开绿灯,表明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市场备受关注和看好。  鉴于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就可以被认定为跨国公司,而目前沃尔沃轿车海外营收远高于吉利,因此,随着这场收购的尘埃落定,吉利成为我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李书福表示,并购使双方互利共赢。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同时,吉利获得了知识产权来源清楚、品牌形象好的企业。  为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提供经验  今年前七个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971.03万辆和824.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42%和28.58%。然而,在中国汽车产销两旺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自主品牌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的现实,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亟待改变。  “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容易,但是能‘走得好’ 的企业还是寥寥无几。吉利为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经验和道路的探索。”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吉利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掌握了汽车产业主要核心零部件技术,从生产先进的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世界首创的BMBS技术(爆胎监测与控制系统),这是吉利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财富。  “并购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加速器,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发展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强做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现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让造车的人买得起车”的时代。中国汽车企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吉利集团总裁杨健说,中国汽车行业要赶超世界水平,除了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上作出努力外,还要利用全球一切有可能利用的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和品牌形象。此次吉利并购沃尔沃就达到了这一目的。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从腾中收购悍马未果,到北汽成功收购萨博,真正实现海外并购的国内制造型企业可谓少之又少。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如何让并购后的跨国公司保持品牌价值和产品品质,让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我所用,解决好国内外企业的文化冲突,这是包括吉利在内的众多中国汽车企业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  正如李书福所言,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尽快形成造血功能”,“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对于豪华车领域更是如此,如何应对奔驰、宝马等深入人心的豪华汽车品牌的竞争,成为收购后的沃尔沃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  对于收购之后怎么办,郑新立认为,首先,要拥有“技术消化能力”;中国汽车企业在消化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形成新的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自主品牌。其次,要有“文化融合能力”;李书福能不能把沃尔沃的文化消化融合,是现在面临的极大挑战。第三,要有“全球视野”;将外国汽车企业兼并过来以后,要生产新的汽车产品,在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还要有清晰的国际化路线。  正是因为吉利,沃尔沃开始成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于沃尔沃的认识,中国人的了解还很肤浅。专家表示,吉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中国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沃尔沃的安全和环保等高端品质,比如,沃尔沃全球首推的“双零双强”计划,即在2020年前,让沃尔沃汽车实现零伤亡、零污染。   至于沃尔沃的经济效益,负责沃尔沃收购的投资银行洛希尔为吉利制定的目标是2011年让沃尔沃扭亏为盈。据7月23日福特汽车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运营业绩显示,沃尔沃轿车在今年第二季度获得了5300万美元的税前经营利润,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27亿美元。再加上全球汽车市场的逐步回暖,为吉利接手沃尔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谈到并购后的发展前景时,李书福说,吉利可以使用部分沃尔沃的技术,但吉利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而沃尔沃也有其自身的商业计划。吉利和沃尔沃之间是“兄弟关系”,服务于不同用户,市场定位也不同。沃尔沃是豪华汽车品牌,吉利是大众消费品牌,双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吉利收购沃尔沃将使吉利更自信,而吉利的发展将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什么呢?  这或许需要更多时间的考验。《人民日报》:我国首家汽车跨国公司诞生吉利完成收购沃尔沃  经过2年多不懈努力,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8月2日宣布,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将使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对于中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瑞典的沃尔沃轿车是世界知名的豪华汽车品牌,1999年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8年4月吉利集团首次向福特提交收购沃尔沃的建议书。吉利控股集团在今年3月28日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同意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7月6日,欧盟通过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7月26日,我国商务部批复了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的交易。  8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交割仪式上,吉利控股集团为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开出了票据并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据介绍,这些收购资金来自吉利控股集团、中资机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此最终交易价格显然低于18亿美元的协议收购价。吉利方面解释说,这是根据收购协议针对养老金义务和运营资本等因素做出调整的结果。福特方面的官方解释是,在2010年晚些时候对买价进行最终校准之后,成交时的购买价格调整将最终敲定,最终校准预计会给福特汽车带来额外收益。  鉴于海外营收超过30%就可以被认定为跨国公司,而目前沃尔沃轿车海外营收远高于吉利,因此,待这项“蛇吞象”的收购完成后,并购后的“新吉利”将成为我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 吉利和沃尔沃两品牌将是兄弟关系,服务于不同的用户,市场定位也不同。今后,这一瑞典世界级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将坚守其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这些核心价值,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地位,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吉利集团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说。在新的所有权下,沃尔沃轿车将会保留其瑞典总部以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在董事会授权下,管理层将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福特将继续向沃尔沃提供各种期间传动系统、冲压件以及其他汽车零配件。福特还承诺在过渡阶段提供工程支持、信息技术、普遍零配件模具的使用权以及其被选择的服务。福特与吉利之间的协议控制知识产权的使用,令沃尔沃与福特双方可以传递商业计划并保证双方知识产权的正确使用。  至于沃尔沃的赢利问题,此前李书福曾经表示,沃尔沃全年销售达37万辆,则盈利无忧。负责沃尔沃收购的投资银行洛希尔为吉利制定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为2011年。而据7月23日福特汽车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运营业绩显示,沃尔沃轿车在今年第二季度获得了5300万美元的税前经营利润,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27亿美元。从全球汽车市场回暖的速度来看,沃尔沃实现赢利估计不用等那么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吉利大学为吉利汽车的成功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美国福布斯杂志本周一发布文章认为,吉利大学,这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学校却是吉利汽车成功背后为其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生命线。  吉利因获得政府审批对福特汽车旗下的沃尔沃汽车进行收购而获得广泛关注。然而李书福,一个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毕业,一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孩子,却对建设好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行业满怀激情。他相信,学术领域应该重新将注意力由理论转向科技以及实际应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李书福已经在吉利大学投入了5亿美元用于该项建设。  福布斯的报道说,李书福于2000年创办了吉利大学,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大专院校之一。北京吉利大学位于北京市北郊,是出于吉利汽车的发展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在一个国有企业享受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发现很难吸引优质工人到位于浙江省他个人开办的汽车公司就职。  “在那个时间,人家都看不起我们,都不愿意来我这儿工作”,李书福这样说到。所以不服输的李书福决定要培养属于他自己的人才库。2000年,本着将吉利建设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愿望,李书福创建了吉利大学,用于培养拥有专业实际技能的人才。  起初,别人都嘲笑他。然而今天吉利大学却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私立大专院校,拥有包括艺术、商务、生物科技以及传媒等20多个学科学院,共有学员3万人。汽车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工程学、机器设备制造,金融以及设计。甚至还开设了一门专业汽车模特课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